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大禮議”之爭——持續爭論二十年,一朝新臣換舊臣

明朝嘉靖年間的“大禮議”事件意義重大,即使是放在整個明朝的政治史和文化史上也算得上一件大事。“大禮議”事件不僅在當時掀起了軒然大波,即便是到了明朝覆滅,清朝修編《明史》的時候,也同樣讓史官們感到震撼。為了追尊一個從沒有做過皇帝的死人為皇帝,明朝整個統治集團竟為此爭論了二十年之久,有人甚至還為此喪生,怎能不叫人感到困惑呢?

明朝嘉靖“大禮議”之爭——持續爭論二十年,一朝新臣換舊臣

那麼,嘉靖帝所發起的這場“大禮議”為何而爭?為何嘉靖帝最後獲得了勝利?他本人又從中得到了什麼裨益呢?


(1)明嘉靖“大禮議”事件的起因——名正言順

正德十六年,時年三十一歲的明武宗朱厚照,因為意外落水染病後暴亡。正德皇帝一人撒手人寰,但卻給朝廷和國家出了一個大難題,誰來做下一任的皇帝呢?由於正德生平放縱,不喜歡被束縛,再加上去世的時候才三十一歲,還很年輕,連子嗣也沒有留下, 而且也沒有同父的兄弟,根本沒有可以順位繼承皇位的人選。那麼皇位該由誰來繼承呢?這個封建時代的頭號大問題尖銳擺在所有皇族和滿朝文武的面前。

明朝嘉靖“大禮議”之爭——持續爭論二十年,一朝新臣換舊臣

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以《皇明祖訓》中的“兄終弟及”規定作為依據,提出應該迎立明武宗叔伯兄弟朱厚熜繼承帝位(朱厚熜為朱厚照的堂弟)。楊廷和的提議得到了明武宗朱厚照生母張太后的准許,於是便通過明武宗的遺詔和張太后的懿旨作為憑證,公佈天下,朱厚熜繼承入嗣帝位,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當時的朱厚熜才十五歲。

但是由於朱厚熜不是以皇太子的身份而是以藩王的身份繼承的皇位,這就產生了一系列複雜的禮儀問題,朱厚熜是隻繼承帝統呢,還是既繼承帝統又繼承宗統呢?是仍然作為親生父母的兒子,還是要過繼給張太后為子呢?如何追尊朱厚熜親生父親的封號等等問題。有人可能覺得有這個必要嗎?不就做個皇帝嗎?這麼繁瑣豈不是太小題大做了?

明朝嘉靖“大禮議”之爭——持續爭論二十年,一朝新臣換舊臣

然而並非這麼簡單,別看都是一些家常小問題,可身在皇室,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正統的名分,古語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一國之君如果不想行事被人掣肘,皇權被人打壓,則必然要花費大力氣將這千絲萬縷的關係給理清楚,不給任何人落下口實。而圍繞這些問題,整個明朝朝廷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總共持續了近二十年之久。

(2)藩王朱厚熜的能力——天資聰穎、思慮深遠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的時候,還只是一個少年而已,在一般人的眼裡,少年多是天真爛漫、循規蹈矩,不會有自己的大主意。然而,朱厚熜卻不一樣,朱厚熜聰明機智有城府,且自幼就在自己的王府當中受到帝王之道和封建文化的薰染,年紀很小的時候便熟悉了各種禮儀和規範,這一切的學習經歷賦予了他不同於其他藩王的獨特眼光和思維。

明朝嘉靖“大禮議”之爭——持續爭論二十年,一朝新臣換舊臣

自夏朝以來,如無特殊情況,皇位都是父子相傳。而朱厚熜作為一個藩王的兒子,並沒有機會成為未來的皇帝,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從小接受帝王之道、聖明之君的教育,但朱厚熜卻還是甚為認真的學習了為君之道。事實再次證明,成功向來都是青睞於有準備者的,當天命降臨之時,他所受的教育則真正幫了他大忙。

在處理新君繼位事宜時,內閣首輔楊廷和負責擬定明武宗遺詔,且由張太后頒發懿旨,《明末紀事本末》中記載了內閣首輔楊廷和在所擬遺詔中的措辭:

朕疾彌留,儲嗣未建,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廟。

而在和《明實錄》中,記載了張太后懿旨的措辭:

皇帝寢疾彌留,已迎取興獻王長子厚熜來京,嗣皇帝位,一應事務俱待嗣君至日處分。

可以看到,雖然語氣不同,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朱厚熜是“嗣皇帝位”,也便是直接即位為皇帝。可是當興奮的朱厚熜一行人來到北京宣武門外的時候,卻止步不前了,為什麼?因為朱厚熜發現事情似乎沒有這麼簡單。

明朝嘉靖“大禮議”之爭——持續爭論二十年,一朝新臣換舊臣


他從小就接受皇家教育,深知禮儀,他敏銳地發現,按照禮部擬定的章程,自己居然要從東華門入紫禁城!這實在是太不合乎禮法了,要知道東華門是太子的專用通道,直通的文華殿也是太子的宮區。而他朱厚熜,來京都是來“嗣皇帝位”的,也就是直接作為皇帝即位的,而並非是先做太子,而後再做皇帝,這與遺詔和懿旨上的說法並不相符,一旦自己輕率行事,落了口實,以後再要回轉便是難上加難。開弓箭便沒有回頭箭,謹慎起見,朱厚熜拒絕前進,立刻提出交涉。

明朝嘉靖“大禮議”之爭——持續爭論二十年,一朝新臣換舊臣

楊廷和等人顯然沒有想到,年少的朱厚熜居然會細心觀察到這麼要緊的細節,但由於皇位不可長時間空置,沒有時間再進行辯論了,楊廷和與張太后只能暫時妥協,朱厚熜得以從大明門進宮即位,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

(3)崛起的新臣——大禮議之爭的生力軍與受益者

整個【大禮議】事件的過程基本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爭考、爭帝、爭皇”;第二階段,“爭廟和路”;第三階段,“爭廟謁及樂舞”。

作為藩王之子的朱厚熜,原本是沒有資格繼承帝位的,是楊廷和和張太后定策,方才使得朱厚熜坐上了這個皇位,但獲得了什麼的,終究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的。嘉靖皇帝非常清楚自己如果聽之任之做了這個皇帝,自己會付出什麼巨大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皇權的削弱,相權的再次崛起。明朝自朱元璋廢除宰相後,皇權徹底的壓制了相權,如果朱厚熜因為這個【皇位繼承】的名分問題而被楊廷和等人掣肘,認為是被楊廷和一眾臣子【擁立】而得到皇位,勢必會導致皇權的削弱,身為明朝皇帝和朱元璋的後代,定然是不願意看到這種局面出現的,因此,大禮儀之爭勢在必行,決不能認輸。

明朝嘉靖“大禮議”之爭——持續爭論二十年,一朝新臣換舊臣

萬事開頭難,第一階段最是勢單力薄的時候,畢竟楊廷和是內閣首輔,文官集團的首領,文官們自然是站在【定策國老】楊廷和的一邊的,朱厚熜雖然貴為皇帝,卻也只能與其僵持不下,甚至還處在弱勢。但這個世界從來不缺乏皇權的擁護者,比如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和觀政進士張璁,此二人的職位不高,可以說屬於官僚集團的下層,但正當皇帝孤立無援之時,二人的奏疏如同雪中送炭一般給朱厚熜帶去了希望。二人一致支持【繼統不繼宗】,也就是說明世宗朱厚熜繼承明武宗的皇位,但是不繼承明孝宗的宗嗣,支持朱厚熜加尊父母封號,無需過繼給張太后當兒子拋卻親生父母,且二人引經據典,有理有據。

明朝嘉靖“大禮議”之爭——持續爭論二十年,一朝新臣換舊臣

朱厚熜如獲至寶,以此兩份奏疏作為支點,再次開始了他的反抗,至嘉靖七年六月,以新生力量中的張璁晉升為內閣首輔,桂萼晉升為吏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告老還鄉的楊廷和被稱懲治為標誌,嘉靖皇帝獲得了大禮議第一階段的勝利,完成了對自己父母爭“考、帝、皇”的任務,同時也藉此培植了自己的親信勢力,替換了許多前朝遺老。

第二階段,“爭廟和路”。在這個階段,新生力量完成了再一次的自我清洗重組,禮部尚書夏言(熱播劇《錦衣之下》中夏然的原型)迎合皇帝的心意,力排眾議,因此博得皇帝的寵信,在五年之內由七品給事中到入閣拜相,完成了新一輪的權臣替換。

第三階段,“爭廟謁及樂舞”。此階段,嚴嵩深得嘉靖皇帝的心意,為日後扳倒內閣首輔夏言打下了基礎。

明朝嘉靖“大禮議”之爭——持續爭論二十年,一朝新臣換舊臣

最終歷時二十年,嘉靖皇帝徹底地鞏固了自己的皇權,同時打壓了前朝的權臣頑固,建立了自己親信勢力。這場以封建宗法觀念和制度為爭論焦點的【大禮議】也由此徹底結束,嘉靖皇帝終於徹底的獲得了至高的皇權,再沒有人敢質疑他繼位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4)總結

大禮議之爭,雖然於皇權而言起到了鞏固、強化的作用,使嘉靖皇帝繼承的皇權得以名正言順。卻也助長了諂諛之風,釀成了黨爭之禍,其利弊都非常的顯著。


明朝嘉靖“大禮議”之爭——持續爭論二十年,一朝新臣換舊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