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款車,新車剛上市時和半年以後降兩萬,用料還會一樣嗎?

一般來講,一些新車在剛上市之時,價格都比較堅挺,終端市場的價格也會比較高;之後,隨著時間的流逝,雖然定價一般不會變(當然也有一些"官降"的情況),但是終端市場的實際售價可能會降,甚至是大降。當然,也有一些所謂"神車"一族,不但自始至終價格堅挺,甚至加價都不一定提得到車,尤其以豐田品牌最有代表性,比如漢蘭達、埃爾法以及雷克薩斯ES之類的……

同款車,新車剛上市時和半年以後降兩萬,用料還會一樣嗎?

言歸正傳,一款新車上市半年後,終端優惠兩萬甚至更多是常有的事,那麼,這種情況下,車子的用料還是一樣的嗎?換句話說,會不會偷工減料呢?說實話,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原因就在於汽車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機器,周身有一萬多個零部件,這麼多零部件涉及的上下游企業是相當多的,而且說實話,其間的供求關係也不是完全一成不變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零部件的製造標準一般是不會變的,至於用料那就不好說了。

按道理來講,車子之所以能降價,主要是去掉研發管理成本,車越多,單位車輛均攤研發成本越少,於是降價。但是如果車子銷量不太好的話,車廠就會去打用料的主意了;另外,主機廠給零配件商的報價是逐年降低的,比如一個塑料釦子,原來採購價2塊,一年後降到一塊五,原來這些小配套廠就賺點血汗錢,只能動用料的腦筋,進口料換成國產料,原料摻回料……至於怎麼過的質檢,一方面本來就有一定設計冗餘,另一方面質檢部門也是人,大家都懂的。

同款車,新車剛上市時和半年以後降兩萬,用料還會一樣嗎?

說到題目這個問題,新車半年內一般用料不會有什麼變化,但是一年以上就可能會變化了,比如我此前買過的一款車,16年年中上市,我年底買的,用眼看到的地方都沒變;我一親戚17年買的,價格是便宜了點,但是像電瓶,原來是瓦爾塔的AGM電瓶,17年的就換成德科的EFB電瓶。還有維特拉,鄰居第一年買的,電瓶是日立,後面就全是駱駝了。我還見過首發車是鄧祿普的輪胎、皮克金頓的玻璃,一年後的則成了韓泰輪胎和福耀玻璃,材料還是能省一些的,具體車型就不在這裡說了。

還有一件事就應該屬於特例了,N年前我表哥買索納塔,遲遲辦不下來車本,一問才知道,說4S店給的車,和工信部申報的不一樣。4S店賣的車比申報的重了100kg左右,得重新申報。我猜是因高強度鋼換成低強度鋼,碰撞不過關,加重,加重之後跟之前備案不一樣,結果申報又不通過,得重新申報。最後我表哥提車過了一個多月才拿到綠本。

同款車,新車剛上市時和半年以後降兩萬,用料還會一樣嗎?

上面提到的這些案例都是一些比較小眾的品牌,一些一線大品牌(也不是全部)一般供應商都非常穩定,而且有些供應鏈都相對比較封閉,零部件都是在主機廠的子公司裡生產,這樣的話,同款汽車用料一般不會變,因為每一點改變都是增加成本。對汽車來說,材料成本只是售價當中的一部分。改變材料,意味著設計變更,測試驗證,供應商遴選,製程變更,庫存管理,說明書變更,維修保養零件變更(老車用老料,新車用新料),等等鏈條上的一系列事情的複雜化導致更多的成本增加。如果用料變化能夠省下以上所有的成本增加,那往往是大縮水了,比如原來2.0的發動機換成1.5的了,這就是大改款了。

車子上市兩年,一般也要進行小改款,熱銷車往往會增加點配置,小改款時候一般都會砍掉一些成本。採購的零部件用完一批後有可能會換供應商的。公然縮水也有,但這種事一般只會出現在無關痛癢的零部件上。除非這款車賣了好多年,一直沒改款的那種,有些地方會明顯縮水。比如當年的老馬六,賣了十幾年,後續的用料確實完全不能跟最早的時候比了。

同款車,新車剛上市時和半年以後降兩萬,用料還會一樣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新發布的車,剛上市的,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小問題,一兩年後,這些東西就暴露得差不多了,基本也都解決了。所以新車上市一年之內一般還在解決各種各樣的小Bug, 沒空搞cost down。汽車這麼複雜商品,沒有任何一輛能夠實現無 bug。其實不光是汽車,當年Intel奔騰 4 CPU 退市(注意不是上市)的時候,都還有上千 bug 沒改完,更別說汽車這樣複雜系統了。

不過,有些車,我覺得不必過於糾結用料有沒有改變,只要不影響用車體驗和品質,用料改變也是正常的。但是,降價兩萬一般屬於正常範疇,讓了些利潤而已,那些一降降10萬的,比如沃爾沃XC60、路虎發神、凱迪拉克XT5、奧迪Q5L這些,不偷工減料就有鬼了,汽車廠家不是做慈善事業的!

同款車,新車剛上市時和半年以後降兩萬,用料還會一樣嗎?

至於用料是怎麼改變的,我簡單說兩種情況。均以事實為依據,第一個,之前上班的單位是給某些國產汽車牌子供應底盤件的,同一款車的,兩年後的和此前小批量的就不一樣,具體差在哪?我只說我接觸到的,並不代表全部:

1、PP SOP小批量階段時用寶鋼好的鋼材,1年多後我去供應商那邊盯另一個進度,發現之前那個不用寶鋼了,換了個便宜的,達不到原本要求的屈服強度。2、原本酸洗電泳是陰極的,後來換成了陽極,成本再降。

3、儀表板總成裡,要求2mm厚度的金屬件,全部換成了1.2mm。

4、焊接方面就不提了,批量後就追求數量了,燒穿的,焊偏的,理論上講,這是不能補焊的。5、其他的還有一大堆,球頭襯套什麼的,離職4年了,不大記得起來了,當時我們是給4、5個國內牌子供貨,問了下老同事,這種現象並非僅我們一家。

同款車,新車剛上市時和半年以後降兩萬,用料還會一樣嗎?

第二個是每年主機廠對配套供應商的價格要求越來越低,這也是很主要的原因。整機廠迫於市場壓力整車要降價,必須壓低零部件進貨價格,零部件廠商肯定要壓低原材料價格,當實在壓不下來的的時候,就要找替代產產品,再壓一定會改變材料配比。主機廠要求零部件廠商價格年降,而供應商會幹的事包含但不僅限於:

1、電子零件(電容,電阻,二三極管,保險絲等標準件)從原來的歐美日系改成國產。

2、塑膠外殼裡面添加回料,狠一點的直接改材料。

3、金屬端子從鄰銅改成黃銅,鍍金改成鍍錫,5次電鍍改成3次電鍍等等等等,只要改完做測試依然能通過就行(有時候工程師想操控測試結果並不難)。

同款車,新車剛上市時和半年以後降兩萬,用料還會一樣嗎?

所以說,歸根結底,車子的用料是否改變,是主機廠和供應商之間的博弈,只不過,主機廠也好,供應商也罷,都是靠市場效益得以生存。真要說起來,目前,日系韓系供應鏈比較封閉,零部件都是在主機廠的子公司裡生產,比如愛信、電裝,都是豐田的兒子或者乾兒子。而大眾比較開放,外包給國內的華翔、帥特龍之類的草根出身的企業。理論上只要做好質量控制,英雄不論出身,但是現實呢?不過,近幾年因為市場競爭壓力增大,愛信等也有很大的成本壓力。我一開汽修廠的朋友跟我說,他近來拆了好幾個愛信的ECU和齒輪軸,PCB露銅部分電鍍都沒有已經生鏽發紅,端口診斷電路器件大片空著不貼裝,質量也是遠不如從前了。這說好聽點是精打細算,說直接點就是為了省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