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劉禪還當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噢nini


劉禪並非扶不起的阿斗 而是權臣式君主且親自治理蜀漢17年

歷史上的國家有兩種:一是具有開創能力的明君式國君,基本上開國君主都是這類人;二是具有容人之量的權臣式國君。

明君式國君,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大家都熟悉,就不多說。但權臣式國君大家就比較少見,加上很多都因為權臣而被誤會為昏庸無能。現在列舉下歷史上的權臣式國君:

1、齊桓公姜小白(齊桓公能夠成為五霸之一,完全是因為管仲這個權臣。);

2、秦孝公(秦孝公以商鞅為權臣進行變法,成就秦國。如果諸葛亮晚死點,劉禪就成為了秦孝公之後的典範);

3、秦昭王(相邦嬴疾死後,秦昭王自己鬧出了請田文做相邦卻導致齊秦兩國開戰、和楚懷王談判卻扣押的國際笑話,確實秦昭王個人能力不行,這沒有宣太后的牽制、權臣魏冉重用白起等,秦昭王就是第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4、漢昭帝(權臣霍光,二人配合挺好的,但壽命太短。)

5、漢獻帝(權臣董卓、曹操。如果漢獻帝是明君式的國君,曹操想要成為權臣,很難——因為漢獻帝明明有劉備、孫權等人可用,用天子名義暗中挑撥離間是正常的——反正曹操也不敢廢了他——因為其他人選都被董卓給幹掉了。

6、前秦苻堅(權臣王猛,王猛意思,苻堅便連劉禪都不如了,迅速被滅。)

從時人的評價看劉禪的權臣式國君性格

1、劉備的遺照中說諸葛亮稱讚劉禪:“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智就不多說,關鍵詞是量——容人之量。諸葛亮讚歎劉禪有容人之量。

2、諸葛亮在與杜微書如此評價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一副寬宏大量的形象躍然紙上。

3、陳壽給出了權臣式國君的精闢評價:“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後”——有能人就天下無敵,有庸人就國滅家亡。

4、晉朝李密對劉禪的評價和陳壽一樣:“可次齊桓”

理由是:“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5、晉朝史學家孫盛認為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反過來說,一點都不英明神武,但寬宏大量,有容人之量

6、《華陽國志》作者東晉常璩評價劉禪:“主非中興之器”——有中興能力的國君,如漢宣帝、唐憲宗、宋高宗等都是能力突出、積極主動表現之人,而劉禪確實不是這種類型的人

7、《後漢紀》作者晉朝張璠評價流傳:“懦弱,心無害戾”——不強勢,平和不害人,即能容人

蜀漢滅亡的根本在於姜維為保自身而不回成都導致成都、漢中兵力空虛

1、蜀漢在諸葛亮權臣時代時,表現最好,從無內部矛盾,就因為劉禪和諸葛亮的配合: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2、諸葛亮死後,尚書令費禕負責治理、大將軍蔣琬負責軍事,繼續權臣治理模式;

3、在蔣琬升任大司馬後,侍中+尚書令董允負責治理、大將軍費禕負責軍事,繼續權臣治理模式;

4、蔣琬、董允在延熙9年去世後,根據《魏略》,劉禪親自承擔治理責任——自攝國事,費禕繼續擔任大將軍負責軍事,由此可見董允死後,蜀漢非常缺乏治理型人才;

5、費禕被刺殺後,姜維升任大將軍,負責軍事,本來還是可以繼續劉禪治理+姜維軍事模式,但姜維在景耀五年率蜀漢大軍攻打鄧艾失敗後,因為和黃皓不和而呆在沓中(今甘肅曲州縣)不回成都——姜維一不在漢中,二不回成都,導致曹魏得以觀察蜀漢全部實力,進而三路進攻,利用漢中防守薄弱弱點,攻佔漢中;漢中被佔後,姜維又放棄陰平,以大軍駐守劍閣一心對付在漢中的鐘會,給了鄧艾偷渡陰平,擊破蜀漢在成都的老弱病殘。

有人說劉禪為什麼不堅守成都等待姜維的救援——可姜維一旦率軍離開劍閣,救援成都,在漢中的鐘會就會攻打劍閣。

救成都,必失劍閣;保劍閣,成都必失——劉禪投降是最優選擇。

姜維因為戰敗原因而不肯回成都,讓蜀漢大軍得以加強漢中的防守,是導致蜀漢陷入失去漢中後、又被鄧艾偷渡陰平這兩難境地的原因。

在失去漢中後,姜維依然不肯回成都,依然把蜀漢全國兵力集中在劍閣——事實是:守劍閣,需要大將軍親自駐守嗎?

姜維回成都,讓王平等守劍閣,即便是鄧艾偷渡陰平,還不是被姜維所擊敗?

將蜀漢滅亡的原因推到劉禪和黃皓的身上,是無視當時蜀漢的軍事大局。

實質上,所謂黃浩專權,只是後人的想象和臆造。劉禪自己都對姜維把話說明白了:

“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劉禪不殺黃皓,是因為劉禪寬宏大量的性格——事實上蜀漢還沒有一個人是被劉禪下令所殺!

綜述

劉禪是一個權臣式國君,同時他也具有治理能力的國君。從246年11月蔣琬、董允死後,劉禪就親自治理國政,到263年蜀漢滅亡,劉禪治理蜀漢17年,沒有出現一點亂子。這足以證明劉禪治理能力不差。蜀漢滅亡時人口94萬、米40萬斛、金銀各2000斤、錦綺彩絹各20萬匹。這些都是劉禪治理能力的表現。

因為姜維集中蜀漢大軍,既不在漢中,又不回成都,導致漢中、成都兵力空虛,精銳全無,蜀漢才因此而亡。

諸葛瞻率領的老弱殘兵被擊敗後,你讓劉禪拿什麼守成都?用宮女還是文官?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諸葛亮在蜀建興十二年(234)病逝於五丈原,蜀炎興元年(263)蜀漢滅亡。沒有了諸葛亮,劉禪為什麼還能堅持當了近30年皇帝呢?

劉禪小名阿斗,字公嗣,涿郡涿縣人。在位四十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現在人心中,劉禪多半是一個昏庸的形象,甚至有大量蜀漢歷史人物塑像的武候祠內,都沒有劉禪的塑像。

其實劉禪在當時的形象是非常勤勉的,小時候就勤奮讀書, 博覽載籍。諸葛亮在 《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如此看來劉禪應該並不是演義中描寫的“扶不起來的阿斗”,劉禪是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政的方法的。

在劉禪登基的前十年中,現在普遍認為劉禪是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下。其實不然,劉禪17歲登基,諸葛亮輔政。這種少主重臣在歷朝歷代出現後結局多數不太好,而諸葛亮和劉禪卻是例外。諸葛亮在輔佐劉禪的十年間,多數時間都在漢中準備北伐。在成都只待了三年多,還多數是在劉禪年少的時候。這時劉禪其實已經自己接觸蜀漢的日常事務和管理了。

諸葛亮死後,劉禪對諸葛亮生前推薦的人才,除楊儀外全部重用。劉禪在治國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親政後直接廢除丞相一職。由大司馬和大將軍分管行政和軍事,兩者各有側重,職能又有相交。這種巧妙的安排充分體現了劉禪的智慧,這樣一來權力得到了充分的制衡,不會出現一手遮天的權臣。

諸葛亮去世之初,蔣琬挑起蜀漢大梁。蔣琬死後劉禪直接“自攝國事”,親自把控全國事務直到蜀漢滅亡。劉禪在用人方面和劉備一樣頗有建樹,劉禪大膽任用直言極諫之臣,例如侍中董允。正是因為劉禪敢用人,用對人,蜀漢的經濟恢復和發展很快。正是這種物資的充盈,蜀漢才可以有實力支撐諸葛亮,尤其是後期姜維的數次北伐。

劉禪自知在一些方面能力不如蔣琬,費禕,姜維,劉禪就毫不猶豫的放權給他們。一個君主最主要的能力就是識人用人,劉禪在這方面完全繼承了劉備的優良傳統。<strong>

劉禪也有用錯人的時候,這也間接的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董允,費禕相繼去世後,接任者陳祗沒有像董允一樣打壓黃皓。董厥、樊建、諸 葛瞻等人也無法制裁黃皓,這位蜀漢後期的大宦官黃皓就在這個間隙中得以竊取了權力。姜維雖然長期屯兵在外,也上書劉禪希望殺掉黃皓,但劉禪並沒有採納。黃皓在朝中結黨,排擠姜維,導致姜維連成都都不敢回,最後黃皓在蜀漢滅亡後被司馬昭凌遲處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扶不起的阿斗”是後人受蜀漢正統思維的影響,加上蜀漢在劉禪手中滅亡。劉禪頂著亡國之君的帽子,又搞了一出樂不思蜀,這才被人視為無恥昏庸。


鄧海春


劉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皇帝,他在位時間很長,超過四十年,其中有近三十年是實際統治者,另外十年則可看作諸葛亮的“傀儡帝王”。

然而這個人,在史上的名聲卻很差,有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也有人常拿“樂不思蜀”的典故來取笑他。一個坐穩帝位四十餘年的皇帝,就真得如此不堪嗎?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隱情?

“扶不起的阿斗”並非虛言,劉禪確實很難扶得起

歷史上對於劉禪的評價,其實是比較客觀的。他這個人,確實有點扶不起。

要知道,諸葛亮可是千年一出的臣子,有這樣的人盡力盡力地輔佐,蜀漢卻仍然沒有大的起色,這裡面固然有運勢之說,卻也與劉禪的無能有很大的關係。

諸葛亮每次北伐,都無法盡心盡力,出發前要給劉禪上上政治課,出征途中又得時刻擔心後方狀況,甚至有一次,還因為後方出變故(李嚴事件)而不得不提前退兵。

倘若劉禪是個能幹的帝王,諸葛亮又何必三番兩次地寫《出師表》來對其教導?倘若他能夠穩定大後方,諸葛亮又怎麼會在北伐時仍然無法專心?

時人對劉禪的評價普遍不高,甚至直言他“昏聵”

別說後人總愛拿“扶不起的阿斗”來描述劉禪,即便當時的人,對劉禪的評價也沒有幾個好的。比如曾出使蜀漢的東吳使者薛珝,就曾評價他是個“昏聵”之人,就算大家不知道這個詞的確切含義,想必也不會覺得它是溢美之詞吧。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想盡辦法為劉禪找優點,結果就只勉強找到兩條,一條是說他常年不改年號,一條是說他對臣下好,經常大赦。可這對於一個帝王來說,究竟算哪門子優點?從陳壽的描述就可以看出,劉禪確實是沒有太多的優點,否則豈能不大書特書?

“樂不思蜀”並沒有凸顯劉禪的大智慧,反而顯示出他的無能

許多喜歡為劉禪開脫的人,都會拿“樂不思蜀”這個典故來說事。他們認為劉禪這樣做是聰明的自保之計,而不是傻。然而真是這樣嗎?這裡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東吳的孫皓,投降後仍然桀驁不馴,甚至公然開晉帝的玩笑,仍以天子自居,結果他也沒有被怎麼樣,還是與劉禪一般得以善終。

拿劉禪和孫皓兩個身份類同的人一對比,就可以立刻看出二人的智商優劣。且不說孫皓有多少缺點,單就明事理這方面,他比劉禪可強太多了。

劉禪有必要演一出“樂不思蜀”的戲碼嗎?完全沒必要!因為當時並沒有屠殺前朝君主的習慣,非但沒有,反而善待前朝君主才是慣例。比如劉協,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禪位後,便仍然可以享用天子禮儀。

劉禪之後的曹奐以及孫皓,都是同樣的結果。這就說明,無論劉禪有沒有“樂不思蜀”,他都不會被殺,所以他這樣做,完全就是多此一舉,除了表現出他貪生怕死的卑劣品性之外,並沒有其他用處。

當然了,對劉禪,也不能一味地批判。他雖然確實扶不起,智商也確實不怎麼高,但總得來說,還不至於像一些人所說的是傻子,真正的他,應該就是一個資質極其普通的人。

這樣的人如果出生於普通家庭,辛苦勞作一輩子,或許還能安穩甚至小康地度過一生。但很不幸,他生在了帝王之家,而且還是個二代守成的帝王。以他的能力,是根本沒辦法勝任這個位置的,所以儘管有諸葛亮、姜維這樣的能臣,蜀漢終究還是不能保,而他也終究要向曹魏投降。

從給諸葛亮立廟一事來看,蜀漢的滅亡,或許早在劉禪意料之中

事實上,劉禪在一件事上可能是看得很清的,那就是蜀漢終將滅亡,甚至是在他的手上滅亡。劉禪在位的最後幾年,特意給諸葛亮立廟紀念,這可是開創了一大先例,而且是空前絕後。劉禪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諸葛亮對蜀漢實在太過重要,於他又有“父恩”,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因為他料到蜀漢必然被滅,想趁著自己尚在位時,把諸葛亮的地位給定下來,而且要越高越好。

總之,身為帝王,劉禪確實是一個無能之輩,甚至還很貪生怕死,毫無帝王霸氣。但如果以普通人的視角去審視他,就沒有多少可以挑剔的了,畢竟對於普通人,是不需要太高要求的。更何況,從他對諸葛亮的態度來看,這個人至少還是重感情,也懂得報恩的。

《三國演義》等


汗青正浩


首先,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其實跟其本身的能力沒啥太大的關係,劉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這是毋庸置疑的。在很多人看來,諸葛亮撐起了幾乎整個蜀漢,其實這個論調能說對,但也不全對,諸葛亮在厲害畢竟也不是神,無法支撐起整個蜀漢,更不可能諸葛亮一去,蜀漢就直接消散了。

蜀漢能夠支撐下來,與諸葛亮雖說有不少關係,但也不能說完全對應,蜀漢能在諸葛亮死後繼續留存,一來是因為當時天下三分,鼎足相立的局面已經基本固定,一時半刻無法破解;二是諸葛亮雖說身死,但餘威尚存,而且蜀漢還有其他賢能在;最後也還是當時曹魏一直在窩裡鬥內耗不斷,壓根沒啥功夫去理會蜀漢。

對於劉禪到底是不是真的無能,現在有很多人都持否定的觀點,各種分析做得跟證明題一樣,然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史書是怎麼記載的呢?很可惜,當時人唯一對劉禪持正面評價的,只有諸葛亮一個人而已,評價的內容是“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的潛臺詞很明顯,那就是劉禪這個人品格還是好的,至於才能嘛,昧著良心撒謊的話實在說不出口。

現在有些人為劉禪說話的理由,無非就是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的皇帝,牢牢抓住的皇權,所謂的“樂不思蜀”其實是劉禪為了自保做出的聰明之舉,呵呵,怎麼不說慈禧太后禍害清朝是為了反清復明呢。今人再如何評價都只是猜測,而按照當時人的看法,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那麼劉禪何以在孔明死後還做了近三十年皇帝呢。

公元222年劉備崩於白帝城後沒多久,在諸葛亮支持之下蜀漢與當時的東吳解夢,共同抵抗北方的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雖然當時南北之間依舊經常發生戰亂,烽煙不絕,可是鼎足之勢已經基本上確定下來,前後維持了40多年。蜀漢雖然弱小偏安一隅,與曹魏之間的實力相差懸殊,但因為與東吳之間的聯盟,曹魏並沒有十足把握南下成功。

而諸葛亮死後,蜀漢雖說失去了一大支柱,但也並非是全然失去了所有。劉禪雖說無能,但也有一點好處,那就是諸葛亮所說的“愛德下士”。當時蔣琬被提為大司馬,開府治事。而蔣琬如同漢初的曹參一般蕭規曹隨,遵循了諸葛亮生前留下的方針,將蜀漢治理得也是不錯,並且持續派遣姜維繼續北伐,蔣琬之後又有費禕,蜀國還是人才濟濟的。

除了蜀漢這邊,還有不少人才庫存的持續輸出,同樣重要的還有外部的機遇,蜀漢直接的危險就來自北邊的曹魏,雖然曹魏的實力相當強悍,可蜀漢與東吳當時的聯盟還是非常牢固的,而且也沒啥亂子沒機會趁虛而入,更重要的是曹魏本身出了問題。諸葛亮死後不久,曹魏陷入了持續的內亂之中,尤其曹叡晚期濫用民力又託孤失策,導致朝廷一片混亂。

曹芳登基後,司馬懿與曹爽開始明爭暗鬥,曹家與司馬家之間不停地鬥來鬥去也使得曹魏當時沒啥心思顧忌南邊的蜀漢,而這種情況持續了數十年,而曹魏大局一定,司馬家抓穩了在朝中的權柄後,直接出兵把江河日下的蜀漢給滅了。可以說,劉禪能在諸葛亮故後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靠的是蜀漢的人才濟濟,整體的三足鼎立,還有對手沒空搭理,跟其本身能力沒太多關係


澹奕


對,沒錯,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真沒有冤枉他,當然了,這個扶不起的阿斗有很多種解釋,最合適劉禪的解釋顯然是:劉禪只是一個平庸的皇帝,僅此而已。

衡量一個皇帝是否平庸,顯然不能以在位時間長短來衡量,蜀漢政權的開創者劉備在位僅2年,沒有人不說劉備是雄才大略的英雄。就算是官二代出身的皇帝,比如曹丕,在位時間僅六年,也沒有人不說曹丕是一個明君。

劉禪雖然在位29年,那隻能表示劉禪的壽命長,活得好,劉禪這個人生來運氣特別好,老爹劉備為他打下了一切的江山,劉禪一次差一點被曹操俘虜,另一次差一點被孫夫人拐走,但都被趙雲救了回來。

劉禪17歲即位為皇帝,57歲時投降兵臨城下的鄧艾,算起來劉禪做了40年的皇帝,諸葛亮在位11年,劉禪是皇帝,諸葛亮去世後,留給劉禪的政治遺產一直維持到公元253年費禕的去世才結束,也就是說諸葛亮留給劉禪的政治遺產又幫劉禪這個皇帝續命了19年的政權。

算起來劉禪自主執政的時間也不過只有十年,僅僅十年時間,劉禪就開啟了整個三國時期,唯一啟用宦官干政的惡習,並因此導致蜀漢亡國,劉禪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又是什麼呢?

東漢為什麼滅亡啊?不是就因為宦官亂政,劉禪當上皇帝的前一年,東漢才正式算滅亡,劉禪也是熟讀詩書的人,這一點他還不知道嗎?可他的做法呢?居然信任一個宦官,就連姜維上報的魏國緊急軍情,劉禪信任的宦官黃皓居然靠占卜的方式來決定如何處理,一個國家的軍國大事到了這個地步,還能不滅亡嗎?這樣都不滅亡,天理難容啊!

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呢?當然是蜀漢最高統治者劉禪造成的。如果你能翻開《三國志後主傳》,仔細地讀一讀,你就會發現明明是劉禪的傳記,通篇記載的是別人如何如何?比如下面這些記載: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
四年春,都護李嚴自永安還住江州,築大城。
九年夏六月,費禕還成都。
十三年,姜維復出西平,不克而還。

等等這樣的記載,你會發現關於劉禪本人如何如何的記載極少,甚至根本沒有,一本劉禪的傳記記載的全部是別人的事蹟,我只能說劉禪這個皇帝就是可有可無的,或者劉禪這個皇帝在位期間,啥正事也沒有幹,如果幹了,一定會有記載的,可是並沒有。

如果是一個正常的皇帝,有些作為的皇帝的,哪怕在位時間短點,但絕對是有故事發生的,畢竟這是一個國家啊,需要做決定的事太多了,可是從劉禪的傳記來看,基本上看不到他做了什麼正事,這樣的一個皇帝,你覺得正常嗎?

當然了,劉禪的一生確實發生過不少事,比如殺劉琰,劉琰是蜀漢的元老,屬於那種掛高職不辦正事的官員,劉琰因為懷疑自己漂亮的老婆與劉禪私通,擅自對妻子用刑法,而導致劉禪大怒,最終劉禪殺了劉琰。

這事發生時,諸葛亮還活著,正在前線作戰,劉禪大概率上不敢與大臣的妻子有什麼行為,但劉禪敢於殺劉琰就說明劉禪雖然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之下,但至少還是有些自己做主的能力,殺劉琰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的反應而已。

劉禪身上發生的第二件事是禁止給諸葛亮奔喪。這事劉禪做的也不算錯,畢竟諸葛亮雖然是蜀漢實際的一把手和蜀漢所有官員的頂頭上司,如果允許給諸葛亮奔喪,蜀漢朝廷將陷入停擺,因為按照慣例,蜀漢所有的官員,無論是京官還是地方官按理都要為諸葛亮奔喪,那政府不就是停擺了,這事劉禪做的也算是正常。

劉禪身上發生的第三件事是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並對夏侯霸說:當年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並不是我的先人殺死的。同時劉禪還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因為劉禪的母親是夏侯淵的侄女。

這事發生在劉禪身上,不僅沒有顯得劉禪昏庸,反而顯得劉禪有些睿智,懂得人情世故與拉攏人心,略微高於一個普通人的智力水平。

劉禪身上發生的第四年事是姜維請求誅殺宦官黃皓,但劉禪不肯,說黃皓不過是一個小人,讓姜維不用太在意,這事劉禪就辦得不合理了,要知道東漢就是宦官亂政滅亡的,大部分的宦官都是小人,而正是這些小人,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作為熟讀詩書的劉禪,允許黃皓這個宦官干預朝政,明顯就是對政治不瞭解,看看同時代的曹丕、曹睿等皇帝,對於禁止宦官干政都寫進法律了,可劉禪這個皇帝居然做著和東漢大多數皇帝一樣的事:信任宦官。說劉禪等同於諸葛亮與劉備厭惡的桓靈二帝也不為過了。

好像說來說去,就只有劉禪寵信宦官和當政無所為這兩件事,其實發生在劉禪身上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當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居然毫無主見,聽從了投降派譙周的言論,拒絕蜀漢各地的援兵救援,而直接投降。

成都可是一座堅城啊,當年劉禪他爹劉備圍攻成都幾個月,才依靠馬超的到來逼降了劉璋,而且人家劉璋投降還是不願百姓生靈塗炭,可劉禪呢?放著他爹劉備耗費畢生近四十年時間打下的基業於不顧,僅僅面對鄧艾三萬殘兵,就開城投降,不戰而降,對得起他爹劉備不?

劉備47歲還在感慨人生一事無所,還在感慨脾肉之嘆,劉備60歲還在執意東征,想著在生命逝去的前一刻為他的兒子奪回荊州,努力想改變蜀漢政權面臨的不利局面,為了畢生的事業,付出畢生的心血,甚至生命,可劉禪呢?毫不客氣地放棄存在了近40多年的蜀漢政權,為的不過不是想保住自己苟延殘喘的性命而已。

別的不說,看看姜維這個外來人員,一個魏國投降過來的降將,都知道為了蜀漢的事業奉獻畢生心血,甚至在皇帝投降之後,作為大將軍的姜維都沒有放棄復國蜀漢的理想,併為之奮鬥到最後一刻,流盡最後一滴血,可劉禪呢?以皇帝之命,命令蜀漢各地的蜀軍放下武器投降。

別的不說,就說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北地王劉諶,在劉禪準備投降的當下,力主勸諫劉禪不要投降,劉禪不聽,於是劉諶在劉備的昭烈廟先殺了自己的妻子兒子,然後揮劍自殺,這才是劉備的血脈,這才是劉備身上那種不畏艱難、百折不饒、從不放棄、永不言敗的精神,可劉禪呢?

當投降後劉禪作為亡國奴來到司馬昭所在的洛陽裡,為了活命,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此間樂,不思蜀也!你以為劉禪是大智若愚嗎?不,他是真的愚,他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如果劉禪是大智若愚的話,那麼司馬昭的智商就應該讓人捉急了。

你覺得是司馬昭智商不如劉禪呢,還是劉禪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精選回答】來自優質賬號→野史日記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劉禪背上了“傻瓜”的罵名,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愚蠢”的皇帝,卻被人誤會了太久,諸葛亮死後,蜀漢便亡了,這是大家心中一致的印象,據我所知,在諸葛亮死後,又過了29年,而“傻瓜”劉禪當了29年皇帝,他真的是傻子嗎?

安度餘生

劉禪的蜀漢被滅了之後,劉禪被俘虜了,他沒有像那些歷史上的英雄一樣,與國共存亡,他在生死之際,選擇了投降,是劉禪懦弱嗎?是劉禪貪生怕死嗎?還是說劉禪看透了局勢,即使他殺了鄧艾,也只會引來更多的魏兵,蜀漢國運不久,而選擇順勢而為呢?不好說。

到了曹魏之後,劉禪溫順的像一隻小貓,面對死亡的威脅,劉禪說出了那句“此間樂,不思蜀”保住了性命,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句話不僅為他自己保住了性命,而且還保住了富貴,最終他活的甚至比魏國很多高官甚至皇帝都舒服,這真的是傻子嗎?或許只是選擇不同呢?你選擇以死明志,劉禪選擇快樂終生,或許這也沒錯。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注引《漢晉春秋》載: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幫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卻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卻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看看這些記載,你可能會笑劉禪有趣,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這麼大心臟的亡國君恐怕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形容劉禪在亡國後的生活,只有四個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安度餘生”。司馬昭死了他都沒死,活的比誰都舒服。

你可能會說,劉禪貪生怕死而已,運氣好才活了下半生,那劉禪前半生,有啥優點呢?其實劉禪的前半生也是可圈可點的,雖然劉禪不是那種能力超然的帝王,但是劉禪其實也很聰明,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投降之前的劉禪。

當皇帝那些年的劉禪

劉禪即位皇帝,不是劉備沒得選,劉封雖然處死,但是劉備還有三子,劉禪、劉永、劉理。劉備是有的選擇的,只是劉禪是最好的選擇,劉禪的帝位不是撿來的。

劉禪當皇帝的時候,他難不難?劉備死了,諸葛亮大權在握,好在諸葛亮是一個忠臣,如果諸葛亮是董卓、曹操之輩,劉禪和漢獻帝有啥區別呢?

雖然諸葛亮不會欺負他,但是劉禪還是沒有實權,他內心難受不?換了你做皇帝,你難受不?你甘心不?肯定不甘心,其實劉禪也不甘心,但是劉禪聰明。

劉禪謹記他父親劉備的遺命,“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處處尊重諸葛亮,說是“以父事之”也不為過。面對諸葛亮和李嚴,劉禪自認沒有這個本事搞過他們,所以劉禪將大權放給了諸葛亮,又放任李嚴去牽制諸葛亮,而他呢?當然是裝傻,好像啥都不懂一樣,做一個老好人。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劉禪什麼也不管,什麼也不問,偶爾做一些糊塗事,會被諸葛亮責備一番。劉禪心裡明白,蜀漢交給諸葛亮沒事,是好事,他了解諸葛亮的本事,也清楚自己的實力,直到把諸葛亮給累死了。

諸葛亮死後,劉禪曾經派人查了諸葛亮財產,結果諸葛亮的財產只夠一家人生活,並無多餘錢糧。

群臣都主張為諸葛亮立廟,劉禪當然不樂意,這個態度是他真實的態度,也是他的小性子。在大臣們多番勸說之下,劉禪還是同意了,這是因為劉禪有大局觀,知道以大局為重,不會因為自己的私慾而壞了社稷。

諸葛亮死後,劉禪停止了北伐,讓蜀國百姓過上好日子。同時又發揮了他的政治才能,妥善任命了大臣,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將軍政分離,在蔣琬死後,劉禪將大權攬回手中,這樣的劉禪,在諸葛亮的光環下沒人注意罷了,總不至於被稱為“傻子”。

“扶不起的阿斗”,這完全是在錯誤的形容,從來也沒人扶過阿斗不是嗎?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記,歡迎大家關注我,順手點個贊支持喲~


野史日記


扶不起的阿斗阿斗其實是對劉禪的偏見。劉禪,蜀國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蜀漢滅亡後遷居洛陽受封安樂公。人們常見的一句說辭就是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這是人們對劉禪的評價。但是劉禪就真的一無是處嗎?

其實劉禪這個人是非常聰明的,他很善於隱藏自己,給人一種他沒有威脅的表象,在繼位以後把朝政大權交給諸葛,這是對諸葛的信任,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畢竟劉備就給他的人到底有什麼心思他不清楚,這樣的話交出權力就保存了自身。在亡國後他沒有殉國而且順從,說出樂不思蜀,封安樂公,這都是他的處世之道,聰明之處。

其次,劉禪在位期間也是有大功績的,在位幾十年發展經濟,與民生息,善於安撫人心,維繫了國內關係網,為蜀漢的穩定做出努力。他娶了張飛女兒,又把自己女兒嫁給諸葛緒,這樣就維繫了諸葛家和張家之間的關係。

他改變了官僚制度,諸葛死後廢除了丞相制度,重用費禕和蔣宛,各司其職,費禕主管軍事,蔣宛主管政務,避免了權力過於集中的局面,劉禪還在蔣宛死後獨掌政權十幾年,這也是他能力的表現。

所以說劉禪並不是人們常說的一無是處,有好的一邊也有缺陷的一邊。


歷史小白談歷史


劉備之子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是個特別有意思的人物,我認為扶不起的不是他,而是蜀漢本來就缺乏爭奪天下的先天條件,只能偏安一隅,被統一是遲早的事兒。

蜀漢的疆域是這樣的: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也就是今天的雲南全省,四川、貴州的大部分面積,陝西,甘肅的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發現問題沒?位置偏於西南,不利中原爭霸。

為啥諸葛亮一直要北伐,甚至還死在了北伐的路上?正是因為他深知這一點!不出蜀,無法得天下!

當年隆中對,他的策略也是隻將蜀做為暫時的據點,待天下有變就要率大軍出蜀!

誰知這一進去就有點難出來了!這麼長的戰線,後勤補給絕對是個大問題!諸葛亮當然也想到了,非常巧妙的佈下很多棋子,可是一旦這些棋子出了問題,這盤棋就不能首尾呼應,會被各自擊破。

也就是說,蜀漢先天就是不足的,有缺陷的,劉備及老將老臣們也沒把後天營養給補上。

阿斗怎樣才算扶得起呢?一統天下嗎?他們都做不到的事兒,要求阿斗做到有點太勉強了!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阿斗對他言聽計從,哪怕有些小毛病,也只是些青少年問題,大的方面從來沒有反對過諸葛亮,也沒犯過大的錯誤。

如果北伐成功,他也許會勤奮理政,當個大家眼中的好皇帝。可是北伐失敗了,結局早已註定,他還能怎麼辦?只能過一天是一天,過不下去的時候直接投降。

阿斗活了64歲,當了41年的皇帝(諸葛亮去世後還當了29年),投降曹魏後還活得好好的。這足以證明,他有著自己的人生智慧。

他最為人詬病的是“樂不思蜀”,可從另一方面解讀,這不也是認清事實,接受失敗嗎?降都降了,何必還惺惺作態?

誠然,他不是唐太宗漢武帝那樣的雄主,負擔不起亂世,但當普通皇帝的才能他還是有的,只是沒有機會。

而他那種隨遇而安的態度,非常的識時務。可以說他才能不突出,卻不能說他傻。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現在網絡上有一種習慣,就是熱衷於給歷史人物平反、洗白。於是“扶不起的阿斗”劉禪也被拿來說事。洗白的主要結論有:如果劉禪沒有能耐,怎麼能在位42年而沒出大亂子?如果劉禪沒有眼光,怎麼知道重用“相父”諸葛亮後,又重用蔣琬、費褘等人?

洗白人士最津津樂道的是阿斗“此間樂,不思蜀”的故事,認為表現了這位安樂縣公的智慧,尤其與後世不知道裝傻、喜歡秀墨水的南唐後主李煜比起來,阿斗就是神,自己保住命多享了8年的福,生前“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死後的子孫在晉朝擔任都尉的有3個、封侯的多達50餘人……多牛啊!

唉!千年歷史中基本沒有一句正面評價的阿斗,不知道怎麼就那麼多人熱衷於洗白?難道是為了搏一搏眼球?

1、劉禪“闇弱”的意思是什麼

司馬昭在發兵攻打蜀國前曾有一番言論,其中有專門評價劉禪的幾句話:“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意思是說劉禪闇弱,加上邊城被我們佔領,蜀國境內的男女老少已很驚恐,滅亡之日已能計算出來了。

相信司馬昭對劉禪的評價,要遠比現在網絡上洗白阿斗的人更權威。這裡需要解釋“闇弱”的意思,是指懦弱、膽小、不明事理、不懂事。現代語言形容就是“不僅是膽小鬼,還有點兒腦殘和二百五”,估計智商檢測應在80這個正常值的臨界點上下。

劉禪闇弱到何種地步呢?舉個小例子:當魏軍在鍾會帶領下準備攻打蜀國時,姜維給阿斗上了一封信,報告鍾會在關中的舉動,建議派將軍張翼、廖化分兵守衛陽安關口和陰平。作為諸葛亮生前最為信任的大將軍,姜維的上書理應得到劉禪的重視。

但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占卜一番後認為魏軍不會打過來,讓劉禪把這件事壓下來,根本沒拿到朝堂上討論,以至於滿朝文武沒人知道有這麼一封上書。軍國大事不聽久經沙場將軍的話,卻聽信宦官的滿嘴跑火車,阿斗智商下線在何處應能算出來了。

2、劉禪投降貪圖什麼

劉禪投降魏國圖什麼?說到底是捨不得享受了大半生的富貴。鄧艾偷襲陰平後,成都雖然危險,但魏兵孤軍深入,只要堅定守城信念,魏軍很容易被打退。而此時劉禪召集大臣討論的是如何逃跑,有人建議投奔吳國,有人建議進入南中七郡。

此時投降派譙周站出來,說了一番掏心窩子的話,這些話正中阿斗的下懷,核心意思就是與其投降吳國,不如投降魏國,魏國是大國,早晚會滅掉吳國。既然要稱臣,就來個直接的,省得未來投降兩次。

注意,譙周下面的話才真正打動阿斗:“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如果你投降了,魏國不分封土地讓你享福,我會跑到魏都洛陽,給它們講講自古以來的大道理。什麼大道理?就是要給投降君主繼續享福的待遇唄。

譙周又分析不能投奔南中七郡後,阿斗就派人捧著御璽向鄧艾投降了。蜀國滅亡之際,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張飛的孫子張遵、趙雲的次子趙廣全部戰死,阿斗的兒子劉諶在劉備廟前痛哭後,先殺掉妻子、兒子又自殺殉國。

鄧艾進入蜀國後,阿斗把宮女分賞給魏軍,一位李昭儀寧死不從,自殺殉國。後世評價這段歷史,認為劉禪的所作所為不僅愧對蜀漢的將士,也“愧於婦人矣 ”。

3、劉禪歷史上的評價始終很低

阿斗之所以被認為“扶不起來”,原因很簡單:前有曠世名相諸葛亮的輔佐,後有蔣琬、費褘、姜維的輔助,蜀漢之地天府之國,沃野千里,而且山川險峻,易守難攻。雖然文臣武將比曹魏有差距,但不至於到了鄧艾兵行用險,瞬間就被滅國的地步。

反過來說,鄧艾之所以敢出奇兵,就是吃準了劉禪的弱智與無能。因此,歷史上對於劉禪的評價始終很低。司馬昭在阿斗說出“樂不思蜀”後,感嘆到:“難以想象一個人可以沒心沒肺到如此程度!即使諸葛亮還活著,也不能保證蜀漢長久,何況是姜維呢?”

古人多認為,作為一國之主的劉禪面臨危局,理應全力抵抗鄧艾的2萬疲憊之師,甚至完全可以投奔南中七郡,畢竟諸葛亮經營多年,在部落族群中尚有一定威望,然後等待姜維率兵救援。但劉禪被嚇破膽,成都未經一戰就舉手投降,氣節何在?

一些網友認為,劉禪投降曹魏裝傻保全性命,這是最高智慧。如果這個論斷正確,那麼自古以來殺身成仁、以身殉國的節烈之士才是真傻嗎?來看看寫書的羅貫中是如何評價的:“祈哀請命拜征塵,蓋為當時寵亂臣。五十四州王霸業,等閒拋棄屬他人。”

4、英雄劉備為啥有個熊包兒子

後世還熱衷於討論一個事情,就是被曹操認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而”的劉備一世英名,為啥兒子那麼熊包?不僅一點兒沒繼承父親“三英戰品布”的武風,連父親打不過就跑、無論如何不投降的本事也沒有。

也許是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成書於三國的《魏略》記載,劉備駐守小沛時,曹操大軍突然殺來,劉備拋棄家小逃到荊州。當時劉禪才幾歲,跟隨亂兵流落到漢中,被人販賣。建安十六年關中兵亂,扶風人劉括逃入漢中避難,收劉禪為養子,並讓他娶妻生子。

劉禪當初與劉備走失時,記得父親叫劉玄德。後來劉禪有個姓簡的鄰居,投奔到益州在劉備軍中任職,就把這個事情給劉備說了。劉備讓他到漢中找劉禪,經過驗證確實是劉備的兒子。簡將軍就告訴了張魯,張魯派人送劉禪到益州,後來被立為蜀漢太子。

《魏略》是曹魏文人私撰的,就是沒經過當朝授權。因此很多說法不被寫《三國志》的陳壽所採信,認為可信度不高。不過,劉備幾歲的兒子走失,後被告之遠在四川的一個男人是他兒子,後來被立為太子。這個事感覺總有些不太靠譜。

儘管有人據《三國演義》解釋劉禪之所以太熊包,甚至有點兒傻,是因為趙雲百萬曹營中七進七出救出阿斗,劉備把阿斗丟到地上大叫:“為了你這個小子,險些害死我的大將。”這一摔可能把腦子摔傻了。

但是看過《魏略》的記載,我們更願意相信,劉禪腦子不好使的原因,也許是幾歲時經過那次顛沛流離,受到驚嚇,加上教育沒有跟上才導致的。或許也有這個傻小子,根本就不是劉備的親兒子,畢竟流散這麼多年,說不定是被人頂包了而已吧。


指動濟南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我們很多人對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好,認為他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昏庸無能,只會貪圖享樂,不思國政。後來蜀國被晉國滅掉之後,他還被司馬昭封了個“安樂公”,極大的諷刺了劉禪的昏庸無能。有時候我們還會將劉禪的蠢笨歸結為是劉備將他摔傻的。當然了,這些都是小說和一些野史上的說法,真實歷史上的劉禪並不是這樣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反而還是個“仁敏”“愛德”的“明主”。

在《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中寫道,劉禪在位期間,能夠任用賢能之才,偏安川蜀之地,保全了蜀漢的基業,也是卓有作為的君主。此外,在陳壽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對劉禪的描寫則更多為積極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位被我們誤會的帝王,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劉禪——劇照

劉禪,字公嗣,涿郡涿縣人,生於207年,劉備的長子,史稱蜀後主。劉備在自立為漢中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他也被封為皇太子。章武三年四月,劉備征討東吳失利,隨即病死於白帝城。同年五月,十七歲的劉禪即位,史稱“蜀後主”。劉禪自公元221年即位,一直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在為時間長達四十一年之久。晉泰始七年,病逝於洛陽,享年六十五歲。

我們知道,諸葛亮和劉備號稱是魚水關係,但是歷朝歷代地君臣之間都沒有絕對的信任關係,劉備與諸葛亮也一樣。劉備心裡明白,諸葛亮的確是位濟世安邦的人才,但是他也害怕諸葛亮窺覬蜀漢政權,於是便在臨終前用言語進行試探,即“如犬子不成器,先生可取而代之”。同時,劉備也告誡劉禪要待諸葛亮如自己的父親一樣。

對於外人來說,劉備對諸葛亮已經是好到了極點,這樣的君臣關係也是融洽得不得了。同時很多人都認為,在劉禪即位之後,諸葛亮會將他的權力架空,自己將其取而代之。

劉禪和諸葛亮——劇照

但是,劉禪比起劉備來要高明得多,他深知諸葛亮是治理國家的人才,年輕繼位後的劉禪堅決要執行遺囑,即將所有蜀國的軍國大事都交給諸葛亮管理。這在陳壽的《《三國志·後主傳》中既有明確的記載:“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諸葛亮去世之後,李邈上書指責諸葛亮“身仗強兵”,這使得劉禪大怒,隨即將其處死。儘管劉禪知道李邈所言有理,但是劉禪卻能明白是非曲直,不因他人妄言而盲目決斷。

劉禪——劇照

劉禪在位期間,任用賢能,與民休息、制衡大臣,使得蜀漢基業得以延續和穩定發展。

在軍事上,劉禪的策略是先立足於巴蜀之地,注重防守後再圖北進。當時,諸葛亮曾提出要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西取益州,積蓄力量,伺機統一。當然,雖然諸葛亮的想法很好,但同樣得需要得到劉禪的批准才能實施,顯然,劉禪是答應的,因為在他心底並不滿足偏安與巴蜀之地,也素有統一之志向。諸葛亮在北伐期間,劉禪則治理後方,保證了大後方的穩定,同時還給他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

當然了,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雖然也想統一中原,但是相比於諸葛亮來說,他顯得更為理智。諸葛亮急於北伐時,他就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 北征,恐勞神思。”後來司馬懿征討遼東的公孫淵時,劉禪又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貿然前進攻魏,他說:“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在政治上,劉禪政治手腕獨到,親自掌握朝政。這一點從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度一事中就能看出來。

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度,將權力收回到了自己手中,同時封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軍事。封任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把相權一分為二,相互制衡。到後來蔣琬去世之後,劉禪便治理國政,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的局面。

此外,因為連年北伐的原因,致使國庫虧空,所以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即廢除了“北伐曹魏”的國策。 通過史料我們發現,在劉禪掌權時期的蜀國,其經濟發展得很快,出現了“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大好局面。根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蜀亡之時,國庫至少尚存“米四十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繡彩捐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所以,綜上所述,劉禪並非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相反,他卻是一位比劉備還要精明的君王。

諸葛亮——劇照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說劉禪是一位明君,那麼為何在蜀國滅亡之後,他卻不想回到蜀國,而落得個“樂不思蜀”的千古“醜名”呢?其實這背後也有劉禪的一些無奈。篇幅有限,作者將在下文說到,看看劉禪到底有多無奈。可以關注作者,以便及時閱讀。

參考史料:

  1. 《三國志·後主傳》

  2. 《三國志注》

  3. 《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