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大家是怎么理解《老子》里“无为”和“有为”以及其中的关系?

森道木


众所周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家因为信奉“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的高级哲学思维而闻名,因此不管是创始人老子,还是随后重要传承人庄子以及庚桑楚、关尹、列御寇、杨朱等人,并没有象孔子、孟子、墨子那样周游列国推广他们的学说。但他们在历史上是否就籍籍无名、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极力宣扬自己“不争”的思想境界,但“一阴一阳之谓道也”,不争而争,舍即是得,不得而得,道家因其深邃的思想而成为“哲学之宗”。

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理解道家的核心思想和精髓,还是要从其“无为而治”的“为”字上下功夫,“为”是方法和手段,“为”的最终目的是“治“,怎么“为”是关键。“一阴一阳之谓道也”,通观老子《道德经》全文也只看到了对于“上德无为”情形的描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而对于上德有为时的情形则秘而不宣,隐而不谈,这看似不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实际上恰恰隐含了“阴阳之道”的核心精髓。因为在老子看来人类不合时宜的“有为”就是胡作非为,是属于“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的阴性的一面,是属于阴而不露、隐而不宣的部分。一个人必须要有阳之道,内心清明,才能不迷失方向。但还必须有阴之道,有该知道的一定就有不该知道的,该不知道的就不去知道,心性和道德修养不够,有时候知道的越多反而越乱,即使已经知道的很多事情,还有的不能去泄露,属于天机的事要阴而不宣,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天算的人就不要去算计了,更不要斤斤计较,就是要糊涂一点、傻一点。正所谓“乱世道家盛世佛”,但真正当时势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则顺势而谋、顺势而为、顺势而行再顺势而成,一脚定乾坤,进而天下大治,还老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太平盛世,因此道家明面上讲“无为而治”,实际上也暗含了“顺势而为”的阴性的一面,只是聪明的人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而已。


东方既白世说新语


道常无为无不为,首先说无不为还是有为,理解这些,首先要明白老子的“有”“无”两个字的概念,关于“有”“无”的概念《周易参同契》注释的比较正确,《周易参同契》曰:“上闭以称有 ,下闭以称无。”在人来说就是精神问题,下闭就是下面不漏精,上闭就是上面不出神。明白这个 ,才能理解无为无不为。为者,行为,这里的行为就是男女之交,也就是性行为,一般来说性行为是会漏精的,漏精就是下不能闭,《素问》曰:精则养神,精是神的营养物,人漏精了,神就没有营养物质,神不足,则容易生病,《灵枢》曰:神乎神 ,客在门。也就是说一个人神守其舍 ,外邪只能在身体外面干瞪眼,一旦神虚,神不守舍了 ,外邪就入侵人体了。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是难以达到性行为而不漏精的。所以圣人提倡性行为少,所谓“少则得”,那就是得精神。老子是圣人之学,而达到圣人境界,那就是达到不漏的境界了,《素问》对于圣人的描述是:以自得为功,,形体不弊,精神不散。精不漏才能精神不散。但是圣人也是人,孤阳不长,独阴不长。所以作为一个人也要老婆不是吗,有老婆就会有性行为,圣人有性行为不一定漏精,有性行为在老子来说就是:有之以为利,而不漏就是无之以为用,这个用就是用于养自己的神。明白了这些,才会明白无为无不为,也就是说为了对方,对方不一定是圣人,为了对方的欲不得不为,而自己来说不想为。


随缘194413242


无为当然就是不做。有为就是不做不错,越做越错。为什么呢?因为劳动不创造财富。

有一个谣言流传很久。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世界。世界当然不是劳动创造的。太阳是谁的劳动创造的?地球是谁劳动创造的? 我写过文章讨论关于用物理学探讨人生意义。全文如下:

应该说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因为能量守恒定律,所以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能量守恒的话,第二类永动机有可能实现。但是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二类永动机也不可能实现。

假设社会绝对公平。不会让任何人受一点点损失,也绝不会让任何人多占一点点便宜。这样的社会仍然不能维持。因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了绝对公平的社会,大家都会越来越穷。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在理论上被否定了。

这就是说,任何人,如果他富裕。那么他一定多占了别人的劳动。即使把马克思复制十万个组成社会。结果还是不能形成理想社会。这个社会一定会越来越穷,直到破产。

社会之所以会有马太效应(穷的越穷,富的越富)而两极分化,当然是因为人类有私心。即使消灭私心。也不能建成理想社会。人类如果想要避免因为自相残杀而导致灭亡。必须接受佛教大乘思想和儒家学说。儒家和而不同可以避免互斗。佛教大乘思想则是过最低要求的生活。布施穷人成为常态。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劳动不能创造财富。因为劳动只不过是进行能量交换而已。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财富不可能无中生有。如果劳动能创造财富,岂不是说财富可以无中生有。说劳动创造财富,其实是没有系统论的错误认识。农民付出劳动,收获粮食。这些粮食当然是财富。但是粮食并不是农民通过劳动创造的。粮食的真正来源是太阳辐射能量。劳动是能量交换。所以劳动不创造财富。脱离了系统论谈财富,谈富裕。都是耍流氓。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类不可能富裕。因为人类劳动不创造财富。那么人类的富裕是从哪来的?有两个来源,一是占有属于别人的财富,二是获取太阳辐射能量的历史累积。比如说石油。石油可能是太阳辐射能量到地球,经过转换形成的。

脱离系统论看,付出100的劳动 ,获得相当于1000的粮食。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这是不可能的。付出100的劳动最多只能获得100的粮食。之所以能够获得1000的粮食。是因为太阳向地球辐射能量。人类之所以能持续生存是因为太阳持续辐射能量。

付出100,获得100。这样能量守恒了。但是由于存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能获得50的粮食已经非常高的效率了。其余50的付出被耗散了。所以劳动不能创造财富,只能消耗财富。 正是这个原因,佛陀和老子不约而同的说要无为。无为超前人类认识几千年。一切劳动都是有为,结果是劳动消耗财富。也因为这样,所以任何人生都是在做赔本买卖。因此人生毫无意义。


老子天下倒数第一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但不是没有作为。

顺应自然,不妄为,有两层含义:一是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二是因循守旧,不求进取。所以,道家说的“无为”,有其消极的一面。

不过,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要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是正确的有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正的作为。

“无为”,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是得道的标志。什么是“无为”?“心”知其为乃是“空”,此为就是无为。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六十三章》)意思是,以无为为有为,以无事为有事,以无味为有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

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 既是一种“超人”的行为、能力,又是一种境界和结果。可能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按道教的理解, “无为”的状态就是神仙,是能力超群,是无所不为,是大的有为。


山会长


“无为”和“有为”之论,是老子的重要哲学思想。他在《道德经》中,反复阐述了这一哲学思想。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63章。)

要正确地理解老子关于无为、有为的论述,我们首先应该明確,老子这里讲的无为和有为,他是作为方法论的哲学范畴来讲的。

目的是治。那么怎么来达到治呢?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方法。

所以,我们只有在方法论的范畴内来讨论无为、有为,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本意。

怎么样才能够做到“无为而治”呢?老子提出了他的一套系统的方法。

首先,他从哲学的高度,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他根本要说的是,无为和有为,也是对立统一的。互为依存,无为即是有为,有为即是无为。没有“有为”,“无为”也就不存在了。

其次,他从思想教育入手,提出了“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也就是说,让人不要贪得无厭。这样国家就好治理了。

其三,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他又直接提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说,“无为”并不是消极什么也不干。而是让你不要超越自然规律,过度的去为。所以,老子在这里提出:把无为作为,把无事作事,把无味作味。这样,他把“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关系运用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了“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自乐堂主


无为是什么呢?无为是无我境界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叫顺其自然而为,这种行为是无我的,没有得也没有失。它不像骑马射箭可以学习,无为学不到,做不来。执者失之,为者败之,执于无为不是无为,做出来叫有为。

例如:空气中氧,它让人得以生存就属于无为。《道德经》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氧就是这样的,它不干涉人的发展,让人生存而不占有,人的生存离不开它而不倚仗,人能够生存它不也居其功,因为它是无我的,这一切只不过是顺其自然而为,没有所谓的得到,也没所谓的失去。

有为是什么呢?有思考,有想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去作为,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只要动了念头都是有为。所以普通人是无法做到无为的,只有得道的圣人,在念头未生之前,道就在哪里了。

无为、有为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却有差别;无为即是行为也是境界,但是这个行为是无主观意识的,有为完全就是主观行为。无为之间没有高低,没有差别;有为之间就像下棋一样能分出高下。前者需要悟道,无法学,后者却可以。


牛老道


要理解老子的道,就要了解老子是怎样悟道的。你我又不是老子本人,也无法回到老子的时代,当面向老子请教这个问题。那如何知道老子是怎样悟道的呢?就要从老子唯一的著作巜道德经》中来获得答案。老子的悟道与佛家的悟道完全相反,佛家向内求,而老子恰好相反,老子提倡的悟道方式,是向外求。为什么这么说呢?《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说老子的悟道方式是向外,是从自然中悟道的。理解了老子的悟道方式,就不难理解“无为”和“有为”

表达的什么意思了。我们也要向老子一样,用老子的悟道方式,从自然中来理解“无为”和“有为”。自然中,你看哪些景象,最和谐,那就是“无为”。在田梗边,悠闲吃着草的牛儿,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手里横着一只笛,吹着一只悠扬的笛声,院边一只小狗欢快的跑着,一只小猫在那儿打盹,河边杨柳在微风中飘荡,小桥流水人家,一切都那么宁静,那么和谐,这就是“无为”。你看那受惊奔跑的动物,狂风中乱舞的树姿,身边行色匆匆的人们,宁静被打破了,和谐消失了,“无为”不存在了,这就是“有为”。


愚夫问道


道德经中“无为”一词最早出现在第二章,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德经是帝王之学,是老子写给那些统治者看的。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那么老子到底说了什么呢?

第一、世间万物自始自然生长。要按照自然之道

第二、作为管理者应该轻视自己的利益,不能以自己的喜恶为导向,让万民去猜其好恶。尽可能的做到不因为圣人喜恶来影响生产。例如唐玄宗暴露喜恶就会有人取悦。久而久之民风倾向无法挽回。



龙门诚君


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首先由于老子已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万物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总根,就是道。而道治理万物的模式,就是无为法冶(即道实靠其定式定规治天下)。所以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只要以道无为法冶的模式与民立契治天下而不违之,就能够“道者同于道”地促使社会自正自化得向前发展与进步(即“我无为而民自化”)。因此他反对一切主观有为的政治制度。如他将儒学“克己复礼为仁”的政治(即君主专制的礼制),及其分支法家严刑峻法的人治暴政,甚至是墨家的“尚贤”主张通通归属到了主观有为的政治范畴。并认为“绝学无忧”,即是说若能抛弃这些个主观有为的人治学说,人类社会就能够“为无为,则无不治”地促使社会自然和谐的进步与发展!如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即政治应民主)”以及“故有德司契(即法治),无德司彻(即人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即预言有德司契者必胜)”的政治理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德司契


答:要想理解出老子《道德经》中;“无为”与“有为”之间的关系,就要精通“道”与“德”和“终”三大主题内涵要义。“道”有先者必归阴属方成(地道)为先阴归属,后者超前者是阳属必兴为《天道》,有了先阴后阳两道的认同与认崇,就有《人道》到来。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升篇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的内涵要义所在。“德”有地道厚德是先者为一个纪元的創始,必须要有崇贤礼让和为阴先阳后两性作出远谋与断定的标识和具有天下为公的宽厚美德的准则,又有天道上德为无而无不为象太阳一样无私奉献和博爱天下的能量为标准。再有人道有敬天尊地的有厚德存在与上德崇高而和合于明德理念,就有共同敬业情操和男一继承天道与女二传和接为地道有旧与新两半合一的高尚《品》德构型有主与次的理性认识。这就是“名可名,非恒名”的认知。“经”由先者从阳性核心统领观念为第一阶段,有必转型归真于阴属的变故与更替之必然的发展经历。又有第二伟大追求共和,从弱小到強大和辉煌的发展历程。再有前后两性有先阴后阳于天理史序的认同有和合明德而崇高共举第三个伟大阶段有光明而永恒的到来。

有了以上的道与德和经的主题剖解与见属,就知老子《道德经》中“无为”与“有为”的内涵与道义中的重要意义所在。

“无为”:是指两性开元者,都要遵循各自道义的准则与标准,不无自已塑形立象。这就是“无为”的理念所在,就直得后人敬崇和缅怀的价值所在。

“有为”:是指人道在统一时应该以不忘心,牢记使命,遵道明德,守正創新,求同存异,知行合一的文明理念为前人塑形立象,有日新月异为高下相盈的彰显而崇高拥举。这就是敬业“有为”而应有的举措,方能成为盛世中光辉敬业典范和高尚品德代代不息的传承样版确立。

以上的见解是以中国梦启迪的文明哲理而辨证归属,找到了道义与明德和三个必然的伟大阶段经历内涵价值与要义,来对照近代伟大复兴事业的真实发展过程与现实中各方的见属,就可全面而精准地对“无为”与“有为”的观念内涵与要义,作出正确的回答,供大家参考评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