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陵不開挖?

姬夢塵


如此長時間的日積月累,如此多能工巧匠的日夜奮戰,如此秘密而狠毒的保密手段,如此固若金湯、步步雷池、腳還踏進去就會喪命的一個地方,誰敢挖?誰又能挖?即便挖了誰又能進?萬一進了誰又能活著回?

在戰國時代,關中的秦國就開始流行厚葬之風。秦始皇繼位時,才13歲,他甚至已經開始著手興建自己百年之後的陵墓。這種厚葬之風帶來兩種情況:一種是著手早,人剛出生不久就開始建設死後的陰宅;另一方面營建的時間長,到死之前,一直在建,不斷完善。這兩種情況帶來的結果,必然是陵墓的堅固。

秦始皇13歲繼承王位,39歲稱帝,從王到帝至死,在位整整37年。這37年,他一直在修建自己的陰宅,其實死時有的工程都甚至沒完工,這從挖掘過的兵馬俑中,有的區域還未完工就知道。為了建好陰宅,秦始皇先後從全國徵調青壯年勞動力70多萬人,專門來修他的陰宅,僅這一點,就足可證明秦始皇的陵墓為什麼至今無人敢挖了:人家數十萬人、用了數十年修建一一個東西,想方設法讓你找不到、進不去的陰宅,怎麼可能讓你後人挖穿進去?這是最簡單的一個理由。當然,其陵墓的牢固和驚險,還遠遠不止這些。

秦始皇建陰宅,大量的不是土,土是很容易挖的,他用的是文石。他讓人從渭水邊的山上採來大量文石,當時民謠說“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可見當時運石工程的浩大和場面的壯觀。秦始皇陵建在驪山北麓,分內城和外城,據考古勘察,外城2173米,寬974米,面積211萬平方;內城圍牆長1300米,寬578米,面積70多萬平方。

秦始皇陵墓裡面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因為沒人進去過,不知道,但是,根據有關的文獻資料可知,秦始皇陵地宮周邊,全部是用文石堆砌,用銅汁澆灌的,地宮飾以珠玉、翡翠等。用夜明珠作日月,以水銀造江河,用鯨魚油點長明燈,用金銀製作成飛禽野獸。僅由此,便可見秦始皇陵墓是一座規劃雄偉、建築堅固、裝飾豪華的地下宮殿。

不僅堅固宏偉,還機關重重。秦始皇陵的墓道里,上下左右全是機關,到處是設置的暗箭,一旦有人進去,就會觸動機關,亂箭齊發,人還沒進去,早就被亂箭射死了。同時,修皇陵有很多秘密和機關,如果讓修建的人出去了,秘密就不成其為秘密了,機關就不成其為機關了,就可能讓人進得來,這給盜墓留下了隱患。所以,秦始皇下葬後,為了防止那些工匠洩密,按照秦始皇當初的安排,墓一修完,便將所有進入地宮做工的工匠全部關閉在墓道中,封死出口,將他們和那些修建的秘密,全部埋葬在墓道里面了。

所以,這麼長時間的日積月累,這麼多能工巧匠的日夜奮戰,這麼秘密而狠毒的保密手段,如此固若金湯、步步雷池、腳還踏進去就會喪命的一個地方,誰敢挖?誰又能挖?即便挖了誰又能進?萬一進了誰又能活著回?


帝國的臉譜


哈哈我真的很好奇,大家為什麼這麼關注秦始皇陵發掘。

我個人認為,只要現在國家的文物政策不異動,我們今生是看不到秦始皇陵發掘了。

不發掘當然有技術原因。比如我們知道,秦始皇陵的墓葬很可能是個豎穴墓(就是大坑),那麼按照考古學的操作流程,我們要首先“大揭頂”,將秦始皇陵上小山一樣的封土挖掉,然後下挖一個數個足球場大小的大坑,這一工程量會有多大?且不論屆時配套的保護棚、梯子等設施的建設了。

而且對於地下文物的保護,我們也最好等待後人更萬無一失的智慧。尤其司馬遷說,秦始皇陵地下有寶石做的陸地和水銀做的河流,如果是真的,怎麼保護呢?秦始皇陵現在是世界遺產,若保護不當,中國人是要向全世界謝罪的。

但更多的是倫理問題。為什麼要打擾秦始皇的安眠呢?而且發掘秦始皇陵肯定需要大量資金(肯定不可能把地下文物拿去賣錢吧),納稅人們答應嗎?想必秦始皇陵的發掘會持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哪一屆政府、哪一個政黨,有將這項驚天工程推進下去的魄力呢?

我這些年一直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很多網友汙衊考古人“偷墳掘墓”,但又有很多網友攛掇考古人挖秦始皇陵呢…難不成都是受了郭沫若、吳晗的影響,想打開帝王陵墓滿足自己的歷史好奇心?(據說郭沫若想打開乾陵,尋找蘭亭序,但沒有得到批准;吳晗想打開一個明代帝陵,最終他成功了,中國考古人做了至今唯一一次帝陵主動發掘——定陵),看來盜墓和保墓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源遠流長呀~


挖啥呢


經常看到這個問題,一些文章從“發掘、保護技術”、“搶救發掘法規”等角度來分析。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考古問題,也不是“文物管理部門”能決定的,更不是某幾位專家學者能論證的。

反問一句,為什麼要挖秦始皇陵?

除了滿足一些人的好奇心,除了建一個景區賣票參觀,對今天中國社會的發展有什麼實際作用嗎?這裡不要談那些空泛的所謂文化意義,並不是挖出一批文物,就改變了歷史,就證明了“自古以來”。那只是“夏”,不會是“秦”。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人物,巨大的封土堆已矗立了兩千年,繼續安陵下去就好。兵馬俑坑,無論其主人是誰,已經足以讓我們震撼和自豪。

當年主動發掘明定陵,是吳晗等部分大學者提出的,得到了郭沫若的支持。當代的歷史考古專家的社會影響力,沒有一位能趕上當年郭沫若的,甚至組團都不行。 這與對郭的個人評價無關。

沒有最高層的意志,是不可能發掘秦陵的。未來可能的是通過探測技術瞭解地下世界。

看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老師對秦始皇陵的記載吧,他們之間相差約100年。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乃秘之,不發喪。行,遂從井陘抵九原。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行從直道至咸陽,發喪。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二世下詔,增始皇寢廟犧牲及山川百祀之禮。所置凡七廟。群臣以禮進祠,以尊始皇廟為帝者祖廟。」


心平氣和的說:古墓的存在,不是隻為了考古的,在此之上還有倫理與政治。


幾葦渡


秦始皇陵是嬴政秦始皇的陵寢,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規模龐大,到現在都是有安保措施的,並沒有進行挖掘,此前有機會去看過秦兵馬俑,秦始皇陵—一個山包,形容很貼切!


秦始皇陵的修建歷時39年,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秦陵四周分佈著大量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現在已開挖的就是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

之前去西安時,有幸去遊覽秦兵馬俑博物館,俑坑裡泥土煉造的士兵完全展現出當時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精神。雖幾千年過去,但是兵馬俑的士兵精神卻仍然存在。

巨大的秦始皇陵現在也是圈地保護起來,很遠很遠就可以看見高高的圍牆將驪山北麓圍起來,起到保護整個陵墓的作用。

其實,至今政府還未組織考古人員進行挖掘整個秦始皇陵,主要是出於對文物的保護,以現在的技術,即便是挖掘出來也沒有辦法保護文物,就像是秦兵馬俑一樣,最開始兵馬俑挖掘出來時是彩色的,可只要去過兵馬俑博物館的人都知道,現在的兵馬俑士兵都是土色的,這就是因為技術問題,無法做到不氧化。


再者,除了技術問題。還有秦始皇陵墓內部結構複雜,除了有大量的水銀還有許多機關,如果不是將整合陵墓探究清楚,人員下去都是會丟掉性命的。據說,地宮中的水銀可能有幾萬噸到幾百噸不止,如果有人進入地宮,吸入水銀散發的氣體就會立刻中毒,所以這也是開挖的難處之一。

所以,目前國家還未對秦始皇陵進行挖掘,除了它以外,還有武則天陵墓也沒有進行挖掘,大量的陪葬品如果開採出來,將有巨大的價值,探索文明也將更近一步,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夠親眼目睹秦始皇皇陵的挖掘和開採,也就無憾了!


青梅煮史


在衛星和外星勘探都已比較成熟的今天,個人覺得如果僅僅是發掘秦始皇的陵墓是沒什麼問題的,不過我覺得不挖掘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曾經郭沫若主張挖掘的定陵後,因為技術條件有限,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然後其又主張挖掘其他帝王陵墓時,被總理拒絕沒被採納,並禁止挖掘古墓等政策限制。

2.郭沫若對定陵的挖掘,讓鮮豔的絲綢立刻變得像樹皮一樣,萬曆皇帝和皇后的屍體在文革時被紅衛兵在定陵廣場焚燬,造成的影響直至現在,郭沫若的挖掘主張,讓後人覺得是對文物,對文化及已故帝王的侮辱,所以現在應該沒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開掘秦始皇的陵墓(遺臭萬年的罵名誰去擔?)

3.據各種典故標明,秦始皇的陵墓中有大量水銀及水銀蒸汽,如果沒有萬全之策的話,輕易挖掘可能造成一定的汙染或者其他嚴重後果。

4.在文物方面,因為秦始皇陵墓距今太過久遠,可能現有技術難以更好的保存陵墓中的文物,所以還是讓這些文物繼續存在地下更為妥當。

以上是我個人想法,大家覺得還行的話,就點個贊吧!


成都華商暖通


老梁解密為什麼秦始皇陵墓這麼多年沒人敢動,動了也進不去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8, "vname": "\\u8001\\u6881\\u89e3\\u5bc6\\u4e3a\\u4ec0\\u4e48\\u79e6\\u59cb\\u7687\\u9675\\u5893\\u8fd9\\u4e48\\u591a\\u5e74\\u6ca1\\u4eba\\u6562\\u52a8\\uff0c\\u52a8\\u4e86\\u4e5f\\u8fdb\\u4e0d\\u53bb.flv\

範柯左


一方面是現在有些技術中國還不成熟無法達到開採並很好的保存的要求,日本曾提出要和中國一起開掘秦始皇陵的意見只要獲得親寶藏的十分之一,但被中國政府直接拒絕。

另一方面無論從民族心理,民族感情上,還是從尊崇先人的角度甚至從唯心主義的龍脈風水角度看,都不應該打開秦始皇陵。有一個日本記者問一位中國考古學者:“你們中國什麼時候打開秦始皇陵,全世界都很想看看裡面埋藏了些什麼。”那位中國考古學者當即反問那位日本記者:“你們日本打算什麼時候打開日本歷代天皇的陵墓呢?”該記者答道:“我們從沒打算打開天皇的陵墓,我們不願意打擾他們。”中國學者當即憤怒的對他說:“你們不願意打擾你們的天皇,那我們中國人又為什麼要打開我們的皇帝的陵墓去打擾他們呢。這是什道理。

秦始皇陵字發現到現在,一直沒有挖掘的打算,最開始或是應為技術不到位,而現在不挖秦始皇陵則是應為其他原因,一是對文化的尊重,二則是秦始皇陵內部很可能已經被破壞。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層巒疊嶂,山林蔥鬱;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臥。高大的陵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1974年春天,正在打井的臨潼縣西楊村村民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龐大的地下軍團:秦陵兵馬俑,然而,時至今日,這座千年皇陵仍舊深埋地下,只是不斷出土的陪葬墓文物時時誘惑著人們去遐思:如果秦始皇陵打開,那麼將會有多少謎迎刃而解?


  最先解開的謎團肯定是秦陵地宮的規模。關於秦始皇陵地宮的建造及相關情況,《史記》這樣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我想要你笑


《史記》這樣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秦始皇是我國稱第一個皇帝的,真正的千古一帝。據風水說,秦皇陵是我國的龍脈所在,既然是中國的龍脈所在,就不能亂挖,亂挖就會傷害中國龍脈,對國運有所影響,因此不能挖。

陵墓的挖掘現在是保護性挖掘。秦皇陵面積之大是所有帝王陵墓最大的,無論據正史和野史記載,秦皇陵的文物珍寶更是數不勝數,歷史上很多傳說的文物都可能在其中,文物挖出來就要保護,存在地下2000多年時間,在潮溼、低溫、絕氧的環境中,文物已經適應了,一旦挖出後,瞬間與空氣、陽光、高溫接觸,物理性質會改變,這事對文物的最大傷害。以現在得技術,不能保證能對這些文物採取很有效的措施。另外據專家檢測,秦皇陵含有大量水銀,這是重金屬,含有劇毒。


醉後知酒濃27


秦始皇陵墓為什麼不能挖?沒有這個說法,都可以挖的,只是決定人去挖不挖的事,給不給挖,說為什麼不能挖是錯誤的提問。只是說保護古墓不要去挖。提這個問的人水平與腦殼的智商太差了。


石水梅1


老梁的說法是他自己的主觀意造信口胡說,你又不是科學家你也沒聽過科學研究你怎麼知道就不能挖?膽大不害矂!秦墓早晚得挖開,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按老梁說的永遠不挖留它何用。是文化是寶贓拿出來看了才知道神秘只有揭開才知道它神秘不揭開永遠不揭開還談什麼神秘什麼文化那是中國人的神經,神話瞎說我說那裡啥也沒有你能說我錯嗎?老梁以後你董的你說你不懂的你別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