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一将领折损10万大军,皇帝说:废物,我来!大胜,士兵却纷纷饿死

明成祖朱棣可以算的上是大明王朝除了朱元璋以外,最负盛名的皇帝,虽然他的上位有些许的不光彩,不过这位马背上的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巩固了大明朝的统治,在对待边疆问题上,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交往,设置特殊的行政机构用来管理西域问题,对东北,贵州等等地方都曾设立相关机构加强管辖,在下西洋期间,对于发现的群岛也纳入了大明朝的版图,这些都对未来产生了许多重大的影响。

朱棣还认为,改善外族人与汉族的关系是维护统一最为重要的前提。

一:示威鞑靼

洪武二十年,大将蓝玉率领精兵几乎消灭了当时北元的全部主力,这也使得在蒙古的形式发上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将领折损10万大军,皇帝说:废物,我来!大胜,士兵却纷纷饿死

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侥幸的逃过一劫,然而在回城途中遭到暗杀,至此长达多年的元内讧开始,在经过无数次的武力交锋之后,贵利赤夺权,取消了元的称号,改为“鞑靼”。

此时蒙古内部也分裂为三个部分,各自为营,三个部落在对待明朝的态度上也不太一样。

其中的兀良哈部实际上是亲明的,还曾经帮足了朱棣登上了皇位,为了感激他们,朱棣给了他们大批的封地和官职,赏赐给他们农物,可以说极为亲密。

但是与此同时,当时的瓦刺与大明的关系也是日渐升温,虽然瓦刺的国力也在一步步的发展,但是同鞑靼相比,不堪一击,并且这两个部落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彼此之间互相仇视,经常的发动战争,在朱棣登基之后,瓦刺曾派人来庆贺,表明了归顺的决心,最终永乐六年,瓦刺接受明朝册封,正式归顺,成为明王朝的一部分。

一将领折损10万大军,皇帝说:废物,我来!大胜,士兵却纷纷饿死

而此时的鞑靼,却还与明朝抗争着。

经过多年的发展,鞑靼已经成为了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但是内部矛盾却一直没能解决,大将阿鲁台篡位,成为实际的掌权者。

阿鲁台对于明朝的态度一直都是十分强硬的,随着在于瓦刺的战争中不断地胜利,也助长了鞑靼的嚣张气焰,公开的杀害明朝的使者,同样强硬的朱棣宣布出兵扫除鞑靼。

作为常年征战在外的朱棣来说,战争就是家常便饭,在使者被杀后不救,明朝正式的发动攻击,领兵出战的是丘福,在靖难时就表现糟糕的他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十万大军遭遇埋伏,全军覆没,消息传来,朱棣大为震怒,自己打了一辈子的仗,从来没有败过,他决定御驾亲征。

一将领折损10万大军,皇帝说:废物,我来!大胜,士兵却纷纷饿死

二:亲征破胡虏

此时的朱棣铁了心的要给鞑靼一点颜色看看,让他们清楚谁才是统治者,朱棣集结了整整五十万人马,势必扫平鞑靼。

大明朝的国威在此次战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将士们行军速度极快,规模庞大,气势恢弘,整个山谷里都回响着将士们的脚步声,令人心生敬佩。

这次出征刷新了众多的记录,整整五十万的作战人员,加上后勤补给共计六十多万,犹如洪水猛兽般的浩浩荡荡的挺进草原。

朱棣对于此次战役显示出了必胜的决心,同时也是为了给其他两个部落看看,反对明朝的下场,只有真正的让鞑靼臣服在自己的脚下,才能永久的保证边疆稳定,因此这一战,必须打赢。

一将领折损10万大军,皇帝说:废物,我来!大胜,士兵却纷纷饿死

永乐八年,带着必胜信心的明军由当朝皇帝亲自率领出发,朱棣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常年的征战早就使得内心越加强大,朱棣似乎都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带着大军更像是一支庞大的观光团。

当然,朱棣也不是一味地乐观,在战场上,朱棣非常清楚此次深入大漠,孤军奋战,后勤补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而对手是常年适应了大漠环境,战斗力强悍的鞑靼兵团,占尽了天使地利,此次征战免不了会十分艰难。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王爷到如今的帝王,朱棣再一次尝到了热血沸腾的感觉,在登基之后又一次体验到了征战沙场的感觉。

在经历了前期的摸索之后,明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此时听闻明军前来的消息,鞑靼部落犹如大难临头,纷纷逃窜,悲催的可汗被朱棣率领轻骑兵狂追,其实在当时,朱棣孤军深入,身边只有为数不多的精兵,武器弹药并不多,此时如果硬要进攻恐怕后果也很危险。

一将领折损10万大军,皇帝说:废物,我来!大胜,士兵却纷纷饿死

但是朱棣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再一次迸发,战争就这样猝不及防打响,朱棣亲自上阵发起猛烈的进攻,打的鞑靼丝毫没有还手之力,本想着大展拳脚的明军却几乎没有正面对决的机会,翰难河一战,明军大胜,开心的朱棣还将此河重新命名为清尘河。

朱棣知道虽然次战得胜,但是更大的问题是,没有找到实际的掌权者阿鲁台,经过一步一步的寻找,终于找到了阿鲁台的踪影,乘胜追击,用了数千精兵就击溃了阿鲁台部,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战败后的阿鲁台责备身边的将士,说好的此战必胜呢。

一将领折损10万大军,皇帝说:废物,我来!大胜,士兵却纷纷饿死

大胜归来的途中,朱棣心情甚好,一路上游山玩水,但是回去的途中,因为粮草不济,还是有很多的士兵饿死,终于永乐十一年,阿鲁台归顺大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