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老师手里有没有教鞭,而在于父母的态度和素质”,你怎么看?

凡大先生


这话也没错,以前老先生要打手板,没听说过家长找上门去理论的,倒听说过家长带上礼物和孩子上门认错赔礼的,放在现在,这老先生得认错赔钱了,以前家长爱说:他不听话,请您给我打,现在家长会说:他不听话,你咋教起的,打,你打一个给我看喃,哈哈😄


寒山樵者


大笑。我都五十一岁了,我看家长的话,不对的多,也不起啥大作用(极个别的例外,比如德国著名的天才卡尔威特的培养)。我父母是公务员,当年我和我哥读书的时候,我父母就对我们的学习很不感兴趣,让我两别考大学了,接父母的班就行。理由是看学习太累人,别把我两累坏了。我和我哥根本没理他们,80年代中期一起考入了大学,当时可谓威震四方呀。你懂吗?一般的家长,也就这水平,又不是什么教育工作者,知道什么教育孩子的事呀?老师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这部分的责任才是最大的,不但是教知识,还要教做人,所以才叫“传道授业解惑”。


zm139682913


教育的根本,不在于教师手里有没有教鞭,而在于父母的态度和素质,你怎么看?

我是从70年代走过来的教师,我从1970年一直教到2009年,共39年。

70年代,那时人虽穷,但都希望子孙能读好书,求取一条好出路,能脱离贫穷的农村生活。

那个时代,很少人到学校闹事,人人都希望老师能严厉教育自已的孩子。竹棍下面出人才。那个时代,学校既是清水衙门,又是一片净土。

改革开放后,人们有钱了。计划生育,使父母们过份溺爱孩子。一有什么事,一些父母就到学校兴师问罪,清净的校园从此不清静了。

加上一些人富起来了,而老师还是仍然的穷秀才。有的人说他赚一天的钱超过一个老师一年的工资。有的人对老师的尊重减弱了,尊师重教也减弱了。

一些家长认为,书读得好就读,读不好就出来打工,做生意,同样有出路。不读书也能赚大钱的思想成了一些人阻止孩子读书的麻醉剂和借口。

学校里,无心求学的学生多了,老师怕家长闹事,不敢认真管理学生,打打闹闹,学校欺凌也多了,学生把手机带入课堂,影响上课,…

许许多多学生的违纪行为与父母的溺爱和放纵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教育的根本在于父母的素质和态度。这一点解决不好,老师的教鞭很难起作用,就是举起来,学生也不怕,因为他们背后有着父母作后台呢!


黄爷30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态度和素质影响着孩子的言行,关系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赞成题主的这个观点。

1、孩子的健康成长决定于父母的态度和素质。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成长。凡父母为人正直,热爱学习,工作努力,无私奉献的,其子女通常也会仿效父母的为人,其子女的言行也与父母基本一致。凡父母不务正业,无所事事,惹事生非的,其子女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不爱学习,不求上进,最终成为问题少年。因此,父母端正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父母自身的教育素养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子女,成为孩子的榜样;而父母不正确的态度和较差的素质,对子女往往起到反面作用。

2、孩子不良行为背后是爱的缺失。

有一问题少年,平时不按时完成作业,与老师关系紧张,初二至高一阶段,迷恋网络游戏,还经常到校外打架,多次被学校处分。当老师把该生的父亲喊到学校配合教育孩子时,父亲先反思了自己,有没有关注过孩子的学习?每周陪伴孩子学习的时间有多长?每周与孩子沟通交流过几次?效果怎样?孩子出现问题非打即骂,能教育好吗?通过反思,该家长认识到自己作为父亲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关爱孩子,更没有为他树立起榜样。于是他决心先改变自己,与孩子谈心,陪伴孩子学习,自己率先戒掉麻将,主动学习,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影响孩子,教育孩子。结果,最后变好的,不仅是孩子,而且是父亲。所以,孩子教育,不仅靠老师,更要靠父母的真正改变,靠父母的态度和素质。

3、父母是孩子的精神导师、成长导师。

父母陪伴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困难,共同成长,是双方人生境界的一种提升。因为在陪伴中,父母的价值观、行事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父母端正的人生态度和较高的素质,为孩子的人生领航。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精神导师和成长导师,其道德俢养达到一定高度时,所散发出来的人格力量是无比强大的。父母要做子女的表率,不仅做孩子的心灵的导航者,而且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总之,孩子的成长,既离不开老师的教育,更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和引领。家校携手,才能共育英才。





中学政治教师


我渴望这句话是真理

我首先不评论这句话的对与错,我只是想说:作为老师的我,真的非常希望这句话就是真理!如果这句话是真理的话,那我便可以对家长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于是我便乐得轻松自在。但我转而又想,我是非常讨厌这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为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成了我们老师头上的紧箍咒。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我们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家长也是不对的。教育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教育实际上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合力的结果。任何人如果企图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三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对的。

如果一定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向找出来最靠谱的一方,那么我觉得这一方必然是学校和老师。为什么呢?

1、社会只是一个大环境,他只能把握教育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而社会不可能细则的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方向。

2、家庭教育受家长的文化、观念、经济、工作时间、性格等各个因素影响。也就是说,家长们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孩子方面的系统训练,家长们也不可能花尽可能多的精力在孩子教育的方面,毕竟家长们需要工作的。我甚至认为,如果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正确,那么你要教好家长们比教育好他们的孩子还要难,毕竟家长们已经是成年人,经过了最佳的可塑期。

3、学校和老师是专门做教育的,又受过了教育方面的系统训练,并且拥有长期的教育经验,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是最可靠的,也应该是最可靠的。但问题是现在最靠谱的一方被压制的实在太厉害,往往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提问中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教育本来就是合力的结果,把责任推给任何一方都是不对的。而学校一方本应该是最靠谱的一方,孩子教育的问题多一点依靠学校也是对的,但问题是现在的学校被压制的太厉害了,有的时候根本使不上力。

期待你的认可和关注!


肥仔老师谈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尊重!

有人可能不解地问:尊重?我们这些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师长,还要去尊重那些小屁孩?

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题主的问题牵涉到父母和老师,所以,我就从父母和老师的角度,分享我的观点。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孩子成长的最好最廉价的养料。

  • 1.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能树立孩子的自信。
  • 2.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 3.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 4.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能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试想,当孩子在这四方面都有了意识,再把他们送进学校,是不是相当于把培育了一颗饱满的种子,丢进了肥沃的土壤?

教育是平等的吗?从这个角度说,家长的理念不同,教育方式不同,就决定了同批次进校的学生,起点是不平等的。很可惜可悲的是,现实中,老师和家长都只看到了孩子的成绩。


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主阵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决定着孩子人生的高度。

1.老师对孩子的尊重,能激发孩子对老师对学校的热爱,对学习充满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也非常熟悉一种现象:学生喜欢哪个老师,他就爱学哪门学科。这份热爱和兴趣,本质上是老师对学生尊重出来的。

那些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只偏爱成绩好的学生,甚至只偏爱家庭条件好、有社会地位的家庭的学生的老师,师德都是不合格的。

2.老师对孩子的尊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我们都知道,创造是要推陈出新的,学生都是学前人留下的知识,谈何创新?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孩子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他们在学习方式上的探索。比如:写作时,他找到了一个与同龄人不同的角度,用上了班上的同学还没用过的写作方法;数学上发现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英语上发明了一种新的记忆单词的方法等等,都是创造,都是非常值得老师尊重的。

3.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能让他听得进批评的意见。学生,不管是哪个年级的,都必定还是孩子,他们做不来、做错、认识不到,都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如果他们是生活在一个被尊重的班级,老师以任何方式批评他们,他们都乐于接受,勇于改正或改进。如果平时不被尊重,孩子们的逆反心逆反行为就出来了。比如我就看到过,学生被批评时,就有走极端的学生,恶劣地反问:你是我的哪个呀?你凭什么管我呀?你看,尴不尴尬。

4.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会使学生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学生在被老师尊重的耳濡目染中,他们能感受到老师人格的力量。他们逐渐也会用同样的人格示人、示物。

三、父母和老师,尊重孩子什么?

1.尊重他们的兴趣。我们成人都有一种感受,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心情愉快,而且还是事半功倍。其实孩子一样。所以,用大人的意志来安排孩子前程的做法,是最不妥的做法。家长把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想法,也是天真的。

2.尊重他们的错误。一个人不是天生就什么都懂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就用不着办学校,用不着去读书了。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成长起来的。尊重他们的错误,就是在尊重他们的成长。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们认识到为什么会错,怎样纠正他们的错误。那些在孩子一犯错误就批评、打击、讽刺的做法,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愚蠢的。

3.尊重他们的个性。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决定的。我们通常都习惯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其实没有哪一种性格不好,每一种性格都有他的优势,我们要做的,是把他们性格中的优势激发出来。



四、父母和老师,在尊重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1.尊重不等于迁就。尊重是要有原则的,不是说,他要天上的月亮,你就去想办法给他摘下来。只要有不合情不合理的要求,不合情不合理的做法,我们就要制止,千万不能迁就的。还有人认为孩子还小,有错就不去管他,也是不行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也有不同的缺点、会犯不同的错误。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根据年龄特征去判断奇点和错误是不是原则上的。

2.尊重不等于代替。现在的家庭现在孩子都是家庭的宝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科技智能化的发展,家里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所以,越俎代庖的事情,时有发生。我还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只要你读书得行,什么事情都不要你做。这种做法和这种观念 ,都不是真正的对孩子的尊重,而是对孩子的危害。

3.尊重不等于完全放手。孩子都是在成长中的,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所以说家长和老师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是要扶着走的。而不要一听说尊重、自主,就完全让他们自作主张。

这样看来,教育的根本,不是老师的教鞭,也不是家长的态度,而是老师和家长都要具有一样素质:那就是对孩子的尊重。


语文思维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即有侧重,又彼此融合,都很重要,不能互相替代。

家庭教育,重点内容是面向生活,突出实用性。人生第一课,自然是来自于父母,开口说话,开始走路,都是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此后,家庭教育一直贯穿人的成长过程。生活习惯的养成,家务技能的培养,待人接物的礼节,行走坐立的规范,每一方面都是家教的内容。筷子怎么拿,衣服怎么洗,菜怎么摘,饺子怎么包,家用电器怎么使用……家长不厌其烦地、潜移默化地告诉指导。而且,人的很多生活技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学校教育,重点指向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突出规范性。学校讲立德树人,就是培育良好品德,掌握必要的知识,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学校教育体现国家意志,在理念、内容、方法上,都有要求或标准。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互相融合,老师与家长要互相配合。第一要做好消息交流。老师和家长要及时沟通,要客观公正评述学生表现,用事实说话,要从人的发展这一角度认识学生。要做到老师不偏激,家长不溺爱。

老师不能把学生问题推给家长,动辄让家长把学生领回去教育。家长也不能反过来抱怨老师,认为孩子不好都是老师的错。就是说,学生出现问题,老师与家长不能互相推诿埋怨,而是要共同努力。

事实证明,家长素质再高,也不见得孩子优秀。小商小贩的孩子,一样知书达礼,考上重点大学。

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讲方法,至少要在态度上真诚互信,即使出现问题,也要互相包容谅解,不能影响学生成长。


管窥苍穹


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有待定我们把教育的最为关键因素确认与定位,教育是"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与相互配合。在这个"主题思想"中,我们着重讨论交流这两个教育主题或主要角色;

一,"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老师手里有没有教鞭"?这是对教育的误读或偏见认知,为什么?因为教育的"根本利益"是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而老师的真正意义是:它受社会的委托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因此,仅仅把"老师手里的教鞭"视为教育成败的"根基",是错误的判断,是离谱的"曲调",是背离"教师职责"与"教育根本"目的的。

二,"教育的根本"与"父母的态度和素质"息息相关,而不是"最终结果"。因为"态度"是基础性教育过程,"素质"是育人"配套设施"。教育真正有效的根本性"回馈\

喜205409161


相当于警察不佩枪,警棍,国家不设监狱,遇见有人违法犯罪,警察就上去给他讲道理,那些人都要听,这其实是一个道理,成年人心性那么成熟,道理比哪个都懂,都管不住自己,何况小娃娃?国家为什么要制造核武器?还不是一种威慑?反问一句,有没有哪个家长从来没有打过娃娃的?答案不言而喻,有肯定都少得可怜。在学校如果把教鞭惩戒权交给老师,我敢保证至少80%的学生不会受到惩戒,教鞭在老师手中其实就相当于核威慑,没有哪个老师天生想打学生。当然学校教育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家庭教育,家长的态度好素质特别高,不溺爱娃娃,一直严格要求,那么当然不在于老师手里有没有教鞭,但可不可能全国的家长都有那样的态度和素质?显然太理想化了,所以应该把教鞭还给教师。


人品付了钱


我完全赞同你的观点,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老师手中的教鞭,而完全在于家长的态度和素质,家长是孩子的影子,什么样的家长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我女儿,女婿都是研究生,女婿喜欢围棋,外孙女也喜欢上了围棋,还多次比赛获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