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為何大洋的流通時間比較久?

夜帝101764076


硬通貨,信譽好。人們不相信紙幣,銀票又不方便,碎銀子小店又不收,背銅錢又太重。


山林居士8


大家都知道,現在我們買東西是用人民幣,古代的時候是用金子、銀子,在民國的時候是用的是銀元,在民間的通俗的叫法就是“大洋”。銀元起源於15世紀,最開始鑄於歐洲,大約是在明朝的時候流入中國。清朝的時候,清政府引進了外國的鑄幣機器,仿造了西方銀幣的樣式打造,才正式開啟了銀元流通的歷史。

民國的時候,銀元的種類有很多,比如“袁大頭”,印著袁世凱的頭像;“孫大頭”,印著的是孫中山的頭像;清末“龍洋”,印著的是“光緒元寶”四個字;墨西哥“鷹洋”,印著兩樣動物,老鷹和蛇;英國“站洋”,印著不列顛女神,此外還有兩廣地區和四川鑄造的“毫洋”跟“廠洋”。

這些大洋的造型雖然不一樣,但是重量差不多都在七錢二分左右,含銀兩在六錢五分左右,購買力也差不多。在同時同地,拿一塊“袁大頭”和其他的一種銀元買到的東西的數量都差不多。

那麼,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可以買多少東西呢?

1912年的北京,一塊大洋能買60斤普通大米,也可以供6個人去東來順吃一頓羊肉火鍋。

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能買44斤大米,也可以供5個人去中檔的西餐廳吃一頓西餐。

1931年春天的廣州近郊,一塊大洋能買25斤大米或者20斤豆角。

在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工商業較為發達。在上海的一名普通工人的一個月工資大約是在二十個銀元左右,這個收入是十分可觀的,護士的一個月工資可以達到了五十個銀元,可以說日子過得是相當的滋潤了,醫生、記者、作家、律師、大學教授,個人月收入一二百元,達到了小康水平。著名的作家魯迅還有胡適等文學大佬的收入就自不必說,他們平均每個月的稿費就有上千元。

上世紀二十年代,北京一家四口的工人家庭,每年的伙食費大概是13大洋左右。在當時,一個普通家庭如果月收入在10個大洋左右,那就算是貧困家庭了。二三十年代,一銀元仍可買16斤大米,四五斤豬肉,6尺棉布,120個雞蛋。

在廣州,如果有朋友來要請客吃飯,一桌酒席大概需要10-20大洋左右,如果只是喝茶的話,那就比較便宜了,檔次低一點的一盅茶0.05大洋左右,檔次好一點的,一盅茶0.2大洋,情侶之間看場電影只需要花費0.5大洋左右。

一塊大洋,要是放在農村裡,就比在城市裡面更值錢了。在城市裡,一擔米可能要兩到三塊大洋,而在農村裡面,一塊大洋就可以買到了,而且五塊大洋就能都買到一頭大水牛,所以還是很值錢的。





點滴見證


在民國早期,銀元和紙幣是並行流通的,直到1935年發行法幣才從法律上禁止銀元流通。但是因為長期戰亂,導致紙幣信用不高、快速貶值,銀元的流通並沒有終止。

在晚清隨著對外貿易加劇,國外的銀元大量流入中國。因為銀元有固定的重量和成色,較原來中國使用的銀錠方便不少,所以清政府也開始發行銀元,代替流通中的銀錠。雖然從法律角度來說正式廢止銀錠使用是在1933年,不過在流通中銀元早就基本已經取代了銀錠。

而在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成立之時,紙幣實際上也已經出現。1912年12月,財政部批准中國銀行發行兌換券,並規定兌換券和相應面值的紙幣等價流通。當時中國銀行發行的銀元券有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等多種面值。除了中國銀行外,後來交通銀行也獲得了發行兌換券的權力,這兩大銀行也成為北洋政府的金融支柱。

而因為當時時局混亂,軍閥混戰不休,地方軍閥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也讓自己控制的銀行發行兌換券應急,不過這種兌換券一般只有在一定地區內流通。此外一些商業銀行也會發行自己的兌換券,這種流通範圍就更小,有些甚至可能只在局部地區流通。

所以在民國建立以後,紙幣種類是非常繁多的,此時的紙幣只是銀元兌換券,和銀元並行流通。但是紙幣很快就因為各銀行濫發兌換券大幅度貶值。甚至連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兌換券也無法兌付,在1916年因此引發了一次信用風暴,紙幣大幅度貶值,直到1920年才得以緩解。

此後北洋政府和地方軍閥雖然也多次發行兌換券,不過難以擺脫這種循環,紙幣一次次發行,一次次貶值。

在南京政府發行法幣以後,從法律上來說禁止銀元流通,要求收為國有。不過由於此前紙幣的多次貶值,民眾心有餘悸,因此大多繼續把銀元當做硬通貨保留,民間流通並未禁絕。隨著抗戰爆發,法幣被大量發行,果然迅速貶值。

在這種情況下,幣值穩定的銀元地位自然無法撼動,長期流通也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經遠


大洋,又稱銀元、銀圓,是對大型銀質鑄幣的通稱,15世紀末始鑄於歐洲,自明朝萬曆年間開始流入我國。我們平時所說的大洋,其實主要指的是清末至新中國之初曾長期流通的“袁大頭”,即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實行貨幣改革後發行的,印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幣。那麼,為何“袁大頭”會流通如此長的時間呢?

清末民初財政極為混亂,北洋政府推行貨幣改革

清末時期,清廷也曾發不過去一種以銀幣為主的新型貨幣,因正面印有各種形制的龍紋,因而被形象的稱之為“龍洋”,主要有光緒元寶、大清銀幣、宣統元寶等。然而,由於推行之時沒有統一規格,導致各省督造的銀元重量和成色各不相同,數量上也難以可控制,結果衝亂了當時的貨幣市場。

△龍洋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各省因資金需求量不斷加大,於是開始毫無節制的發行貨幣,其中有粗製濫造的銅圓,也有各種鈔票和軍用票,結果導致幣制進一步混亂。民國建立之後,中央財政危機已經極為嚴重,當時不僅鑄幣規模無法控制,而且全國各地流通的中外貨幣更是多達百種以上,不僅導致規格不一、流通混亂,而且因折算繁瑣,使得民眾積怨極深。

為了走出財政困境,解決貨幣危機,提升貨幣信譽度,貨幣改革已經勢在必行。民國三年(1914年)2月,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形式公佈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將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收歸民國政府所有,並開始發行統一的新型貨幣。

為了提升貨幣信譽度,新型幣制實行銀本位制,同時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零八毫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也就是說以“一圓銀幣”為本位貨幣。此外,新幣制還規定國幣種類有銀幣4種(壹圓、中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釐、二釐、一釐)。

袁世凱為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鞏固統治地位,便有意將自己的頭像印在了貨幣正面,這也是該貨幣被稱為“袁大頭”的主要原因。

國民政府兩次貨幣改革均告失敗,“袁大頭”因信譽良好得以長期流通

按照《國幣條例》的規定,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造幣總廠和江南造幣廠開始鑄造一圓銀幣,此後則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

因“袁大頭”(即壹圓銀幣)造型規整、圖案新穎,不僅幣型劃一,成色、重量有嚴格規定,而且銀本位的推行使其信譽良好,因此“袁大頭”一經推出,很快便被老百姓所接受,得以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流通。可以說,在極短的時間內,“袁大頭”便成為了市場上的主要硬通貨幣。

由於廣泛流通,新幣的需求量極大,因而鑄造量不斷加大,僅南京造幣廠在1915年2月至1916年期間,鑄髮量就達到了379819210元。

後來,袁世凱先因稱帝而引發護國運動,後又因尿毒症而於1916年5月去世,之後北洋政府迅速垮臺,中國再度進入軍閥混戰之中。不過,雖然北洋政府垮臺,但由於“袁大頭”的良好信譽,導致其始終得以在民間流通。根據資料顯示,“袁大頭”的鑄發至少持續到了1929年。

民國政府統一中國之後,曾於1933年4月再度推行幣制改革,實行“廢兩改元”,並於同年11月強制推行法幣。同時,按照金匯兌本位制,宣佈各金融機關和民間儲藏之白銀、銀元統一由中央銀行收兌,並規定法幣匯價為1元等於英鎊1先令2.5便士(後又與美元掛鉤),由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無限制買賣外匯。

△國民政府推行的法幣

然而,由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政府採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的發行量不斷增大,從1937年抗戰前夕的約14億元,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便增長到了5千億元,而到1947年4月時更是增加到了16萬億元,到1948年發行額更是高達660萬億元,如此大規模的增發,直接導致法幣急速貶值,

眼看法幣到了崩潰邊緣,國民政府為了挽救財政經濟危機,維持日益擴大的內戰軍費開支,支撐財政運轉,不得不再度推行貨幣改革,於1948年8月19日開始發行金圓券,同時宣佈廢除法幣。

△大額法幣

國民政府以金圓券取代法幣,本是為了遏制不斷上漲的物價,因此推出新幣後便開始推行限價政策,即“全國各地各種物品及勞務價,應按照1948年8月19日各該地各種物品貨價依兌換率摺合金圓券出售”,結果導致商品流通癱瘓,交易全部轉入黑市。10月1日,國民政府不得不宣佈放棄棄限價政策,准許人民持有金銀外幣,並提高與金圓券的兌換率,結果物價再度猛漲,金圓券迅速貶值。

於是,1948年10月11日,國民政府又公佈《修改金圓券發行辦法》,取消發行總額的限制,結果金圓券到1949年6月時發行量便達到了130多萬億元,超過了原定發行量的6.5萬倍。票面額也越來越大,從初期發行的最高面額一百元,到最後竟出現五十萬元、一百萬元一張等鉅額大票。金圓券流通不到一年,形同廢紙,國民黨政府財政金融陷於全面崩潰。人民拒用金圓券。

△金圓券

正是由於法幣和金圓券的信譽度根本無法保證,因此導致民間仍然有“袁大頭”在流通。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雲南、西藏等西南邊陲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貨幣流通方面只認可信譽高的“袁大頭”銀元,為了穩定邊疆政治與經濟,新中國在1951年還曾鑄發過袁大頭。

如上所述,“袁大頭”在近代歷史中的流通力和影響力極為強大,因而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香茗史館


自古以來銀子都是中國社會的硬通貨,只是以前叫銀子,民國時期把它鑄成銀元的樣子,所以銀元也叫做大洋。

首先,民國時期大洋是和鈔票一起發行的,但是由於此時各地軍閥割據,而且這些軍閥打仗都是好手,但是治理內政是真的亂搞一通,不斷的發行的鈔票,以為自己只要再不斷髮行鈔票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錢財流入自己的口袋,以至於搞得通貨膨脹,鈔票貶值,搞得老百姓怨聲載道,最後都不相信政府。



而政府發行的鈔票不值錢了,但是銀子還是硬通貨啊,所以人們又紛紛的使用銀子來交易,來抵抗通貨膨脹帶來的後果。大洋是看看的見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所以在那個年代裡人們還是更加相信自己手裡的銀子。

而使用大洋而不是銀錠的原因也是因為銀元更加意於儲藏,便於攜帶。


民國時期使用銀元而不是鈔票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人們對於政府並不信任。

要知道政府發行自己的鈔票本來就是用自己的信譽在作擔保的,而一旦百姓都不相信政府,那麼這樣一個政權還可能長久嗎。相比於虛無縹緲的信譽,人們還是更加看重自己手裡的東西。畢竟人們普遍都認可的交易貨幣才是真正有用的,而不是一堆人們都不認可的紙幣。

<strong>


這個歷史很正


其實,在1935年法幣發行之前,各地方軍閥及全國性銀行發行的鈔票,都基本上是有準備金的。

地方貨幣基本都是以銀元為標價,比如一元中國銀行鈔票,就是兌換一銀元,地方軍閥的省元這些,也基本對應硬通貨。

實際上,銀元自19世紀下半頁開始,中國人就普遍接受,方便,好兌換,不似散銀還需要折算兌換,所以清政權也發行銀元,以避免貨幣完全被外國銀元佔領。

而銀元流通日久,百姓就更信任。而自法幣發行之後,法幣價格伴隨抗戰與內戰大肆被超發,百姓也就愈發不信任紙幣。


四川達州


民國時的大洋是硬通貨,不會貶值的。


騷難紙


因為銀元屬於硬通貨和紙幣有本質上的區別,這和買黃金保值是一個原因。所以大洋一直流通到1949年上海解放後,社會上還有黑市流通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