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中,發生蝗災會怎麼辦?當地群眾:晒乾,油炸

蝗災來了怎麼辦以前的蝗災是怎麼回事,後來是怎樣控制住的?

古代社會中,發生蝗災會怎麼辦?當地群眾:曬乾,油炸

答:蝗災發生的充分必要條件:

1,水旱交替環境,例如沿河兩岸。

2,雜草叢生的環境

3,不太低的越冬期溫度。

古代社會中,發生蝗災會怎麼辦?當地群眾:曬乾,油炸

古代社會中,發生蝗災會怎麼辦?當地群眾:曬乾,油炸

圖片描述(最多50字)

  • 蝗蟲是一種遷飛性極強、食性極雜、爆發危害的害蟲。一旦大面積發生、起飛,遮天蔽日,其薄薄的翅膀高頻率震動著空氣,其聲如狂風呼號和飛機的轟鳴,勢如雷霆萬鈞,落地後,莊稼、雜草甚至連樹皮都被吃光。據史籍記載,我國從週末春秋時代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災就發生過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區性的蝗災發生,間隔5~7年就有一次大範圍的蝗災發生,危害嚴重。如1927年山東省發生的大蝗災,造成700萬災民流離失所,四處逃荒;1929年的蝗災,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受災農作物240萬公頃,造成損失達1000萬銀元以上;1944年發生的大蝗災,約330萬公頃莊稼被吃毀等等。因此,蝗災與水、旱災害成為我國曆史上威脅農業生產,影響人民生活最嚴重的三大自然災害。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及蝗區廣大人民群眾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改造蝗區,控制蝗災,到上世紀70年代使蝗災得到了基本上的控制,雖然部分蝗區蝗災仍時有發生,但沒有造成大的危害。
古代社會中,發生蝗災會怎麼辦?當地群眾:曬乾,油炸


  • 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統計,2001年全國病蟲鼠害發生面積達3538多萬公頃次,與2000年基本持平。受氣溫偏高、少雨乾旱氣候條件的影響,仍以蟲害重於病害,其中尤以蝗蟲發生較嚴重。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統計,2001年我國東亞飛蝗發生面積約191.6萬公頃(未包括海南省發生的面積),比1985~1998年的平均發生量(100萬公頃)高91.7%,屬於特大爆發年,是近30年來罕見的。今年蝗災更為嚴重,發生面積比上年同期擴大了10%,發生重災的地方每平方米的蝗蟲密度達4000~5000只。
古代社會中,發生蝗災會怎麼辦?當地群眾:曬乾,油炸


  • 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分佈及危害程度受環境條件,特別是氣象條件的制約。1997年以來蝗蟲的連續爆發,特別是2001年和今年的特大爆發,除與農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的變化及治蝗技術、措施相對落後等有關外,氣象條件的變化是重要的影響因子。
  • 對我國農業最具危害性的東亞飛蝗,具有異地遷飛、群集和產卵選擇適宜環境的特性,它主要分佈於42°N以南的黃淮海平原一帶地區。這些地區季風氣候明顯,降水時段集中且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交替頻繁發生,使這裡的沿湖、濱海、河泛及內澇地區出現許多大面積的荒灘、荒地,蘆葦、雜草叢生,是飛蝗繁殖猖獗的適宜和發生基地。
  • 降水是影響東亞飛蝗發生的重要因素。1997年以來,黃淮海平原一帶基本上屬於少雨年份。由於少雨乾旱,黃河下游、淮河與海河主要支流多次出現斷流,洪澤湖、微山湖、白洋淀等水位嚴重下降,造成大面積河、湖灘地裸露,增加了蝗蟲的適生地。同時,乾旱也有利於蝗卵的孵化,促使蝗蝻的發育加快,種群量上升。歷史資料統計結果也表明,蝗災與乾旱同年發生的機率最大。
  • 氣溫偏高,也有利於飛蝗的大發生。在全球氣候趨暖的大背景下,近年來黃淮海地區一帶氣溫也明顯偏高。持續的暖冬天氣,對蝗卵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春季乾暖氣候也利於蝗卵的孵化,蝗蝻發育速度加快。據調查,近幾年蝗卵冬季死亡率一般在13%~15%之間,低於常年幾個百分點,發育時間也有所提前,導致蝗蟲發生世代增加、北移,發生危害期延長。

各地應在農業部的統一部署下,抓緊抓好滅蝗工作,確保飛蝗不起飛,土蝗不擴散。

不光以前,現在也有的。前幾年我國西部地區就有過。但現在有了飛機,比較容易控制。不象過去那樣一來全國要鬧饑荒。

蝗蟲其實每年都有的。多數年份數量不多,影響範圍較小。不會成災。但有些年份因為溫度雨水等自然條件正好合適。會繁殖特別多。就成災了。現在控制它最好的辦法是消滅在它的幼蟲期。蝗蟲繁殖是有固定地區的,在一些沼澤溼地。現在國務院有專門防蝗指揮部在那些地方設有固定監測點。一旦數量超越警戒線就會立即派飛機灑藥滅殺。所以現在較難成蝗災了。

以前的蝗蟲都被饑民吃掉了,所以立刻就控制住了.如果繼續氾濫那是因為皇上或大丞沒有帶頭吃.你看人家姚崇...

古代社會中,發生蝗災會怎麼辦?當地群眾:曬乾,油炸

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