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福的小木屋
我在非洲去過33個國家,其中居住超過一個月的13個,超過一年的4個。
非洲很多飲食習慣和中國不同。比如在阿爾及利亞這樣的國家,牛肉、雞肉、羊肉非常昂貴,蘋果之類熱帶水果也很貴,但被稱作“蛋雞”的比較瘦的雞就很便宜,另外驢肉也便宜得嚇人,此外,雞爪不要錢,可以隨便去要。
而在赤道附近的貝寧等國,螃蟹、魷魚、大龍蝦之類價格低廉,菠蘿、芒果、木瓜等也便宜得嚇人,但肉、雞和雞蛋就很貴,蘋果之類的溫帶水果也非常貴。
撒哈拉腹地的馬裡和尼日爾,羊肉價錢很便宜,牛奶也不貴,但海水魚很貴,海鮮的價格自然也很高。
大體上非洲食品價格的規律,是當地人不愛吃但又有很大產量的東西就便宜,比如阿爾及利亞的驢肉,當地是作為寵物飼料供應的,人並不吃,你去買就便宜,雞爪他們不吃,但又會大量產出,自然樂得送人情。貝寧的海鮮,當地人就愛一味海魚,其它的都不會做,覺得不好吃,但他們打漁是“趕小海”,撈上來的什麼都有,多少賣點錢自然不會很貴。
這幾張照片是我在非洲時所拍,自上而下:貝寧-多哥邊境;阿爾及利亞;馬裡
當地人愛吃,但自己大量出產的也不會很貴,比如生菜、土豆、洋蔥、番茄之類大路貨蔬菜就是這樣。不過如果當地不出產,需要進口,那就貴了,在中國很貴的芒果木瓜當地賤賣,中國並不貴的蘋果當地價格高昂,奧妙就在於此。
有些蔬菜只有中國人吃,當地既沒有人吃,也沒有人種,價格就會非常高,比如水芹菜、韭菜、菜瓜等。但偶爾也會有例外——比如在馬裡,我曾發現絲瓜和蘿蔔價格不貴,因為前者大量種植,用於做擦背用的絲瓜絡,他們並不知道嫩絲瓜可以吃,後者在當地是一味草藥,因此在農貿市場的藥材攤有售,價格也不貴。
貽貝恰恰是非洲人普遍知道怎麼吃的一種海鮮,這是因為此前的殖民者法國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酷愛吃生貽貝,英國人沒那麼熱衷但也是吃的——2003年23名中國福清偷渡客就是在英國莫克姆灣挖貽貝賣錢被漲潮淹死的……所以您的“聽說”,顯然是不可靠的。
李厚何
海虹的學名就叫貽貝,曬乾以後的乾製品因為不需要加鹽,所以在南方也被叫做“淡菜”。
海虹可以說是所有海產品裡最便宜的,我們這裡現在屬於海虹最肥美的季節,也不過2多錢一斤。雖然海虹的味道還可以,但是很多人也不是太喜歡吃它。因為:
- 海虹的生長環境:海虹全是生長在礁石上,或者養殖海帶的海帶筏子上。它基本靠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食,所以海虹給海邊人感覺是不太乾淨的。
- 海虹的清理費事:海虹身上有一塊絲足,食用時必須要去除,而且海虹都是一串串連著生長的,上面碎殼和爛泥也不少,需要好好清洗。
- 海虹可以用來製作的菜品不多:海虹基本都是煮著食用,也有取肉拌或炒的,但是除了煮著吃以外,其它的食用方法很少被用到。
- 海虹是最容易腐壞的海產品:海邊人有句俗語“吃隔潮海虹,只管嘴過癮,不管腚遭罪!”海虹是最容易腐壞的海產品,吃不好可以讓人拉的懷疑人生。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吃海虹,都是一口大蒜一口海虹,然後搭配高度白酒來食用。以減少吃海虹中毒的風險。
- 非洲的氣候:非洲屬於熱帶氣候,一般貽貝在夏季食用,是最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非洲可以說是常年都是夏季,加上近海的環保治理比較落後,海水汙染嚴重。那麼大家想一想靠過濾海水中食物生存的貽貝,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下能不能吃?
- 當地人的烹調方法:貽貝其實沒有什麼特殊的烹調方法,只要不加水直接入鍋煮至開口即可。不過食用時需要搭配大蒜或白酒來殺菌,非洲人可能對食用生的大蒜有顧忌,或者大蒜在他們那裡就是奢侈品。
- 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很多地方的風俗習慣不同,比如一些內臟和魚頭部位,國外很多地方都不食用。貽貝是不是因為長相有些邪惡,非洲人不願意食用。
- 貽貝也是不好保存的海產品:貽貝除了煮熟晾乾的加工方法以外,好像還沒有其它的方式。而且貽貝必須是鮮活的加工食用,即使隔夜的、被露水打過的貽貝都不能食用。非洲炎熱的氣溫,貽貝如何加工、保存?可能離水不到兩個小時,貽貝就變質了!
貽貝在海邊屬於非常常見的海產品,產量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一些近海的汙染比較重的地方。中國海邊人吃貽貝,也挑海帶筏子或者汙染不嚴重的海島上的食用,近海的也沒有人會去食用。貽貝在中國也算不上美食,否則價錢也不會是海產品裡最便宜的。
73神牛
貽貝又稱海虹,是我國常見的一種海鮮,由於產量高,價格相對便宜,所以在我國貽貝是家喻戶曉的一種美食,如論是清蒸、直接煮還是蒜蓉都是不錯的選擇。那麼,貽貝作為我們國人口中的美食,非洲人卻餓死不吃,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提起非洲,許多小夥伴想到的一定是沙漠和貧窮。確實,沙漠地區佔據了非洲總面積的30%左右,而且在如今的非洲,許多地方依然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尤其是一些枯瘦如柴的小孩,讓人看著心疼。
有人說,非洲之所以窮最大的原因是懶。這一點我也贊同,但是剖析根本不在懶上,而在教育上,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所在,而非洲對於教育可以說一塌糊塗,這導致了“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大部分人思想落後,甘於貧窮,這也就是非洲貧富差距極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長期的殖民生活讓許多人喪失了進取的心,就好像我國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荼毒人一樣,這需要文化、教育才能衝破枷鎖。
好了,有點扯遠了哈。既然非洲貧困的地區還有很多,而且有許多人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那麼,它們為什麼不吃貽貝呢?
非洲不吃貽貝的原因?
非洲人不吃貽貝是真實的,至於原因一共有以下兩點。
01 飲食習慣
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飲食習慣,比如我國的回族就不吃豬肉、有些少數民族還會把蝌蚪當成一種美食等等,而貽貝對於非洲人就像豬肉對於回民。造成這個習慣有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封建迷信,古代的非洲人就認為黑貝類的生物都是海洋中孕育著惡靈的生物,所以他們也不敢吃。
02 烹飪
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像我們中國一樣有著博大精深的烹飪文化,一種食材N種做法總能滿足人的味蕾,而非洲相對落後,除了煮以外並沒有其他高深的烹飪技巧。再加上貽貝由於吸附在岩石上,體內有很多的沙土,需要清洗好幾遍,但是在非洲,最貴的不是石油,而是水。吃如此廢水的一種食物,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
其實,非洲人並不是完全不是貽貝,只是吃的相對較少而已,而且大部分的非洲人生活在內陸地區,海鮮並不是他們的常規食物,再加上貽貝的繁殖能力很強,所以它們就在非洲的海岸線上氾濫了。
<strong>
總結
貽貝(海虹)是我們眼中的美食,但是由於非洲人的飲食習慣以及烹飪技巧等因素決定了他們很少會吃貽貝。而且顯然下海去捕撈貽貝,遠沒有在陸地上捕獵動物來的更輕巧方便。
其實,反過來想想,澳洲龍蝦、野兔能氾濫,非洲的貽貝能氾濫,為什麼在中國就很少有氾濫的動物呢?
獵奇動物社
非洲人吃海鮮一般只吃魚、蝦,而像貝類、螃蟹都不吃,不過他們也有打撈,打撈上來賣給當地中國人,不多說,來看視頻,看看非洲蘇丹的魚市,讓你震撼……
\n{!--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ef90010875db4b18997\
小舟泛大洋
非洲地域遼闊,給我們最深的印象就是大草原上奔跑的獅群、鬣狗、斑馬、長頸鹿等等,同時提到非洲就會想到貧窮飢餓炎熱,但其實這是大多數人的一個誤解,非洲有富裕的國家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捱餓。非洲大陸三面環海,在沿海地區非常盛產海鮮。但是非洲人對於海鮮並不是特別的喜歡,大多數海鮮都是賣給來當地旅遊的外國人。
去過非洲旅遊或者工作的小夥伴都知道,在它們的小市場上各種海鮮類非常豐富,並且價格不是特別的昂貴。非洲人不熱衷於海產品,尤其是貽貝,即使捱餓非洲人也很少去吃,但是在我國貽貝卻是一種佳餚了。
中國人對於美食都非常的熱愛,曾經在中國氾濫的外來入侵物種-小龍蝦,看一看現在它還氾濫嗎?都已經開始被人工養殖了,炎炎夏日大排檔小龍蝦冰鎮啤酒真是一種享受,當然對於身體也是一大負擔。還有在美國氾濫的亞洲鯉魚,澳洲氾濫的野兔,在吃貨的眼睛裡都是一道道美食,在成都的兔子沒有一隻能活著離開。小編就曾經奔著這個而去,但奈何一點辣都受不了。
在非洲也有這樣一種“美食”開始在海邊氾濫,它就是貽貝,又被稱為海虹、青口或者淡菜,在我國沿海盛產。一般貽貝科下貝類都統稱為貽貝了,這一點我們不用去細分,只要知道這是一種肥美的海味就可以了。並且營養還很豐富,主要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以及錳、鋅、硒、碘等多種微量元素等。貽貝還是高蛋白食物,每百克鮮貝蛋白質含量超過10克。
對於這種我們眼中的美食,非洲人卻不喜歡吃。非洲人認為在每個黑色的貽貝殼內都存在一個靈魂,因此自然的避而遠之,更談不上去吃貽貝了。除此之外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好的廚師,尤其是一些難以加工的食材,非洲大陸上對於食物的吃飯都相對簡單一下,沒有高超的廚藝有些食物自然就不會吃,因為做不好是真的很難吃。當然海鮮類並不需要很好的加工烹飪技巧,煮熟就可以直接吃掉。
實際上也沒有很特殊的原因,就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即使在我國境內南北各省之間飲食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們喜歡吃的一些食物,非洲人並不一定喜歡吃。因此說我們吃貽貝,非洲人不吃貽貝,是很正常的事情。
科學黑洞
有句話是這樣描述非洲人的,渴死不挖掘,餓死不種田,大致是說非洲人懶。另外,但凡是提到非洲,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又熱、又髒、又亂!
是的,非洲確實有這些地方,但是要說炎熱,有的地方還沒有中國熱。對於非洲的另外一個印象就是貧窮,從整體上來言,非洲確實很窮。
但是話說回來,非洲部分地區也有物產豐富的地區,盛產各種各樣的美食。然而,倘若是單純的盛產也就罷了,關鍵已經成了超負荷,也就是氾濫成災,其中就包括了題目當中的非洲貽貝。
說到非洲貽貝,大家可能不理解,但是他有另外一個名字——青口、海虹。這種東西營養價值很高,而中國作為一個吃貨大國,青口自然也是深受老百姓的喜歡。
通常情況下,中國人喜歡用清蒸或者是燒烤的方式烹調這種海鮮。當然,這只是烹調當中的兩種方式,根據個人口味不同,還可以選擇其他方式。
但是這種東西到了非洲,卻成了一種入侵生物。由於在非洲缺少天敵,再加上當地人並不喜歡吃,這就造成貽貝氾濫成災,儼然成為了一種入侵生物。
那麼問題來了,非洲人為什麼不喜歡吃這種海鮮?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於非洲人來說,並不是特別喜歡吃各種海鮮。而貽貝作為海鮮的一種,自然沒有被端上非洲人的桌面。
其實不僅非洲的貽貝不受喜歡,其他國家的一些入侵物種,在當地也不受歡迎,但是如果在中國,卻成為了很多人的心頭好。
這其中就包括了美國的大閘蟹,它在美國的地位也是屬於氾濫成災的程度。另外還有德國的小龍蝦,以及丹麥的生蠔。對此,曾有網友調侃道,乾脆給中國人開個特殊簽證,一年時間把這些東西吃成瀕危。
當然了,這只是開的一個玩笑。我記得前段時間還有一個話題,澳大利亞的野兔已經氾濫到了100億隻,請問:需要多久,才能被中國人吃成瀕危。
在這個問題下,各路網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總的來看,以中國人的消耗速度,光是吃的話,永遠也吃不完。究其根本,是因為吃的速度幹不過野兔繁殖的速度。
因此總結下來,非洲人不吃貽貝,主要還是因為這種東西不符合非洲人的飲食習慣。至於說餓死不吃有點誇張了,因為貽貝出現的地方都是相對富饒的地區,很少出現餓死的情況。
史之策
在我們的印象裡,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還是水裡遊的,只要是生物,我們都會問一句:“好不好吃”。
吃貨的本質,再加上我國豐富多彩的烹飪技巧,導致大多數生物需要在中國養殖才可以滿足中國人的需求。比如:小龍蝦、大閘蟹等。
然而也有一些國家,面對送上門的美食卻不動心,比如非洲,面對著滿海灘的貽貝不僅不動心,反而面露苦澀。
貽貝氾濫
貽貝,又叫青口,在我國夏季的燒烤攤上,貽貝有著自己的特殊地位。
貽貝的蛋白質含量很高,氨基酸的含量也非常豐富,我們知道,氨基酸中的穀氨酸是鮮味的來源,味精就是提取生物體內的穀氨酸製成的。在我國,無論是用貽貝燒烤,還是清蒸,都別有一番風味。
然而在非洲沿海,當地人卻對貽貝愛不起來。
首先是因為貽貝自然環境下,非常容易氾濫,一隻貽貝在繁殖期,能夠生產出大量卵,而這些小貽貝在生長過程中,會逐漸長出足絲,用以將自己固定在岩石、沙灘以及輪船底部。
而這又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由於岩石、沙灘以及其他地方都佈滿了貽貝,會導致其他水生植物或者生物無法生存,對生態造成嚴重傷害。
再者,當地的水管以及輪船底部非常容易被貽貝附著,一旦附著之後會加重輪船的重量,縮短輪船的使用時間。而且貽貝一旦附著,就難以清理,不得不花高價錢請專業團隊每年清理。這是貽貝氾濫後對當地工業造成的嚴重破壞。
如果在中國,很多人會覺得通過吃可以解決貽貝氾濫的問題,但是在非洲,當地人並不喜歡吃貽貝。
非洲人為什麼不通過吃貽貝解決問題?
首先是因為貽貝經常附著在岩石上,想要敲下貽貝非常困難,再加上非洲當地自然資源豐富,除了貽貝之外人們還可以取食其他資源。所以人們吃貽貝的意願不強烈。
再者,非洲人沒有吃貽貝的習慣。我們知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而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口味,比如:中國人大多吃不慣黃油、奶酪的味道,而西方人也不能習慣中國的臭豆腐、皮蛋等,這就是飲食差異。
由於非洲人沒有吃貽貝的習慣,所以貽貝在當地的食用率不高,但它們會採食一些賣給遊客。
其次,貽貝聚集的地方比較腥臭,當地人不願意採食。
最後,能夠靠吃解決問題的只有人口大國才可以做到,而非洲地廣人稀,當地人吃貽貝的速度趕不上貽貝繁殖的速度,最終導致貽貝大規模繁衍。
貽貝為什麼會氾濫?
生物氾濫離不開兩個因素:缺乏天敵,環境適宜。
我們以澳大利亞兔子為例,我們知道,澳大利亞由於四面環海,因此與其他大陸存在著地理隔絕,導致這裡的生物演化路線和其他大陸並不相同。
再加上早期殖民者將澳大利亞地區高級獵食者袋狼等消滅殆盡,所以在澳大利亞地區,兔子沒有天敵,可以大量繁衍。
除此之外,澳大利亞的環境和氣候也很適合兔子生長,這導致了兔子從最初的20多隻,繁衍到現在1億多隻,並且到現在還未完全滅絕。
貽貝也是一樣,在自然環境下,海洋中的魚類和章魚類會捕食它們,但在非洲地區,當地的魚類和鴨子都不吃它們。
再加上非洲的海水溫度、海水中的微量元素都適合它們生長,所以它們才會如此氾濫。
實際上,不只是非洲,貽貝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氾濫成災,而當地人卻束手無策,只能通過投放藥物等方式剷除它們。
但在我國,有很多沿海地區在專門養殖它們,我國之所以不怕它氾濫,一是因為當地有貽貝天敵的存在,二來是因為我國有大量吃貨,畢竟誰不喜歡在夏季,來一盤貽貝。
鍾銘聊科學
餓死不吃的說法是誇張了一些,這麼好吃的東西怎麼敢如此囂張?這是為什麼呢?請跟著我的探索一起找出答案。
何為貽貝?
貽貝就是我們常說的青口,加工成熟食叫做淡菜。貽貝是一種是雙殼類軟體動物,一般呈黑褐色,主要分佈於亞熱帶或溫帶的沿海地區,適應性強。貽貝味道鮮美,做法眾多,在我國廣大“吃貨”眼中是一道美味的海鮮。
為何說非洲貽貝氾濫成災?
非洲是一塊神秘壯闊的大陸。這裡有迷人卻危險的熱帶雨林,又壯闊卻殘酷的無盡草原,遍地是貴比金的石油,卻有大部分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進來在非洲西海岸佈滿了氾濫成災的貽貝,且這些不受歡迎的貽貝數量還在增長,給當的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既然非洲多數地區食物緊缺,生活困難,而貽貝卻數量多,營養高,為何不吃貽貝反倒讓其氾濫成災?
(話說回來 這麼好吃的東西居然能放任它們長滿海岸???)
其實原因不是多麼複雜難懂,卻也是多方面的
其一呢,由於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各有差異。因而在有些非洲人民看來,黑色的食物是不吉利的,象徵著惡魔與厄運,貽貝黑色的外殼和“不太友善”的長相,讓非洲人民難以下嘴。貽貝大概也沒想到長得醜還能救命…
其二呢,是生活習慣不同,就像有些人愛吃羊肉而有些人卻受不了那股子羶味一樣,大部分的非洲人民都沒有吃海鮮的習慣,自然醜不拉幾的貽貝也不會受歡迎。
其三,是因為非洲很大一部分的地區很貧窮,生活質量不高,所以吃東西並不怎麼將就。較差的烹飪技巧使非洲人民無法駕馭那些囂張的貽貝,暫且不說那一股子的腥味,甚至都搞不熟,吃了還可能拉肚子。這樣一來自然就更不喜歡貽貝。
那麼總的來說就以上那些原因了。不由的感嘆吶,歷來那些物種氾濫的事情就叫我們中國人羨慕不已,像什麼德國、新西蘭的小龍蝦氾濫事件,甚至政府要花高價專門清理;丹麥的生蠔氾濫;美國的大閘蟹氾濫…哪個不是個頂個的好吃???真不怪網友調侃說,放我們中國能吃成保護動物。
(大街上的小龍蝦 圖源:《每日鏡報》)
(丹麥生蠔氾濫)
調侃一句說,這些東西也就敢在這些地方囂張了,在中國是萬萬不敢這麼囂張的。
以上僅個人觀點,歡迎指正、討論。
小楊說地球
答: 非洲貽貝在南非羅博格海灘氾濫成災。這種海鮮,在中國一般叫做淡菜或者是青口,雖然兩種貝類有些許的不同,但是感覺吃起來都差不多。作為南方人淡菜做湯都是家常便飯,想不到這樣的美食在非洲居然沒人敢吃。
據分析,每百克鮮貝肉含蛋白質10.8克,糖2.4克,脂肪1.4克,乾製貽貝肉蛋白質含量高達59.3%。另外這種貝類含有多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錳、鋅、硒、碘等多種微量元素。以及,它所含的人體需要的纈氨酸、亮氨酸等8種必需氨基酸,其含量大大高於雞蛋以及雞、鴨、魚、蝦和肉類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這麼好的東西竟然不吃真的是暴殄天物,中國人民如果去了南非,那還不得樂死啊。
為啥非洲人不吃?
個人覺得大概有那麼幾種
第一是非洲人民的老祖先根本不知道這玩意可以吃,也沒有人嘗試著去吃,畢竟非洲大路上能吃的東西太多了,誰還會去海邊撿這黑不溜秋的東西吃。
第二海虹在當地人的眼裡是非常恐怖的,被稱為“魔鬼的食物”、“來自地獄的產物”,這些稱呼都是因為海虹那醜陋的外表,黑乎乎的,讓人覺得裡面隱藏著什麼東西。估計只有餓的快死的時候才會有人想到去吃。
第三就是沒有人告訴他們這東西怎麼弄起來吃,大家也不敢吃。那麼能不能出口到中國來呢?
這似乎是一條發財之路。很多中國人民已經趕往南非了,一部分人是為了吃,另外一部分為了掙錢。
南閣水哥
我在非洲工作了三年,非洲人基本不吃海鮮,幾斤重的魚非常便宜,還沒人要,他們愛吃老鼠,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