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疫情,学校要为三类学生群体做好心理防护工作

抗击“新冠”疫情,学校要为三类学生群体做好心理防护工作

学校是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疫情之下,学校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防护工作?本文划分了三类学生群体,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蔓延至全国各省,此疫情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应激事件,部分人群出现过度警觉、恐慌、焦虑、失眠等问题。学校作为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需要密切关注并采取措施应对疫情期间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学生的心理防护工作。


抗击“新冠”疫情,学校要为三类学生群体做好心理防护工作


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普遍预防措施


搭建防护知识平台或建立通讯组群。开学前,学校防疫工作组应通过搭建防护知识平台或建立通讯组群传递以下信息:一是科学防护知识,并确保学生及其家长知悉。二是学校防疫方案,并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消息。三是心理调适方法。如减少关注“新冠肺炎”信息、与朋友在线聊天、听轻音乐等;为全体学生提供简单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其减少替代性创伤经验,保持良好心态。


开学后,可对应于上述线上活动落实为线下活动。例如,落实校园消毒、督查师生卫生状况、安排错峰用餐,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团体咨询辅导等疏解其心理压力。


定期询问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开学前,要求学生或家长如实上报近期接触疫区人员、身心健康情况:比如接触确诊/疑似人员情况。还有身体健康情况,一旦出现身体异常须及时就医,学校也可提供相关救助支持。更应该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状况,如是否感到过度焦虑、紧张、心情低落、失眠等。在急性应激事件下,学生短期内出现这些症状是正常的,但持续时间较长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出现心理问题无法自我调适的学生要反馈给学校并及时寻求帮助。


开展线上学习与心理辅导工作。学校指导学生开展网络学习,帮助学生做好学习时间管理。同时,安排心理健康教师开通线上心理辅导便于学生咨询,及时了解师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援助。


开学后,可将上述线上询问转为线下观察。例如,每日课前量体温,教师若观察到学生有疑似症状应及时安排其隔离休息并联系医院;对于聚集性疫情须及时上报;营造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氛围,关注学生是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等。


针对部分学生,提供短期心理支持


主动问询特殊学生群体。对于自我报告身心健康状况异常、有亲友因“新冠”肺炎不幸过世、被确诊/疑似“新冠”肺炎、有亲友被确诊/疑似“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被隔离的学生人群要给予特别关怀,主动问询并提供心理支持。


同时,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化解学生及家长紧张、焦虑情绪;加强与毕业班学生及家长的联系,协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以及应考准备。


开通心理服务热线或网络咨询通道。开学前,学校可开通心理服务热线或网络咨询通道,为那些难以直接从定期统计数据中分离出来的潜在需要者也提供心理支持。电话或网络短期心理支持可采用人本主义疗法、短期焦点聚焦等方式。


开学后,学校可将电话或线上支持转为线下援助。学校和班级要营造温暖接纳的氛围,避免上述学生群体感到被排斥或歧视;教师要特别关注上述学生返校后是否会出现一般性心理问题,可采用个体或团体辅导方式缓解。


抗击“新冠”疫情,学校要为三类学生群体做好心理防护工作


针对少数学生,开展长期心理干预


联合家庭开展长期心理干预。开学后,教师要持续关注疫情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许多严重心理问题出现在灾难发生较长一段时间后,若学生返校后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需考虑进行长期心理干预。疫情中,家长与学生是共同的经历者,家长也是学生最有力的支持者,学校可联合家庭制定心理干预方案帮助学生。


转诊相关医院。开学后,教师要观察是否有身体或精神异常的学生,如有异常应及时上报并向学生家长反馈,必要时转介到相关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也是此次疫情的受害者,也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助人前需先自助,因此在开学之际,学校要率先组织针对教师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疏解心理压力,既促进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也提升其助人质量。


我们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学校能够守护好每一位师生,每一位师生都能够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战役中实现积极成长!


本刊将陆续推出心理战“疫”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原创

作者|甄瑞,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周宵,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研究员

庞红卫,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抗击“新冠”疫情,学校要为三类学生群体做好心理防护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