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黃河不走山東,對山東意味著什麼?

行天山


黃河不走山東,也確有其事,歷史上黃河曾經多次襲奪淮河入黃海,那個時候沒有走山東。1938年黃河決堤,此後十來年間黃河由江蘇注入黃海,到1947年才改為經山東流入渤海,這恐怕是最近的一次黃河改道了。近期因為黃河泥沙淤積填平渤海,曾經討論過改道江蘇,也意味不走山東了。

如果黃河不走山東,筆者想的最多的是山東北部生態問題,這些城市用水將非常緊張,如濟南、聊城、德州、濱州、東營等城市,我們知道華北平原河北區目前超采地下水非常嚴重,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地下漏斗,不僅如此,生活用水已經受到影響,水井深達上百米,已經採到不可恢復的深層地下水,最嚴重地區都不能進行農耕生產,小麥因缺水不能耕種,缺水達60~80億噸。如果黃河不走山東,一定會重蹈河北的覆轍。下圖是河北一些城市地下水超採情況圖

黃河流經山東,大家覺得習以為常,沒什麼可圈可點的,其實它為山東北部城市用水起到著重要作用,它能補給兩岸地下水,維持黃河兩岸的生態平衡提供保障。國家還為黃管委下達指令,讓小浪底水庫維持下游徑流問題,確保黃河不斷流,這已經是給山東送去了最好的一份禮物。今年山東干旱,為山東北部地區送去4.6億立方的水,這對黃河缺水到捉襟見肘的季節,卻能為山東充飢擋渴。

黃河不走山東,入海口東營、濱州等地,可能面臨著海水上侵,土地鹽鹼化問題,幾十年來黃河泥沙淤積的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魚米之鄉的地帶退化為一片荒涼的鹽鹼地。

黃河目前經山東入渤海,年徑流量580多億立方米,含沙量很高,多年平均含沙量為36.9千克/立方米,每年泥沙入渤海有11.5億噸,其餘4.2億噸在沿河沉積下來,平均每年為山東造地3萬多畝,這對山東來說相當於造陸不止的”永動機“, 這是上天對山東人民的恩賜。

山東目前面臨著乾旱,幾十年來降水在逐漸減少,半島區,山東南部今年旱情非常嚴重,只有黃河兩岸還能引黃河實現灌溉,農業生產還能獲得很大保證,已經是偏安一隅的風水寶地,失去不得。

人生轉眼不過百年,而河流的存在卻源遠流長,它們承載著人類的輝煌和敗落,浸潤著人類的文明。它們安靜地存於世間,緩緩流淌,為人類無私地奉獻著自我。


地理縱橫


什麼是山東?一山、一水、一聖人,這“一水”就是指黃河,如今的山東真的不能沒有黃河

自古以來黃河中下游河道就經常移動,從公元前602年到抗戰前夕,黃河大規模的改道就出現過26次,平均每一百年就改道一次。

相比於長江水道的千年不變,黃河河道的變換確實太頻繁了,這是因為黃河下游所在華北平原本身就是黃河自己沖積出來的,地市十分平坦,沒有什麼大山和高原去限制黃河河道的走向。

而且黃河本身攜帶的泥沙又非常多,在一條河道中待久了就會淤積大量泥沙,導致河床上升,最後演變成決堤,而大規模的決堤就會引發黃河改道。(黃泛區示意圖)

黃河河道一般分為兩大區域,中間以泰山為首的魯中丘陵做分界線,泰山以北的河道比較多,通常是在山東入海,而河北也曾經是黃河的入海口,而最北邊的黃河故道甚至在天津入海。至於泰山以南的黃河故道就只有一條,是走淮河,在江蘇入海。

(黃河在上古時期經常氾濫,後經過大禹治水,河道才開始穩定,大禹治水後形成的河道被稱之為“禹河故道”)

遠的不說,在明清時期,黃河都是在江蘇入海的,直到1855年8月1日,黃河再度決堤,才轉而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自此黃河重新由山東入海。

在古代無論是山東還是江蘇,對黃河都不待見。因為黃河總是氾濫,清代甚至每六個月決堤一次,這給中下游民眾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在黃河改道回山東之前,僅在在1841年、1842年、1843年、1851年黃河就發生了四次大規模的決堤事件,導致蘇北、皖北一代成為澤國,大量田地房屋被摧毀,上百萬人淪為難民。

而在1855年黃河改道返回山東之後,山東地方政府也為此頭痛不已,多次上書朝廷希望將黃河引會江蘇故道。而江蘇地方政府則是強烈反對,江蘇省的意思就是既然黃河已經去了山東,那就別回來了。

此時黃河在蘇魯兩省眼中都是個“禍害”,兩個省都不願意要。最後在江蘇省的堅決反對下,黃河留在了山東。

黃河最後一次改道是在抗戰初期,1938年,侵華日軍自華北南下欲進攻鄭州等地。為阻止倭奴進攻,蔣介石命令扒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使黃河水滾滾南下衝入淮河,以此藉助黃河的力量遲滯日軍行動。直到1947年抗戰結束後,花園口大堤才被堵上,黃河重新返回山東。

然而在黃河返回山東後的150多年中,由於水文條件的變化,黃河已經不再氾濫,甚至還頻繁斷流,對沿河兩岸人民的威脅越來越小,而黃河水對山東的重要性卻越來越凸顯。

山東省的降水還算是比較豐富的,在古代並不屬於缺水地區。但在建國後,山東省人口不斷增加,常年位居全國前三的水平,目前人口已經超過一億,是不折不扣的人口大省。

人口的增加必然加大對水資源的消耗,而黃河則是山東省內唯一的大河,其對山東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黃河對於魯西北地區的農業灌溉是至關重要,也是魯西北工業發展的重要淡水來源。

其實對於山東中西部地區而言,缺水的情況還算可以接受,起碼不是經常性缺水,但對於膠東地區,缺水就非常嚴重了。

山東東部地區有煙臺、威海、青島幾個大型城市,這些城市不僅工業發達,而且人口眾多,對淡水的需求非常大。雖然這些地區的降水總體上比較豐富,但這些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並且受限於地形影響,夏季降水很快便流入大海,不能得到有效地儲存,因此造成了青島等地區嚴重缺水。

為了徹底解決膠東的缺水問題,1986年,山東省政府正式啟動<strong>“引黃濟青工程”,修建輸水運河,將黃河水輸送到青島等地。到1989年該工程正式完工,到2019年,引黃濟青工程累計向青島市區及其西部地區供水44億餘立方米,大大緩解青島的缺水問題,極大的助力青島經濟的騰飛。(引黃濟青工程乾渠)

如今的青島和膠東地區已經離不開黃河水了,雖然現在青島也從其他地方調水,但黃河水依舊是青島外來水源的主力軍。

總而言之,對於今天的山東省而言,黃河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山東已經不能沒有黃河了。


千佛山車神


歷史上,黃河就並不一定從山東入海。有時候從天津奪海河河道入渤海,有時候又直接奪淮河河道從江蘇入黃海。在更久一點黃河沒有河堤,其更是肆意變道,並不會和人類商量。

春秋時的黃河(河水)在天津附近入海



東漢時黃河入海口基本上南移至今山東

北宋時黃河再度北移


南宋時黃河奪淮河從江蘇入黃海


明清兩代依然是從江蘇入海

民國時復由山東入渤海






新中國的黃河入海口依舊是山東東營,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黃河在古代經常氾濫,有記載的三千年就氾濫了一千五百多次,平均每兩年發一次洪水,對流經地區特別是下游地區並非好事,因此黃河也經常需要治理甚至改道。所以在古代黃河不走山東,肯定老百姓高興勝過憂傷。

當然像最近幾十年黃河經常斷流,也就沒有什麼洪水氾濫了。

圖片來自譚其驤先生《中國歷史地圖集》


文史叢讀


其實山東的中西部可以說成也黃河敗也黃河,為什麼這麼說呢?

前面有筆者說了今年山東大旱,國家調撥黃河水的事情,說了黃河對山東多麼的重要。而黃河確實對山東影響巨大。

在這裡我想提一下京杭大運河,元代的京杭大運河南北通航,沿線的濟寧,聊城,德州,泰安,棗莊更是富甲一方,商賈雲集,發達時期每年2萬商船,戰時更是運兵運糧,而就是因為一次黃河大的改道,把運河的濟寧以北的京杭大運河給淤死,沿線城市經濟難以復舒,明朝時期政府想把京杭運河開出來,但是因為投資巨大,很多官員反對,也就不了了之。清朝同樣如此。直至現在,同樣濟寧以北不再通航。每一屆政府都對黃河產生畏懼,大自然的力量不是人可撼動的。如果黃河再次決堤改道,京杭運河途徑的黃泛區依然是個危險地方,你會發現,京杭運河的濟寧以北現在經濟依然不是太樂觀。和黃河有很大關係,國家對此有很大考量。現在看似黃河已經馴服了,其實也禁不住一場超級大暴雨的考驗。不能說禁不住,而是賭不起。

肯定有人說現在可以開挖京杭北段啊,但是現實很打臉,大家知道南水北調,南水北調的水面有多窄去看看就知道了,根本不可能過船。橋樑更不適合。就這國家花了多少年,多少錢!依然是個難以說成功了的工程。南水北調還是在很多段京杭運河的基礎上做的功課。如果西部通航。打通長江到北京的水道。山東西部不難崛起,而西部崛起則山東崛起,東部看海,西部看江!!!

而這一切都是黃河因素。所以成也黃河敗也黃河


寒雲柔


如果黃河不走山東,對山東意味著什麼?

大家都知道,黃河雖然是我國長度第二長的河流,但是徑流量卻不及長江的幾個較大的支流,如漢水、岷江、贛江、湘江等,即便是河流總長約為黃河1/10的閩江,其年徑流量基本上是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335.5億立方米的約1倍。

可想而知,除了人為因素以外,歷史上黃河數次改道很直接的一個原因就是徑流量要比現在大得多。而對比當前黃河幾乎很有限的水量,如果徑流量沒有顯著的提高,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現改道現象的。

受氣候因素的影響,歷史上的黃河流域降水相對豐富,且匯水面積較廣,黃河干流水位較高,因此才有了古人詩中描述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觀景象。而且,近現代以前,黃河沿岸人口規模不是很大、農業生產灌溉等對黃河水量的截取有限,因此水量相對充盈。一旦遇到降水偏多的年份,由於河道淤塞河床抬升,加上河堤年久失修等因素,極易出現決堤現象,滔滔的黃河水便氾濫成災。

根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的相關統計數據得知,從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裡,黃河決口的次數高達1590次、大的改道共有26次,並且曾多次“奪淮入海”,向來就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

如果不考慮上述因素非要說黃河不走山東過,對山東還是有很大影響的。

從地圖上看,黃河出了河南省臺前縣後便進入山東境內,基本上是以較為平直的河道先後流經泰安、聊城、濟南、濱州、淄博、(濱州)、東營,沿岸除了有大清河-東平湖-小清河等一些小支流匯入以外,還有許多的大大小小的引黃水渠與黃河干流相通。

黃河作為我國三大平原之一的華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對於山東而言除了單純的水利方面的貢獻以外,如今年山東局部出現大旱,累計引黃河水達10.51億立方米,更主要的是在維護魯西北平原區(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生態環境方面,如調節局部氣候、地下水的補給、降低土壤含鹽量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地處東營的黃河三角洲每年均已較快的速度增長得益於黃河泥沙的大量沉積。

不過由於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黃河的含沙量已明顯減少,2018年度黃河年輸沙量約為3.73億噸,不及歷史上最高值的約12億噸。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在河南蘭考銅瓦廂原來的黃河決口處,將河水一分為二如何?在保留現河道的情況下,分黃河水一部,走黃河故道在江蘇入黃海?一來便於解決現有河道百餘年來形成的地上懸河、河道淤積泥沙綜合開發利用、以及渤海的日漸縮小問題,二來調沙入黃海,開闢新灘塗,長此下去,擴大了我們的黃海領域……[可愛][呲牙][呲牙][呲牙]


聽竹軒主349


黃河,我國北方的大河,我國七大水系之一,被稱為我國的“母親河”,孕育了我國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悠久歷史。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帶”是我國炎黃子孫的發祥地,也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黃河,歷史上又被稱為河水、濁河等,發源於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區”,呈“幾”字形,長度5464公里,流域面積為75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黃河流經的區域包括:源頭巴顏喀拉山、青藏高原、賀蘭山、河西走廊、寧夏平原 、內蒙古高原 、河套平原 、黃土高原 、呂梁山、太行山山脈、華北平原 、最後經山東的東營流入渤海灣。


在黃河下游的山東省,有了黃河水的“滋潤”補給,不僅解決了當地用水問題,還給山東省大面積帶來肥沃的土地,而且面積還在不斷擴大。那麼,如果黃河不再流經山東了,會對山東意味著什麼?造成什麼影響呢?


黃河流經山東帶來的益處:黃河在山東省境內流經的區域,包括:菏澤、濟寧、聊城、濟南、濱州、東營等地,黃河便利了兩岸農田灌溉,養育了沿岸百姓,給山東帶來了肥沃的土壤,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黃淮海平原的形成,黃河的“功勞”是最大的,歷史上黃河下游經常氾濫,曾“北上入海河河道,南下奪淮海河道”,才形成了今天的華北平原。現在的黃河年徑流量為580億立方米,每年攜帶大量泥約為16噸,泥沙在入海口堆積,每年以0.5—2.2公里的速度“變海為陸”,擴大了山東省面積,也增大了我國領土面積。由於黃河入海口地貌等特殊性,有機物含量較高,地勢的平坦,便於海水倒灌,使得黃河入海口一帶盛產海鹽,該地區也成為了我國最大的海鹽生產基地之一等等。



黃河改道,不流經山東會帶來那些影響:沒有了黃河水,上邊的黃河流經山東省的益處肯定都會消失,沒有了。沒有了黃河水,農田沒有水利灌溉,工業沒有了用水,人類沒有了飲用水,山東地區肯定會鬧“水荒”,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引起社會動盪不安。沒有了黃河水,山東環境氣候隨之發生變化,溫度升高,蒸發量增多,乾旱少雨,經濟利益受到影響。沒有了黃河水,山東省北部地區,只能靠南部的淮海水系來補水,要水,引起“搶水”問題,導致矛盾重重等等吧。



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愛護環境。謝謝閱讀


這麼近那麼遠F4


無論是對工業農業,還是人文景觀及歷史文化底蘊的影響都是極其負面的。


浪尖上的雲


如果黃河不走山東,那麼太行山以東的大部分山東地區所在地都是海洋覆蓋。可能只有泰山,蓬萊,嶗山等有限的幾個海拔較高的山脈露出海面,形成島嶼。


還似夢中隨夢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bbc4000c0dd6f88d97f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