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思想的真諦是什麼?

段利東


孔子曰仁,是為儒家核心思想。仁,不僅僅是單指仁,囊括仁義禮智信,忠孝悌。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八目。孔子強調修正自己的道德品行,行為舉止,達到一定標準,是管人治國平天下的大前提和基礎。


翁一水


“仁”的思想真諦是儒家極廣的一種道德範疇。《說文--人部》“仁”,親也。《禮部--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指人與人相親相愛。

孔子言:“仁”包括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內容,並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為實行方法。

“仁”指有仁德的人,仁者,無敵於天下,一切人類的價值基礎是仁愛美德。仁愛的力量是和平、美好。美好的生活是由愛所激勵、由知識所指導,愛與被愛是人生存中最大的快樂,仁愛可使世界轉動。


奇堯最棒


孔子的“仁”的思想,講的是仁心,仁愛。所謂仁心,就是你不管幹什麼,不管遇到或處理什麼人或事,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大家都站在一個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心平氣和地去商議和解決問題,一件事情最終的處理結果,要達到雙方都信服,不會心生芥蒂,為日後埋下隱患。仁愛,講的是禮,有“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非禮勿言、非禮勿行"。任何一種行為都要三思而後行,只有自己對別人的言行有禮有節,才能嬴得別人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魂縈母親河


孔子“仁”的思想的真諦是:“愛人”。

孔子的“仁”:即“愛人”,人人愛我,我愛人人,具有兩重性(兩個方面)的含義和意義。

孔子的“仁”:用於政治方面,君主要體恤、體察民情,尊重民意,愛惜民為,反對暴政和苛政。實踐仁道、仁德、仁政。臣子對君主要“忠”和“恕”。

孔子的“仁”:用於個人方面,人要愛人,人人愛我,我愛人人,關心人,體諒人,尊敬人,要有人性、人情…………等。


袁聰


儒家本質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對應佛法中的投人五戒,其中仁對應不殺生,義對應不偷盜,禮對應不邪淫,智對應不飲酒,信對應不妄語。所以儒家從天傳下來的本意中,仁指的是不殺生。

當然。一開始,仁者愛人,和合他人,寬容他人,敬老尊老,尊敬師長,這就是仁最初的意義,在這一層意義上,仁已經可以產生福報了。

後來,理學,先理後氣,就是天道是仁義禮智信,而不僅僅是人道。所以不僅僅要愛人。還要愛物,愛生命。宋一代,放生以此理論成熟而成為華夏普遍行為,初八成為放生日子,西湖南湖都成為放生池。並規定每年三月,無論僧俗,不得殺生,理論依據就在這裡。成就宋朝一代極端繁榮。

再後來,心學之後,仁是心性格化現,所以不論外境界,都要保持仁心,仁心在則仁行在。將仁的戒律要求真正變成自己的內心。明一代重禮,禮也有戒律的意思。持戒者仁。戒在則可以時刻找回本心


師長366


孔子關於仁的論述是克己復禮為仁。意思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實際上,就是提倡人們要以剋制和禮讓的態度來調和社會矛盾。


林蓉


儒家本質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對應佛法中的投人五戒,其中仁對應不殺生,所以儒家從天傳下來的的本意中,仁指的是不殺生


ZT一花一世界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友愛互助,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


全福公社


仁,二人。推己及人,待人如待己,視人如視己,即為仁。

簡言之,仁,即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