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导读:

秦王嬴政亲政后,平定了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从此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央。“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历史将赋予这位年轻的君王一个重要的使命,灭六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秦国能够强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从秦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秦国地处西陲,距离中原地区比较远,一直不被重视。事实上,长久以来,秦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都远远落后于许多中原国家,一直被视为“荒蛮之国”。

那么,秦国又是如何崛起,成为能够一统天下的强国?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意思是:商鞅担任秦孝公的国相,为秦国开启了帝王之业。也就是说秦国真正的崛起起源于“商鞅变法”。

秦孝公即位后,继承父志,谋求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于是,他在国内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对外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于是发出一篇旷古烁今的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

求贤令的大致意思分为三部分:

  • 从前,我们缪公在岐山、雍邑之间,实行德政、振兴武力,在东边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疆土达到黄河边上;在西边称霸于戎狄,拓展疆土达千里,天子赐予霸主称号。诸侯各国都来祝贺,给后世开创了基业,盛大辉煌。
  • 在前一段厉公、躁公、简公、出子的时候,接连几世不安宁,国家内有忧患,没有空暇顾及国外的事,结果晋国攻夺了我们先王河西的土地,诸侯也都看不起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 献公即位,安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想要东征,收复缪公时的原有疆土,重修缪公时的政令。我缅怀先君的遗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我将封他做高官,分封给他土地。

求贤令言辞恳切,卫鞅听说了这道求贤令,就来到西方的秦国,通过景监求见秦孝公。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变法。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商鞅吸取了“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变法的经验,结合了秦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变法主要内容包括:

  • 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军功、耕织等。
  •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俗等各方面。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重“法”,因此,主张以法治国。商鞅制定了非常严厉的刑罚:

  • 特别是对“私斗”,处罚手段非常残酷,其中死刑就有十几种。因此秦国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 他还推出“连坐法”就是一个人犯法,他的亲属、朋友、邻里等相关人。必须检举揭发,不然就要一起治罪,为此,创建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什伍制”。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在推行法令的过程中,商鞅采取严刑峻法,对胆敢挑战法度的人,一律给予无情打击。包括太子驷,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由于无法对太子施刑,就让他的老师代受黥刑,以示教导不力。因此,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此为鉴,新法的推行非常顺利。

有意思的是,商鞅之死与他推行的连坐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呢?

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触动了许多既的利益者。秦孝公死后,他们就开始对商鞅进行清算,商鞅逃亡至边关,想住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任何凭证,便告诉他说“商君之法”规定,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连坐”治罪的。商鞅感叹“制定的新法竟然贻害到了这种地步”,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由来。

商鞅变法成效显著,尽管他死于车裂酷刑。但他推行的变法举措并未因他的死而废止。

秦国通过变法:

  • 经济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促进农业发展。
  • 政治上,郡县制的推行,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秦国汇集全国的力量。
  • 在军事上,以军功作为赏爵的唯一依据,秦军战斗力大幅提升,秦国因此成为实力强大的国家。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秦国日益强大,逐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公元前316年,秦军将领司马错率军灭掉蜀国,这也是对外扩张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灭蜀后,秦国领土扩大近一半,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蜀郡太守李冰和他儿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成都平原的大量良田得到灌溉,使得蜀地成为秦国的大粮仓,为秦国以后扩张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保障。从此“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到了秦昭襄王时,对外扩张达到了第一个高潮。这位君王活到七十五岁,在位长达五十六年,其中,五十三年都在打仗。在他统治时期,秦国远交近攻,发动了许多大规模的战争,削弱了楚、韩、魏、赵等诸侯国的实力,为后来最终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在嬴政继位时,秦国对其他六国已经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先给大家分析下秦王嬴政继位时六国的情况:

  • 韩国离秦国最近,夹在七国之中最弱小,在秦国的不断蚕食下,只剩下都城和周边十几个不大的城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赵国原本还算强大,但是经过与秦国的“长平之战”后,实力大损,秦赵实力此消彼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已经对秦国构不成威胁。
  • 魏国对于秦国而言,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也是秦国重要的打击目标。在几次战役中,魏国都被秦国打败,地盘日渐缩小。嬴政登基之初,魏安釐王晚期,“信陵君窃符救赵”联合各诸侯国抗秦,取得大捷,将秦军逼回函谷关。由于,魏安釐王昏聩无能,听信秦国离间挑拨,将信陵君罢黜,导致魏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
  • 楚国的实力曾经也是非常的强大,因公元前278年,白起率秦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夺取了楚国四分之一的土地。楚国国都被迫多次迁移,国力衰减,已经不复当年的强势。
  • 齐国曾经也是强国,由于贪享太平生活,变成国无良将,军无斗志,已经徒有虚名。
  • 最远的是燕国,燕昭王时,励精图治,国力日强。到了燕王喜当政时,常常发动战争,劳民伤财,国力遭到巨大的损耗,成为六国之中,仅次于韩国的弱小国家。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此时的六国已是日渐衰落,年轻的秦王嬴政听从李斯、尉缭等人的建议,确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战略部署。采用的方案:“

远交近攻”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稳住楚魏,笼络燕齐,消灭韩赵。

灭韩

韩国距离秦国最近,又是最弱小的国家。因此,成为秦王嬴政的第一个目标。公元前230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嬴政认命腾为内史,又派他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无力抵抗,秦军一举攻克韩国国都,俘获韩王安,韩国成为首个被灭亡的国家。韩国是六国中最为弱小的国家,又与秦国相连,它的灭亡,为秦军东出函谷关提供了有利条件。

灭赵

赵国成为秦王嬴政的第二个目标。经过“长平之战”,赵国已经不复当年的强势。不过,赵国有一位名将——李牧。李牧战功显赫,从未打过败仗。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将领。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 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
  • 抵御秦国为主,曾两次大破秦军,威名大振。

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也是战国末年,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最杰出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李牧因此也成为了秦军不可逾越的屏障。

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大地震、大灾荒,赵国国力衰落。于是,秦王嬴政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再次,派王翦领兵攻打赵国,李牧身为名将自然抵抗秦军。王翦认为李牧不除,秦军不易取胜。

这次秦军学聪明了,并没有正面与李牧交战,而是使用自己最擅长的伎俩——反间计。

他先是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曾经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李牧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没脑子的赵王迁听到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派其他人取代李牧,李牧觉得冤枉而不从,赵王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在战场上从未打过败仗,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在自己效忠昏聩无能的君主手中。不得不让人惋惜。

李牧成为秦国反间计的牺牲品,秦国长期以来把消灭敌国的重要人才作为核心策略之一。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一般采取“三部曲”:

  • 重金收买。
  • 不成就用刺客暗杀。
  • 还不成最后使用反间计。

总而言之就是不让敌国的人才发挥作用,为秦国灭掉这些国家扫清障碍。秦国在这些方面屡屡得手。

  • 一方面是秦国对此经过精心策划和实施。
  • 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君王昏庸,辨不清是非,客观上也起到“助攻”的作用。

李牧死,赵国亡”,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发动总攻,大败赵军,攻克邯郸后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集结残部继续抵抗,六年后,秦灭代国,俘虏公子嘉。赵国彻底灭亡。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灭魏

韩、赵相继灭亡,魏国成为离秦国最近的敌国,厄运也随之而来。公元前225年,秦军开始进攻魏国,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城垣坚固,秦军强攻不下。为了减少损失,秦军统帅王贲下令在大梁城命令决堤通沟,洪水泛滥,大梁城顿城泽国。3个月后,大梁的城墙长期浸于水中出现垮塌,秦兵乘机而入,大梁告破,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国灭亡。

灭楚

魏国灭亡后,楚国成了秦王嬴政的下一个攻击目标。这个南方大国,虽然此时已无法与秦国匹敌,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在六国中楚国仍然最强的。为了能一举歼灭楚国,秦王嬴政在两位将领中选择灭楚国的统帅,一位是少壮派的将领李信,一位是老将王翦。

秦王嬴政问两位将领需要统领多少军队才能灭掉楚国呢?李信说只需要二十万人即可。王翦说必须要六十万才可攻破楚国。秦王嬴政听到二人回复后,十分欣赏李信,认为还是年轻的将领李信有胆识:“王老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于是,任命李信为秦军统帅,带领二十万兵马南下攻楚。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李信实在是低估了楚国的实力,楚军在大将项燕的统帅下给秦军致命的打击。秦军损失惨重,李信被逼无赖只得拼死突出重围,狼狈不堪地逃回了秦国。这也是战国末期六国对秦国取得的最后一次胜利,可惜来得太晚,已经不能改变纷纷被灭的命运。

秦王嬴政知错就改,亲自前去邀请王翦出任统帅,并满足他带六十万兵马的要求。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军与楚军相持一年后全面出击,随即攻陷了楚国国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虏楚王负刍,项燕将楚王的兄弟昌平君立为新楚王,逃到江南继续抵抗。一年后,王翦渡江发动总攻,楚军兵败,昌平军被杀,项燕自尽,曾经非常强大的楚国就此灭亡了。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灭燕

距离比较近的诸侯国都被平灭了,秦王嬴政又将目光转向远处的燕、齐两国。公元前222年,秦军发动对燕的最后一战。对于秦王来说,此战等了五年。

为什么那么说呢?

因为在五年前,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此事过后,燕国便成为了秦王嬴政的眼中钉,非灭不可。

荆轲刺秦王”幕后主谋就是燕国太子丹,他当年也曾在赵国做人质,太子丹和嬴政年龄相仿,境遇相同,因此二人关系很不错。后来嬴政回到秦国做了君王,太子丹又被送到秦国做人质。据史书记载,当上君王的嬴政对昔日的小伙伴太子丹并不友好。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太子丹回到燕国后,看到秦国不断扩张。秦军灭赵时,一度打到了燕国边境。正所谓“唇亡齿寒”,太子丹不愿意坐以待毙,燕国的实力太过弱小,与秦国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只能另寻他招。于是,太子丹开始谋划“刺杀秦王”的行动,此事虽有些孤注一掷,不过在太子丹看来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于是,他找到一名勇士,这名勇士正是——荆轲,请他完成这个重大的使命。

《史记·刺客列传》对于“荆轲刺秦王”描写非常生动。荆轲出发前,众人身穿白衣,头戴白帽,到易水河边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悲壮地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众人闻声潸然泪下,荆轲义无反顾的登车而去。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在咸阳秦国王宫,荆轲见到了嬴政,图穷而匕见,他突然行刺秦王,秦王嬴政挣脱后,绕着柱子跑,荆轲跟着追杀。按照秦法,群臣在殿上不得携带武器。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御医夏无且将手中的药袋扔向荆轲,就在荆轲迟疑刹那时,秦王嬴政拔出剑将荆轲左腿砍断,荆轲没有办法,只能将手中匕首掷过去。可惜只击中了柱子,自己则死在乱剑之中。

秦王嬴政十分生气,后果很严重。嬴政立即派大军进攻燕国。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克了燕国国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秦军紧追不舍,走投无路的燕王喜权衡利弊后,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并将其首级献给秦军。

此时的秦军正准备全力进攻楚国,对燕国暂时休兵,燕王喜得以喘息了四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大将王贲率军扫荡燕国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灭齐

最后只剩下齐国了,齐国是最东边的诸侯国,一直处在“看热闹”的状态。秦灭五国时,齐国置身事外,似乎跟他没有什么关系。其他诸侯国求救于齐国,想联合对秦作战,齐国都不参加,深怕得罪秦国,只想明哲保身。

不反抗就真的能够明哲保身吗?

秦国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所以和最远的齐国一直关系友好。公元前237年,齐王田建受邀请到咸阳,受到嬴政的盛情款待。其他诸侯国和秦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齐国独享太平,不仅没有备战,反而在秦国灭掉其他诸侯国时,齐国还派使节向秦国表示祝贺。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田建认为与秦国兄弟般的情谊能地久天长。事实证明,田建想法太过天真,五国覆灭后,齐国的末日即将到来。

公元前221年,在齐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秦军突然攻击齐国国都临淄,齐国连应战的兵都没有,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亡国的命运。一直对秦抱有幻想的田建,被流放到共(今河南辉县),在孤苦伶仃中活活饿死。

秦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结语:

秦王嬴政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平灭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多年的战乱局面,一个地处边陲的封闭之国,为什么能异军突起,成功灭掉六国。秦的强盛源于商鞅变法,商鞅虽死,但制度却一直保留并得以不断完善,因此,秦灭六国的胜利,在军事胜利的背后,应是制度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