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孩子滿嘴“屎尿屁”,爸媽們先別開罵!3招教你搞定

最近,千寶滿嘴屎尿屁。

一起下火鍋。把蝦滑擠到湯裡的時候,5歲的女兒興奮地說:“哦耶,好多條粑粑屎耶!”外公厲聲制止,她反倒得了助興一樣滔滔不絕——

“唉呀,你吃了條大黃粑粑,吧唧吧唧。”

“咚咚咚,喝臭尿。”

“吃下米飯壓住屁,拉屎不必太用力。”

哎喲,說得還押起了韻呢。我忍不住笑了,沒轍。極其注重飯桌禮儀的外公受不了這套了,批評起我來:“你還笑,你怎麼教小孩的。”

好吧,面對孩子的不當言論,我這當媽的,的確不能用“笑”這個行為來流露出讚許的意味。所以,我收起笑容,對千寶正色道:“吃飯的時候少說話,會嗆到的。如果你實在要說,請離開飯桌,到我們聽不見的地方說個夠。”

千寶想了一下,說:“好吧,我不說了,也怪噁心的。”

這時,外公又說:“你小時候要說這種髒話,奶奶的繡花針就要扎到嘴上了。你就這麼輕描淡寫說她兩句?”

我說:“爸,她自己都嫌惡心不說了,幹嘛要拿針扎她啊。再說,這是孩子汙言穢語敏感期,不要太大驚小怪了。”

5歲孩子滿嘴“屎尿屁”,爸媽們先別開罵!3招教你搞定

孩子染上了“說髒話”的毛病嗎?

孩子對屎尿屁情有獨鍾,是染上了“說髒話”的毛病嗎?千媽覺得,孩子只是喜歡說在大人觀念中代表“髒”的東西而已。孩子本身對髒話,是沒有概念的。

英國哲學家麗貝卡·羅奇(Rebecca Roache)給“髒話”下了定義:

髒話除了包含攻擊對方這一元素外,通常還有其他特徵。比如,發洩人們特定的強烈的情緒。另外,髒話也離不開禁忌文化。

比如,成人愛說的髒話,往往跟“性”禁忌有很大關係。又比如,在被錘子砸到手指、或者見到不可思議的景象時,人們下意識地說“操”,只是為了充分表達當下的情緒。

兒童喜歡說的屎尿屁,在成人意識中是不雅的,甚至是骯髒禁忌,對孩子來說卻並不是如此。孩子將排洩物視作身體的一部分,當他開始探索自己身體的時候,對於身體的排洩物,也具有同等的好奇。

兒童喜歡說這些,也並非為了表達某種強烈情緒,而僅僅是因為——某種好玩的體驗。

5歲孩子滿嘴“屎尿屁”,爸媽們先別開罵!3招教你搞定

屎尿屁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力量”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對性心理個體發展階段中,將3-6歲劃分為第三階段的“生殖器期”。

在此階段,孩子“所有的排洩都是快感”,非常鍾愛“屎尿屁”,而因此出口就能成髒,也被稱為汙言穢語敏感期(詛咒敏感期)。

當他開始探索屎尿屁、使用有關它們的語言的時候,孩子會發現人們的反應往往很大。父母大喊大叫、生氣、但更多的時候是覺得好笑——正如我們的電影和生活中,也會充斥著許多屎尿屁的笑話。

這讓他們覺得,談論“屎尿屁”,是一件能充分表現自己存在感,讓父母和自己產生更多互動的事情,這讓他感受到了語言的力量。

我曾見識到女兒3歲多時和幼兒園一位同齡小男孩的“激烈”爭吵。

女兒:“你是烤焦的爛番茄爛香腸粑粑。”

男孩:“我要一腳把你踩成稀粑粑。”

女兒:“我要把你衝進廁所,讓你和臭屎粑粑睡覺。”

男孩:“你是世界上最臭最臭的臭屁臭粑粑……”

兩個小孩,都想用最究極屎尿屁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語言的力量,壓倒對方。

5歲孩子滿嘴“屎尿屁”,爸媽們先別開罵!3招教你搞定

有關屎尿屁,宜疏不宜堵

家長要怎麼做呢?

首先別“罵”,其次別“笑”。像千寶的外公、和千媽一開始“笑”的應對,都是不對的。如果我們的反應很大,在無形中就再一次向孩子驗證了語言的力量,進一步強化了孩子這種行為,以後可能更喜歡說了。

首先,平常心冷處理。

當孩子又開始“屎尿屁”時,家長正確的應對就是淡定,既不厲聲喝斥、橫加制止,也不要沒有下線地跟孩子調笑。讓孩子這句他覺得很有力量話拋出去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沒啥意思,慢慢就不會說了。

其次,轉移話題。

別讓孩子繼續這個話題,最好的做法是帶領他轉移注意力。比如孩子說火鍋蝦滑像“粑粑”,你可以說“我覺得更像肉蟲蟲,你知道嗎,在國外有些地方,肉蟲也是一種美味呢。”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被轉走。

也可以像千媽這樣,告訴孩子吃飯時別說太多話,會被嗆到。或者讓他到沒人的地方說個夠。

另外,多帶孩子讀相關書籍繪本,讓他對屎尿屁和各種生理有個正確的認識。
例如《便便超人》、《噗,誰放屁了》、《小狗便便》,等等,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共讀,瞭解“屎尿屁”,在有趣的故事與表達中,瞭解屎尿屁的知識、感受生命的奇妙。

也可以和孩子講一些有關的知識和趣聞,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和孩子講一講,在飛機上廁所,便便都到哪兒去了;恐龍放的屁,有可能影響地球大氣的成分,造成全球氣候的改變。每當千媽和孩子講這些的時候,千寶覺得十分有趣,總讓我一講再講。

5歲孩子滿嘴“屎尿屁”,爸媽們先別開罵!3招教你搞定

當孩子滿嘴“屎尿屁”時,做家長的不要嫌髒嫌惡心,孩子的心靈永遠是純潔乾淨的。

請相信孩子,給他們一點時間和耐心,帶他們慢慢了解這個世界,更多、更透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