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 重在扶持民營企業和海外中資企業

疫情之後 重在扶持民營企業和海外中資企業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為突發事件。直到1月30日,世衛組織(WHO)宣佈把我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時,事件的嚴重性才受到高度的普遍重視。PHEIC,是WHO傳染病應急機制中的最高等級,武漢新冠肺炎也是全球第6次被認定為PHEIC。這說明新冠肺炎已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當然,WHO定性PHEIC後,對我國的國際貿易、國際旅行、國際勞務輸出等,都會形成階段性的壓力,進而可能會對我國的對外開放和“走出去”以及整體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國際上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反應較為強烈。全球市場的波動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美國道瓊斯指數1月31日下跌2.09%,下跌了603.41點;由於美加日等國發出旅遊警告而影響石油需求,美國WTI原油從新型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下跌了約10美元/桶,2月4日微漲後依然在50.05美元/桶的低價位。總之,美股和美油都跌至去年10月以來的最低點。我國股市也做出了反應,鼠年開盤首日,恐慌性跳水,其中,上證指數收跌7.72%。2月4日和5日技術性回彈,其中,上證指數5日收漲至2828.09點。

那麼,新型肺炎究竟有多嚴重呢?以非常直觀的一句話概括就是,已經超過了SARS!根據國家衛健委的通報,截止28日,新增了1459起確診病例,其中,湖北省佔新增病例的840起。至此,全國累計確診病例達5974起,累計死亡病例132例,治癒出院患者103例。全國境內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了2003年SARS的5327例。換句話說,自1月28日起,新型肺炎的嚴重程度就已經超過了2003年的SARS了。

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甚至可能比目前我們掌握的數據所顯示的結果還要厲害!《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週發表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的所謂“R圈”(r0)約為2.2.R圈是一個數學等式,用來計算每個感染者會導致多少人患病。2.2意味著兩個或更多的人,將從一個已經感染病毒的人那裡感染病毒,因而新型冠狀病毒,比季節性流感和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更具有傳染性。那場導致全世界死亡至少5000萬人的西班牙大流感的r0約為1.8。那場流感也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英格蘭蘭開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甚至估計,新冠病毒的R圈可能接近3.1。

疫情預期影響,將主要集中在旅遊、酒店、電影、交通、物流、餐飲等服務行業,以及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建築業。荷蘭ING集團認為,疫情將衝擊中國零售、餐飲以及旅遊業。在這些方面,大家基本上能夠形成共識,尤其是對服務業的衝擊更是看得見,摸得著的。2019年,中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9.4%,其中,2019年春節假期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4.15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39億元,同比增長8.2%。以此計算,2020年春節假期全國旅遊總收入本應超過5550億元。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春節假期這部分的旅遊消費幾乎成為了空白。專家們預測,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會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第一季度的GDP直接減少1萬億元,延長春節假期會直接影響全年GDP的1%左右。其中,第一季度GDP可能降至3%以下,相對樂觀的預測,則是同比增速保持在5%左右。摩根士丹利則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於2月、3月到達高峰,2020年中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約為5%—5.5%。

荷蘭ING集團認為,疫情將導致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下滑至5.6%;美國評級機構標準普爾預測,若服務業受到嚴重衝擊的影響得不到解決,中國2020年的GDP或拉低1.2%,預測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下降至4.8%。

但是,正如所說的那樣,“我們一定會戰勝這一次疫情。”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守望相助,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疫情一定會最終得以徹底解決。當然,也不排除期間的反覆。在全力以赴打贏新型肺炎阻擊戰的同時,也建議未雨綢繆,提前佈局災後重振工作。鑑於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受到疫情衝擊的脆弱性最大,而它們又僱傭了大量員工和農民工,建議國家政策以扶持中小民營企業為主,尤其要防範因新型肺炎疫情可能引發的民營企業“倒閉潮”、職工“下崗潮”、上市公司質押股票“平倉潮”和農民工返城難等社會問題,以維護社會穩定,並穩住2020年我國經濟的增長預期。

古人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古人又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新冠肺炎蔓延軌跡給我們的啟示是,要以強烈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應對突發事件,包括佈局災後重振,因為新冠肺炎對我國經濟,尤其是災區經濟,肯定會帶來嚴重的衝擊。

我很欣喜地看到,央行、商務部、蘇州市和北京市等先後發佈了很多支持企業脫困救災的措施。比如:北京市發佈了“加大政府採購和中小微企業購買產品服務支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中關村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給予貸款貼息以及債券、融資租賃費用補貼。”“對因受疫情影響經營暫時出現困難但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小微企業到期還款困難的,可予以展期或續貸。” 在此基礎上,現就扶持民營企業和海外中資企業提出如下進一步的建議:

一、設立“救災專項貸款”或“紓困基金”

目前,金融機構都是風險和經營實體,對企業貸款都需要提供擔保、抵押等。因此,建議在受災嚴重地區,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撥付專款,設立低息乃至無息“救災專項貸款”,對申請的特困民營企業,尤其是對疫情防控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有科技研發和專利權的科技型公司、“保就業”型的民營企業,及時提供無抵押、無擔保貸款。同時,效仿之前“股災”重振時設立“紓困基金”的做法,設立“疫災紓困基金”,切實幫助有發展潛力但受本次疫情影響而陷入困境的民營企業。

二、特殊時期減免增值稅、消費稅和地方稅費

不同於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地方其他稅費的徵收對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影響更大。建議特殊時期適當減免增值稅、消費稅以及城建稅、教育費附加、防洪保安資金(堤防費)、殘疾人保障金等,減輕民營企業負擔,增強“獲得感”。同時,對在疫情防控中有捐款捐物等公益性貢獻的,可在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對因疫情在重疫區工作的醫護人員取得的臨時補貼收入給予免稅照顧。

三、採取降息、降準措施,並將資金精準地投放到中小微民營企業

雖然我國一再降準,已經釋放了大量資金,但是,民營企業普遍反映獲得感不足;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嚴重。建議國家實施專門針對中小民營企業的特殊降準降息,即明確規定所釋放出來的資金不得流入樓市、股市和國企,減少“個人消費貸款”,以保障所釋放出來的資金流入中小民營企業,尤其是受災企業。

四、緩交、減交“五險一金”等費用

目前,“五險一金”費用依然是民營企業的一大負擔,約佔企業人工總薪酬成本的30-42%。建議對受災嚴重地區的民營企業,經市場監督局或稅務部門實地調查,分門別類地實施緩交、減交甚至階段性免交部分費用,允許企業待疫情過後補繳相關費用,讓民營企業休養生息,確保生存下去,有現金流維持生產經營和僱傭員工、農民工。在特殊時期,韓國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等都曾有過類似做法,我國也曾降低社保費率,且都收到了較好效果。對因此而形成的缺口,可暫時通過更多地撥付國有企業股份充實社保基金,待經濟好轉後再適時地將“五險一金”繳費比例恢復至原水平。

五、防止再次出現上市公司質押股票“平倉潮”

預計我國股市的波動,會讓有些上市公司出現其被質押的股票被平倉的風險,以致影響正常經營。建議儘快出臺政策,鼓勵券商或其它金融機構延緩平倉期,尤其是要階段性的地禁止災區上市公司的被質押股票被強制平倉。

六、避免銀行等金融機構“抽貸潮”

每到困難時期,銀行等金融機構為控制自身風險,往往會“及時”回籠資金或提前收回貸款,形成“抽貸潮”,造成民營企業經營困境。建議提前做好金融領域的分析研判,採取措施予以制止,明確對災區企業不僅不能抽貸,還要對特困企業或在疫情防控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在申請延長貸款時間時予以延長,鼓勵銀行適當降低疫情嚴重地區的貸款利率,對金融機構因此造成的損失,可通過稅收等政策給予適當貼補。

七、實施特殊關稅政策

對民營企業,尤其是外貿企業和“走出去”的中資企業來往我國的重要物資(特別是抗疫物資),實施階段性零關稅,並給予綠色通道,實現快速通關。

八、幫扶海外中資企業

建議由商務部牽頭,全面摸排海外中資企業現狀、困難和意見建議等情況。梳理海外中資企業因疫情影響可能存在的違約或貿易糾紛等情況,對於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都制定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根據金融抗疫30條,即銀髮〔2020〕29號文的精神,將海外中國企業納入名單制管理;鼓勵中資海外銀行對符合條件的海外中資企業及時續貸,適當降低貸款利率;積極協調世界銀行、亞投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對重點領域的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給予金融支持;建議由外交部門牽頭,中國貿促會、中國僑聯等部門配合,積極動員海外僑領、海外華人對當地中資特困企業、重點項目予以支持。

九、鼓勵實施企業自救措施

通過信貸、擔保、保險等政策,支持和鼓勵民營企業,包括海外中資企業,拓展與第三方的國際貿易,抵消其與國內貿易因疫情影響而導致的損失;開展厲行節約、創收增效等一系列的自救活動;做好員工防疫和情緒穩定工作。

十、節約政府開支,利用好捐贈資金和物資

疫情將一定程度上影響財政收入、增加財政支出,再考慮到中美貿易衝突造成的出口壓力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間要求,黨政部門應帶頭壓縮一般性財政支出,消減會議、辦公耗材、公務用車等支出;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全面開展幫扶受災企業專項行動;採取措施,督導受贈受災地區用好受捐錢物,避免浪費,並將抗疫多餘資金、物資用於幫助困難企業;最大限度地發揮捐贈資金物資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