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掉的兩本也很熟悉,為何建國後刪去了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古典文學是傳統文化具有魅力的重要板塊,通過古典文學反映歷史背景、時代特色和作者思想,從閱讀中可以盡情享受書中的內容,陶醉於古典文學的美好意境中。

一、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條件不夠

四大名著早在清朝時期就形成了,不過那個時候沒有《紅樓夢》,而是《金瓶梅》,因為《紅樓夢》中太多涉及清朝的內容,被封建統治者視為禁書。民國時期,《紅樓夢》取代《金瓶梅》,再加上《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正式成為四大名著。

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掉的兩本也很熟悉,為何建國後刪去了

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自然有它的道理,這四大名著,中國人很少有不知道的,不管是小說還是根據四大名著拍攝的影視劇,都深入人心,很多人更是將原著翻來覆去地讀而不感到厭煩。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提高國民文化水平,降低文盲率,宣傳傳統文化,準備選取六本名著進行出版。可是後來真正出版的只有四本名著,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四大名著,其他兩本名著沒有出版。

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掉的兩本也很熟悉,為何建國後刪去了

其實剛開始刪除的原因比較簡單,主要因為當時新中國成立的時間不是太長,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落後,包括印刷機器、紙張數量和質量等都不足夠支撐印刷四大名著。經過反覆地論證和考量,最終忍痛割愛刪掉了兩本名著,而把現在的四大名著印刷出版。

這四大名著由於內容精彩,環環相扣,文化氣息濃厚,反映了中國社會現實和歷史文化,因此一出版便受到國人的追捧和熱愛。後來的出版社雖然條件有所改善,但是因為這四大名著的影響力太大了,早已深入人心,於是便都去印刷這四大名著了。

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掉的兩本也很熟悉,為何建國後刪去了

二、被刪掉的兩本名著同樣家喻戶曉

其實,被刪掉的兩本名著同樣非常出名,分別是《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當時為什麼要刪掉這兩本書,主要是因為這兩本書的內容不太適合當時的環境。

《儒林外史》沒有入選的主要原因在於它基本上是一本短篇小說的合集,而且字數也不夠多,與其他四大名著的內容和精彩程度來說都要差一些,知名度也不如這四大名著,像《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早就有人當作評書來講,所以也有一定的群眾基礎。

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掉的兩本也很熟悉,為何建國後刪去了

而《聊齋志異》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雖然字數夠多了,但仍然只是本短篇小說合集,而並不是一本大部頭的完整小說而且,因為《聊齋志異》涉及到太多的鬼怪傳說,還有很多人和狐、人和妖的愛情糾葛,在當時整體教育水平偏低的時代背景下,推廣這樣的書不合時宜。所以綜合來看,這兩本書便被刪掉了。

三、被刪掉的兩本書藝術成就同樣很高

不過,若是論文學成就和影響力,這兩本書同樣很出名。拿《儒林外史》來說,便是一本諷刺現實入木三分的精彩小說合集,裡面每一個故事都深深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比如我們熟悉的"范進中舉"便是出自《儒林外史》

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掉的兩本也很熟悉,為何建國後刪去了

書中對於當時一心想考取功名的腐儒和科舉制度進行了無情的鞭撻,留下了一個個印象深刻的角色。同時,書中對貪官汙吏的醜態進行了生動描寫,嘴上高喊儒家仁義道德的虛偽口號,背地裡卻貪汙受賄,欺壓善良百姓,讓人在氣憤的同時又對無辜百姓充滿同情。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指的便是《聊齋志異》,表面看起來似乎是荒誕的鬼狐故事,還有許多人鬼人狐的戀愛故事,但實際上,每一個荒唐的故事背後,暗含的都是對封建禮教的批判和不滿。

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掉的兩本也很熟悉,為何建國後刪去了

同《儒林外史》一樣,《聊齋志異》也表達了對當時科舉制度和貪官汙吏以及封建禮教的批判,只不過聊齋的敘述手法更加藝術化,借鬼怪來表達不滿。雖然後世翻拍了很多聊齋的故事,但實際上加了太多編劇個人主觀想象的內容,反倒是表現不出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蒲松齡想要表達的內容了

結束語

其實,在現在這個特殊時期,沒有社交,沒有應酬,在家裡放下手機,翻一翻買回來一直未曾翻閱的、佈滿灰塵的書籍,也是一種靜心和思考。待到春暖花開,經過思想的洗禮,會發現自己真的從書中學到了好多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