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武漢老照片:正在轉型中的“東方芝加哥”,傳統與現代兼有


漢陽山包上的一座寺廟。這些老照片拍攝於1909年5月,記錄了晚清時期小皇帝溥儀統治下武漢的社會面貌。大武漢被長江、漢江分割為武昌、漢口、漢陽三鎮,有“江城”之稱。晚清的武漢是中國內陸最大的通商口岸,享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

在長江的船上拍攝武漢城區。晚清的武漢呈現出新舊雜陳、傳統與現代兼有的雙重狀態,既有正在建設中的新型工廠,也有沿襲已久的貧民居住區。既有完全西化的租界,更有原生態的華界。這些照片記錄了一個正在轉型中的城市影像。她現代性的一面,日益積蓄起辛亥革命的力量。

漢口城區一角。漢口地勢低窪,湖泊眾多。

漢口的貧民之家。貧民搭起的簡陋茅屋,在城市角落和郊區很常見,院子裡凌亂不堪,屋前汙水橫流,居住條件很差。房屋本身搖搖欲墜,只要一場大風大雨,就可能讓它塌掉。

依水而建的吊腳樓。吊腳樓空間狹小,條件簡陋,顯然也是貧民的住處。武漢因為江河湖泊水域豐富,很多人靠水吃水,做養殖、運輸、造船等營生,但他們有四處飄蕩、生活不穩定的特點,再加上本身經濟拮据,於是這種成本低廉的吊腳樓就成了首選。

漢口郊區的村莊,居住環境也不太好,但比城內的茅屋結實。

正在建設中的漢陽鐵廠3號高爐。漢陽鐵廠誕生於1890年,由晚清名臣張之洞創辦。近代史上有名的“漢陽造”就來自於此。在這張照片中,漢陽鐵廠正在建造3號鍊鐵高爐,腳手架清晰可見。3號高爐購自德國,高逾22米,比1號、2號高爐更先進,到1910年建成投產。高爐附近,也有正在建設的車間。

漢口租界景象,路上挑扁擔的男人顯然是附近建築工地的工人。漢口有英、俄、法、德、日五國租界,當時正處於持續不斷的建設之中。租界與華界風格明顯不同,租界的居住環境和建築風格呈現出西化傾向,市容市貌更好。

漢口租界江灘。路燈、柏油馬路、西式建築……這一地帶已經具備了現代化的雛形。當時租界為整個武漢的城市管理提供了參考。

正在建設中的漢口水塔。1906年,大商人宋煒臣在漢口創辦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1908年電廠建成投入運營,同年動工興建水塔。水塔由英國人穆爾設計監造,高7層約41.32米。1909年9月,水塔竣工,開始送水。它承擔著供水和消防的雙重使命,一度成為漢口的地標。水塔左側可見天一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