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遭排挤到被评为"优秀员工",职场新人用阅读转变心态:读书不迷茫

2017年,我从南开大学读研毕业了!我们专业有9个人,而我是唯一一个没有留在北上广和天津的。班里的同学都找了很不错的工作,有当公务员的,有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去BAT互联网公司的。

而我作为专业的第一名,却去了18线小城市的银行,做了一名普通的柜员。

01 初入职场的迷茫VS突如其来的改变

那时候,很不适应,总觉得身边的人学历不如我,见识不如我,领导也总是挑我的刺儿。而我就是个普通的柜员,每天都在数钱中度过,工资是一个支行最低的。听着客户投诉的声音,感觉在柜台里的每一天都是黑压压的。同事也不喜欢我,都说我装清高,总在领导那里打小报告。

我上了那么多年学,又有什么用?

我很迷茫。

后来……

你一定以为我的故事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逆袭,对不对?

对不起,还真的没有,我真的就是一直这么平凡。

我平凡到,我还是没有离开这个18线的小城市,当然也没有换掉这个被我唾弃的工作。

我平凡到,和我共事的还是同样一群人,但我甚至不敢当面质疑他们在背后说过的我的坏话。

我平凡到,我没有告诉任何一个家人朋友我的遭遇,所有的苦闷和心酸都不为人道。

从遭排挤到被评为


但在突然的一天,好像一切又有了变化。

曾经讨厌的同事和领导都变得和蔼可亲起来。

我被调去了另一个岗位,领导更是对我大加赏识,委以重任。

在去年年末的时候,我还被评为了我们部门的“优秀员工”。

奇怪的是,好像一切都没变,但一切都变了。

追其根源,我内心感到平和,不再对未知感到焦虑,不再对当下感到迷茫。

而这所有的改变,都只因为我坚持做了一件事情——阅读!

从遭排挤到被评为


02 书里藏着解决迷茫的答案

你是不是偶尔也会觉得:

为什么我明明那么努力,却还像一个无头苍蝇?

为什么我明明比他优秀,受到赏识的却不是我?

我们总希望能遇到伯乐,遇到那个能够发现我们闪光之处的领导,可是这似乎永远遥遥无期。

最终,满腔热血的少年被生活的现实磨平了棱角。曾经的翩翩君子,成为了那个曾经让我们鄙视的大人。

从遭排挤到被评为


最近在读《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书中的主人公洪镇洙就是这样一个空有抱负,却无所事事的大人。他是个典型的废柴,工作业绩排名垫底、负债很多,连女朋友都把他甩了。因为穷到快吃不上饭,他急于改变,却完全不得法门。在一筹莫展之际,他的朋友明勋给他推荐了阅读高手郑会一。

在会一的指导下,他这个从没读过书的阅读小白,先从两本书读起,然后又在100天里读了33本。紧接着,他用1年时间读了100本与专业有关的书。通过明确自己的读书目标,镇洙明确了自己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不应只重视阅读的数量,更应重视阅读的质量。他开始向CEO们看齐,1年读365本书,使自己的思维发生革新性变化。在坚持读书三年后,镇洙升职,还抱得美人归,娶了自己的书友——一个与他志同道合的美丽姑娘。

为什么洪镇洙能够发生那么大的改变呢?

书中总结,阅读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享受趣味,第二种是获取知识,第三种是改变人生。主人公洪镇洙显然是第三种。

再对标到我自己身上,从小学到大学,我是看了很多书,可大多是为了考试看的。既没有享受到乐趣,获取的知识也是考完试就忘记了,更别说改变了人生。

忍不住想到那句话:我学过很多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学道理没有错,读书也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根本没将这些道理好好付诸实践。看书的时候一目十行,还可以和人炫耀自己读了多少书。可是看过了就抛诸脑后,完全不再记得。这样读书,能有什么用呢?

我以前经常抱怨,为什么我身边没有一个优秀的同事、老师,能够来引领我成长。我在身边没有找到那个让我心生向往的同事或者领导,我不想活成他们那样。所以我感到很迷茫,一度非常后悔自己的选择。

德国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榜样不一定要在身边找,书中就有优秀的人,他们都是我学习的对象;书中也有所有前人的成功秘诀,他们在将生存的游戏规则向我娓娓道来。

其实不管是工作的方法、为人处事的原则,书中自有答案。

我也终于不再迷茫了,抓住书籍这一利器,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从遭排挤到被评为


03 书里藏着让心灵坚韧的密码

在读书的时候,哲人的思想涤荡着我们的灵魂,在知识和智慧的指引下,我们更容易识别美与丑、善与恶,我们的生命也因此一次又一次向前拓展。读书,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

——英国哲学家毛姆

两年前,在迷茫的深渊里,我重新捧起早已不再热爱的书本。只是觉得,世界已经待我如此,书籍中会不会尚存一线生机?

于是,

  • 读《刻意练习》,我知道了世上没有天才,唯有不断针对性的练习,努力,方能成功;
  • 读《心流》,我知道了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感觉;
  • 读《微习惯》,我知道了“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行”,将目标拆解更能养成好习惯;
  • 读《奇特的一生》,我知道了“人生很短,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研究透彻都很不容易了”;
  • 读《终身成长》,我知道了,人无完人,不用对结果过分苛求,要更在乎过程;
  • 读《少有人走的路》,我知道了“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

我们现在遇到的所有迷茫、痛苦,未来还会遇到的坑,书中的人都帮我们踩过了。

王强先生在《读书只读一流书》中说:“从终极目的上说,读书是建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心灵的世界的过程。人读书越多,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东西所控制。”

是的,我现在发现,我的成长本就无关我的同事、领导。我为自己而活,何必在意别人的想法?

这样想了以后,一切反而简单多了,我认真上班,努力完成每一样工作任务,不再东想西想。业余时间就读书,听课,充实自己。

渐渐觉得,我也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豁达,也可以呈现出一种“重为轻根,静为君根”的安详。

在乎努力的过程时,结果却也因此而好起来,我们的心灵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强。

从遭排挤到被评为


04 别再质疑读书无用:“读书无用”只因未“读有用书”

朱永新先生在《我的阅读观》中写到:知识之所以没有产生力量,不是因为“读书无用”,而是因为“读无用书”。只有将“读无用书”变成“读有用书”,只有真正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公民,我们的教育才会长久进步。

人们总是质疑阅读的作用,认为阅读是一个看不到效果的苦差事。有人会将阅读当做兴趣,却不能将阅读当作成长和改变人生的手段。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很多时候没有产生相应的力量,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没有读到有用的书。市面上的书太多了,有时候的确难以甄别。选书还是要看口碑,可以运用豆瓣评分作为选书的参考。才能选到读“好”书。

第二,没有明确读书的目的。不明确读书的目的,就永远不可能读到适合自己的书。在读书之前,我们应该先思考自己想从书中获得什么,然后再针对性地阅读。对于不同种类的书,也要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是谓“好”读书。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

——培根

第三,没有将书中的知识付诸实践。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用理论指导实践,阅读的意义亦是如此。将书中学到的知识、技巧用到生活中,我们才能因此改变。

综上,要好读书,读好书,才能有可能将知识用于实践,产生力量。

很多人担心,怕自己选不到适合自己的书。

其实,这点不用过分担心。因为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都会喜欢不同的书籍。

童年时代,我喜欢的是童话故事,不认字的时候是妈妈给我读,认字以后自己读,从《安徒生童话》到《格林童话》再到《古希腊神话》。

初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读郭敬明的小说,特别是《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幻城》,但后来我喜欢的书就变化了,言情小说勾不起我的兴趣。

高中到大学,喜欢读一些科幻小说和外国文学。

后来工作,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读了很多成长类的作品。

现在想来,觉得挺神奇,好像当时需要的作品总是能精准的到我手里,越读越欢喜。

而那些读过的书也并没有离我而去。虽然随着年岁流逝,书中的具体细节、段落,甚至是书的名字都会忘记,但是那些曾经读到过的道理,都成为了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笔财富。当我们行到水穷处,那些曾经读过的道理,就会成为心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向正确的道路走去。

从遭排挤到被评为


05 坚持阅读:当你盛开,蝴蝶自来

感谢阅读,从一个初入职场的小白,到被评为“优秀员工”,在工作中小有成绩。

感谢阅读,让我短短两年就完成了心态上的转变,不再感到迷茫。

我用我亲身的经历只是想告诉大家,请坚信:

  • 书籍里藏着解决迷茫,让心智成熟的密码;
  • 书籍里有哲人的智慧,让心灵坚韧而顽强;
  • 学会读好书,好读书,将读书所学付诸实践,生活必会因此而改变。

所以,不要犹豫,抱着开放的心态去读书,去向书中哲人先贤学习吧。

因为,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世界,但读书能改变自己,还能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身边的人。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让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从遭排挤到被评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