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些農民不願意退出宅基地?

廣大視頻


首先,農村宅基地性質決定的。我國的農村城鄉二元結構設計,之前在城市是有單位分房制度的,現在有商品房,也就解決了城市住房問題;在農村,土地在農村對於農民來說不僅僅是生產、住宿,還有養老的作用,且無成本,只要是本村的人就可以分到一片耕地、一座宅基地。而且農村土地是屬於村集體的,是不能在市場上流通的,所以無法變現,退出補償款又低,所以退出是極其不合算的。這都決定了農民不願意出讓自己的宅基地。

第二,從傳統上講,農民更加的安土重遷,不願意離開土地。這樣的習慣和傳統與耕種文化是相關的。這裡就不再討論了。

第三,從社會結構上看,農民在社會上整體是處於劣勢的,能力也普遍不足,去別的地方紮根下來難度會很大,所以留著村裡的土地會有一條後路。這也是為什麼農民不願意退出宅基地的原因。

第四,整體社會配套還不允許農民這樣自由退出,退出了之後,搬到樓房裡,整個生活、生產的習慣都要改變,這是非常困難的。

以上。


張在田


為什麼不願意呢,其實很簡單的原因!以我自己為例子,第一點:我家的老宅我姥爺住,我爺爺奶奶住,我爸爸媽媽住,有到我這裡我和我媳婦住,以後沒意外還會給我兒子住!一座原本很破舊的三間老瓦房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在終於變成了一座現代化的兩層小洋房,這裡面有幾十年的心血,幾十年的感情,幾十年的故事,幾十年的鄰里情義!以及幾百年來在這裡的根!!這些豈是說仍就扔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住在城裡沒有歸屬感!現代化的生活節奏實在是太快了!跟農村那田園生活比起來簡直就是噩夢!每天早早的起床為了一天的生計奔波勞碌,每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必須精打細算!反過來農村老家房前有水井屋後有菜園,忙時勤播種閒時懶賞月,這樣的生活不知多少人羨慕嫉妒恨!住在城市裡每天晚上都想的是等我攢夠了錢就回農村老家過這樣的生活!!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靈魂無處安放!!!所以就沒有歸屬感!!

第三點也是比較現實的一點,住在城市裡住的是什麼房子🏠??我想百分之九十都是一百多平方的鴿子樓吧!農村呢?兩層小樓帶小院,活動空間都大了不少,另外現在的村村通工程基本已全面完工,不少人家都有能力購買一步小車來代步,比如我家以前騎摩托去趕集去城裡都需要差不多一個多小時,現在有了小車就是二十分鐘左右,大大的拉近我們的生活圈,所以你會怎麼選?而且現在的物質生活這麼豐富,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到!這方面城市已經沒有太大的優勢了!所以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也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落葉歸根!家鄉始終是美好的!故土始終是難離的!這一點從每年的春節就可以看出來了!不多解釋了。所以鄉愁是記憶中那高掛的明月,是那月光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說給我們聽的每一個美好的故事!是我們記憶中那最美好的時光!是我們終生難忘的記憶!!!!

我覺得以上四點尤其是最後一點,是我無法找到離開我家鄉的理由,即使我有朝一日飛黃騰達又或者落魄街頭,我始終覺得那裡才是我的家!!!!我覺得不是我一個人這樣,而是所有的華夏民族的同胞都這樣,因為我們是有根的人!!!!!

歡迎大家幫我補充!謝謝!



1988大陽星


從農村走出去的人,在城裡有自已的房子,農村的老屋是他出生的地方,從小到大在老屋居住,周圍環境,小夥伴們,在心中是永存的。

人越老,越思念家鄉的人和環境,若是把老屋賣了,就等於賣了村子,還有一切。想家也回不來了,是很痛苦的。


一帆風順永遠開心


農民不願意退出宅基地,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錢的問題。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給補助的錢不多。如果補助的錢可以到城市去買套房子,那樣幾乎沒人反對。


2、生活不方便。有些還在村子裡種地,退出後如果沒有地方住,就會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這個也不是最主要的,如果給了滿意的錢,農民自己就會想辦法。


生態種植技術


為什麼現在有些農民不願意退出農村的宅基地?

我的觀點是:

農民農村的宅基地,是農民祖祖輩輩生存和遺留的家產,也是農民唯一的依靠。農村人有句俗語說的好,"討吃也要有個立棍子的地方″,指的就是這宅基地的重要。你要農民放棄自己的宅基地,那是一件很不容易辦到的事。

目前的情況看,農村裡的農民雖然有很多在城市裡買了房,可真正去住的又有幾個,完全是當前形勢所迫。兒子娶媳婦,孫兒上學讀書,城市的條件比農村優越。這些優越的條件,吸引了多少年輕的農民,放棄了農村承包的土地,常年在外打拼,為了在城市買個屬於自己的家,將全家人多年努力奮鬥攢得的錢,在城市裡買了房。可再怎麼農民畢竟比較貧窮,城市消費高,真的難以適應。

農村人在農村,勤儉持家。靠種地雖難致富,可也能自給自足。不像城市裡,水費、電費,衛生費,蘿蔔、青菜全部需花錢買。年輕人還好接受,老農民花錢就心痛。

農村有宅基地,那就是農民最大的安慰。農房雖然破,可也能遮風避雨,那是農民的根。有朝一日,落葉可歸根。農村的宅基宅院宅房,就是農民的″根據地″。

說了這麼多,一句話,農村農民的宅基地,就是農村農民家庭裡最值錢的資產。



李增喜3


如果說耕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那麼宅基地就是農民的窩,農民靠耕地吃飯養活生命,靠宅基地棲息遮風擋雨,人生的幾件大事,吃、穿、住、行必須得考慮,重中之重。



為什麼農民都不願意退出宅基地?

一、宅基地是農民生存的基礎。

鳥都要有一個窩,動物都要有一個棲息之地,何況農民了,農民缺少宅基地,拿什麼修房建屋?居住哪裡?人生的吃、穿、住、行缺一不可,農民要生存,必須要有宅基地,這是農民生存之本。

二、不願退出宅基地是農民到城市難以生存。

政策豉勵農民進城安家落戶,提倡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農民不願意退出宅基地,原因是農民在城市難以穩定生存,大多數農民工在城市沒有穩定工作和社保,沒有穩定生活來源,靠打零時工不足以生活保障,城市生活壓力大,農村有個宅基地,給自己留條後路,萬一哪天城市呆不下去了,還可以選擇回農村,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和老宅子,依就可以生存。



三、宅基地的有償退出機制未能全面實施。

雖然政策提倡宅基地自願有償退出,但有償退出機制在我國農村普遍沒有實施,宅基地是農民的合法權益,即使擁有一戶多宅,即使自己進了城市,自己倖幸苦苦創造的財產,不可能免費退讓給別人,對於已經進城安家落戶的農民,如果宅基地退出能夠得到合理的經濟補償,相信很多有條件的農民是願意退出宅基地的。就像阿洪家農村的宅基地,有人出上合理轉讓費,阿洪當然願意考慮轉讓。

四、農村宅基地越來越值錢。

隨著新農村建設和振興新農村戰略規劃,國家政策大力扶持農村,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加上土地政策對土地和宅基地的規範管理,城市人無法回農村購買宅基地等多方因素,農村宅基地的審批越來越嚴,一家人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誰也不願意退出唯一宅基地,即使進城安家落戶的農民,也為將來回農村休閒養老留條後路,所以很多農民不願退出宅基地。

總之,宅基地在農村的使用價值越來越高,儘管大部分農民不願意退出宅基地,在退出補償機制合理的條件下,有部分農民也願意退出的。

感謝大家閱讀!歡迎在評論下方發表個人看法!喜歡阿洪文章的朋友,記得幫忙點贊、評論、轉發,關注農人阿洪,瞭解更多三農趣事。

阿洪168


宅基地是農民的根,把根留住幾乎是每個人的願望,想要農民自願退出宅基地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今的宅基地很好理解,村民向村委提出申請,經批准後可以獲得宅基地,但要符合以下條件:一必需是本村村民。二符合一戶一宅政策,“一宅”很好理解,就是有一處宅基地,“一戶”可以理解為一個孩子,一家人有幾個本村戶口的孩子就可以申請幾處宅基地。三是要退出村莊規劃前已經使用的宅基地,這也是目前農村工作的難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建房沒有統一規劃,各家的宅基地大小不一,誰家兒子大了,,房了實在住不下才想到建房,房子選址都是就近,一般是自家的閒園子,建好一處就分家分出去一個孩子。大娘是63年嫁過來的,婚後和公婆一塊居住,有孩子後公婆讓她在家前的閒園子自己建房單過,歷經兩年才建成三間小房,不過好歹有個自己的小家,今年美麗鄉村建設,修路需要拆除一間房,其實這處房子早就沒人住了,只是老人家認為這是老輩留下的唯一財產,說什麼也不拆,到現在路也修不好,害苦了鎮裡村裡的工作人員。

所以說,不願退出宅基地是大家的共識,不要光說政策什麼的,要想想好的辦法才行。



奮鬥幸福515


我是“農村的小孩兒”,歡迎大家點贊關注!(以下內容僅是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評論補充)

為什麼現在有些農民不願意退出宅基地?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是一個歸屬!所有農村人的一個歸屬!

我們在外面過的怎麼不好,沒錢沒房沒車,但是隻要我們回到老家,我們還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從土房子變成磚房,再從磚房變成小洋樓,那是幾代人的心血,也更是一家人情感的歸屬。

現在我們作為年輕的一代,我們都在外面打拼,忙的老家也都回不了,但是我們心裡還是時時刻刻想念著那個家,外面的金窩銀窩不如家裡的狗窩。

老了,回到農村,照顧自己那一點小菜地,小花園,柴米油鹽,種一點糧食,閒下來時,找上幾個鄰居坐坐,聊聊閒話,這其實是很多城裡人沒有的。都講究葉落歸根,難道老了,不該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麼?再說現在農村的房子也不必城裡面的差。

還有一點就是,宅基地是國家給所有農村人的福利,大家可以在上面建自己的房子,組成自己的小家。不管任何時候,這都可以牢牢的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如果真的有政策要搬遷或者怎麼樣,那隻能遵循政策。

任何時間,我們從任何地方回來,都會有我們的家,都會有老母親做好飯菜等你回來!


農村的小孩兒


為什麼現在的農民都不願意退出宅基地?

在農村人的觀念裡,農村老輩人傳下來的宅基地和地上的房子等都是祖輩人的家產,是祖輩上經過辛辛苦苦的打拼而積攢下來的產業,所以不能輕易放棄。所以在我們那裡,有再窮也不賣祖宅的說法,賣了祖宅就意味著敗家。


其實,早在建國以後,我們國家就已經消滅了土地私有制,所有土地歸國家、集體所有。做為公有制的土地,其中的宅基地是村集體無償劃撥給村民建房的,其所有權歸村集體所有,村民只是擁有宅基地的使用權。但在村民的意識裡,無疑是將宅基地視為祖輩的產業,所以都不想退出農村宅基地的使用權。

農村人祖上傳下來的房屋,根據法律規定由其繼承人繼承,而根據地隨房走的原則,誰繼承了該房屋的產權,也就變相擁有了這塊宅基地的使用權。只要是這房屋不塌,你就有權合法使用該處宅基地。



但對於農村一些祖輩人傳下來的祖屋因年代久遠,加上未經打理,原來農村房屋又大都是用土墼壘成,年久失修後導致房屋倒塌,我們這邊稱為屋夼。以前的時侯,這種情況都是各家清理後,當作垛草的地場或種上菜,擺弄成小菜園。


如今農村都實行一戶一宅的原則,對於祖輩人的老宅基地,都是遵從有房屋的,歸房屋繼承者繼續使用,但房屋不得翻建。而另外那些閒置的屋夼,則由村裡統一收回後,等再劃分給申請宅基地的人家蓋房使用。

綜上所述,你不想退出祖上傳下來的宅基地不要緊,關鍵要保證這宅基地上的房子能在不翻建的情況下,別再塌了就行。要是房屋倒塌,你就得退出宅基地的使用權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了。


建行漸遠


為什麼老百姓都不願意退出宅基地,這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在農村寬房子大屋住習慣了,不願意,也不捨得離開。住著那麼大的房子,還有那麼大的院子,多舒服。還可以養花種菜,養雞養鴨,養寵物。

二.現在在基地值錢了,以後就是有錢個人也買不到那麼大的地皮了。要想再住那麼寬敞的房子是不可能了,所以都不願意退出來。

三.雖說住樓乾淨,可是一些幹活的農具,和一些用不到但丟了可惜的東西沒處放,對農民來說還是平房大院實惠,東西想怎麼放就怎麼放,也不愁放不下。

四.老觀念,祖祖輩輩都住在農村平房,習慣了,有感情了,捨不得離開,這都是人之常情,畢竟從古到今都是這樣,一下子變化那麼大還是有點接受不了。

五.以上是個人觀點,喜歡的朋友們看完文章別忘了點贊加關注哦!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