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在現在還有發展可言嗎?

鋈冥萬能問答


當然有發展,任何事物都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髮展,書法也如此,書法是在繼承古人書法的前提下,在充分學習古人書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隨著人們對事物認知的改變,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書法實用功能的變化,雖然古人的每一種書體都是難以逾越的高山,但在高的山總有人會逾越,況且,創新是書法永恆的課題。所以書法是有發展空間的。個人之言,不知當否?


奇妙藝術創作


從感情上來說,我不願意說書法已經沒有發展餘地、或者說沒有前途可言了。但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隨著社會發展,書法本身的變化,書法本身已經沒有發展前進可言了。其實這是一個很大、而且需要時間來驗證的,我只是一管之窺的悲觀論。

1、 佛教說世界都有“成住壞空”,書法也是一樣的,而且從書法自身的發展來看,任何一種書體一旦走向成熟,發展到高峰,接下來必然是衰落。篆書作為書法也是到小篆標準化後,就沒有路走了(當然書體更替還牽扯到實用性,便利性的問題,藝術性不在考慮之列)。隸書跟篆書一樣,在東漢格式化,規範化,也走上了死路。楷書從三國經魏晉而唐成熟,有唐一代,名家輩出,唐楷成為極則,後世則一路滑坡,再無名家名體。也就行草書規則少,發揮餘地大而存留(誰也不能標準化,規則化行草書),即使人人都喊書聖爺倆是“超不過的高峰”,但也發展出不少特色。草書更不用說,楷書走路太慢,小跑成了小草,偶爾還抄個近路。最得大家歡心。等到張旭、懷素直接跑成一道閃電,變成大草,沒有SpeedForce,你連影子都看不到,狂亂的讓你懵逼——自己把自己玩死了,只能自嗨。

你看,太規矩的,走向終極規範的死衚衕;過於不正經的,走上了自嗨的不歸路。也就扭捏小跑的,還在跑著。

2、從藝術的角度,書法是一個民族性極強的藝術,想要理解、體會其藝術性,需要很深的文化支撐,也就是說世界性普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要看老外拿著毛筆寫方塊字就算是書法了。

3、再,清人對篆隸書的重新融合發揚,對碑帖分流合流,書法還是有一些小波瀾,但能嘗試的東西就那麼多,東摻西摻,能攪合的東西是有限的。

到了現、當代書者,為啥追著考古資料,學陶文,漢簡、帛書上的草書(民間非規範書體,草寫體),篆隸甲骨文早已經被前人學過了!只能從這些裡面學野趣,結果學了一堆狂亂怪,被無知者稱為醜書。

而當代書家引入日本書道、現代藝術設計理念,這些嘗試,大部分並沒有給出一個明朗可行的道路。

這麼來看,你覺得往哪發展呢?????


雷水初六


書法的過去、現代和未來

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命題,想要解釋清想必非長篇大論不可了。大家想了解未來書法的走向,想必一定是對傳統書法有過了解。

我一直試圖找一個切入點,從古代書法到今天的書法的一些特徵,去猜想一下未來書法發展的可能性。

書法之所成為“藝術”,是因為在其“實用性”的背後,還有“藝術性”。今人可能覺得書法脫離了實用性,全往藝術性發展是不符合傳統的。

其實不見得,因為古人的字之所以被流傳,是因為“藝術性”,而絕非“實用性”。這個需要大家去了解一下,因為古人的字流傳是因為“美”,絕對不是因為這張紙記錄了什麼事件,起到記錄作用的是文字本身,而不是書法,所產生的作品到現代應該算是“文物”,而不是“法帖”。

事實上,我們練字是都去臨帖的,像唐朝的楷書碑,大多是記錄人物、事件的作品,而且是相對較好的一批。包括我們臨的行書《聖教序》,也是集王羲之的字所產生的,事實上這段文字可以用任何書體表現出來。之所以用王羲之,還是因為王羲之的字好,深得李世民喜歡。

包括《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他們之所以出名,首先是字有“藝術性”,有情緒,字表達不清楚情感的地方,再去由文章本身的感情、背景去增光填色。

為何要說這些呢?

其實我認為只要分清了“實用性”和“藝術性”,對我們去猜想書法未來的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書法的今天

傳統書法從書齋把玩到現代書法的壁上觀,是一種展示的需要,所以當代作品在八九十年代開始求大、求氣勢,後來覺得不對,又開始走精細化道路,這都會有問題。

當今的書法形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從傳統的書齋,從條幅、中堂、信札、小品到今天的展廳,其實是跟“展廳藝術”是有非常大的關係的,由此必須要說到一個人就是王冬齡,他以“壁書”出名,被很多人罵成“醜書”。

今天我們拋開他的字不說,單說上世紀書法發展趨勢,王冬齡是把握住了書法的發展趨勢才獲得了今天的名聲,所謂“流行”大概如此,如不趨炎附勢,王冬齡肯定會如很多人一樣,只是“書法家”,成不了“著名書法家”。

當代的精細化書法可以說是新的流行書風,現在的書法評價感覺過於重形式化了,追求所謂的格調。流行書風所畏流行,很難成為經典,人走字滅。

書法發展還是有兩種情況的,第一種是圈子內,第二種是圈子外。

圈子內的發展大概是和評委掛鉤的,評委時代,評委的審美偏向導致整體圈內愛好者方向偏離。

蘇士澍主席在上任中書協主席時,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就是取消了展覽的一等獎,他說“書法不能在設立獎項了,今年寫蘇軾的人得了第一,那麼第二年就都去學蘇軾,這顯然是不利於書法的發展的”

當代書法評價在逐漸的走向精緻化、形式化道路,帶動大家朝傳統深入去探求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書法變得靠純技術來體現,一定是書法的悲哀!

技術只是匠,在技術基礎上體現不同的神和個性,才能是家,流行書風正在走幾裝飾化,對傳統的法沒有深入。我們可以理解為書法發展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才對,體現個性肯定是多元化的,要不然千人一面

其實,說一句比較公道的話:書協的問題,大家是有目共睹,但是書協所做出的改變,還是少有人知。如今的展覽作品,是分朝代編輯成冊的,在爭取做到“有葷有素”,以前二王北碑流行,很少有人去寫顏真卿,到今天晉、唐、宋、明、清按照一定的比例選擇入展作品。

其實這對圈子內整體書法發展環境來說,還是一件比較好的事情,畢竟就會相對來說少了很多“盲目”,但是也僅僅是相對來說。

書協每次遇到問題,也是在做著調整,不過畢竟是一個大的組織,大船不好調頭,所以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發現問題,改善問題。

這大概是當今書法的現狀了,雖然不全面,但是主要一些原因和問題都在了。

現在我們來想想一下,在展覽時代的今天,書法將何去何從。

董其昌第一次劃分了時代書風,比如晉韻、唐法、宋意。後人有總結出明清尚態,學界又總結出今天的流行書風是“尚式”,今人比較崇尚形式。

其實書法的未來,也是分圈子的,也是圈內,圈外。

其實上文已經大概說到了,圈內的一些情況,船大難調頭,哪裡漏水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發現的,但是等到發現,問題肯定不是小的。

陳振濂說當今學書法者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愛好型”練字為了修身養性的。

第二種是“競技型”學書法是為了展覽比賽。

第三種是“實驗室型”如科學家一般,去嘗試一些新的角度,新的形式去試圖摸清未來書法的發展方向。

個人認為陳振濂說的是有道理的,我記得在哪看到過數據,全國2000萬書法愛好者,大概一半是隻瞭解,不怎麼練書法的,能堅持練書法另一半里,大多是修身養性型的,不追求專業,只為了開心,只是愛好。

大概只有二十幾萬的人相對來說專業一些,一部分是投展的(大概佔了十多萬),一部分是隱姓埋名的“世外高人”,像陳振濂那種“實驗室型”的,全國真是不多,幾百個。

追求是不一樣的,所以很難說把兩種追求的人放在一起談未來。

廣義的書法未來是相對所有的書法愛好者而言的,指:書法未來會不會存在?書法沒了實用性,以後還有沒有用?

狹義的書法未來是相對比較專業的人來說的:未來書法如何發展?會成為什麼形式?

狹義的書法發展,其實並不是我們該關心的事,因為上世紀書法熱開始,這個問題就一直存在,到今天這艘大船也沒能讓很多人滿意,所以這個我們就不必談,因為“呻吟”並沒有意義,“嚎叫”也解決不了任何事情。

我們來談談廣義的書法未來,書法還會不會存在?

肯定會的,只要漢字在,書法就在,只不過需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小眾化”,因為未來的社會更趨向“無紙化辦公”,幾乎就不需要手寫了,都是用鍵盤搞定,再懶一點說話也就搞定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工智能的數據積累日益強大,保不齊等到某一天,人真的就不用再動手寫字了。

以前每個讀書人必學書法,那是一種文化背景,與社會背景息息相關的,如今的人已經開始給書法設立了“專業”,這時候的我們,還是寫字的。很難想想等到以後不需要寫字的時候,書法會是小眾到什麼地步,可能未來只是一種以文字為載體,筆墨為工具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跟當今王冬齡沒有任何差別,這種是很恐怖的。

陳振濂曾經提到:書法有一定的記錄時代的意義,他從2012年開始每天都會抄一則新聞,記錄時事,至今抄了一千五百多篇,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必要,都有網絡了,還手寫幹嘛?這一點在當今看來可能覺得“不可思議”。

我剛看到時也很吃驚,“我天哪,都已經學院派領頭人了,居然開始抄新聞了?”

當時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學院派,這麼一個強調技術的人,今天開始意識到了日常實用性,而很多人張嘴閉嘴罵他們“醜書”“毀書法”,大家在罵的時候,有沒有去撿起書法的實用性呢?哪怕一點?

不可否認這麼做的人很少,我覺得這才是書法的意義:實用性不高了,可能是因為社會的發展,但是最終實用性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難道真的是因為社會的發展才降低書法的實用性嗎?

這一點習慣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我認為陳振濂此舉讓我知道了,書法的未來一直在自己手裡,跟別人沒毛關係。

今天還有幾個人在日記本寫日記?大多都發朋友圈了吧?即使真的有一些感受,可能也是在“私密空間”裡深藏。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推行拼音,是向西方文化邁步的開始,從這開始文化得到空前普及,讓更多的人認識了字,有了文化。由於人口基數和文化普及,此時的書法愛好者,是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多的,所以並不用擔心書法會消失。

書法沒了實用性,還有沒有用?

當然有用,修身養性啊!發洩情緒啊!人工智能來的時候大多數職位都將被取代,但是取代不了藝術創作,所以書法的藝術性從古至今都保持,所以屆時肯定是有用的。

一,任何藝術流派的形成都是歷史的因緣遇合,傳統是生生不息的延續歷史,並沒有靜止的觀量。

二,地域文化品格影響著地域書風的獨立品質與性格,也決定著藝術表現的雅俗與高下。

三,書法藝術的傳承是生命精神的傳遞,自性的解放是藝術的生命。書法藝術的本質,精神傳承是第一位的,法的傳承是第二位的。藝術的創造性、創造力是自性價值的體現。

書法的未來究竟在哪?我覺得還是在自己手裡

如果今天你還在問“書法的未來會怎麼發展?”

我覺得你的書法未來可能是掌握在“書協手裡”

每個人的都有自己的書法未來,我們只要保持自己的特性。

時下風格很重要嗎?未來走向很重要嗎?

文獻摘抄於書法心法



圈子的生活


談到書法的發展問題許多人有點“談虎失色”的感覺,其實,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的進化與發展的,書法藝術也同樣。幾千年來,書法伴隨文字的變化不斷的求變,這也正是孫過庭書譜序中所謂的“古質今研”,不可否認,東晉的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就是求變的結果,使得書法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很多爭論不休的問題也是在繼承和創新上。對古代傳統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都不是正確的,厚古薄今,認為今不如古,任何古的都是好的,是不正確的。傳統有優劣之分,封建迷信也是古人留下來的,就應揚異。在書法中要繼承,應當繼承什麼,不能肓目地談繼承,古人的書法作品也不是每個字都是典範,總會出現敗筆之處。

至於創新,有個怎樣創的問題,新的也不都是好的,丟掉傳統去創新,離開漢字去創新,那就不是書法。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才是正確的選擇。

創新往往要借鑑,借鑑就不應保守。新的東西重複出現就又不新了,因此,創新是很難的,是沒有止境的。但是,無論是創新還是守住傳統,都要有”深厚功力,都要是美的”,缺少這一條,不論是新還是舊都不會有人欣賞,更談不上是藝術。

古質、今研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二者難分優劣,今日追古或求研者也不是絕對的,常常文質兼有,

我們常說”師法自然”,正是道出了大自然才是書法藝術不斷髮展的源泉,也是書法藝術的生命,《書譜》用大段把書法和自然界相聯繫也就是要說明這一點。

“師法自然”是包含以下含意, 一是,文字的形態是源於自然的;二是,書法美是汲取自然的結果;三是,自然天成是書法藝術追求的高境界。

學習書法的過程就是從不自然到自然的過程,這就和認識論中的從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的道理是一樣的。在學習的初級階段,要繼承必然要刻意求象,要理性地控制筆,要意先筆後,想好了再寫,使之入帖,達到和帖一樣,這是“力運”,還需“鼓努為力”,這種有意為之,使其能平正,會險絕,而且能達到美的程度,這是學習技法的階段,這需要功夫的積累,在這個程度上,也能創作出較好的作品,但是決不會出現神品。正象《書譜》中說王獻之不如王羲之“乃神情懸隔者也”。

自然和做作、刻意、堆砌、雕琢是相對立的,在有法和無法,功夫和天資的關係中,自然對無法、天資更強調。過多地被法限制,也就放不開手腳,就難以表現真率的自我。

而神品的出現,則是在超越了不自然的階段進入自然,即進入自由王國。也就達到孫過庭所說的“心手雙暢”,“志氣和平,不激不厲”,“風規自遠”的階段。也就是蘇軾所說的“書初無意於佳乃佳”,也就是黃山谷所言“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完全一任自然,不經意。只有在這種熟練的技巧的情況下,書者的心靈性情才能真實的流露,真實流露的性情才能自然天成。此時之書,書者的性格、情感、才氣和完美的技巧有機融合在一起,繼承的古法融化在自已的技法之中,分不清那是古法,那是自已的東西,在揮寫時不被古法所縛。

相反,若古法功底很深,而脫不開古法,被他法所縛,儘管功力深厚到不需思考,下筆即有的程度,但終因沒有自我,也就談不成“自然”。天下第一、第二行書的誕生即在自然的條件下產生的,具有這種境界的書家,也就進入書法的必然王國。

那麼,在現階段書法藝術的發展如何呢?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周慧珺老師的中期行草書,是對米芾書法的繼承與發展;田英章老師的楷書,就其“筆法功力(不說結體)”是對歐陽詢“楷書筆法”的繼承與發展。在這裡就不展開談論這個問題了,一孔之見,不見得正確,希望得到廣大同仁的不同見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我所持的基本觀點。





劉坤書法詩詞


有病醫病,錯了就改。將錯就錯破罐破摔者眾,異軍突起者寡。沒有積澱永遠不能築就高峰,藝無止境卻有規則。

當今書法之病在肌膚,沒有人願意踏下心來進行研究,基本上都在山腳下各自為戰自立山頭佔山為王落草為寇。能夠站在巨人肩膀上獨立成峰者鳳毛麟角。



醜書學


中國的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來,產生了燦若群星的書法家和浩若煙海的書法作品,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精湛的藝術珍品,為祖國的藝術寶殿增添了光彩,為人類的藝術寶庫增加了財富。

中國書法不但在藝術實踐上,在藝術理論上近年來也取得了新的長足發展。隨著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政府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中相繼開辦了傳播中華文化的孔子學院。

中華文化及中國書法在世界文化藝術界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廣泛。 通過不斷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共同創新發展,我堅信,中華書法藝術將極大地豐富世界文化藝術的寶庫。





雅吟畫牡丹


敬畏書法,繼承書法,弘揚書法,傳承書法,創新書法,享受書法。作為一箇中國人為擁有優秀的傳統文化書法而感到自豪!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書法發揚廣大是中華子孫應盡的義務。是誰讓書法變的如此浮躁,如此急功近利,如此醜陋不堪?這個話題還是留給子孫後代去解答和評論吧!當下還是做好自己,誰能把握當下,遠離浮躁醜陋的傳染源,誰就有可能成為後人所敬仰的人。








於明暉書苑


從哲學的觀點出發,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書法也不列外。從遠古甲骨文時代開始到篆、隸、楷、行、草就是例證。當時創造篆書的人知道後面的隸書嗎?當時創造隸書的人知道後面的楷行草嗎?不知道。所以,書法不會停留在現有五種書體的之上。我認為,當代書法已經開始吹響衝鋒號,開始突破實用型書體,朝著書藝的方向邁進!什麼是書藝?就是正本清源,返璞歸真,迴歸到書畫同源的軌道上去,從而使中國書法走向世界,為世界人民所欣賞接受。



18980935815


書法目前早已弱化了其實用功能,更多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我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不但不會消亡,會越來越有發展空間。

著名草書家劉洪彪談到書法的發展認為書法當今時代還大有可為。近年來,從一線城市到無線小縣城,書法培訓機構遍地開花,家長几百元每節課讓孩子學習書法,就是弘揚傳統文化,提升素質教育,有傳言今後書法作為中考加分項目,必將使更多的孩子加入到書法學習的隊伍。

書法學習崇尚學古,越高古越能領悟到先人的古韻,學習金文、大篆、漢隸、唐楷,可以打下紮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發展,對書法進行創新,通古融金,用不同的材質、形式、跨界,使書法創作永葆青春。





指尖光陰


中國書法的歷史和中國文字使用的歷史一樣悠久,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它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世界上擁有書法藝術的民族屈指可數,中國書法,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每個時代,社會環境不同、人們的審美欣賞角度不同,又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文化格局的多元化發展,書法卻有著自己的鮮明的特點——是一種獨特藝術,為一代又一代國人所喜愛。

書法是一種表現性的藝術,能夠通過作品把作者個人的生活感受、學識、修養、個性等悄悄地折射出來。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書為心畫”的說法,以書達意,是傾向於表現主觀精神的藝術,更體現了中國藝術的基本特徵。

此外,書法還可以用於公文、題辭、書寫牌匾等等,因此,書法是一種實用性和觀賞性很強的綜合性藝術。

追尋中國書法幾千年發展的足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步,強烈的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中國書法是我們民族國粹和藝術瑰寶,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藝術都無與倫比的深厚的群眾基礎和高級藝術的特徵。隨著社會的發展,書法藝術愈加受到國人的青睞。在廣大群眾中會得到逐步普及和傳承發揚,會更加促進書法藝術的發展與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