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了古诗,也看了一些书,但从脑袋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弱怎么办?

木槿2249


题主问的说背了古诗,也看了一些书,但是信息提取能力弱。反映的有几个问题:

一是积累不够。阅读量少了,读书就像蜜蜂采蜜,才得多了才能有一点蜜。读书不仅仅要读自己喜欢的,还要多学科涉猎,文史类是基础,另外可以读一点经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可以在网上看人家推荐的,刚入门最好先从有趣的,易懂的上手。比如《红楼梦》,可以听听别人怎么分析,网络上很多讲书的课程。

二是人生阅历不够。一个人认知一方面从书本来,另一方面从社会实践中来。有些东西我们需要一定人生阅历才能体会得到。就像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是读书方法不对。读书有功利性的读,有享受型的读,也有二者兼有的读。如果为了背古诗而背古诗,这是最初级的学习方式,学的痛苦而且掌握不全。最好的是能够理解并结合到现实生活中。可以尝试每天写日记,把自己一些想法记录下来。也可以做读书笔记,刚开始可能比较难,慢慢坚持下来,相信时间的复利,你也会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读书就像植物生长那么自然,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你觉得呢?


夏米爱成长


这和练武一样,练的套路挺多的!就是过招的时候不行!听一个老把式说过一件事情,他侄子拜了师傅练了4年武术。回来后问侄子,练两套我看看,一招一式都不错、很好,过下招,不行!不知道怎么用,老把式又教侄子陆陆续续六年怎么拆招、破解。


凡人一跃


情感共鸣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实际上,这是一个务实求真的好问题。你当下的问题和情况是:1,你背了一些古诗。但是在写文章的时候,在能用得上这些古诗的时候,而且用上的这古诗能增添该文章的文采和艺术水平,但这时候,你却无法从你的脑袋提取它,你却把这首古诗遗忘的干干净净。2,同时,你又说你也看了一些书,这些书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精彩的故事情节,美妙的细节描写以及这些书特别的写作手法都让你印象深刻,深为赞叹。但是等到你开始文章的时候,你却无法下笔,就是硬着头皮,使劲地写,也是粗糙无味,像嚼老干肉一样非常难受。而这时候,那本书中的一些精妙绝伦之方法和可借鉴的东西却一点都没有帮到自己的忙,你已经把它们忘得一干二净。

……为什么原来十分清晰,让你印象深刻的古诗以及所看过的书,在关键时刻,在开始为你创造新思想,新情景,新文采的文章服务的时候,它们却意外的集体失踪了。这样的情景无疑让你始料未及,也让你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与记忆能力。实际上这并不是你的问题,事实上在创作作品的时候 ,我们要把先前我们背过的古诗或看过的书的内容完美而恰当地嫁接到自己的文章之中,还需要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情感共鸣与真情实感。

……首先,我们应该确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要想文章写得精彩动人而且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忘,那一定要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写,带着自己的爱恨情仇和自己的人生道德价值观来写。如果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善恶羞耻之心,那么就会毫不犹豫,一挥而就。而文章有如江河之水一泻而下,自然天成。而这过程中,那些过去所有与作品有关的材料与任何和作品有关的细节同你大脑里记忆的古诗以及看过的书,它们共同呈现出来的内容和意象所生成的价值情感,善恶情感,人生道德情感就会天然地与你写文章时所激起的爱恨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这些古诗以及所看过的书的一些信息就会完美无缝,自然而然的嫁接到你的作品中来。

……关键是你在调动这些信息的时候,你一定要情真意切,而不是例行公事打卡上班。这样你的思想情感就会与之前所贮藏的信息的意象所呈现的情感产生共鸣,于是在你的无意识情绪带动下,原来的知识宝藏就会如涓涓细流自然而然的来到你的创作之中。如果你没有爱 没有激情,你的情感不能激活这些信息,二者之间没有交流,没有共鸣,那么这些古诗以及所看过的书又怎能来到你的作品之中来呢?



国学思维


我读了一些诗,也看了一些书,但从未去死记硬背。因为先天记忆力就不好,即便当时背下了,过不了多少时间就忘了,死记硬背也没用。所以,当我要写一些东西的时候,我很少去旁征博引什么圣人呀,什么智者的名言名句和什么典藉之类的词汇,更谈不上什么信手拈来。但让我欣慰的是,虽然记忆库储存少,从脑袋里提取现存的信息能力比较弱,可对文字的理解力及对事物的认知力自我感觉还行。所以,我在头条回答问题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作答,极少引用经典名言警句。我想,这或许是读诗阅书的一种潜移默化,即虽然不能将那些圣人智者的原话原句照搬,但却能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自已对其认知的共鸣储存在自己脑海里的原故吧!

故而,我认为,记忆力不好,不能从脑袋提取“原汁原味”的信息,但可以通过理解力予以弥补,将别人对事物的看法予以理解消化,再结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予以深化,转化为自身的认知。我想,能做到这样,无论是写东西还是做什么,可能比死搬硬套更有潜在意义。


东方白542


问题:背了古诗,也看了一些书,但从脑袋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弱怎么办?


前言

题主的意思不是特别清楚,是指读书以后下笔却写不出东西吗?

还是指能写出诗,但是找不到合适的诗句呢?

贾岛说过,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佳句难得自古如此。作诗无非练字、炼句与章法布局,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一、字与词

字或者词,用英文说就是word,这是组成诗句的最基本单位。

假如下笔却不知道写什么,那并不一定是脑子里没有东西,而是不知道如何提取。

作诗一般先要立意,有一个主题,例如咏物、怀古、送别、重聚等等,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寻找相关的字与词,这是最基本的诗料。

例如眼前一片春光,想写一首关于春的诗,不妨把关于春的景物先罗列出来,例如:花、柳、燕、风、山、水、桥、舟等等。这些名词古人称为实词,有时候直接用名词组合起来,形成了诗句。例如:小桥流水人家、

然后用合适的虚词(动词、副词、连词等)将这些实词串联起来:

二月春风【似】剪刀、山翠湖光【似欲流】、花【满】中庭酒【满】樽

假如要咏物,需要描绘此物的面貌或形态,最好以拟人或比喻的手法赋予人格特征,例如咏梅 :

欲知春消息,自向梅溪去,一枝淡无痕,一枝羞不语。

咏雪:

松门小院少芳华,为种新梅未破芽。偏是东风急不待,满空吹雪作梨花。

心中有诗意想表达,下笔写不出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眼前景物一个个写出来,挑选后进行排列组合。

二、句法

有了合适的词,要组成句,上面已经举过例子。但是同样的词,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就是不同的句法。

1、有意突出

最有名的就是杜甫的两句诗: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按照正常的句法,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的话,一看就明白。但是老杜把香稻、碧梧放到了前面,可知诗人是特意突出这两个词。

2、平仄或对仗要求

还有很多格律诗诗句因为需要注意平仄要求,所以某些字必须放在某个位置,因此或出现句法上的变化。

例如曹植的古体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到了王勃笔下,化用时必须符合格律要求,就成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押韵

当然还有押韵的要求。例如:满空吹雪作梨花, 押[麻]韵,假如这首诗押【东】韵,这句诗可以改为:疑似梨花雪满空。例如:

松门小院起东风 ,吹散梨花雪满空,兴尽寒舟剡溪客,青衫一棹碧流中。

题主说,脑袋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弱怎么办,就是多看古人诗中的句法安排。

很多人读诗,可能只会注意到字,词的理解,仅仅明白这个词什么意思,组合成这句诗什么意思,但是疏忽了这句诗中字词的安排顺序为何如此。

三、章法

诗人改诗,往往因一字动全篇。诗句的前后顺序不同,那么诗意的表达顺序当然不同,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是章法布局的变化。

注意古人的作品,无非情与景的安排。一般五七律中间二联大多一情一景,例如《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填词时,上阕多是写景,下阕抒情或多一些。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不过,诗词的变化很多,未必拘泥于此。常有情景交融,情在景中。

结束语

题主:背了古诗,也看了一些书,但从脑袋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弱怎么办?

这不是题主的能力问题,而是学习的方法问题。

很多人读诗仅仅限于读懂这句话在说什么,这对于作诗没有什么用处。

要注意阅读古诗词时,最好以创作者的角度看,看其意象的选择(字词),意象的安排(句法),以及整篇先表达什么,后表达什么(章法)。

其实单纯地背古诗,无论背多少也不会作诗的。必须学习基本的诗词知识,例如诗词格律知识就是最基础的要求,否则根本看不懂古人的笔法。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个怎么说呢,如果你是一个20岁以下,或者还在念书的学生,背了古诗,也看了一些书,但就是无法很轻松自如的用学过的知识,那么就是对学过的知识,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感同身受造成的。

比如李白的诗词,你背会了,但你心里很抵触,因为你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来背。你只是背,而没能从心里认同李白诗词的意义。你看了一些书,如果只是抱着任务来看书,或者为了在别人或者朋友面前,显示自己也读过一些书,有文化气质,那么你看再多的书,也难以将书里的知识提取出来。

首先要摆正心态,无论是背诗词,还是看书,一是爱好,二是的确是求知,没有想显摆学问文化的心态,那么你就能容易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因为你没有那些心理负担了,就很轻松,大脑就能

顺畅的运作。

你可以去观察,凡是成绩很好,或者很有学问的人,都不会死记硬背,也不会硬性学习,而是带着乐趣去学习,当成好玩的一种事情来干。


归真的书画与文字


微博可反映出人的情感及写作能力,俺自知之明欠写作水平。因俺从不背古诗也从不看书学习,这也是长辈们对俺的看法。父亲因俺不学习严厉训斥并数落:”没有知识很可怜。”但始终没有改掉我不学习的坏毛病。因为俺喜欢看电影,听歌唱歌唱京戏。高中时同学问:”从没看到你学习,你成绩怎么这样好啊?”工作后化验室谭工:”从没见你看书,和你讲一遍,你就听懂会做了。和她讲多遍她才听懂,但是她好学习,成天抱着书看,你不学习。”后调做财会工作,管理人员学习班,偶尔去上课,老师:”你经常不来上课,不做作业。”并指着我桌上的书,说:”你从没翻过书,书还是新的。考试,你怎么办哪?”结果考试独立完成过关了。高中毕业五年后,班主任物理老师王康俊先看见我喊我,问我情况后然后问:”你成绩那么的优秀,你怎么不去读大学?”回忆小学时代,语文老师李琦带领学生看电影或其它活动看展览,常把我和她的姑娘王小玮或王小红安排一起手牵手排在队伍最前面。数学老师郑德均讲完课,学生各自做作业,郑老师有时走到我桌前,温和的与我交流,问:”你父亲在哪工作?等一些话题。”这一切都是过去的皇历,提起来无趣。因为不学习不进则退。别人都在学习,你却躺在原来的成绩上睡大觉,所以才会有今天的局面,文章无生动感染力。学习应少年起努力,抓紧年轻记忆好、反映快、思维敏捷的优势,储备知识。当然,学习要不间断,活到老学到老。


登录制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多读多学习的确很重要,要写好文章就得懂得多,记得多,肚里储存的多。书到用时方恨少,肚里没有东西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但是读得多学得多,也并不见得能写出好的文章,能写出好的东西。

要想创出好的东西,还需把握好几点:一是在学习别人文章的时候,还要多思考,多提炼,会总结。别人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好的东西,他们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的,所写的文章篇章结构怎么安排的,怎么构思的,主题中心是怎么提炼出来的,是怎么写景状物的,等等吧,都要思考总结。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不会总结提炼的人,永远别想写出好东西。二是要多写多练多观察。在大量读书学习的基础上,要养成写作的习惯,对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情况问题多记述,每天写个日记啊,写个感受评论啊,什么的。这样在多练写的时候,你多读的东西偶然间就能用的上。三是要会抓自己想写要写的,或自己擅长的。不带感情去创作,没有真情实感去写文章,是很难写出好的东西来的。四是学会选词造句,写出精美的语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好的文章,也很需要引经据典,很需要修词用句,这时也许你读过的别人的好东西,可以有选择地用上了。五是要会抓住灵感。好的文章有时需要好的灵感,好的灵感好的感想好的思路是提高文章质量和价值的必要条件。灵感有时会倏忽而现,也会倏忽而去,因此我们要会适时抓住突然出现的灵感,马上记下来这些灵感,为我们过后写好文章打基础。


sunjin72976689


古诗词辞藻华丽,抑扬顿挫,意境韵律都很美,要想让信息量变强,应该从你感性趣的诗词入手,不光要熟背,还要充分理解它的意境。好书不光要多看,精采部分也是要仔细研读的。时间长了,所感所悟就会在脑海中冲撞,灵光一闪,迸出妙句,这时你要赶紧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时间久了,勤读勤写,循序渐进,获取的信息量就强大了



诗酒相约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这里讲的并不是你读了好多的书,背了好多的诗词歌赋,就能够出口成章或者说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来,在此跟朋友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再好的文章没有生活的铺垫都是空洞乏味的。我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比如《阿Q正传》《祥林嫂》等优秀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犹如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实践证明,没有生活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再就是充分利用我们的发散思维,也就是即兴发挥。我们写一篇文章,需要的是兴致和灵感,兴趣驱使下的写作,写起来会洋洋洒洒,不用拼凑,不用绞尽脑汁,我们会一气呵成,一篇得意之作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最后一点是将平时的积累生活化。我们读了好多的书,背了好多的诗,这些都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你应该把这些平时的积累进行深一步的精加工,通过大脑的运作,加以理解,更加的融会贯通,把这些生硬的、独立的词汇变成自己的知识宝库。

总之,让生活成为知识的源泉,让兴趣萌发我们的灵感,让书籍丰富我们的内涵,我们就会驾驭如神的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