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公元213年-280年,一段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时期,因为同时存在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历史上称这将近67年的时间为“三国时期”。

220年,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以下是三国时期主要的事件节点。

●汉光和三年(东汉灵帝刘宏时期)

180年4月 ——江夏蛮起义。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在东汉初期,南方的蛮族部落一部分被迁徙到了江夏郡,也就是现在湖北新洲附近,所以被称为江夏蛮,到了汉灵帝光和三年四月,江夏蛮复反了,并且和庐江,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合肥附近的黄穰起义军联合,力量很快发展到10余万人,并且攻占了4个县。于是汉灵帝以陆康为庐江太守,率兵镇压,江夏蛮反抗失败,也正是这次农民起义,拉开了东汉末年大规模农民动乱的开始。

6月 ——曹操被征召任为议郎。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25岁的曹操这一年的六月被征召为议郎,在东汉,郎官一般都由比较年轻的人担任,负责宫廷侍卫,而议郎已经有了参与朝政的权利。按说这个年纪的曹操除非有超人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担任这么重要的位置,不过大家不要忘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东汉末年宦官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 ,而曹腾最厉害的是拥立汉桓帝即位,等到了汉灵帝的时候,曹嵩依靠买官,升迁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12月 ——立何氏为皇后,何进为侍中。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何后据历史记载,算是东汉末年的一个美人,身高一米六四,虽然是屠户的女儿,出身卑贱,但何家却想法设法让这个漂亮女儿攀上了高枝。在皇宫选秀的时候,他们拿出一笔钱贿赂了主事的人,把自己的女儿选进宫去了。最初只是当宫女,后来被汉灵帝“宠幸”之后,生下了儿子刘辩,接着母以子贵,被拜为贵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人自然也是平步青云,哥哥何进,从宫廷侍卫开始,最后竟做到了东汉国防部长。

181年 ——灵帝于后宫建店经商,于西园使狗佩冠绶。

汉灵帝酷爱做生意,堪称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顽主”。他在后宫专门开辟了“宫中市”,仿造街市、市场、各种商店、摊贩,让宫女嫔妃一部分扮成各种商人在叫卖,另一部分扮成买东西的客人,还有的扮成卖唱的、耍猴的。而他自己则穿上商人的衣服,装成是卖货物的商人,在这人造的集市上走来走去,或在酒店中饮酒作乐,或与店主、顾客相互吵嘴、打架、厮斗。而货物都是搜刮来的珍奇异宝,被宫女嫔妃们陆续偷窃,甚至为了你偷的多,我偷的少而暗地里争斗不休。

灵帝还在西园游乐场跟一班无赖子弟玩狗,并给狗带上了进贤冠和绶带。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东汉的进贤冠为文官所用,前高7寸,后高8寸,长8寸。

给狗戴上文官的帽子,不知是对官吏的一种侮辱,还是对狗的一种侮辱。

10月 ——鲜卑入侵幽、并二州。鲜卑檀石槐死。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在东汉中后期,东汉与西羌爆发了旷日持久的三次大规模战争:

  第一次,从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起,历时十一年,耗费240亿钱;

  第二次,从汉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起,历时九年,耗费80亿钱;

  第三次,从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起,历时十年,耗费44亿钱。

汉代一石量大概是30公斤即15市斤左右,以现在的大米价格来推算(排除袁隆平的伟大作用,所以按照贵一点的算法,算2元/市斤)一石需要30元人民币左右
所以,西汉的话100钱大约30元,东汉的话大约20元,这么折算的话,一亿钱相当于现在3千万~2千万,不过,密集发生的东汉末年与鲜卑的战争,往往被人忽略。其实它不仅是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祸根正是东汉国力最强时所种下,并且成为一百多年后鲜卑时代降临的前奏,堪称从秦汉走向隋唐的注脚。鲜卑本是东胡的一支,从冒顿时代起,就一直被匈奴所压制,东汉时期转而依附匈奴,袭扰辽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大将军窦宪出兵征讨北匈奴,勒石燕然。在耿夔等人的持续追击下,北匈奴远遁,漠北草原出现地缘真空。这场胜利从事后来看,实际上有些得不偿失,违背了东汉初年分化匈奴、以夷制夷的基本策略。战后,南匈奴在塞内反客为主,鲜卑也趁机西进,占据漠北草原,没来得及走的北匈奴余部十几万户,摇身一变,归入鲜卑名下。此后鲜卑与东汉时战时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只能算是癣疥之疾。直到汉桓帝时,鲜卑出现了一位冒顿式的人物——檀石槐,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第一次将松散的各部落凝聚起来。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檀石槐兵强马壮,他联合鲜卑各部,南抄汉境,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势力范围东西一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盛极一时。他拒绝了和亲邀请,模仿匈奴旧制,将部众分为东中西三部,公开与东汉分庭抗礼。汉灵帝即位后,檀石槐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开足马力南侵。对于严重依赖中央军的东汉朝廷来说,重建武装,才是卖官鬻爵的真实原因。就在汉灵帝焦头烂额之际,檀石槐却在光和四年(181年)突然去世。其子和连德不配位,部众渐渐离散,不久和连也在一次南下时,被弩射中身亡。鲜卑的霸业戛然而止,他们暂时蛰伏下来,等待着虚弱的巨人慢慢倒下。没过上一天好日子的汉灵帝欣喜若狂,放飞自我,在后宫中设立商铺,让宦官宫女们化装成市民。他自己则穿上商人的衣服,开怀畅饮,又在西园中逗狗驱驴,不亦乐乎。乐极生悲,上天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一年,刘协(汉献帝)和诸葛亮出生了,为汉帝国续命的重任,只好交给他们二位了。

182年1月 ——帝令公卿以民谣检举害民之州刺史与二千石以上官员。

其实汉朝对百官的监察监督体制在汉武帝时就已确立。中央有御史台、司隶校尉双轨并立,地方上有中央派出的十三州刺史分部巡行,专纠二千石以上的郡国守相,在全国范围内撒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在配合皇帝不时的亲自外出巡狩、视察,还派左右亲信到地方郡县采听风俗、明察暗访、了解民间疾苦和官吏的为政善恶,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但制度虽完善,漏洞却仍然很多。比如地方官狡猾,或监察官不力等,贪赃枉法愈演愈烈,政治腐败,最后导致西汉的灭亡。东汉有鉴于前代监察体制的不得力,在原有制度之上又建立了一套采听风俗、侦察民谣来评价官吏为政善恶,以纠举百官职行监督的制度。举民谣就是一项颇具特色的监察方式,它的前身就是西汉时期的风俗使。

183年夏 ——大旱,太平道张角谋划起义,置三十六方,共约次年3月5日同时起义。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连年的战乱,再加上各种灾荒,朝廷不但不体恤百姓,反而继续横征暴敛,官员更是无所顾忌,结果各种积弊最终在太平道张角的揭竿而起下,一呼百应,东汉的遮羞布被彻底撕掉。按照军阶,方类似于将军,大的方近万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

●汉中平元年

184年2月 ——张角提前起义,史称"黄巾之乱",杀幽州刺史郭勋,广阳太守刘卫,南阳郡守褚贡。

3月 ——朝廷大赦党人。命尚书卢植为北、北地太守皇甫嵩为左、朱俊为右中郎将镇压黄巾。

有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大破黄巾军的皇甫嵩,卢植等人,在后边董卓作乱等关键时刻集体销声匿迹?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或者是得罪了宦官,如卢植,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或者是得罪了权臣如皇甫嵩,亦或是卷入了军阀混战,如朱俊,作为大汉的重臣,忠臣,他们没有选择军阀割据,也没有选择孤注一搏,而是选择了逃避,最终在历史上昙花一现,马上就销声匿迹。

10月 ——张角病死。

12月 ——黄巾军主力被击溃。北宫伯玉、李文侯联合边章、韩遂,伙同先零羌叛乱。

黄巾军起义,发展的很快,败亡的也很快,毕竟烂船也有三斤钉,至于失败的原因不过多分析,但有个点,就是为了对付黄巾军,汉灵帝改各州刺史为州牧,让其拥有军、政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这无意中为地方军阀割据制造了条件。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185年2月 ——灵帝增田税建毕圭、灵昆苑。张牛角、褚飞燕等起义,号"黑山",众百万攻河北。

但很快,黑山贼张燕上书请降,汉灵帝任命他为平难中郎将,还赋予了他举孝廉、计吏的权力,也是在此之后,汉灵帝才有机会回到河间老家去看一看。而这次河间之行,也助长了冀州刺史王芬打算废掉汉灵帝的计划。

186年2月 ——江夏兵赵慈暴动,6月被荆州刺史王敏击破。

10月 ——武陵蛮起义,为郡兵攻破。

12月 ——鲜卑入侵幽、并二州。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12月 ——羌胡内部发生兵变,韩遂杀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集结3人的队共10余万人围攻陕西,太守李相如叛离朝廷,归附韩遂。

187年 ——韩遂拥兵10余万据陇西。凉州刺史耿鄙攻韩遂,败死。凉州司马马腾与韩遂合,推王国为主,攻三辅。张温召乌桓3000突骑平反,中山相张纯自荐为将,遭拒,反以公孙瓒为将,纯遂与太山太守张举、乌桓首领丘力居反,杀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羌族在东汉的历史上,大规模的羌族起义就有五次之多,可以说羌族陪伴了东汉一的生,就象匈奴和西汉的关系一样,而董卓和西凉兵就是东汉政府军的一支在对羌作战中成长起来的武装力量。这时候的董卓55岁,关于三国时期一直纠缠的董卓,韩遂,马腾的关系,这里做个说明,首先,因为汉羌的关系,边境争斗一直存在,这三个人都处在民风彪悍的西北大凉,当凉州发生以北宫伯玉为首的叛乱后,韩遂首先加入叛军,而马腾和韩遂是一对好基友,因为内讧,韩遂后来杀掉北宫伯玉做了凉州叛军的首领,马腾投奔了他。而作为地方黑势力的董卓,因为黑白通吃,也有一定实力,被朝廷看中,为了以暴制暴,董卓在与叛军的争斗中,实力也是逐渐做大,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在互有胜负下,双方达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地方相安无事,等何进要求董卓进京勤王,原来的平衡被打破了。西凉彻底成为了韩遂,马腾的势力范围。

3月 ——曹操被推荐东郡太守,谢官归家。

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价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做济南国相,济南国大概是现在山东章丘以西,在济南国大刀阔斧的改革得罪了当地的权贵,权贵们利用自己在朝廷的关系把曹操调离了济南国。就这样,曹操刚开始实施自己的改革政略,就被调到了东郡(河南濮阳附近)。这也让曹操明白,自己想要在权贵当道的下吏治改革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再这样下去,可能家人也会受到权贵们的报复,可自己也不愿意同权贵们同流合污,于是告病辞官。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10月 ——零陵观鹄起义,为长沙太守孙坚击破。

孙坚是吴郡人,大概是今天的苏州附近,出身寒微,随朱儁破黄巾,随张温讨西凉,平定长沙、零陵、桂林等多地叛乱,累建战功,官至长沙太守,乌程侯。这里有个引子,就是后来的孙坚参与讨董卓,在南方势力逐渐做大后,一次被蒙骗使他彻底走向了人生的巅峰,荆州刺史王叡和武陵太守曹寅不和,曹寅担心王叡与孙坚联合对付自己,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便伪造檄文诱导孙坚杀王叡,结果孙坚中计,按说阴错阳差下对孙坚是有利的,因为孙坚兼并王叡后掌握了一支强大的武装,然而孙坚却陷入了一种困境,这种困境并非来自当下形势而是来自于归属感的丧失。孙坚深受汉家恩惠,其所仰赖的功绩就是平叛诛逆。而此时受人欺骗误杀地方长吏,其身份自然从辅汉破虏之将变成了叛汉之贼,失去汉家归属的孙坚需要寻找庇护。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188年 ——朝廷改州刺史为州牧,以太常刘焉为益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

汉灵帝做梦都没有想到,黄巾起义没有做到的事情:摧毁汉朝基业。却被一个汉室宗亲做到了。这个汉室宗亲叫刘焉。他是汉景帝第四子、鲁恭王刘余的后裔。因为看到镇压黄巾军,各地基本架空了朝廷,于是刘焉向汉灵帝提出了一个建议:废史立牧。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如袁绍、曹操、袁术、刘表、刘备、吕布等,几乎都是从州牧起家,或者有担任州牧的经历。如果说,刺史、太守等人还能够受到朝廷控制,而州牧就基本上不听朝廷的话了。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朝四百年基业的毁灭,三国割据局面的形成,都是拜刘焉 “废史立牧” 这四个字建议所赐。等刘焉做了益州牧,派张鲁盘踞汉中,张鲁截断交通,斩杀汉使,从此益州与中央道路不通,益州处于半独立的状态。6年后,刘焉逝世,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

2月 ——黄巾郭大等起义,攻太原、河东。

3月 ——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匈奴内讧,一部与屠各胡合攻杀羌渠,其子于扶罗立为持至尸逐侯单于。起义者另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

5月 ——冀州刺史王芬欲废灵帝、立合肥侯,邀华歆、曹操、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共议废立。华歆举孝廉,任郎中;因病辞官。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王芬也是心大,四处拉人入伙,废立这种大事被这么多人拒绝了,还敢悍然启动计划,真以为没人会告密吗?王芬就像是一个敢于行动的刘焉,巧的是刘焉也担任过冀州刺史,曹操干脆地拒绝了王芬,还举了七王之乱作为例子。而许攸一开始动心了,他和华歆都是平原名士,他一直认为自己比华歆看事情更洞彻,但这次他被华歆劝住了,华歆对王芬的评价是“疏而不武”,他认为王芬做事有疏漏且不理智,所以他们两人都没有去找王芬。

6月 ——益州马相、赵祗起义,亦称黄巾,为益州从事贾龙所破。

8月 ——朝廷初置西园八校尉。上军校尉蹇硕、典军校尉曹操、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汉朝时,校尉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将军。校尉手下有自己统领的军队,而将军却不一定有自己的军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东汉末年,汉灵帝设置的“西园八校尉”。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多说一句,右校尉淳于琼,后来追随了同为“西园八校尉”的袁绍,成为其麾下的大将,与张郃、高览等名将齐名。官渡之战,袁绍派淳于琼镇守屯粮重地乌巢,不想却被曹操亲率五千精兵擒获,而且还被曹军割掉了鼻子。当曹操看到昔日的同僚这幅惨样时便问道"你今天弄成这样,是什么源故?"淳于琼答道"胜负乃天所控制的,问我干什么?"曹操本想要留下淳于琼的性命,但许攸却说"以后他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鼻子被割了,不会忘记今天的耻辱和仇恨。"于是,曹操在割掉了淳于琼的鼻子之后,又杀掉了这位昔日的同僚。

9月 ——南单于于扶罗与白波、黄巾合攻河东。

189年2月 ——韩遂、马腾已攻到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危及长安和洛阳。灵帝急拜董卓为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共解陈仓之围,大败韩遂、马腾。

凉州黑势力董卓终于走到了前台,朝廷这招以暴易暴又下了一招错棋,成了著名的引狼入室。

4月 ——灵帝崩,少帝刘辩即位。

8月 ——中常侍张让等谋杀何进。何进部将袁绍入宫,杀宦官二千余人。董卓入京。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称太尉毒杀何太后。

11月 ——董卓为相国,独专朝政。

简说三国时期大事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