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上海市公衛中心:上海以最強力量投入救治“主戰場”

直擊上海市公衛中心:上海以最強力量投入救治“主戰場”

昨天(2月14日),28例新冠肺炎患者從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集體治癒出院,創下該院一批次集體出院人數的新高。截至目前,上海已有90位確診病例出院。

眼下,全國疫情防控正處於最吃勁的關鍵階段,越來越多的患者出院無疑給了人們更多戰勝病魔的信心。

不可否認,每一個成功救治的生命背後,都是醫務工作者拼盡全力的忘我付出,每一位走出隔離病房的病患,都是一次科學救治的成功探索。但專家們毫不諱言“對手”的兇悍,他們不敢輕敵,所以對任何病人都不敢掉以輕心。

“有人(病情)很輕,有人就是很重,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中山醫院呼吸科教授朱蕾說,治療過程中,“走鋼絲”的狀況很多,步步驚心。“驚心動魄”,是所有參與救治人員提到最多的詞。

在院患者“一人一策”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是上海應對各類重大傳染病的“主戰場”,1月初,注意到武漢疫情後,醫院上下就取消了休假,全員投入應急狀態,並啟動相關培訓。這份“提前進入狀態”,來自這支“特種部隊”的職業敏感,這為後來承擔確診患者的救治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1月20日,上海報道首例確診病例後,公衛中心已切換進入“應急迎戰模式”的一級響應,感染學科、重症學科、呼吸科等相關救治學科團隊“大集結”。

上海第一時間集全市之力集中最好的醫療設施、最強的醫療力量,選派178名市級醫院專家與300多名市公衛中心醫護人員合力作戰,治療方案“一個個過堂”,200多例在院患者“一人一策”。

針對重型、危重型病例,上海還抽調市級醫院重症醫學專家團隊整建制、組團式進駐公衛中心。五名重症醫學專家來自瑞金醫院、仁濟醫院、第一人民醫院、第六人民醫院、第十人民醫院,已帶領五個醫療組進駐重症病房,負責全部重症病人的床邊救治,目標很明確: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全力護航生命。

病情瞬息萬變,“驚心動魄”

這些市級專家與記者對談的時間可用見縫插針形容:結束了上午的病例討論,他們要趕緊投入更細節的個案討論;緊接著,下午4點“下午場”交班繼續,同樣是“一個個過堂”。

對患者的病情討論,短短一天內,為何要進行兩次?因為病情瞬息萬變,“驚心動魄”。

病情進展到底有多快?

市公衛中心重症醫學專業醫生王鶴2月6日受命進駐隔離病房重症病區,說起了進駐當晚接收的一個確診病例:病人不咳嗽,不胸悶,就是發燒了兩三天,因兩次核酸檢測呈陽性,被負壓救護車轉運來了。入院後,影像、化驗結果一出來,大家就覺得情況不好,直接送進了重症病區。當晚,患者病情急速加重,肺部大面積瀰漫性病變。

王鶴形象地說,病情進展之快,就如同看電影時按下“兩倍快進速率”,這叫急轉直下。

不分晝夜地為生命亮著燈

臨床顯示,新冠病毒肺炎會引發一種“細胞因子風暴”現象,即除了對肺部的“打擊”外,它還會“掃蕩打擊”心臟、腎臟、肝臟等肺部以外器官,引發多器官衰竭的危象。

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毛恩強說,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謂突然爆發,其實有跡可循,找到蛛絲馬跡,才能預判病情,我們在竭盡全力努力跑在一個個患者病情發展的前頭,搶救回一個個生命。

“在這裡,你能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忘了自己。重症病區裡的護士,平均每天只睡3-4個小時,醫生平均睡4-5個小時。每10天換防,出去休息,緩解消耗過大的體力。”胸科醫院呼吸內科醫生陳宇清說,在這裡,大夥休息時也是在討論病情。有一晚,瑞金組醫生在睡夢中喊出一聲:“快點搶救!”

公衛中心護理部主任張林說,在重症病區,半夜裡,醫生、護士都穿著全套隔離裝備“守著”,因為不同於普通醫院的急診,在這裡,搶救病人一秒都耽擱不起,而如果病人有變,等醫護人員再穿戴隔離裝備,起碼20分鐘,這可能就是生死之別。

緊繃的神經,應激的狀態,快節奏的腳步,這就是公衛中心的應急隔離病房。自今年1月收治首批確診患者以來,這裡,一直不分晝夜地為生命亮著燈。

(原題為《直擊上海市公衛中心:為了生命,拼了!上海以最強力量投入救治“主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