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傳統作家的真實生存狀況如何?

iwndl


我是一個業餘的寫作者,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嘗試寫作,寫到現在大三,也沒啥成績,稿費之類的很少拿,只有學校的徵文比賽拿了幾個獎,還有一點小獎金。

我寫的是科幻和靈異,高中寫的少兒科幻長篇《宇宙大事記》和喜馬拉雅簽約了有聲,還在錄製中,平時還寫一些靈異故事和詩歌,靈異的有投稿給某個公眾號,人家賺點廣告費和打賞就給我當稿費了,大概千字十到二十左右吧,不過也比沒有強。

寫作更多的是一種愛好,有這種慾望,想寫就寫,那種商業化的寫作其實是令我反感的,但以後就業總是避免不了的。我是學數字新媒體專業的,以後寫文案什麼的商業化在所難免。不過我還是會在業餘的時候寫自己想寫的東西。

寫作這件事,如果沒有非寫不可的慾望,是堅持不下去了。就說科幻作者圈子裡吧,劉慈欣應該說是第一個走出科幻圈的科幻作家,他的本職工作是一名計算機工程師,《三體》這部雨果獎的獲獎作品,還是通過上班摸魚寫出來的。如果當時單位的管理制度嚴格一些,說不定就不會出現這部神作。能全職寫作的人很少,那些作家們大多也有其他的工作,比如說編劇、新聞人之類的,不過工作的經歷也會成為他們寫作的素材,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網絡作家也有很多,有些作者簽約了,每個月能拿固定的稿費和提成,甚至還有粉絲的打賞,可他們的辛勞,也是非寫作者所難以想象的。大多數網文寫手還是處於一種難以滿足溫飽的狀態,甚至幾乎拿不到稿費。他們堅持下去,也只是因為熱愛。

雜誌投稿呢,也基本要靠點關係,或者名氣。不然那麼多的投稿,你的作品又沒有特別突出,編輯為什麼偏偏選中你,給你發稿費呢。

那些想當作家的朋友們,一定要做好打算,培養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技能,比如學習一些自媒體方面的知識,培養商業化寫作的能力,未來的職業更多的會在線上完成,對於作家們這類不喜歡社交的人群而言是個好消息。所以,傳統作家們最重要的還是得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和時代、社會相接軌,同時也能在業餘時間寫出更符合廣大讀者胃口的作品來。


凌蕭飛雪


我從小喜歡文學,可能算是一個傳統“作家”吧!稱“作家”我配不上,只能叫作者。我前後七年時間共寫了七部長篇小說,一部詩歌散文集,最近無聊又寫了一部短篇小說,但沒有一部小說作品發表和出版過,因為得自已掏錢出版,我沒錢,寫作把我寫窮了,親人朋友們都嘲笑我……作家這條路走不通,至少目前走不通,就封筆了。好在我先前學過畫畫,什麼素描、油畫、國畫都嘗試過,好多畫畫的朋友比我還窮,畫畫也沒前途,不能當職業,養不了家也糊不了口,就改行學攝影,通過系統學習,現在能自拍、自導、自剪一個人一條龍完成短視頻作品創作,準備做一個自媒體人!這個行業未來應該大有前景……






微影空間藝術


當下傳統作家的生存狀況並不樂觀,但也並不絕對。畢竟有一部分傳統作家是一直處在金字塔的塔尖上,還有一部分是在這個塔的半截腰或者是底層艱難攀爬。現就結合這兩種現象給出回答。

金字塔塔尖上的一部分傳統作家

傳統作家又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那些在80年代已經冒尖兒,現在早已拿了各種大獎,有所成就的那個群體。

這部分人處在文學金字塔的塔尖上,基本上佔據並統領了國內純文學的報刊雜誌。因為,他們聲望也有了,寫著功底也厚了,基本上也都到了文聯、作協,或者是雜誌社的領導崗位上。就算不是一方領導,也都是某個領域的領軍人物,雜誌用他們的稿子首先是風險低,能保證發行量。

在傳統文學領域,他們不光有話語權,還有一個利益共享的所謂圈子,他們寫出的作品,基本上不愁發表,不愁出版,更不愁拿版稅。所以,版稅,稿費,出席活動潛規則的一些答酬,加上各種話劇或者電影的改編,各類文學獎的獎金,他們的收入還是可觀的。

所以,這部分作家雖然也會遇到寫作瓶頸,也有寫不動的時候,但是,如果單純從文學理想來說,他們可能也會存在現實焦慮,回應現實關切。如果從生活層面來講,他們基本不存在轉型與不轉型的焦慮。

在金字塔底層或被吊在半截腰的傳統作家

這部分作家,大多漂浮在時代生活之上,成為上不去也下不來的特殊的一群。

他們一方面不願意放棄那種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有的文學理想,在幾乎沒有拓展餘地的純文學領域苦苦掙扎。一方面又沒有能力去擁抱這個多元的自媒體時代。

他們認為麵包很重要,但是寫作的意義又不僅僅是為了麵包,還有一份傳統的文學理想與文人情懷。

他們認為文學可以娛樂大眾,但又不認可大眾娛樂是文學寫作的目的。很多時候他們這樣的堅持和執著,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心和世界達成一個和解。

這也就是為什麼出現了那麼多為了寫作而失去生活能力的,甚至被認為是神經病的“不靠譜的詩人”。就像卡夫卡一樣,他活著的時候為了寫作可以住地下室,根本沒有辦法靠寫作養活自己,但他還是無法放棄。

他們從來不把作品當成商品,只是為了滿足於表達。

商業浪潮衝擊下的文學現狀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走向,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表達。無論是堅守或是掙扎,我們都無法阻擋滾滾而來的新時代。

最終,商業化浪潮的日益衝擊,文學就會或者早已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屬性。

文學一旦變成商品,就會不再那麼純粹,就會有運作會有營銷等等之類的因素或手段參與其中。

這種現象也給傳統作家帶來深沉的思考,那就是,當下的傳統作家要怎麼去轉型,要怎麼讓文學表達與現實生活更融合更滲透更有力觸達…

當下的文學作品又如何以更有力的姿態引領新時化文化,去引導讀者從現象解讀迴歸人性反思,從膚淺功利走向深層因果……同時也讓作家自已在時代的脈動中緩解焦慮,慢慢釋懷。


舍知堂


 這是一個泛娛樂化的時代,這是一個浮躁功利的時代;這又是一個追求真理呼喚時代解剖刀手引領審美和信仰的偉大時代。

  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學的嬗變:一是作品的創作達到“前所未有高度”的狂歡;二是質量魚龍混雜。

  網絡文學的出現,催生了碎片化的閱讀。人們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閱讀期待出現了功利化的傾向。功利化的寫作呈現出一派繁榮。

  中國人在網絡上都是“作家”,寫的人比閱讀的人還多。在創作題材上,玄幻小說、校園青春小說、魔幻小說、身體寫作小說、下半身寫作小說、痞子文學、歷史架空小說、三角戀愛小說、反腐小說、鄉土小說、解讀經書書籍可謂戰果輝煌,題材戰線之廣,思想之前衛令人瞠目結舌、眼花繚亂。

  

 文學的功用是呼喚光明、呼喚正義、引人向善。學的本質要反映人類的靈魂,要寫真實的靈魂、寫出時代的脈搏,這需要寂寞,更需要思想的沉澱。

文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任何文學作品都是在人生的體驗上加上虛構(想象)的結晶。沒有人生的體驗是很難寫出貼近民眾的藝術之作。任何脫離生活、遠離生活的作品只是建在遠離土壤的空中樓閣,其最終命運的歸宿只是曇花一現,成為過眼煙雲的泡沫而已。拋棄文學的尊嚴、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違背藝術的創作規律,把文學變成現代工業化似經過機器加工日產千噸的速成產品,這是現代文學的悲哀,也是對中國幾千年優良傳統文化的嚴重挑戰。

  是什麼催生了這種現象?

一是物慾環境的影響。

二是唯利是圖和唯名氣為上,出版的背後是某種利益的交易和唯名氣是尊,目前出版界普遍認為,凡已出名的名人作品一概是好作品,在觀念上存在名人作品質量定終身的不科學的理念。

三是已出名的名人由於擁有了優勢的出版平臺和人脈關係及媒體的“包圍”優勢,在自己的圈子裡互相吹拍,造成文學壟斷之勢,再加上一些喪失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的推波助瀾,使稍為有一點潛力的新作者的作品難見天日。

四是網絡文學的低門檻,使大量的垃圾文學絲毫無審美價值的文學商品大量湧現。

五是在社會轉軌多元化思想猛烈碰撞,新的人文價值體系尚未構建之時,大多數讀者的美醜不分,審美趣味的低下,促使文壇上山中無老虎猴子稱王稱霸,造成文學遊戲商品離奇走俏的怪現象。

  

  “操千曲而後知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努力鑽研中外文學史的發展脈絡,分析時下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現狀,豐富、沉澱沒自身創作的實踐經驗,探索美學、心理學、哲學、史學和文學的關係,汲取中國先哲們的思想精華,才能寫出重塑自己、健全民族文化人格的作品。

  文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成份,健康優秀的文學作品對造就人健全的人格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中國當代文壇的繁榮,要有:

一、政府規範和淨化風清氣正的創作和閱讀環境。

二、文學創作者要有高尚人格和創作良知。

三、老百姓要俱備自覺、自省形成“真善美”的審美閱讀期待。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中國文學將迎來“百花齊放”!


隴山出岫


應該說在中國這個被稱為“作家”的群體中,除極少數斬獲國內外知名大獎的大咖外,其他人也基本都擁有了一定數量的成名作品,而小有成就。並呈現出一定的公職化與職業化特徵,因而在經濟收入層面上比一般人要相對穩定,可謂是衣食無憂。

但也正因如此,這些作家首先在創作上,也無可厚非地要對其所屬的機構與體系的需求做出一定的服從與妥協,故而在創作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上,自然會受到來自政治或是商業層面上的影響。其次,就是大部份作家可能因其生活環境與生命體驗的差異化越來越小,導致作品的同質化趨向也越來越明顯。

讓人很難區分出其在思想格調與文化意境上截然不同的屬性,因而鮮有橫空而出,令人驚豔的傳世大作出現。

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家的創作,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公眾喜好與需求的影響。而在信息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公眾的文化審美與精神需求也日趨多元與碎片化。因此想要寫出能夠引發這個時代和公眾廣泛共鳴的作品,就變成了一件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這就是所有作家與寫作者的現實困境!





雲青58


目前一一中外文壇一一中篇小說一一短篇小說一一一一盛產豐富……

但是一一可一一大容量一一大結構一一容納一一人類一一優美語言一一音樂一一美術一一歷史一一哲學一一審美一一愛情與仇惡的一一能一一不斷提升一一人類靈魂的一一長篇小說一一卻一一寥落晨星……

特別是一一百萬字左右一一作品一一更為甚少……因為一一其一一創作難度大一一創作週期長一一構思一一結構一一語言的一一縱橫深度一一極其複雜一一歷來一一是一一人類小說一一創作中的一一大工程……

古往今來一一長篇小說一一一直一一是一一人類文學的一一支柱一一是人一一類文學的一一靈魂一一更是一一人類文學的一一鑽石一一與一一金礦……

好的一一百萬字長篇小說一一目前一一在一一世界文壇一一亦一一較一一寡鮮……

原因一一紙書的一一暫時沒落一一網絡文學的一一蓬勃發展一一消落了一一長篇小說的一一生存環境……

從一一創作角度一一來看一一特別是一一百萬字左右一一大部頭一一 長篇小說一一寫出來一一不應時一一且一一創作起來一一創作一一週期長一一傷筋動骨一一費神一一費力一一在一一目前的一一文學環境下一一不易出名…

巨國青(北漂)女作家…

十幾年來一一她似一一苦行僧般一一精神……(一年36O天一一天天寫作不輟一一手已變形…)

她一一心無旁騖一一 從不入一一這會一一那會一一從不參加一一這活動一一那節目一一從不參加一一這評獎一一那評獎一一拒絕國內外一一媒體各類採訪……

其一一處女作一一《仇焱之》一一歷經一一8年一一嘔心瀝血一一創作一一而成一一由一一新華社一一投資一一全國出版發行一一書中一一描寫一一囊括了一一上世紀一一20年代至80年代一一全世界一一幾百位一一充滿一一傳奇一一色彩的一一著名一一收藏家一一波詭雲譎的一一傳奇一一收藏一一故事……

書中一一人物描寫一一達一一63O餘人一一創一一世界文學一一單部小說一一人物描寫數量之最……

是世界文壇一一目前一一惟一一一由一一女性作家一一創作一一完成一一非自費出版一一公開發行的一一唯一一部一一百萬字長篇小說…

巨國青一一文字一一潔癖一一優美一一獨特一一善於一一用一一真善美一一剖析人物靈魂……

她善用一一勵志人物一一及一一波瀾壯闊的一一故事情節一一營造一一文字一一語言的一一畫面感一一其一一豐富多變的一一寫作手法一一鮮明的一一語言風格一一標新立異於一一中國文壇一一氾濫成災的一一大白話文學………

讀一一其一一作品一一能一一治療一一眼線一一干枯症……

(日前一一其創作的一一第二部百萬字長篇小說一一《神靈鳥》已待版一一其一一第三部長篇小說一一夜以繼日一一邊一一打工一一養家餬口一一邊一一艱辛一一耕耘一一創作中)



漢子詩人


傳統作家掙工資,寫作品是完成任務,沒有啥壓力,創作能力很平庸,寫出好作品的鳳毛麟角,像陳忠實,路遙一樣的幾乎絕跡了,要靠作品,這幾萬人幾乎都能餓死,或者去要飯,這就是為什麼看到好多作家,畫家在大富豪面前奴顏婢膝,極力跪舔,沒有人格尊嚴的原因,靠的就是搖尾乞憐,跟著喝口湯。



藍天下揚州


活在消費性文化時代是傳統作家的悲哀。網絡化、碎片化、娛樂化為特徵的消費文化,讓傳統作家逐漸流落到文化邊緣,他們不願過不屑加入快節奏的消費文化,只能堅守傳統陣地。他們的作品和影響力日益消沉。

如果缺乏有效的收入來源,傳統作家甚至會連生活都比較困難。稿費在這個時代幾乎是反向的,即是發表作品一方付費。所以,大多數傳統作家會選擇在體制內謀求一個閒職,保住生命,不停寫作,但是這種寫作已經不在於發表,更多的是自娛自樂。

總之,如果說還有傳統作家的話,他們的真實狀況只能用尷尬來形容。


知無邪


近幾年來,網絡寫手隊伍發展迅猛,人員不計其數,自媒體層出不窮,每一天的網絡裡都有看不完讀不盡的官方及個人文章,題材之多,角度之廣,文筆之深,情感之厚,讓人敬佩有加,自嘆不如,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連一些中學生、小學生都可以寫出讓人大為驚歎的好作品。中國人才濟濟,不乏喜愛文學之人,一旦有展現平臺,自然長江後浪推前浪,對傳統作家的真實生存狀況也定會產生壓力和影響。


愛春城


嗯,對於這個話題呢,我真的沒有太多的發言權。

首先,我不瞭解這一個行業的具體情況,也沒怎麼接觸這個群體的人群。

但是,印象中,很多加入了作協的作家,長期以來並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作品,讓大眾看到。

很多人都是在混吃等死的狀態。

真正出挑的,能讓讀者記住的作家,似乎來來回回就那麼些人。

比如遲子建、池莉、周國平、鐵凝、畢淑敏、莫言等等。

而實際上,傳統作家隊伍裡的人,可不僅僅只有這麼些人,數量應該大得多。

在網絡文學,新媒體文學的衝擊下,隨著紙媒的沒落,這些傳統文學作家更是被衝擊得七零八落。

現狀真的不太樂觀。

這是我的一點觀感,不知對還是不對,姑且一說吧。

懷念八十年代,文藝百花齊放的紙媒時代,曾經給予我豐足的精神食糧,謹在此向他們致以謝意!

感謝他們的文字,曾經給予我思想上的指引,和對美好的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