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道德经》的你有什么想说的?

千泽翎


道德经是老子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而生活却是自己的。

看不看道德经,生活依然是那个样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反而觉得自己变得更加笨笨的了。别人怎么做,咱就怎么做呗!好的学习,坏的避免。好像小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怎么感觉生活就好像是小孩子过家家,说的再好听,不如给点棒棒糖。少了不行,要尽量争取更丰盛些。你对我不好,我就不理你,我自己玩。慢一些没有关系,只要我努力就好,慢慢就会好起来。

你们发疯,我就不会陪你玩。我自己做事情,就一定不能自卖自夸。要努力做一个好孩子。要有爱心,小孩子才能勇敢,但是太勇敢就会挨打。

看过道德经的人,不是变得傻傻的,就是呆呆的。不如,懒懒的做一个安静的听众,闹中取静,朝花夕拾,假装自己也是一个文化人,拾人牙慧,自命清高,忘却世俗的不快,也好。


董董6832


看到这个问题,突然觉得从前没认真想过。仔细想想,要说的很多,想哪说哪吧。

最早接触《道德经》是15年前,突然有了阅读《道德经》的冲动,于是借了一本,滴滴答答看了两天,就再也没看。觉得注家的解释太不可思议,什么“道可道非常道”,解释的那么玄乎,越解释越难懂,就放下了。从此再没看过。

2018年我接手传统文化出版社的文字编辑工作,主要就是道学这一块,于是再一次接触《道德经》。如果说第一次接触《道德经》仅仅是出于不太浓厚兴趣的话,那么这一次则是出于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主动求知求解。

我找到了所能能找到的注本,逐章逐句逐字地比较学习,深感《道德经》绝非曾经认为地那样简单,但也绝非一些浅陋的注家解读地那么苍白。2019年四五月份,我注册今日头条后,几经反复,最终选择了文化领域,想专做“三玄”,顺便做诸子。没想到至今连一本《道德经》的十分之一也没做完,更别说深刻领会了。

通过做《道德经》,我感觉,要想加深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正确把握,首先得选对版本。

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因为第一次我看到的那种“能说明白的道不是常道”让人十分不解,什么常道不能说明白呢?是道理就能说明白。后来才知道,这个常道不是指日常的道理,而是“恒道”,是那个永恒不变的道。就因为开宗明义第一章第一句没搞懂,害得我十几年没碰《道德经》。

之所以误以为是“日常道理”是因为注家没讲清楚这个“常道”不是日常道理,也没讲清楚,是为了避开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而更换的“常道”。可见,初学《道德经》,选对注家,是很重要的,他会引领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理解,而不至于越看越糊涂,让我们的阅读变得索然无味。

最好是多版本同时比较学习。由于《道德经》用词用语古奥,一语万端,很容易造成后人在理解上的分歧,甚至相反。

不管是通行本,还是帛书、郭店楚简本,都不是原本,都是转抄本,转抄就意味着漏、衍、错讹现象,所谓通行本,也就是河上本、严遵本、王弼本、傅奕本等,但都是以河上本为依据进行的注解,这个版本的缺点是距离老子年代较久,后人增删现象明显,有的章句与老子思想不吻合。

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和1993年出土的湖北荆门楚墓竹简,同样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

帛书破损严重,书中有衍文、脱字现象,还有误字、误句。它的珍贵之处在于抄写时间比河上本要早得多,可以起到矫正今本讹误的作用。

而楚简属战国中期,是迄今为止,距离老子最近的文本。但郭店本的缺点显而易见:内容太少,仅为通行本的五分之二左右。

所以,诸本皆有利弊,不可偏废,最好综合诸本,同时参阅,才是破解《道德经》的最佳选择。

《道德经》是一部综合的、整体的宇宙观著作。

通过学习比较,我们会发现《道德经》构建的道系十分宏阔,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宇宙观念,每一章节都可独立,但所有章节共同构成了老子的宇宙观,理解任何一章都不能脱离“清净自然”“无为不争”“贵柔守弱”等等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脱离这个整体思想,任何一章都解释不通。

举个例子,有人解读《道德经》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就完全忽略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把它解读为“我想怎么样,就先怎么样”。

其实老子只是举例说明“事物将要怎么样就会怎么样”的自然发展变化规律。你若非得那样解释,也不错,那只能说明你是权谋家,而老子不是,因为他主张的是“复归于婴儿”,要的是淳朴自然,“返璞归真”,他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反对用心用智,反对虚伪文饰,这样的思想,他怎么会教人取与之术呢,他自己不就是伪君子了吗?

所有经典都不可能是一本孤立的典籍。

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是一扇历史窗口,打开一扇窗,就能看到缤纷的历史过往。他的书中没有提到伏羲、女娲、三皇五帝,也没提到周王、齐桓公、商鞅、墨子、韩非子、孔子、孟子、庄子、鬼谷子,更没有提到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但是老子是周王室的最高历史和文化管理者,他的学说在春秋战国,诸子中不学习借鉴老子思想的几乎没有,当你查阅老子资料,帮助领会章句的时候,一定会涉及到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政治主张、学术见解,一定会上溯中国文化的源头去探寻老子思想的形成脉络。经典就像一条主线,将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放大作品的坐标系,加深我们对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的融会贯通。

学习《道德经》等经典,会让我们感到自身的渺小,加快我们成长的进程。

我们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看看道德经给我们描绘的世界是多么宏阔无极限,而这个世界的一切无不出于“道”,人类在寂兮廖兮的“道”面前是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同时“道”无始无终,人在它面前“,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语)”,只是一瞬间,争什么名,比什么高低?

人们为什么要争呢?“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因为患得患失,总想着自己的名利得失、面子荣誉,放不下,丢不掉,心浮气躁,得寸进尺,咋能不累?

人还喜欢扬己之长,说人不是,岂不知越是扬己之长,越是对自己黑暗面的展现;越是讥议他人,越能显现出自己的偏狭,须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恶同出,是非同源,异名而已。你以为好的,可能正好是别人眼中的恶。

《道德经》是一部可以伴随终生的经典。

以前以为,不就是一本五千言的道论吗?读懂了不就那么回事吗、其实不然。我读《道德经》快一年了,越读越不敢发表意见,越读越加深对经典的敬畏感,许多人读一辈子也没说读懂。马云包里的书常换,唯独《道德经》不换。大哲们对道德经也有类似看法。

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这就是说,老子的思想丰富而永不枯竭,随时满足你的需求。

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甚至认为:有了《道德经》,我们可以焚毁掉所有的书籍。可见《道德经》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是多么崇高伟大!

关于《道德经》的话题,很多,先说到这里吧,与诸君分享。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问道黄老


是人走上文明的礼节,是对人的深刻反省,更是人生理性的觉悟,都说不学就成不了大事,学习你认识自我,礼貌对人。现在法律都离不开道德二字,可想而知。古人著名著作全球学习,学习既闻道,闻道之要在悟,悟一字得一字之功,悟一句得一句果,有悟则明,有明才能认识自我,开启心智,提升我们的智慧,希望世界人都已道德二字办事交流,世界和平相处道德在前。谢谢





好客沂蒙


老子《道德经》包罗万象却玄之又玄,全文约5000字,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宇宙本源、自然规律、社会法则以及处世养生之道,把能看到的、看不到的、能听到的、听不到的,甚至是鬼神世界,解释的完美无缺,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

老子思想精妙深邃,让人们读了又读都难于彻底通透,这也是老子的魅力所在。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千个老子,由于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经历阅历,让老子的思想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反映出来的不尽相同,理解到的也不完全一致。

通读老子《道德经》,请记住以下三句话好好参悟这三句话,将受益匪浅!

1、道生万物,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2、道法自然,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3、上善若水,无为不争,功成事遂。

以上就是一个把道德经作为枕边书,酷爱老子道德经的文化旅游创业家想简单说的一些话,欢迎交流探讨!


游通天下


看过《道德经》后,我想说的是:

一、品德高尚的人,走的是一条正道,是一条前途光明远大的道路。相反,品德低下的人,走的是一条歪道,是一条前途黑暗短小的道路。

二、品德高尚的家庭、家族,走的是一条宽广的、让家庭和家族兴盛的光明大道,这样的家庭、家族,必将有利、有功于社会,家风正道优良的家族,后辈人才兴起,小者贡献于乡邻、社会,大者将立功于国家社稷。相反,品德低下的家庭、家族,走的是一条狭窄的,让家庭、家族走向衰落,甚至灭亡的黑暗绝路。这种家风不正的家庭、家族,必将出现违法犯罪、祸害乡亲,以至国家社会的人和事。

三、品德高尚的国家、民族,是最有前途和未来的国家民族,这样的国家、民族,吃苦耐劳,热爱和平,勇于担当,乐于贡献,这样的国家、民族,富于创造,英雄辈出,和合周边,利益天下,是其它国家、民族的榜样,这样的国家、民族,既便遭遇天灾人祸,因为总是有一大批英雄豪杰战天斗地、视牺牲为光荣,这样的国家、民族,可历经数千年尤可反复强盛。相反,一个品德低下、无视道德的国家、民族,它就不可以长盛而不衰,不可能永远有好的未来。

《道德经》充满朴素的辨证法的思想,因为其朴素,则《道德经》言道、言德才最为真实。《道德经》的核心要义,就是辨证讲清了“崇道而重德”和“贵德而遵道”的辩证关系,即有道必有德,德高必有道。


沃克特尔


“老子”名叫“李耳”,是周朝末期春秋时代的人,与“孔子”为同一时代的人,但他比“孔子”年长。他所著的《道德经》,篇长不过5000字,论述精辟,含义深远。共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

《道德经》从多方面讲述了宇宙、万物、自然等存在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融入到论道、治国、修身、养生、社会、民生、兵法等众多方面。从自然规律中寻找处事方法,正所谓“道法自然”,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道德经》提倡“上善若水”,学习水的品质,能够随方就圆,以柔克刚。以不争为争,无为而治。又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大自然的规律是减少多余而弥补不足。

最后八十一章是这样写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一章句句都是珍语 、警句,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明确指出:世间的自然法则,是对万物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圣人的法则,是帮助每一个人而不是与他人相争。说出了《道德经》的宗旨,劝诫后人,为人处事,遵守自然法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总的来说,《道德经》博大精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大智慧是读不懂的。本人看过几遍,每一次的理解都不同,却也不过是“只窥见了皮毛”而已!

若想有智慧,就多读读《道德经》吧,它是提升智慧的经典书。精品之中的精品!




上仁


上善若水

——《道德经》研习心得之一

上善若水,乃四字真经,已成当下政客、商人、学者办公室、厅堂必挂的牌匾之一。或求书家墨宝,或亲笔书之。似乎唯其如此,方显主人文化底蕴与厚道善良人品。那么,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其意若何?笔者不妨涚说自己的领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几与道同。”可见,水之首善,在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性滋润,集天地之精华,如甘露滋润万物生长。离开了水,地球会荒芜,人类会灭绝,万物会枯萎。水性至柔,可大可小,亦方亦圆。大可盈江河湖海,碧波万顷,源远流长。小能盛碗盏杯瓶,洗涮饮用,无微不至。但水能以柔克刚,无往而不胜。水滴石穿,因其持之以恒;水势千钧,以其蓄势而发。

然水不尚高处,甘处低位,与世无争。低洼处,为众人之所恶。阳光难以照射,视野不够开阔,声名难以显赫,容易被人忽略。但水毫不计较,欣然前往,默默蓄积,纳百川而成湖海,化云雨而归平静。

水性若此,做人亦然。因此,老子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時。夫唯不争,故无尤。”人不管居于什么环境,处于何种地位,都要像水一样,客观认识,正确对待。居高位,就应放低身段,向下看齐。不要高高在上,目空一切。处社会底层,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善于发现优势,积蓄力量,汇细流以成江海,化柔弱而成刚强。处社会底层,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善于发现优势,积蓄力量,汇细流以成江海,化柔弱而成刚强。一个人内心要明净澄澈,为人要和善圆通,交往须诚信可靠。只有这样,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才能顺应时势潮流,把握瞬息万变的各种机遇,做事方能减少失误,获得成功。无论政界领袖还是企业经理,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赢得民心,获得认同,做到无为而治。

最后要明确一点,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是强调做人要利他,不争名,不争利,不强出头。一切顺时而发,因时而为。绝不是提倡不奋斗、不作为、消极处世。




惊艳桃花江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拥有一个精深玄奥的思想体系,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远播海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从此,中国才有了成系统的哲学。老子对道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提出了道生万物的宇宙论。老子认为,道先于天地而存在,但又无形无声,不可捉摸,它持久永恒,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具有无穷的创造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思想中,道被提升为居于核心地位的哲学范畴,这是老子对中国古代哲学最突出的贡献。

老子思想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涵盖宇宙之内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一言以括之,即“反者道之动”。老子强调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道理,主张看问题不能执于一偏,尤其要注意事物的对立面。老子思想还突出了道法自然的价值追求。道的最大特点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由于道的作用,宇宙万物及社会人事都应顺从自然的品性去发展。

老子思想蕴含深刻的政治智慧。班固《汉书·艺文志》视道家为“君人南面之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注解《道德经》,赞叹说:“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老子的政治智慧内容丰富,主要包括:

其一,无为而治。“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总纲,按其本意,即是对事情不加干预,顺其自然,正所谓“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自然的原则下不妄为,最后的结果则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其对象是在上位者,就君臣来说,就是君无为,臣有为;就上下关系来说,就是上无为,下有为。

其二,处下不争。《道德经》第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主张处下,以“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之一。老子指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当效法天之道,故“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不争,不是消极退让,而是“夫唯不争,故无尤”,“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见,不争只是手段、策略,“天下莫能与之争”才是结果,这与无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无为而无不为。

其三,公平公正。《道德经》第5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和宇宙万物按照客观自然的法则运转,道于万物并无好恶喜怒之情。圣人治理天下,也当法自然之理,对百姓一视同仁。《道德经》第77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阐述天道的公平和当时社会上人道的不合理,提醒应该效法天道,以矫正人道的过失,做到合理均衡。老子还指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强调公平公正,是老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

老子思想蕴含高明的人生智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上善若水。老子用水喻道,并以此启迪人生。《道德经》第8章所言水之七善,包括三方面的人生意义。其一,生活态度:“居善地,心善渊”——低调、宁静。其二,处世哲学:“与善仁,言善信”——慈爱、诚信。其三,做事原则:“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灵活、高效。

其二,身重于物。老子珍视生命,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为万物之灵,故可以与道、天、地并为宇宙中的“四大”,这是老子对人之价值的极大弘扬。

其三,以德报怨。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只有能够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才是真正的“德善”,所以老子主张以德报怨。此点,确乃显示出了道家的宽阔胸怀和超越精神。

综上所述,《道德经》不仅揭示出宇宙万物的存在根源和规律,而且总结了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还洞悉人性的本质,由此提出从天道到人道的哲学思考。



中国好阅读


行无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你不问我不说,我说了也不一定是道,至少不是大家理解的道。

西方说民主必须是普选,我们说民主是民主集中,普选适合欧美西方文化,可民主集中才是符合我们的,可见道可道非常道。

我没有读透,所以在这里胡诌几句。真正读懂道德经的人,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会告诉你多看、多悟,追求自然,找到本来的你、自然的你、最后成就快乐的你!


圣哲同学


觉得充满机械类比,简单枚举,以偏概全。连逻辑都不通,连哲学的边都沾不上。不知道怎么会有人说道学是最高的哲学。

比如坛子是空的才有用,就说空的才有用。肚子空的才有用?钱包空的才有用?房梁空的才有用?

又比如死人是硬的,生人是软的,就断言软的就是有生机的,硬的就是要死的。树木也是软的才有生机?骨头也要软?男人那东西也是软的才好?

又比如,天地不仁,人当不仁,不是狗屁吗?

还有柔就必然克刚?肉可以克刀子吗?

还有地法天,人法地。人怎么能像山石田土那样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