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不足十个的王平,却是蜀汉的强大屏障,对曹魏取得两次大胜


识字不足十个的王平,却是蜀汉的强大屏障,对曹魏取得两次大胜

蜀汉有所谓的“五虎上将”,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也是三国时期比较耀眼的人物。不过“五虎上将”主要活跃于三国时期的前期,像关羽、黄忠这两个人都没有坚持到蜀汉立国。蜀汉从章武元年炎兴元年(即公元221年到263年),持续了四十二年的时间,其中也不乏一些名将脱颖而出。有些是因为开拓之勋,比如取得“阳溪之战”胜利的魏延,取得“洮西之战”大捷的姜维;还有一些是因为坚守之功。比如小编下面要说到的王平。王平本来是降将身份,在诸葛亮一伐、四伐中有非常好的表现,后来成为蜀汉中期对北方的屏障,“兴势之战”保证汉中不失,一定程度上算是为蜀汉争取二十年的时间。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王平这个蜀汉名将。

识字不足十个的王平,却是蜀汉的强大屏障,对曹魏取得两次大胜

王平投靠刘备集团的过程

王平本来就是益州本地人,是巴西郡宕渠人。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本没有称霸一方的野心,也受限于北有曹操、南有刘备的腹背受敌的窘境,于是在抵抗一番之后,张鲁就选择投降曹操。一同投降曹操的还有当地賨人首领杜濩、朴胡等人。王平就是跟着一起投靠曹操的。所以王平有很大的可能是賨人,具体如何也不能做断定。不过不管怎么说,王平所在的宕渠生活了很多“天性劲勇”的賨人,王平难免受到这种尚武的风气的影响。

识字不足十个的王平,却是蜀汉的强大屏障,对曹魏取得两次大胜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刘备和曹操在汉中进行决战。这个时候王平又投靠了刘备。关于王平投降的动机比较费解,毕竟曹操的实力比刘备还是强很多的。或许是因为王平思念故乡,不想在北方混了,要知道古代人是有很浓重的乡土情怀的;或许是王平在曹操集团中不受重用,毕竟曹操家大业大,王平第一是降将,第二缺少资历,第三文化水平不高,认识不到十个字,不会受到曹操的重视,上升空间比较小;又或许是因为曹操在“汉中之战”中呈现出颓势,或者王平本人在战斗中陷入不利,不得已投降。总而言之,王平投降了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识字不足十个的王平,却是蜀汉的强大屏障,对曹魏取得两次大胜

在诸葛亮一伐时脱颖而出

王平投降刘备后,也没有受到太多重视,直到诸葛亮一伐的时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根本没有太多准备,让蜀汉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曹真被赵云的疑兵牵制在关中地区,诸葛亮兵出祁山,一时三郡投降,陇右震动。魏明帝曹睿令张颌支援陇右,诸葛亮派马谡镇守在街亭,堵塞张颌的道路,为自己争取时间。

识字不足十个的王平,却是蜀汉的强大屏障,对曹魏取得两次大胜

本来陇右地区的防备不足,祁山守将高刚已经准备投降,诸葛亮将“大众”交给马谡,也是给马谡一份巨大的功劳,特意培养马谡。但是马谡只能说理论上有一些能力,实际统军的经验非常匮乏。马谡放弃水源,打算依据山地的地势抵御张颌。王平屡劝不听。结果张颌并不硬攻马谡,而是切断了水源,导致马谡军队大败。街亭丢失,从关中到陇右的道路畅通无阻,诸葛亮一伐只能以失败告终。街亭的蜀汉军队已经被击溃,王平手中只有一千人,利用疑兵之计逼退张颌,慢慢收拢溃兵,算是勉强挽回了一些损失。这次战役之后,马谡作为主将被处死;部将张休、李盛同样被处死;部将黄袭被夺取兵权;参军陈寿的父亲被处以髡刑。只有王平因为优秀的表现脱颖而出,被提拔为参军、无当监,统领五部无当飞军,受到诸葛亮的重用。

识字不足十个的王平,却是蜀汉的强大屏障,对曹魏取得两次大胜

王平的两次优异表现

除了诸葛亮一伐以外,王平还有两次军事上优异的表现,分别是诸葛亮四伐与“兴势之战”。第一次作为诸葛亮的屏障,帮助诸葛亮取得一次巨大胜利;还有一次独自领军,作为蜀汉的屏障,击败来势汹汹的曹魏大军,甚至被很多人评价“为蜀汉争取二十年”。下面小编分别说说这两次战役。

诸葛亮四伐

识字不足十个的王平,却是蜀汉的强大屏障,对曹魏取得两次大胜

在蜀汉建兴九年(即公元231年),诸葛亮发动了第四次北伐。这次北伐的规模比较大,按照《条亮五事》中的说法有十万人。而曹魏的对手也换成了司马懿。司马懿一开始并不敢于诸葛亮正面交锋,但是因为部将的怨气难平,只好主动发动进攻。司马懿派遣张颌进攻蜀汉南围的王平,自己率军进攻蜀汉中军。王平抵挡住张颌的进攻,保护诸葛亮的侧翼的安全;诸葛亮派遣魏延等人反击司马懿,获得甲首三千的巨大胜利。

“兴势之战”

“兴势之战”发生于蜀汉延熙七年(即公元244年),时间已经过去十几年,蜀汉和曹魏双方的实权人物、内外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曹魏呈现出主少国疑,曹爽和司马懿争权的局面;蜀汉的实权人物换成了蒋琬和费祎,同时北伐的力度和策略较诸葛亮时期也小一些,基本上就是在陇右进行袭扰。而这个时候的王平也成为一方重镇,代替吴懿成为蜀汉第三个汉中都督,承担抵御曹魏的重任。

识字不足十个的王平,却是蜀汉的强大屏障,对曹魏取得两次大胜

曹爽为了在名望上压过司马懿,率领大军进攻蜀汉。按照《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中的记载,规模有十几万人;按照《三国志·魏书·曹爽传》中的记载大概在六万到七万人。或许是因为蜀汉北伐基地向西方转移的原因,此时汉中的军队只有三万人,远低于曹魏。有人认为应该放弃汉中,将有限的兵力放在一些据点上,等待涪县的蒋琬的援军,王平则力排众议,坚持拒守兴势围、黄金围,挫败曹爽的锐气,拖垮曹爽大军的后勤补给,坚持到涪县和成都赶赴而来的援军,获得一次防守战的大胜。汉中这个地方对于蜀汉来说非常重要,黄权评价:“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有了汉中,蜀汉才能够在成都平原安心发展,否则就会长期面临敌人的刀兵。正是王平坚守各围戍的策略,避免汉中沦丧的风险。所以有人评价“兴势之战”为蜀汉延续国祚二十年,是三国中后期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

识字不足十个的王平,却是蜀汉的强大屏障,对曹魏取得两次大胜

总评

东汉末年多崇尚儒将风范,比如袁绍、崔钧、周瑜等人,像王平这样的文化素质不高的武将,被当时的士人视为武夫、兵子,从刘巴和张飞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像王平这样的将领是会受到一些所谓清流的歧视的。然而在三国时期的乱世当中,武力能够起到的作用更加直接和有效,王平在诸葛亮一伐时收拢残兵、诸葛亮四伐时保护南围、“兴势之战”中坚守汉中,为费祎阻击曹爽创造有利条件,可以说是功勋卓著,能够担任汉中都督这样一个重要位置,也说明王平的军事能力受到当权者的认可。虽然有“性狭侵疑,为人自轻”的性格缺陷,但王平也不失为蜀汉的一代名将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华阳国志》、《中国历史地图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