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這句詩寫錯了,對此你怎麼看?

isly_0925


有人認為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這句詩寫錯了,對此你怎麼看?

作為學者,如此去質疑詩人的比喻,確實很可笑。

不錯,李白所寫的這首詩,可能並不存在兩岸都有大量猿猴的現象,無法構成現實的“兩岸猿聲啼不住”。但是,不要忘了,這是詩人在進行某種比喻,而非描寫實景。只有描寫實景,才需要用準確的現實來描繪。否則,“飛流直下三千盡”也錯了,誰去測量過了,就剛好是三千盡嗎?還“疑是銀河落九天”,銀河也能掉下來嗎?還有,“大江東去”,指是長江,難道長江都是一直向東嗎?中間可是彎彎曲曲,有的向東,有的向南,有的向北,不也寫錯了。

等等。

亂挑刺,是一定能夠挑出刺來的。所以,對待諸如詩歌這樣的東西,一定要看到其描繪和抒發的是什麼,自然,也就會存在違反自然規律的東西,但只要能夠品味出個中的含義就行。


譚浩俊


問題:有人認為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這句詩寫錯了,對此你怎麼看?

清代學者梁章鉅在他的《浪跡叢談》一書中,認定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詩的第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是錯的。因為據史書記載,三峽猿只生長於南岸,北岸巫山山脈是南北走向,正迎著北方寒風,猿猴不宜生長,有人從南岸捉猿放到北岸,這猿最後還是跑回了南岸。

前言

藝術源於生活,所以無論是不是隻有南岸才有猿聲並不重要。首先這不是梁章鉅本人的看法,題主歪曲了這段話的原意

另外關於三峽的猿聲,確實有些故事可以聊一聊。

一、兩岸猿聲並非一處猿聲

我們常常有這種感覺, 坐火車時兩面不盡的村野山巒連綿不斷,似乎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打開手機的導航卻發現幾十裡上百里的路程轉瞬而過。 坐飛機時也有這種感覺,彷佛窗外天空白雲沒有太多變化,但是飛機轟鳴裡, 不知不覺行過了千山萬水。

兩岸猿聲也是如此,上船時的猿聲,當然已經遠去,但是三峽岸邊猿聲此起彼伏,因此會有延綿而來的“啼不住”之感。如果寫作“兩岸濤聲鳴不斷,輕舟已過萬重山”意思也是一樣的,用以襯托輕舟之快,只是不如“猿聲”更加形象。

二、三峽猿聲

古人寫三峽時,常常寫入猿聲,北魏酈道元(?~527年) 《水經注》中就記錄了有漁歌唱到猿聲: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在李白之前,早就有詩人寫三峽的猿聲。

賦得巫山高詩(南北朝·王泰)  

迢遞巫山竦,遠天新霽時。樹交涼去遠,草合影開遲。
谷深流響咽,峽近猿聲悲。只言云雨狀,自有神仙期。
夜作巫山詩 隋·崔仲方(539~614)  
荊門秋水急,巫峽斷雲輕。若為教月夜,長短聽猿聲 。

大概是古代生態比較好吧,似乎有山就有猿猴,例如宋·來廷紹去洞庭湖時也要寫到”猿聲“:

《洞庭夜泊 》

兩岸樹蒼蒼,孤舟湘水旁。猿聲啼不住,明月照篷窗。

三、三峽猿聲是什麼時候消失的?

94年我第一次坐船過三峽,感覺兩岸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當然我不是地理專家,也沒有特別注意。不過三峽早就聽不到猿聲了。首先猿不是猴,至於詩人們是不是把”猿聲和猴聲“混為一談存在爭議。

清光緒年間趙熙過夔州時寫過一首詩:

李白乘舟別故鄉,桃花綠水下瞿塘。如今兩岸猿聲少,不盡春愁落夜郎。

1988年,有專家在三峽地區發現了長臂猿下牙床,分析表明,長臂猿在三峽地區絕跡的時間距今僅200年,或是不到200年。說明趙熙”如今兩岸猿聲少“還是比較真實的。

結束語

至於”三峽猿只生長於南岸,北岸巫山猿猴不宜生長“有沒有道理,老街也不清楚,好像發現長臂猿化石的地點確實是在南岸。

但是不妨礙詩人們寫作兩岸,第一耳朵聽見的肯定沒有那麼準確,就算是南岸才會有長臂猿在鳴叫,聲音在兩岸間迴盪也是有可能的;第二,文學藝術畢竟不會拘泥於完全真實的情況。

附兩首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讀詩感想:

詠李白早發白帝城 其一(明·朱元璋) 

白帝城高萬疊間,江雲朝出暮猶還。信知千古英雄地,雖險應須德作山。
詠李白早發白帝城 其二(明·朱元璋) 
謫仙東下入睢間,一葉扁舟日日還。聞說衝濤千尺浪,兩江極目盡皆山。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倒覺得這個時代的人都快不算人了!因為滿腦子都是!再者,因為豐衣足食,有些人吃飽了肚撐著沒事幹。總想去給古詩人排名,分層。對古詩人還想指手劃腳。好象非要去告知天下人:他(她)們才是文人詩家,是名派,磚家踏人……

有些評委,評出的十萬詩人金獎,更像李白的臭腳帶!前不久也許各位都還記得一件事:同樣是選播在頭條欄目中的事,曾有個某高校藝術院的副女院長,在一次校院聯歡晚會上,她老先生競然把葫蘆絲倒著吹。

有人提醒她拿倒了,她還理直氣壯的說:葫蘆絲本來就是這樣倒著吹的。大家想想現代的半懂不懂者,您們說可笑不可笑?還是藝術院長!!

再回到李白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就算李白寫:兩岸猿聲啼不住,是有些不合當地的地理情況,但個人認為詩主要是抒發真情的。所以情越濃,也許詩就會不大去注意實地的環境。或者說只有當時的那一種心情:把兩岸的猿啼聲,連起來才更具備詩情,意味吧😖!!同仁們有何高見?歡迎暢言!


茶壺哥2


憑大詩人李白對詩的造詣,不可能把一首詩寫錯。

其一、如果你進入四面陡峭的山林。突然有幾聲鳥聲,加之大自然的回聲,你怎能很快辯別鳥的叫聲來自某個方向呢?

其二、〞兩岸猿聲啼不住〞,猿聲和鳥啼看不見,而是聽見的,其主題是兩岸的綠色的青山,猿聲和鳥啼是謂語,是用來烘托兩岸美景的。是虛詞,既然是虛詞沒必要說明南岸有猴子,北岸也一定要有猴子。南岸有猴子才美,北岸沒有猴子就不美了。

綜上所述,所謂詩是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的,不能把所有的事和物寫成長篇大論,失去詩的意義。

如果說〞兩岸猿聲啼不住〞是寫錯了,真正是吹毛求疵。畫蛇添足,白痴一個。


會火A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的這兩句千古名句,如果你要是從動物生存的角度來分析,說他錯了。難免有抬槓之嫌。雖然題主抬出了清代學者,清朝的槓精也不少。

我們現在常說一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學藝術作品本來就是經過藝術手法加工的,《西遊記》裡面孫悟空還能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呢,你要是從生物學角度說猴子不可能一下子蹦十萬裡,從氣象學角度說雲層上不可能站人,從而說《西遊記》是錯誤的,這不是抬槓麼?

雖然李白的這首詩不像《西遊記》那麼神話,是寫實的詩句,畢竟也是文學作品。

此外,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說。

題目說三峽兩岸只有南岸有猿猴生存,北岸氣候條件不適宜猿猴生存,這一點因為時間太久遠加上如今兩岸的猿猴早已滅絕,我們不好判斷。不過,古代文學作品中描寫三峽猿猴和猿聲的,李白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這就說明,古代三峽岸邊確實能聽到猿聲。

好,既然三峽岸邊確實有猿聲,那麼我們回到李白的詩裡去。詩中李白寫的很清楚,當時他是乘船在長江江面上。到過三峽的人都知道,那裡兩邊是高聳的山,從江面上往兩邊看,像是兩堵高牆立在兩岸,而且相距不遠。看看下面水面視角,就能感受到當時李白的聽聞。

根據生活常識和回升原理我們知道,如果有一邊的猿猴大聲鳴叫,聲音很可能會穿過江面到達另一邊,被另一邊的山體反射後再回來,這樣是不是就給人形成了兩岸都有猿聲的感受?


南京老張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先給大家看兩個例子:

1‘冰雪融化了,變成( )?’

小女孩: 春天。

老師:錯。標準答案是‘水’!

2 ‘孩子,媽媽希望你一輩子快樂!’

‘嗯,媽媽,我的夢想就是快樂。’

‘孩子,不對。快樂不能做為夢想。’

冰雪融化變成水。這是一個生活常識。老師說的沒錯。可是,小姑娘說,冰雪融化變成了春天。對嗎?也對,因為這是文學上的想象。

父母希望孩子活地快樂,無憂無慮。舉凡天下父母之愛子,都會這樣想。這是人之常情。可是,當孩子把‘快樂’當成‘夢想’去追求時,父母又說孩子錯了。究竟是誰錯了?亦或者誰也沒錯。我想,或許是很多人誤解了‘夢想’!

在題目中,針對同一首詩句,學者注重的是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因此,他列舉的證據當然也以事實為依據,以科學為準繩。從這個角度看,這首詩句的‘內容’確實是錯誤的。學者的觀點說出的是一個事實。

然而,這首詩句據今已流傳了千餘年。既然它是錯誤的,為何還有這麼多人喜歡它讚美它?連同這首詩句的創作者——李白,也被後人歌頌讚揚為‘詩仙’。為什麼?

很簡單,一句話。因為它‘美’。它充滿了文學的想象之美。每當我們在朗讀這首古詩時,我們腦海是否會浮現出一葉輕舟在滾滾長江中飄然而逝,如箭如風的畫面。輕舟之輕,足見長江之闊;輕舟之快,足見長江水流之迅猛; 這樣的畫面再配上幾聲猿嘯,不更加形神俱備,讓人回味無窮嗎?

這樣的詩句是美的。它反映了人們心中對美的一種渴望一種追求。而,這種對美的渴望與追求是符合人們內心需求的。從這一點來說,它是對的。

當文學遇上科學,很多美的東西變醜了。比如‘月亮’。在古人心中,在文人眼裡,月圓象徵團圓,月缺代表分離。月亮裡面有嫦娥,有桂花,有玉兔,有廣寒宮。月亮的美讓無數人讚歎神往。

可是,在科學家眼裡,月亮一點也不‘美’,冷冰冰,奇醜無比。真實的月亮表面坑坑窪窪,無風無水無空氣,死一般的寂靜。而且月亮本身並不發光,而是反射的太陽光。

如果把這樣的月亮放進那些詩詞中去,恐怕很多美好的感覺都要大打折扣。

面對這樣的月亮,李白還會‘舉杯一問之’嗎?杜甫還會發出‘月是故鄉明’的感嘆嗎?蘇軾還會‘但願人長久’嗎?柳耆卿還會‘今宵灑醒何處?楊柳暗曉風殘月嗎?’……

如果讓科學去當文學的老師,讓科學去評判文學的對錯,那中國的文化怕是要夭折一大半,中國的文明怕又是另一番模樣!

然而,科學就不美嗎?不,科學也是美的。科學的美是一種理性之美,是一種人類探索世界渴望征服世界的精神之美。它把最真實的世界原原本本地展現出來。這本身就是一種美!

在科學家眼中,沒有對與錯,只有客觀與真實。科學追求真理,探求奧秘,揭示規律,讓人何更加全面客觀理性地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這就是美。

文學之美與科學之美矛盾嗎?有衝突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文學是感性的瞬間領悟,是人類表達自身情感的一種方式。它來源於個體自身的生活經歷、內心體驗、認知水平、性格特點等等所有屬於個人的特點。它源於情感,本身就有很多不合理性。

科學之美看似冷酷,沒有溫度,甚至醜陋。但科學發現的自然規律不美嗎?科學揭示的世界奧秘不美嗎?科學的真實無論殘酷還是冰冷,都是美的。正如‘碳是女孩的最愛’裡表達的那樣,追求真理也是一種美。

作為世界的一份子,我們既要勇敢探索,追求真理,客觀公正理性地認知世界,不偏不倚。我們也要心懷夢想,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去熱愛生命,感受生活,理解人生,讓心插上自由的翅膀,遨遊星空。

‘兩岸猿聲啼不住’,合理嗎?美嗎?沒有定論就是定論。但有一點,事事存個疑問,不從眾,不隨波逐流,即使痛苦,但活地明天,總是好的。


文化點心鋪


竟然去研究什麼詩詞內容的所謂事實!!這若不是腦進水,就是故意企圖賣弄自己的所謂“才華”甚至是想刷刷存在感!可惜這是自取其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凡是對詩詞有一點點知識或瞭解的人都知道,詩詞裡面所表達、所形容的都是意境,使用的是想象、誇張的手法。比如唐朝柳宗元的這首《江雪》,裡面有一句“獨釣寒江雪”,你一定會硬說詩裡這個老翁應該是個神經病,要麼就是肯定患了老年痴呆症!一一試想坐在一條小船上,天寒地凍的,卻竟然不是來釣魚,而是來釣什麼“寒江雪”?!這不是有病嗎?!而且還可能病的非常嚴重!……

其實,真正有病的是提出這種荒誕無稽的問題的人!這個比去爭論某部小說內容的歷史真實性或是從武林小說裡學什麼“絕世武功”一一例如“九陽神功”一一還要荒謬絕倫千百倍!!


文明之父


"兩岸猿聲啼不住"這句詩沒毛病,是對的。

1.數字在詩詞中可以是實指,也可是虛指。說李白這句詩是錯的人是無知狂犯之徒,詩詞根本沒入門。

2.即使猿喜歡在南岸活動,也不能肯定猿不會去北岸活動,一江對岸的氣候變化不會是很大的。

3.在夏季我國南北普遍高溫,南岸北岸無溫差,猿也會自由地在兩岸活動,不會侷限於在一岸活動。


夕陽紅155908541


我不認為寫錯了。詩歌像所有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雖然猿猴只在南岸,李白寫“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出猿之多,叫聲之大,但也攔不住那一葉輕舟,運用誇張,運用想象,表現山之多,船之快,側面烘托詩人遇赦後心情之愉悅。

有個類似的例子,“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有人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若作“十里”,才符合現實。

“千里”此處是虛指,誇張地描繪了江南地域遼闊,土地廣袤,特別突出江南的大好春色:鶯啼,綠葉,紅花,水村,山郭……大好春色在讀者的想象裡綿延,無邊無際……意味十足,大氣磅礴,既點出詩題“江南春”,又與下文“四百八十寺”相照應。而“十里”境界太小,無此韻味與妙處。

還有個類似的例子,“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有人指出,月黑,怎能看見雁飛高?其實這一句是寫景句,用來渲染氣氛的,為下文單于遁逃、輕騎追逐作鋪墊的。月黑之夜,當然看不見高飛的大雁,可以聽雁叫聲,也可理解為是作者的想象,卻設置了一個疑問:是什麼讓雁群驚飛?自然而然引出了下文。

李白是詩仙,是浪漫主義大詩人,喜歡運用豐富的想象與大膽的誇張,來寫詩抒情。例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那得有多長的頭髮呀,以發之長極寫愁之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人情”,潭水千尺深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意深。“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燕山雪花朵大,極言燕地氣候之寒冷……這些都運用誇張的修辭,充分調動讀者的想象……

寫詩,如果機械地照搬生活,就會枯燥單調;如果拘泥於寫實,就會平庸乏味。其實,聯想與想象是文學的翅膀。不能引人豐富聯想的詩,不是好詩;不能引人豐富想象的文學,不是好文學。

藝術創作與審美的基本特徵是:形象大於思想,想象重於概念,虛構多於寫實……讓我們展開雙翅,在文學藝術的殿堂裡天馬行空,自由翱翔……


融融118


兩岸猿聲諦不住,輕舟也過萬叢山,這首詩李白寫意,恰如其分。詩人兩岸二字,描述了三峽天險,南北兩山如刀削斧劈。直入雲霄,有觀頂落帽之說。兩岸猿聲啼不住,整體意思,是山高水激,不論認何聲響,在峽谷中會產生共鳴,此地的峽猴見江面激流中漂流的小舟,不時驚叫,引得回聲在兩岸迴盪。詩人只短短七字,就把長江三峽的山險,猿猴,與生物現像,產訴得完美無瑕。後人再無比它精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