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麥田毀滅者,與水災、旱災並列為古代三大天災的飛來橫禍

在以農業立國的中國封建社會,蝗災與水災、旱災並列為三大天災,被視為影響農業生產最主要的自然因素。蝗災雖然不直接要人性命,但相比於水災、旱災,蝗災給農民帶來的是更加深重的苦難,相繼而來的一系列變亂、暴動,對社會的穩定造成深遠而隱蔽的衝擊,甚至是撼動帝國王朝的統治。而始作俑者就是號稱“麥田毀滅者”的暴食性昆蟲—蝗蟲。

蝗災:麥田毀滅者,與水災、旱災並列為古代三大天災的飛來橫禍

蝗蟲以數量的絕對優勢,大肆啃食農作物。吃掉一片又立刻飛往下一片,一直到它們找不到能吃的,然後餓死。

蝗蟲之蝗,字從“皇”,皇者,王也,對人類來說,蝗蟲稱得起害蟲之王的名聲。除了橫掃一切綠色作物,這個害蟲之王,引發的饑荒動亂不勝枚舉。顛覆大明王朝統治根基的明末農民起義,便是發源於持續出現旱災、蝗災的陝北地區。最後攻入北京城,致使崇禎帝自縊煤山的闖王李自成的隊伍也是在進入到蝗災重災區的河南之後,勢力才迅速得到壯大。當我們後世之人對比明末蝗災發生頻率圖和李自成進軍線路圖時,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某些重要關聯。

蝗災:麥田毀滅者,與水災、旱災並列為古代三大天災的飛來橫禍

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滅亡大明王朝的闖王隊伍,有相當數量是有蝗災區的農民組成

早一點的還有北宋宋神宗熙寧七年,也就是公元1074年,丞相王安石變法的第六個年頭,這一年也是北宋王朝歷史上的多事之秋,久旱無甘霖的北方,赤地千里。嚴重旱災併發了嚴重的蝗災,蝗蟲所到之處,連草根也被噬食一空,因此由蝗災所引發的大饑荒提前到來。糧價暴漲,而官府的各項稅收和攤派卻未見減免,甚至出現了“地主家也沒餘糧”的困境。老百姓中十人之中就有九人擔心餓死,只得以樹皮草根充飢,越來越多的饑民開始逃荒要飯。最終因旱災、蝗災而起的流民潮被視為“上天”發出的懲罰信號,被賦予了許多自然以外的意義。於是王安石被罷相,其新法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敗。

蝗災:麥田毀滅者,與水災、旱災並列為古代三大天災的飛來橫禍

千里餓殍圖,旱災繼而引發蝗災,造成農田顆粒無收,饑民哀鴻遍野

近一點的還有清末光緒二年(即1876年),這場持續了四年之久(1876-1878年)的大饑荒,席捲了大清半壁江山。山西、陝西、河南、直隸、山東五省大荒,災情還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曾經的產糧大省,一時淪為千里赤地,死者無數,白骨盈野,對於已經千瘡百孔的晚清政權來說,幾乎影響了清帝國的政局走向。其起因就是自1875年起,一連數十月未見降雨,農田龜裂,顆粒無收,旱情急劇惡化的同時蝗災也緊隨而來,從直隸到山東,蝗蟲遮天蔽日,把僅剩的一點兒枯禾萎苗也一掃精光。更禍不單行是,旱災、蝗災之後,又久旱逢大雨,水災肆虐整個直隸,哀鴻遍野、餓殍千里。

蝗災:麥田毀滅者,與水災、旱災並列為古代三大天災的飛來橫禍

一旦有蝗災,便會出現“飛蝗蔽日”的駭人景象,而蝗蟲一旦落地,莊稼、草木往往“頃刻而盡”,釀成大災難

於是“大水之後必有大疫,大旱之後必有蝗災”便成了固有的規律。那麼大旱之年赤地千里,何以成為蝗蟲暴增的契機?要弄明白這點我們需要深入瞭解蝗蟲。作為一種暴食性昆蟲,北宋文豪歐陽修曾形容蝗蟲為“口含鋒刃疾風雨,毒腸不滿疑常飢”。蝗蟲驚人的食量就像一個無底洞,不停咀嚼的口器,似乎吞食掉任何綠色植物也無法填滿,因此當千萬只蝗蟲大軍侵襲時,對人類來說無異於一場巨大災難。

蝗災:麥田毀滅者,與水災、旱災並列為古代三大天災的飛來橫禍

奉行“集體主義”的蝗蟲,集群出沒,遮天蔽日,會將所到之處的綠植啃食一空

據調查,存在於我國的蝗蟲種類超過400種,其中東亞飛蝗、稻蝗、蔗蝗等都是常見種類,為害農作物。早在公元前11世紀,商代的甲骨文上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蝗災記錄;先秦時期,古人已經對蝗蟲有了若干分類:青色的蝗蟲叫“草螽”,不能飛的蝗蟲叫“土螽”,飛行時翅膀摩擦有聲的叫“螽”,而未成年的蝗蟲若蟲則被稱為“螽”;唐宋年間,蝗災平均2~3年發生一次,而到了明清時期幾乎連年發生。白居易的《捕蝗》詩描繪了蝗蟲肆虐時的景象:“始自兩河及三輔,薦食如蠶飛似雨。雨飛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所以奉“集體主義”和“素食主義”便成了蝗蟲的統一特徵,它們集群出沒,遮天蔽日,將所到之處的植物啃食一空。

蝗災:麥田毀滅者,與水災、旱災並列為古代三大天災的飛來橫禍

蝗蟲啃食植物,依靠的是咀嚼式口器。這種口器在昆蟲中較為原始,但非常適宜將食物碾碎。

至於蝗蟲從何而來,古人想不明白,但主流觀點是:蝗蟲是由乾旱時期的水裡魚蝦所變。如北宋《埤雅》一書中稱:“陂澤中魚子落處,逢旱日暴,率變飛蝗;若雨水充濡,悉化為魚。”如今民間仍有“澇生魚,旱生蝗”之說。即雨水多的季節,蝗蟲都本本分分地做魚蝦,大旱之年便變成蝗蟲。其實用如今生物學的觀點來說是:乾旱之年,土質鬆散的湖濱河灘出露,是蝗蟲產卵偏愛之地,所以旱時的河灘處,蝗蟲繁衍之勢甚猛,古人便將蝗蟲看作魚蝦所變;但若逢多雨年份,蝗蟲產卵之地被水淹沒,部分蟲卵被浸死在水下,陰溼的環境也使得蟲群間疫情流行,同時蛙類等蝗蟲的天敵也會隨之增加,便不易爆發蝗災。

蝗災:麥田毀滅者,與水災、旱災並列為古代三大天災的飛來橫禍

蝗蟲把蟲卵產在地下,用以度過寒冬。如次年降雨豐沛,地下的蟲卵被雨水浸泡,孵化率便會降低。

此外為保證蟲卵能夠過冬,雌蝗蟲都會在秋季時將卵產入土中,蟲卵孵化名為“蝻”,其形態與成蟲近似,但無翅;蝻經過5次蛻皮後變成成蟲,會長出翅膀。在蝗蟲的繁衍史中,造成這蝗蟲成災的關鍵,一是在產卵環節:在適宜蝗蟲生存的環境中,每平方米的土地上,蝗蟲卵塊最多可達5000個,每個卵塊中約有50~80粒蟲卵,而且這些蟲卵將在14—20天內全部孵化,就產生了數十萬的蝗蟲大軍;二是成年的蝗蟲高度適應陸地生活,其習性可以從散居切換成群居模式,而且可以憑藉翅膀擴散遷徙至遠方尋找食源。

蝗災:麥田毀滅者,與水災、旱災並列為古代三大天災的飛來橫禍

遍佈全國的蝗神廟特別集中在華北地區,恰是我國古代農民飽受蝗災苦難的印證

於是在古人眼中,蝗蟲被看作是具有靈性的動物,認為蝗災是天譴,民間為此修了不少的八蜡廟、蝗蟲奶奶廟和劉猛將軍廟,前兩者的祭祀是“賄賂性”的,乞求蝗蟲口下留情,而後者卻是武力對付。軟硬皆施,三廟林立,恰是我國古代農民飽受蝗災苦難的印證。但如今得到工業力量加持的人類,對付蝗災有了更科學的應對方式。前期預防壓制,改造蝗蟲的發生基地,消除適宜蝗蟲發育的生態環境,抑制群居類蝗蟲種群的形成;後期化學藥劑及時噴殺高密度蝗區。近十多年還特別流行用生物武器滅蝗:即利用蝗蟲天敵,發揮其自然控制蝗蟲種群的能力,如08年新疆用大量椋鳥、雞、鴨、鵝捕食蝗蟲,保護草原,得到良好成效。

蝗災:麥田毀滅者,與水災、旱災並列為古代三大天災的飛來橫禍

粉紅椋鳥是捕食蝗蟲的“小能手”,常數千只集體行動,對抑制蝗蟲種群有明顯作用

如今,作為世界性農業害蟲的蝗蟲,在逞口腹之慾貪婪吞食綠色作物的同時,也面臨著被口腹之慾吃掉的風險。其根源就是人類已經盯上了蝗蟲身上富含的高蛋白,為此營養豐富,肉質鮮嫩的蝗蟲,在香港等地甚至有了另外一個美稱—“飛蝦”。真可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延伸閱讀:據報道,肆虐東非的沙漠蝗蟲越過紅海,一路啃食也門、沙特、伊朗,甚至翻越俾路支高原到了巴基斯坦、印度,逼近我國邊境,數量甚至達到了驚人的4000億隻,面對舌尖上的中國,沙漠蝗敢來嗎?但還是希望不要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