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曾经不远千里迢迢用潜艇为日本送去了MG42通用机枪的图纸,日本为何没有制造呢?

微影悼红


就MG42机枪的射速,每分钟1200发,日本会用才怪嘞。

日本人在步兵班组武器上可是出了名的抠门,属于多一分钱都不想掏的主。反正陆军马鹿都是自费武士阶层,关键时刻有大无畏精神就行了,精神力比武器强百倍,可以反坦克打军舰。为了省钱,日本人搞出了个能打步枪弹打轻机枪——大正十一年式(就是俗称的歪把子),为了兼容步枪弹,搞出了弹斗供弹,卡壳率奇高,装弹还费劲(得5发弹夹一个个往里压,一次能压30发)。付出这么大代价就是为了步枪机枪共用一种子弹,减少后勤压力和研发制造成本,说白了还是省钱。拜这种设计思路所赐,大正十一年式的实际射速达到了惊人的...120发/分(理论射速500发/分)。所以抗战初期日本轻机枪手被国军用捷克式给社保了。

所以你琢磨,这样走穷陆军,富海军路线的国家,可能用这么高射速的机枪吗?就算是工业生产能力很高的德国,在手册中也明令禁止将MG42的标准250发弹链一次打完,如果是50发弹链,一分钟之内不得超过七条的射击,以免枪管寿命大幅简短,且减少枪管过热卡弹的发生。

MG42采用反冲后座操作滚轮式枪机进行枪支操作,并且采用短行程反冲后座行程与枪口增压器加强枪机的运作速率,这与日本已知的任何一款机枪原理都相去甚远,可以说日本毫无这类机枪的研发经验。就算把图纸给过去了,没有德方人员指导,也未必能搞出个合格产品来。

不过话说回来,德国人在通用机枪上的优良设计思路倒是很值得借鉴。MG42这把枪非常轻便,裸枪只有11.57kg,带三脚架作为重机枪使用时也只有32kg。相比之下日本自己的九二式重机枪带三脚架重达55.3kg,确实是太过笨重了,机动起来十分不方便。在中国战场面对机动能力更差的国军还好,在太平洋战场就是等着被暴打(事实上也确实是防守情况比较多)。

九二式也是30发供弹板,重就不说了,火力持续性也差


纸上的宣仔


关于德国是否将MG42通用机枪的设计图纸送给日本,这个我还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但是即使德国真的送到日本了,日本也不会采用。

德国与日本通过潜艇进行的水下交流

在中日全面开战之前,德国一直都是中国的武器出售大国,在德国军火的支撑下,老蒋打造了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队伍,这支队伍在抗战初期表现还算可以,为此,日本极力要求德国停止对中国的武器销售。

德国迫于当时和日本的合作压力,最终放弃同国民政府的往来,1940年德、意、日三国正式形成轴心国集团,准备开始对整个世界进行征服。

苏德战争后德国与日本的陆路交通被中断,同盟国成立又开开始切断轴心国之间任何有可能的联系,最终,日德之间只能通过潜艇从水下进行交流,在此期间,德国为日本运送了很多资料,比如1943年5月10日,德国一艘潜艇从法国出发最终到达日本,1943年10月5日由日本到达德国的潜艇开始返航等等,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的水下潜艇交流虽然次数不算多,但是提供了双方紧缺的战略物资以及关键性的武器装备设计图纸、样品,甚至连浓缩铀这种东西都有。

可见,德国对日本在技术方面是没有太多的保留的,希特勒对日本还是很看好的,这里面究竟有没有MG42通用机枪的图纸也很难说。

从当时的时间节点来说,MG42机枪是在1942年列装德军的,也就是1942年后的潜艇交流才能携带图纸,根据德日潜艇交往的记录,只有在1943年的时候,德国才向日本派遣潜艇,等潜艇到达日本,再进行生产,日本都快要凉了。

日本没有缺乏制造MG42通用机枪的技术

实际上,以纵横对日本军工的了解,日本大多都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有人说是分散式作业有利于规避轰炸,那也掩饰不了日本工业基础薄弱的事实,日本人相信人定胜天,当然要鼓励老百姓勒紧裤腰带为国家做劳工了。

当然,也不能说日本一个大规模的兵工厂都没有,日本在二战期间生产出来的飞机和航母都展现出了日本在军工方面的实力。

但是生产MG42机枪,日本还真就未必行。

MG42机枪号称是二战时最好用的机枪,也是世界枪械发展的一个跨越式进步,研发MG42机枪的人并不是武器制造专家,而是一名金属冲压技术专家,在传统工艺生产枪械的时候,都是用金属块进行切割使用,十分麻烦,而在研发MG42机枪的时候,采用了金属冲压工艺。

金属冲压工艺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对金属施加压力,使其形成一定形状的零件,特点就是高生产效率,低材料消耗。

(MG42通用机枪)

经过金属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MG42不但造价低,性能还十分稳定,当时英美的枪械制造专家得知德国已经用冲压技术制造出机枪后,表现出极大的震惊,这种技术已经遥遥领先了他们。

在MG42诞生之后,德国的枪械发生了革命性的颠覆,先后研发出MP40冲锋枪,MP44突击步枪,都是划时代的步兵武器,苏联随后生产的波波沙冲锋枪,在二战后期生产六百万支,这些都是源于金属冲压技术在枪械领域的应用。

所以,当时的日本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这种技术的,当他们看到MG42的图纸后,面目表情一定很丰富,嘴里喊着“纳尼?!”武器竟然还可以这样制造?

日本已经形成的机枪体系在日本人看来已经够用了

其实当时日本并不是不具备机枪生产的能力,在机枪研发的探索中,日本已经相继生产出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以及九六式轻机枪(拐把子),九九式轻机枪。

(歪把子机枪)

可以说,日本对机枪的定位从来就跟西方的不同,西方对轻重机枪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火力压制,而日本则不同,日本认为重机枪是火力压制,轻机枪则是短暂的火力压制能力,更多的还是精准打击。

说白了,就是怕浪费子弹!

MG42机枪在德国是班用机枪,可以轻重两用,这一点对轻机枪上都要装刺刀的日本人来说,是不敢想的。

在日本这种畸形思维下产生的轻机枪,在与世界各国的比较中,自然是一朵奇葩,尤其是歪把子时代,简直就是让人嘲笑的时代,后来日本参考了捷克式机枪,研发出九六式轻机枪。

(九九式轻机枪)

虽然机枪造的不咋地,但日本的思维还是挺进步的,就是机步子弹一定要通用,在日本九九式步枪取代三八式步枪的时候,由于步枪口径由原来的6.5mm变成7.7mm,所以日本的轻机枪也跟着升级,九九式轻机枪就是1939年才推出的7.7mm口径的,从这一点来说,刚刚适应好的尺寸,不可能在1943年之后就开始制造新式7.9mm口径的机枪。

所以,从各种角度来说,日本都不可能去制造MG42机枪。


史论纵横


首先先介绍一下武器MG42通用机枪,德文全名为Maschinen gewehr 42,意即为“机枪1942年型”(“Maschinen”可以理解为机械;“gewehr”可以理解为枪支)。MG42于1942年在纳粹德国研发并且就役,其为了依照使用7.92 毫米子弹的武器作为开发依据,德国预计取代MG34通用机枪,事实证明两款机枪协作完成了战争。

MG34最大优势就是射速极快,因此被二战中的人们称为“希特勒的电锯”。其原称为MG34/41机枪,在1943年的突尼斯会战德军首次装备该枪,才命名其为MG42通用机枪。由格鲁诺博士设计生产其线,主要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这样其产量加大且火力强大,为纳粹德国征战四方提供火力支援,但MG42不是在所有点都很优越,它的缺点是因优势而得,最大问题就是由于射速过快因此耗弹量极大,机枪手往往连续扫射5秒钟就将125发子弹打光了,与此同时带来的缺点还有枪管因极速运作而产生大量的热量,很容易造成枪管受热变形,甚至炸裂,枪部内腔受热收缩,造成子弹卡壳,外腔膨胀,还有致命的问题,其MG42通用机枪的后坐力也是数一数二的强,射枪手不得不左手握住机枪前柄,右胸肌死死顶住后坐,但单兵作战时标准的卧倒式握机枪,仍会节节后退。但日本未利用MG42,这是为什么?

一、在日本经济条件上未能支持!

虽然MG42是二战中射速最快(1200发/分钟,平均20/秒)的机枪,可靠性和压制能力极高,换枪管非常方便,只需要几秒钟时间。但是日本天皇为把国内的政治矛盾引向国外,于是将战火引出国外,一方面是为了经济掠夺,为日本发展经济提供资源,由于将大量的国家经费用来购买武器,武器制造大国美国也因此在二战期间发了一笔横财,但日本也因此经费缺失,而制造业又刚刚新起,二战期间日本在没有技术的条件下强烈要求,德国秘密的通过潜艇运送新式鱼雷发动机和新式战机的图纸、技术资料等,但在掌握核心技术上未能够像德国高速有效,而且其子弹消耗量过于庞大,有效的射击力未能满足日本天皇的野心,于是我认为其放弃制造其为正常。

二、在日本军事条件上追求完美!

对于日本人来说,追求在炮火下以白刃战来获得满足感来说,造MG42机枪就不必要了,有歪把子、拐把子、九九式机枪扫射就可以了,且日军的运输和辎重能力有限,完全跟不上美国这类强力后补支援,于是在运输大量子弹的时候容易吃亏,其通用机枪不符合日本人作战需求,还有一个原因是日本在海战是能手,具有冒险精神,但陆军战队与空军战上其实并没有海战强大,骄傲的日本人未能重视MG42,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会不制造的原因


小镇月明


“希特勒的电锯”在欧洲战场上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作为MG34通用机枪的改进版,MG42虽然在材质上和射速等有些差别外,其余都继承了MG34的优点。

虽然射速上比不了MG34,只能1200发每分钟,但是这东西胜在数量多啊。

比起MG34通用机枪,MG42那是威名远扬。虽然MG34性能各方面都稳压MG42,可是就是太费料太费钱。就算德国家大业大也抵不住几十万几十万的配置吧。更何况后期德国资源也是越发紧缺哪还有那个闲钱去生产,搞个像样的MG42交差就行了。

同为法西斯国家的日本虽然在亚洲作威作福,可是随着盟军的越发强大。法西斯阵营开始后继乏力,德军在欧洲节节败退。日军在中国进攻受阻,还要分兵太平洋抗衡美国。为了让日军稳住美国,德军决定向日本输送高科技武器。

像题主所说的输送MG42通用机枪,那最起码也得是1942年以后才能发生。而德国派遣潜艇输送物资科技之类的事也是1943年才发生的。但是并没有从相关资料中找到德国曾向日军送去过MG42图纸。

那咱们退一步讲,就算德军真的为日军送去了图纸,那日军真的有能力去制造吗?

前面也说了德军MG42采用了金属冲压技术,这在世界枪械发展史上都是一个跨时代的进步,不仅效率高而且造价还便宜。这让英法美都发出来惊叹:枪械还能这么制造啊。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德国已经领先他们这么多了。

连英法都发出这样的感叹,更别说日本了,日本都是小作坊生产零件,估计他们就算看见MG42的设计图除了能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叹外,其余什么也做不了。况且没有德方的指导,日本想要捣鼓出一个合格的MG42免不了费一番苦功夫。

而日本现有的枪支体系完全够他们征服还是以农业为主的亚洲国家,比起机枪,日军还是更为迫切的需要坦克、飞机和大炮来抵御美军的入侵。况且就算日本技术达到了制作MG42机枪的条件,可国内的资源条件允许吗?

早期还可以通过美国交易获取战争资源,再加上从中国东北掠夺了大量资源,所以日本前期并不缺乏战争资源,但是1943年以后,日本国内经济一片萧条,甚至在美军的封锁和轰炸下,连食物都是非常紧缺的存在,更别说一些战略物资了。

MG42的高射速意味着就是高消耗,毕竟这十分符合欧洲国家的火力压制需求,而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来说,他们只有重机枪是火力压制,轻机枪只需要担负起冲锋枪的任务就行。毕竟子弹在他们眼里全都钱啊,用一颗少一颗。在他们眼中勤俭才是王道,只有三八大盖符合他的国情。毕竟连冲锋枪都不舍得用的日军怎么可能使用MG42这种吞弹怪兽。就连家大业大的德国,也是严令禁止士兵一次性打光一条弹链。一方面是节省子弹另一方面则是避免枪管过热受损。

再者说,除了子弹要管够外,日本还要生产7.92毫米的毛瑟弹。

这就要求日本在克服完了技术问题之后还要将原本使用7.92毫米的毛瑟弹改成6.5毫米的有坂步枪弹,或者大量生产7.92毫米的毛瑟弹,这就无疑增加了日军后勤的压力。

所以,综合技术、国情、设计理念来看MG42根本不适用于二战时期的日本。


历来现实


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法西斯盟国确实曾有潜艇交流,潜艇从德国开往日本的行动被称为“柳输送”,所输送的物资主要包括新式武器图纸、技术资料和一些尖端工业产品;而从日本开往德国的航行被称为“反柳输送”,运送一些日本在南洋战场通过掠夺而生产的热带作物产品以及德国急需的矿产品,



比如制造枪械所必需的钨沙,原本德国是从中国大量进口的,日德结成同盟后中德贸易合作中断,但在日军占领区是可以获得的。没有特别明确的文字记述日本人是否拿到了MG42通用机枪图纸,但笔者个人认为是很有可能的。

1943年开始,日军正逐渐丧失太平洋战场的制海权,因此日本海军对纳粹德国比较成功的潜艇战非常感兴趣,他们幻想用潜艇战来改变颓势,经过反复电报往来争取,焦头烂额的希特勒还是答应提供二艘1000吨左右的大型潜艇给日本。不过德国人兵力紧张,只能安排其中一艘艇的艇员,另外一艘需要日本派员培训后,自行开回东方。



5月10日,德军“U-511”号潜艇从法国港口出发,不远万里于8月7日到达日本本土的吴港,后被改名“吕500”号。该艇运来了新式鱼雷发动机和战机的图纸,既然这么尖端的大型武器图纸德国人都“慷慨”的给了,自然不差一款通用机枪的。

MG42通用机枪是纳粹德国于1942年研发并且列装的,用以取代早期型的MG34,因为MG34虽然战场表现不错,但是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弱点,即结构较复杂,从而导致制造工艺的复杂,既耗费更多材料也影响产量。从时间上看,MG42的图纸完全有可能通过潜艇送往日本,然而从战争实际来说,日本人却不可能仿造这款机枪。



日军急需的并非是陆军轻武器的更新换代

从太平洋战场到中国战场,从1943年起,日军最要命的劣势是丢掉了制空权和制海权,美国空军的强大自不必说了,在美援飞机的支持下,中美混合航空兵部队在1943年夏秋,也完全取得了中国战场的制空权,鄂西会战日寇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饱受来自天上的轰炸,地面部队和后勤补给均遭到严重打击,这也就是日本为什么迫切要得到德国新式飞机图纸的理由。

日本在二战时期的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是有限的,顾此必然失彼,当时的日本军工生产,需要开足马力弥补太平洋战场上飞机、军舰的巨大损失,步兵武器升级的需求恐怕要排到最后,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和后期列装的九九式轻机枪,基本还能维持日军步兵的使用。



(这挺九二重机道具有点假)

MG42通用机枪的高耗弹量会让鬼子望而怯步

MG42机枪的射速每分钟最低1200发,最高可达到1500发,机枪射手每扣动一下扳机的短点射,足可以射出12到15发子弹,如果一个不幸的美国大兵被MG42击中,瞬间就会中弹数发。因此它有好几个恐怖的称谓:美国大兵称MG42为“希特勒的电锯”、“希特勒的拉链”、苏联士兵称MG42为“亚麻布剪刀”、英国士兵称呼其为“潘朵”。由于极大的耗弹量,机枪手一般连发射击5秒钟就会打光125子弹。

比如九二重机的理论射速450 发/分钟,实际射速只有200 发/分钟,几乎不到MG42机枪的五分之一,机枪小队(四挺)的弹药分队用驮马携带32箱24000发子弹,加上机枪分队弹药手连扛带背的,合计每挺重机枪可携带9660发子弹。这可是一个会战份的弹药,如果换成MG42的话,那真是“背负八小时,使用六分钟”。

并且日军的运输和辎重能力虽然超过更弱的中国军队,但与美德等欧美军队的差距可称“天壤之别”,机动车和骡马运力都不充足,MG42这样的耗弹大户他们即便装备得起,也实在是用不起。



MG42通用机枪严重不符合日本陆军的作战理念

就算日本人解决掉冲压技术和口径不同的问题,MG42也不是步兵的首选,武器是可以更新换代的,然而一支军队的核心战术思想是很难在两年内有本质变化的。二战德国步兵的战术主要是以MG系列机枪为核心的,步兵班在攻击时由机枪小组负责压制,再由步枪小组在近战中用步枪冲锋枪或者手榴弹歼灭敌人,因此射手是MG42机枪组的灵魂,他需要意志坚定和专门的训练,日本人根本不具备这个训练时间。

而且日军崇尚的是在炮火掩护下的白刃突击,他们并不热衷冲锋枪的使用,甚至给轻机枪也加装了刺刀,现在可能觉得很可笑,但当时这就是他们的战术思想,40000多挺的九二重机和10几万挺歪把子、拐把子、九九式在日本人看来,完全满足了战术需求,没有必要引进耗时耗弹的MG42。



德国和日本在战争后两年更希望通过“大杀器”改变战局

二战德国的黑科技不赘述了,面对美军的陆海空绝对优势,1943年以后的日本如果想扭转战局,绝非一款机枪可以解决的。1945年4月,德国U-234潜艇曾秘密启程开往日本,装载了Me-262喷气式战斗机部件、V-2导弹部件和560公斤的铀化合物,希望可以帮助日本在短时间内造出原子弹(实际是造不出来的),恐怕这才是日本人最想得到的。

这艘潜艇网传是在途中收到了德国投降的消息,从而在航程中直接向美军投降,笔者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看到的文字记载是被盟军击沉,不管怎么说,日本人确实没有得到这些东西,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日本人迫切需要什么。


度度狼gg


如果要评选一个二战中最让盟军士兵们恐惧的武器,MG42通用机枪是德军不得不提的一个大杀器。

MG42通用机枪诞生于二战爆发的1942年,是一款可以更换多种用途的通用型机枪。

如果使用轻机枪的枪架,那这款机枪就可以拿来当作轻机枪使用。

如果使用重机枪的枪架,那这款机枪也可以发挥出碾压大多数重机枪的威力。

要是把这款机枪给安装在坦克上的话,那这款机枪也可以轻易的化身成为车载机枪,并不会因为用途的更换而产生任何的不适应。

再凭借着它那每分钟最快1500发如同钢铁洪流一般倾泻而出的极快射速,以及无论是在零下40度的严寒地带还是在酷热无比的沙漠地区都丝毫不影响使用的强大适应性,这款机枪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德国在二战中的最大杀器。


MG42通用机枪省材料的优点

而且这款机枪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它非常省材料。

在德军制造出这款机枪之前,全世界各个国家制造机枪都非常费材料,每制造一把机枪,都要使用一块硕大的金属块制造。

而每一块金属块制造机枪都会有3/4的多余材料被空余出来,由此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还有以往机枪工序的繁琐,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这种种问题对于战争局势非常紧张的二战来说,是非常影响战争推展的。

但是在德国人改造了技术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改变,他们制造机枪不再浪费大量的金属块,仅用少部分的金属资源以及非常省时间的工艺就可以制造出一挺在二战中性能表现最为良好的MG42通用机枪。

MG42通用机枪在战场中普及开来后,它很快凭借着自己的优异性能,一举成为了二战中公认最好的机枪。

也因为这款机枪在二战中的杀戮过重,更是导致很多盟军在听到这款机枪的射击声时会不由恐惧万分。

日本的国情并不允许他们推广这款机枪

至于提问中德军向日本人提供MG42通用机枪制造技术图纸的问题,这方面是无法考据的。

从来都没有任何一份历史文献表明德军在二战中向日本人提供过这款机枪制造技术的记载,因此我们对此也不要太过于认真,将其当做一个传言看待就好。


不过即便德军在二战中向日本人提供了这款机枪的图纸技术,日本人肯定也是不会使用这款机枪的。

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国内的资源非常紧缺,侵华战争早期他们还可以通过和美国的交易获得持续战争的资源,但是在美国对他们进行交易封锁后,他们战争资源紧缺的局面却突兀地暴露在了表面。

那时候的他们,技术方面是不缺乏的,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即便再会做饭,也是没有用的。

于是在整个侵华战争以及二战中,日本为了省资源,他们一直都奉行着节俭的大战略。

连冲锋枪这种触手可及的武器他们都不愿意推广使用,他们更是不可能会在军队中推广使用MG42通用机枪这种射击子弹就如同流水一般的武器。

对于他们来说,威力倒是其次,节约才是最重要的,一枪一枪射击的38大盖,才是最符合他们国情的武器。


所以说德国千里迢迢给日本送机枪图纸的情况在历史中可能是不存在的,不过即便这种情况存在,以日本资源的缺乏也不可能会使用德国人的技术制造出MG42通用机枪这款机枪。


孤客生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进行了多次潜艇交流,主要是交换矿石和武器技术。比如在42年,日本潜艇送给德国3300磅云母、1542磅虫漆,以及九一式航空鱼雷的图纸和一架E14YI水上飞机等物资。

德国回赠了一套防空雷达图纸、蔡司光学仪器,工业钻石和密码机。但是从42年-45年,日德潜艇运输,都没有看到有MG-42机枪的记载。

毕竟日德运输主要以重要矿石,比如铀,工业钻石。重要武器系统,比如雷达,鱼雷,战机发动机为主要目标。机枪实际上,不是双方重点关注的武器。

从MG-42机枪来说,实际上也不是日本陆军最急需的武器。日本陆军在二战后期最看重的是,飞机,船,喷进炮和火箭筒。也就是可以阻挡美国舰队和轰炸机的战机,可以运输人员物资的运输船,可以反登陆的喷进炮和可以打坦克的火箭筒。

机枪只是根本达不到优先级,从性能和后勤能力来说,MG-42机枪实际上,也不适合在炎热的太平洋岛礁作战的日军。首先是,MG-42机枪的优点是射速快,缺点是容易过热。在苏德战场都需要频繁更换枪管,到了炎热的太平洋岛礁,这个缺点就会放大。

另外,美军在太平洋跳岛,首先就是选择守军相对最弱的,其次就是彻底封锁这座岛礁。后果就是日军任何补给也无法跨越大洋运输进来。以冲绳战役为例子,就日本步兵储备的那10个基数弹药,以MG-42机枪的射速,恐怕2,3天就会打光弹药了。那么后面的3个月怎么坚持呢?


深度军事


从来没看到过可信的资料,能证明日本拿到了MG-42机枪的图纸!二战期间,轴心国往来的运输被称为“柳运输”行动,主要使用潜水艇在德国和日本之间往来!第一艘抵达欧洲的日本潜艇名为伊30。日本主要向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提供鱼雷技术和热带资源,比如橡胶块、云母和虫漆等。

第一艘抵达日本的德国潜艇名为U-551,主要向日本提供关键技术、材料和先进武器,比如机床上用的工业钻石、轰炸机瞄准具、Hs293制导炸弹、ME262战斗机、ME163火箭战斗机和防空雷达等等,甚至还有德国的原子弹研究成果和540千克的浓缩铀,目的是帮助日本研制出原子弹,负责运送德国核计划的潜艇还被盟军击沉了,运输浓缩铀的U234潜艇也没有抵达日本。


(秋水火箭动力战机,原型是德国ME-163)(橘花喷气式战机,原型是德国ME-262)

由此可见,日本索要的都是和技术装备有关的东西,希望用它们改变战局,轻武器显然不属于能够改变战局的东西,日本应该不会在它身上浪费运输资源,潜艇跑了上万公里呢!因此笔者并不相信日本拿到了MG-42通用机枪的图纸。

就算是日本拿到了MG-42的图纸,也不会大量仿制并装备!因为它不符合日本的现实需要,真的以为这种优秀的通用机枪能挡住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和苏联吗?德国有很多日本急需的先进武器,主要体现在海战和装甲战上。



日本装甲部队装备水平一般,它一直害怕苏联参战。因此,1944年日本曾计划购买虎式坦克全套资料,仿制出几百辆部署在我国东北,包括生产图纸和弹药工艺在内的技术资料,和一辆完整的虎式坦克被日本以64万马克买下(高出正常成本一倍),但苦于柳运输的潜艇无法运输,要知道虎式坦克车体长8.45米、宽3.7米有余,即使拆成零件也装不到潜艇里去。这辆坦克一直停留在法国,直到1944年前线吃紧,德国征用了这辆日本虎!


除了坦克,日本还需要德国的通讯设备、焊接技术、喷气战斗机,哪怕是88毫米反坦克炮都比MG-42通用机枪有用!况且,笔者觉得日本不太可能大规模调整生产线,去生产一款无法改变战局的机枪,这会严重影响枪械生产的速度,而它需要的恰恰就是产量。

日本的轻武器产能不足是不争的事实,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从1923到1941年整整18年,只生产了29000挺;后来的96式和99式轻机枪玩命生产了9年有余,但也仅有94000挺的总产量,为了生产这两种重要的自动武器,日本甚至动用了张作霖建立的奉天兵工厂,之所以产量低除了枪械设计上的问题之外,最大的麻烦是生产技术太落后,即便是大量仿制MG-42也造不出太多,只会耽误轻武器的量产。



兵器世界


送图纸这事儿反正天知道真假,英文网站查不到相关资料,到是国内有些自媒体有说德国人送给日本人MG42的图纸,不过这个也先不管了。就当有吧


我想说的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步兵战术、工业技术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

我也就从这两个方面去说好了

步兵战术:

以步兵班为例,日军不像西方当年那么强调轻机枪的火力压制能力。因为资源相对的匮乏和后勤补给的机械化程度不高,而且整个中国战场地域广阔,无法将机枪这类需要消耗大量子弹的枪械作为压制主力。

而是普遍采用步兵的迂回突击,遇到敌方火力点习惯于使用掷弹器解决。而且他们当时的歪把子机枪讲究的也是精度,而非像德国一样讲究泼水压制。


战时工业:

日本当年的工业水平比我们确实是高出一个量级,但和苏美德这类工业化程度差很多。比如MG42是大量使用冲压件的机枪,而冲压虽然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和时间,但是初期设备的投入成本是很大的。

而且冲压在二战时期还是个技术非常高端的玩意,用于冲锋枪这种子弹威力不大的枪还好,而对于发射全威力步枪弹的枪械而言,钢板的厚度控制,热处理等都是麻烦事儿。毛子后来玩AK的时候,早期就遇到过冲压机匣技术不够而只能改用铣削的尴尬。日本人当年的冶金技术很难玩转冲压。而且你想,日本二战枪支经常有击针容易断裂的问题,这也是当时他们冶金技术跟不上的原因。而MG42虽然大量用冲压件,但是滚柱式闭锁枪机那两颗滚柱的材料要求极高,这也不是日本人能玩的来的。

再者,给了日本人MG42图纸又如何。日本人并没有7.92毛瑟弹,所以还是得修改MG42的枪管和枪机组件去适应自己的弹药。


所以总的来说,日本如果要用MG42,就得重新修改步兵战术,花大价钱开设冲压生产线,花很多时间和技术人员去攻克冲压技术难题以及材料问题,就算这些都玩转了,日本匮乏的资源水平和较低的后勤机械化程度也很难给前线部队供应足够的弹药。所以...完全没必要嘛


疯狗的轻武


二战时期使用最广的还是步枪,当然以德国生产的毛瑟步枪最为出名,而小日本的三八大盖其实也是仿制德国的毛瑟步枪得来的,而机枪在一战时期就已经出现,只是那个时候的机枪都是重型的,单兵作战用不了,而普通的机枪则是一战后才出现,单兵轻机枪到了二战中后期才出现在战场上面,大多数出自德国和美国手中。

日本在二战有单兵的轻机枪吗,当然有,只是都是一战后的武器,而在二战后期日本仿制了一种侧边弹夹的歪脖子冲锋枪,只是小规模投入战场,因为当时战争形势已经转变,日本的形势不太好,缺少资源的日本已经无力大规模制造枪械弹药,制造武器的钢铁基本上都用在海上力量的建造上面。

而日本当时困难到什么程度呢,已经到了家家户户只要是金属的东西都全部拿出来去熔炉做为生产制造武器装备用,路边的护栏还有只要是金属的东西全部拆除回炉,可见当时日本已经无力制造大量的武器,在战场上弹药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日本在二战后期弹药匮乏,连制造子弹的金属都缺少,所以日本在当时使用最多的还是步枪,因为不像冲锋枪和机枪那样浪费子弹。

而德国做为日本的盟友,在许多的资料和信息上面双方都是共享的,德国在潜艇和舰船技术上面跟日本合作的非常愉快,而在战争爆发后,双方的交通线被切断,只能通过电报交流,而进行实物交换的只能通过双方的潜艇偷偷的在海底前行通过盟军的封锁线,但是双方能给对方提供的各种资料其实并不多。

在二战后期德国研制生产出来了新型机枪,后来也投入了战场里面,至于这个机枪的图纸技术德国有没有通过潜艇运给日本,这个不得而知,只是在那个时候就算德国给了日本这种机枪的图纸,估计日本当时也有心无力了,毕竟缺少资源的日本哪有物资去制造这些用弹大户呢,造得起也养不起啊。

特别是当时日本在亚洲战场已经陷入泥潭,国内的后勤补给跟不上,海上的资源补给线被切断,日本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资本去制造新型武器了,更何况日本当时在枪械制造方面基本上都是民间家庭小作坊,很难在短时间内制造和吃透德国的新武器技术,而大的兵工厂基本上都是用于大炮和飞机舰船的零配件制造,很难空出来生产枪械,所以说日本当时的情况其实根本没有多余的能力去制造新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