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總喜歡說攻破樓蘭,樓蘭究竟是個什麼地方?

用戶6821404659


古代盛唐時期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七首·其四》中寫道:“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全詩慷慨壯麗,尤其是後一句,已傳為了千古佳句,除此之外,古代詩詞也常有寫到樓蘭一詞,諸如“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功名恥計擒生數,直斬樓蘭報國恩。”等等,那麼詩詞裡常出現的樓蘭究竟是個什麼地方呢?為什麼古代詩詞人又喜歡說斬樓蘭、破樓蘭呢?<strong>

樓蘭這個名字最早始於《史記·大宛列傳》,而《漢書·西域傳》中有詳細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扜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 五百七十,口萬四千一百,勝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早在兩千年前,樓蘭古國屬於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強國,與敦煌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且又是處於當時大漢與匈奴之間的中介國家,地理位置扼要,漢武帝初通西域之時,常有派遣往來使者,結果樓蘭常常充當匈奴的耳目,劫掠西漢使者,元封三年(公元前108),西漢派兵攻打樓蘭,俘獲了樓蘭王並使樓蘭稱臣,後來匈奴又進攻樓蘭,樓蘭王又趕緊派了兩位王子各自去匈奴和漢朝做質子,向兩方稱臣,而後去往匈奴的王子成了樓蘭王,所以較為親近匈奴,成了漢朝的心腹大患,說白了,也就是牆頭草,風吹兩邊倒。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漢朝派遣傅介子去往樓蘭,成功刺殺了樓蘭王安歸,後來立了降漢的那名質子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

關於樓蘭古國文明的消失,由於歷史記載很少再加之文人墨客的渲染,就變得富有神秘色彩起來,有人說是北魏將其滅國,也有人說是因為氣候變化,隨著生活環境變得惡劣,樓蘭人民選擇了遷徙,也有人說樓蘭文明是一夜之間神秘的消失的,眾說紛紜。

樓蘭古城遺蹟位於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整個遺址散佈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最早發現樓蘭古城遺蹟的是瑞典的探險家斯文·赫定,他的探險隊在羅布荒原穿越一處沙漠時意外發現了木雕殘片,經過挖掘後,最終發現了這座樓蘭古城。樓蘭古城的發現具有極為重大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只是可惜在二十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有大量的文物被國外的考察團掠走了,令人惋惜憤慨。

樓蘭是個已經消失的文明古國,具有濃重的神秘色彩,吸引著許多專家學者研究,由於其在古代地理位置扼要,且反覆無常,所以古代的詩人常在詩詞中說“破樓蘭”、“斬樓蘭”之類的詞,表達出詩人的愛國情懷以及希冀邊關將士能夠凱旋而歸的情感。不知各位讀者有何看法,歡迎評論交流。


鄧海春


提到樓蘭,大家第一時間估計會想到兩件事。

第一個就是舉世聞名的樓蘭女屍。上世紀三十年代,科學家們在新疆庫姆河附近一個沙丘上,發現了一個船型木棺。

打開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映入眼簾。這具女屍已經沉睡了3800多年,卻還年輕美麗,雙目緊閉,嘴角微翹,就像著了魔法剛剛睡去,臉上浮現著會心的微笑。科學家們製作的容貌復原圖,讓無數人驚歎於她的美麗。


(樓蘭女屍復原圖)

第二個便是各種膾炙人口的詩歌了。我們在讀邊塞詩的時候,常常能讀到這樣的句子: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邊塞詩)

這不由得讓人好奇,為什麼古代詩人總喜歡把樓蘭當做靶子?難道此國和中原有什麼天大的仇恨嗎?

其實不然。

樓蘭只不過是漢時期與我國衝突的一個西域小國罷了。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權相比,它並沒有對中原造成大的衝擊。那麼為什麼卻總是受到詩人的抨擊呢?

看看這些詩人,我們不難發現,李白、王昌齡,都是唐代詩人。作為漢之後的一個大一統時代,唐朝人對漢有著很深厚的感情,常常以漢人自居。

比如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用的便是:“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以漢喻唐,是當時詩人的慣用手法。

而樓蘭,正是漢抗擊的對象。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它成為眾矢之的了。

接下來再介紹一下樓蘭。


(樓蘭遺蹟)

樓蘭,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地處新疆羅布泊,曾經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漢書》載:“……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 五百七十,口萬四千一百,勝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樓蘭地理位置)

從這些描述可以看出來,樓蘭是個人口稀少之地,而且坐落於大西北,十分偏僻。

據科學考證,至少在3800年前,這一帶就已經有居民了。 早前,羅布泊一帶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漢書》有云:“地沙滷,少田,寄田仰谷旁國。國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橐駝,能作兵,與婼羌同。”

就是說,樓蘭盛產玉石,駱駝和驢馬,人們逐水草而畜牧而生活。

孔雀河和塔里木河在這交匯,水量充沛,成為沙漠中獨特的風景線。美中不足的是,這裡的土地多為鹽鹼地,無法種植作物,只能依仗旁國。


(樓蘭古城遺址)

漢時,樓蘭是西域最東邊的絲綢之路上的當道之地。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在貿易往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當時的西域,樓蘭十分耀眼。

在林林總總的三十六國中,這裡的商人旅客最為集中。各地的商人們長途跋涉,都以此為中轉站。

(西域三十六國)

但是,儘管十分繁榮,此時東有大漢,西有匈奴,樓蘭只能在兩個大國夾縫中生存。

漢匈都欲控制樓蘭,樓蘭在漢匈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

匈奴人為樓蘭指派了一個國王,名叫安歸。安歸對漢人十分敵視,屢次派人截殺漢使館,搶奪財物。

漢武帝忍無可忍,便派出大將傅介子出征,一舉凱旋。此後,樓蘭便成為了漢的附屬之地,改名為“鄯善”。

(傅介子雕像)

在漢的統治下,樓蘭依然是很興旺的。

東晉後,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無暇顧西域,樓蘭便逐漸與中原失去聯繫。

那麼,樓蘭是什麼時候消失在茫茫大漠中的呢?又是怎麼消失的呢?

其實,其覆滅,既是天災,也是人禍。

原來,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匯聚在羅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長,泥沙越積越多,淤塞了河道,這兩條河便另覓新道,流向低窪處,形成新湖。

而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成為沙漠,水是樓蘭城的萬物生命之源。

湖水的北移,使得水源枯渴,樹木枯死,市民皆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終於被沙丘湮沒了。


(乾涸的羅布泊)

而當時,戰爭頻發,過度開墾,也是導致荒漠化的一大因素。

在天災人禍的影響下,這個神秘的小國,曇花一現般繁榮了五百年後,便隨著風沙一起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了。

只有留下了的種種傳說與美好的故事,讓人對這千百年前響著駝鈴的西域之地而心馳神往不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在古詩中有一個地名叫樓蘭,因為著名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中一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而為人所熟知。

除了這句,王昌齡在很多詩中都有提到樓蘭,比如《代扶風主人答》中寫道:“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又比如《從軍行七首》中:“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唐朝另一位邊塞詩人岑參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中寫道:“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

就連不是邊塞詩人的李白,也曾多次蹭樓蘭的熱度,在《塞下曲》中,李白曾寫道:“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在《幽州胡馬客歌》中寫道:“雙雙掉鞭行,遊獵向樓蘭。”

縱橫的古詩鑑賞水平一般,只能說,關於樓蘭的這個詞的詩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經過我一番對比,除了宋朝的張元乾和文天祥,剩下書寫樓蘭的都是唐朝人,而且都是唐朝前期,從貞觀到開元年間的詩人,尤其以王昌齡、岑參這樣的邊塞詩人居多。

可以總結出,唐朝盛世時的邊塞詩人有一種情懷叫“打樓蘭”。

樓蘭是一個城市名,在一段時間內也以此為國名,是西域眾多古國中的一個,其遺址在近新疆羅布泊西北岸不遠處,與敦煌毗連。

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逐漸強大,有對外擴張的趨勢,有了張騫出使西域的壯舉。張騫出使西域後大大加強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聯繫。

西域也被納入到中原王朝的視野中,根據《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

由此可見,樓蘭古國人口並不多,在漢朝時期也只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而當時的西域面臨最大的威脅就是匈奴,為求生存,西域各國相互傾軋,有的時候倒向匈奴,有的時候倒向漢朝。

當時漢武帝想要打通通往大宛等國的路徑,而樓蘭正好擋在中間,當時漢武帝派遣通往西域的使者王恢等人被樓蘭人攔截搶掠,並且積極聯繫匈奴,極大的阻礙了絲綢之路的開通。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聽從博望侯張騫的建議,派遣從票侯趙破奴及王恢,率領數萬士兵打擊阻擋的國家,當時趙破奴僅率七百輕騎兵先鋒部隊就攻破樓蘭,俘虜了樓蘭王,樓蘭也從此臣服於漢朝。經此一戰,西域諸國都震懾於漢朝的軍威之下。

匈奴得知樓蘭降漢的消息,立即發兵出擊樓蘭,樓蘭不敢抵敵,只好派遣王子入質西漢與匈奴,向兩面稱臣。

可見樓蘭處境之艱難,在此後,樓蘭也是如履薄冰,畢竟漢朝和匈奴哪個也不是好惹的。

公元前77年,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派遣平樂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樓蘭王,立尉屠耆為王,樓蘭更其國名為鄯善,遷都扞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東漢以後,鄯善國經過長期相互兼併,成為西域七國爭霸的局面,然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大洗牌,鄯善國也未能獨善其身,在北魏時期,公元448年,北魏太武帝派遣大將萬度歸西征,鄯善王出城投降,鄯善國滅亡,北魏開始對鄯善實行郡縣制治理。

這就是樓蘭國小史,雖然這個政權存在幾百年,但是歷史記載卻並不多,即使有兩面三刀的一面,但是也說不上是窮兇極惡的國度,更談不上是對中原民族的威脅,所以,沒有那麼大的仇和那麼大的恨。

要說對中原王朝威脅最大的,還是匈奴,在宋朝遭受遊牧民族瘋狂碾壓時,抗金名將岳飛曾在《滿江紅》中寫道:“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那麼,為何在北魏已經被滅的一個國度,在二百年後,遭到文人墨客的瘋狂嘲諷呢?

實際在唐朝時期,樓蘭的位置大約處於玉門關外不遠處,找到隋唐時期的地圖就會發現,隋朝時期在西域的版圖已經很小,控制力也不斷減弱,到隋朝末年時,趁著隋朝內部農民起義不斷,西北各部落都紛紛叛亂,從唐太宗時期開始,強大的中原王朝再次展開對遊牧民族的打擊,唐王朝先後平定突厥、薛延陀等部,使得更多的邊疆部族紛紛歸附,為了控制西域,從唐太宗時期效仿漢朝西域都護府的建制,先後設立多個都護府。

正是因為盛唐時期的開疆拓土,版圖逐漸擴大,需要大量士兵戍邊,無數文人墨客也活動到了邊疆地區,也正因此產生了風格迥異的邊塞詩。

此時的樓蘭早已不是地理上的名詞,而是一種“情懷”,一種對遙遠國度的探索的好奇之心,這些邊塞詩人,高呼“不破樓蘭終不還”更是表現了巔峰時期的大唐擴張力,唐朝是一個自信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從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基本喪失對西域的統治權,在此之後,豪放的詩人逐漸減少了,高呼“打樓蘭”的詩人也不復存在了。


史論縱橫


經常閱讀我答文的好友,可能會感覺到,我在做答文的時候,會經常提及“意象”這兩個字,並且會利用可用的機會,解釋一些詩詞中的意象。



這是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被帶偏了。讀書的時候,老師解釋詩詞時會說:“這個詞的意思是……。”長大後,電視上的教授也是這樣說。其實,意象和詞彙是有區別的。

對詩詞創作有興趣的好友,一定要記下這句話:組成詩句的基本單位是意象,而不是詞彙。

就以題目中的“樓蘭”為例,假如將其作為詞彙來解釋,那其就是一個已經消失的古西域國名, 遺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若羌縣境內。



中國傳統詩詞的“意象”,可解釋為能投影出一定含意的物象。物象包括景、物、人、事、典等。

在詩詞中,“樓蘭”也是一個源於典故的特定意象,出自《漢書·西域傳上》及《傅介子傳》。是說樓蘭古國在漢代時,位於通向西域的南道上。“因居漢與匈奴之間,常持兩端,或殺漢 使,阻通道。 元鳳四年, 漢遣傅介子斬其王 安歸 ,另立尉屠耆為王,更名為鄯善 。” 傅介子也因此立功封侯。



在詩詞中,刺樓蘭,斬樓蘭,破樓蘭,返樓蘭,都護樓蘭返等關鍵詞都是指向此一典故,借用為殺敵立功的意象(事典)。而並非與“樓蘭”有多大的仇。例如: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唐.杜甫《暮冬送蘇四郎徯兵曹適桂州》:

盧綰須徵日,樓蘭要斬時。

唐.孟郊《猛將吟》:

擬膾樓蘭肉,蓄怒時未揚。

唐.張九齡《送趙都護赴安西》:

自然來月窟,何用刺樓蘭。

“樓蘭”此一意象,在詩詞中很常見,詩例也很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補充吧。


詩詞書院


這個問題我略知之一二,若答得不充分,朋友們儘可指正。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人總喜歡說攻破樓蘭?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順手拈來,把攻破樓蘭變成表達必勝決心的象徵

最大的原因,來自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這豪邁蕩氣的詩篇,代代相傳,喚起人們對樓蘭古國的神秘遐想。更由於樓蘭古國地處遙遠的西域邊陲,具體情況瞭解有限,更增加了幾分神秘感。久而久之,樓蘭古國就變成了一個遙遠天涯的代名詞,每當遠戰征伐,人們自然而然想起了王昌齡的豪邁詩句,順手拈來,攻破樓蘭就成了表達決心的習慣性表述。

二、歷史變遷,增加了樓蘭古國話題的重複性

早在漢代以前,中原與樓蘭古國並沒啥聯繫,對其瞭解更是朦朧。從張騫通使西域,才開始與樓蘭建立聯繫,並逐漸使樓蘭變成了中原的附屬國,每年向漢朝進貢,雙方有了互通往來。但是,由於地處過於偏遠,管轄乏力,加之匈奴不斷入侵,弱小的樓蘭國無力左右逢源,時不時就又變成了匈奴的附庸國,便又成了中原不斷征伐的對象。不斷的反覆,不斷的征伐,在人們心中形成了一種固有觀念,彷彿那裡是個是非之地,難以收服之地。所以就把攻破樓蘭變成了征伐的代名詞。

三、唐僧西天取經,把樓蘭推向了新的高度

到了唐代,唐太宗為了加強對世界的瞭解,派遣唐玄藏遠赴西域。在唐僧西去的路上,恰也路過樓蘭古國。唐僧在傳經佈道的同時,也同時對那裡進行了考察。在其撰寫的回憶錄《大唐西域記》裡作了詳細描寫。親自考察,又有文字記載,無疑增加了後人對樓蘭古國的進一步瞭解,明晰了樓蘭的來龍去脈。於是便有了“不破樓蘭誓不還”的詩篇。“攻破樓蘭”也就成了嘴邊上的一句話。

下面回答第二個問題:樓蘭究竟是個什麼地方?


一、樓蘭古國在新疆羅布泊地區

古籍記載,樓蘭古國最先是在新疆的鄯善,後經過戰爭的變遷,遷徒到如今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地區。整個遺址散佈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鄯善和羅布泊地區,我十多年前都曾親自去過。經過千年的歷史變遷,在鄯善已找不見任何歷史遺存。尤其鄯善大部份地區為荒原戈壁,颳起風沙遮天蔽日,什麼遺蹟也難以抵禦長久的風沙剝蝕。

上世紀初,瑞典人赫文.斯定,來到羅布泊地區探險考察,發現了樓蘭古城遺蹟,並蒐集了大量文物古董。至此,樓蘭古城遺址被確定已經沒有疑義。如今的樓蘭古城已開發成旅遊景點,八方遊客紛至沓來。只是太過遙遠,路途艱辛,一般的遊客只能望而卻步。

二、樓蘭古國曾是個水草豐美的魚米之鄉

幾百年前,樓蘭古城還是個水草豐美的魚米之鄉。羅布泊,聽名字就是湖泊麼。只要有水,自然就會有魚有草有樹。羅布人村寨,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同時從那個地區發掘出來的魚船魚網更無可爭辯地說明了這個事實。

另外,從地理位置上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從崑崙冰川發源的塔里木河,自西向東流向羅布泊地區,那裡怎麼可能不水草豐美。只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阻斷,導致塔里木河水逐漸萎縮斷流,才中斷了對羅布泊的水源供給。

而從博斯騰湖發源的孔雀河,也是自北向南流向羅布泊地區,也是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吞噬,導致了斷流,使羅布泊同樣沒有了水的滋潤。

三、歷史之謎,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儘管沒有了兩條河流的水源供給,但並不是樓蘭古國消失的主要原因。因為史料記載,羅布泊湖面曾達12000平方公里,最小時仍達500平方公里。這麼寬闊的湖面,怎麼可能輕易乾涸。

目前對樓蘭古國消失的原因,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四點


一是因為遇上了流行的大瘟疫,樓蘭人本就因為這場瘟疫所剩不多,加之沒有先進的醫療條件,只好棄城另尋家園。


二是戰爭導致古國消失。由於這個地區過於富庶豐美,多方前來爭戰奪取。導致古國滅亡。


三是當地人亂砍盜伐,不顧生態平衡,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加之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兩條河流的斷流,中斷了水源供給。使人們無法生存下去。


四是由於地質構造更迭和自然條件變化,使樓蘭古國在暫時間內被埋沒消失。


以上四條不過是人們的推斷。很顯然,無論哪一條,都是經不住推敲的。

首先,瘟疫流行哪裡都有,但還沒有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滅國的先例。

其次,戰爭導致滅國的原因更是牽強。既然這裡水草豐美,戰爭奪取只能改朝換代,不可能流血犧牲奪取後反倒遺棄。在邏輯上都講不通。

再有,濫砍盜伐只能是暫時的,當發現要滅國滅亡了,還能繼續自取滅亡嗎?這是個不現實的問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居住區,行政區和軍事區佈局合理,城市功能齊全而佈局分明,城市規劃和發展意識顯著。從出土的遺物看,木雕、織物、錢幣、文書、胡楊木架和少量的蘆葦牆,無不證明當時羅布人精湛的手藝和樓蘭經濟的繁榮。而那裡並沒有發生地質構造更迭導致滅國的證據,更沒有因自然災害就一下子滅國的可能。

至此,地處古絲綢之路要衝,又水草豐美的富庶繁華之國,一下子消失在茫茫沙海之中,並且沒有任何文字記截,其原因便成了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謎!


文化一家人


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有一首《從軍七首·其四》寫的好。“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詩中的樓蘭也就是指的西域樓蘭古國,後改名為鄯善國。但詩中所指的樓蘭,是代指整個西北地區的敵人。並不單單是特指樓蘭國。王昌齡這首詩想要表現的是,戍邊士卒決心抗擊西北地區一切外來之敵的決心。不打垮敵人誓不還鄉的信念。世人口中的樓蘭後來也多代指外部的敵人。

關於樓蘭的記載,最初還是體現在《史記》之中。樓蘭是西域最東邊的一個小國,其本身實力並沒有多強。但其所處地理位置十分的優越,屬於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從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頓單于給漢文帝劉恆的書信上我們可以得知,當時樓蘭樓蘭歸屬匈奴統治。在後來隨著漢朝實力不斷的強盛起來,從漢武帝時期,漢朝不僅開始開闢絲綢之路,漢朝大軍也開始向西域之地延展。此時就不可避免的和匈奴在西域領地上漸起爭端。漢朝和匈奴都想要控制樓蘭這個戰略軍事重鎮。當時樓蘭表示兩不相幫。誰勝利樓蘭就歸屬誰統治。在之後的戰爭過程當中,雄踞兵敗逃往更深處的漠北之地。樓蘭開始依附於漢朝。

漢昭帝時期,樓蘭和龜茲背叛了漢朝,暗中勾結匈奴並且殺害了漢朝使臣。當時任職駿馬監的傅介子受命出使大宛,且順帶去質問樓蘭和龜茲為何要背叛漢朝。樓蘭王和龜茲王在背叛漢朝之後也惴惴不安。傅介子到後,樓蘭王和龜茲王都表示服罪。傅介子表面答應替他們向皇帝說好話。但是實際上傅介子向霍光以及朝廷表示,樓蘭王和龜茲王必須要受到懲罰,既然他們敢背叛漢朝,那就必須給他們一個教訓。所以傅介子請求刺殺樓蘭王。霍光應允了傅介子的請求。

之後傅介子帶著錢財謊稱是朝廷賞賜的。傅介子也趁機誅殺了樓蘭王。之後傅介子要求樓蘭更名鄯善。樓蘭人畏懼漢朝報復,所以不僅應允了漢朝的要求。還同意了漢朝的駐兵要求。東漢之後,漢朝開始勢衰,此時漢朝對於西域的統治力度也開始下降,西域經過長期的相互兼併,形成七國爭雄的局面。鄯善國併吞了婼羌、小宛、精絕、且末等國,成為西域七強國之一。

三國時期,魏國不僅在國內和蜀漢以及東吳爭霸。對外則絲毫沒有放鬆對西域的控制權,樓蘭也就是鄯善同樣在魏國的掌控之中。《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載:“

黃初元年二月,鄯善、于闐、龜茲各遣使者奉獻,是後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之後鄯善先後臣服了西晉、北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北魏、吐谷渾的政權。北魏太武帝時期,大將萬度歸西征覆滅鄯善國,鄯善歷經六百年國運就此消亡。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王昌齡的邊塞詩,應該是每個中國人自幼就學習過的千古佳句。那麼,詩中的樓蘭究竟在哪裡呢?

根據考古研究,樓蘭應該是在今新疆羅布泊及周邊地區。在漢晉時期,這裡水草豐茂,也是漢朝使者前往西域諸國的門戶之地。

最早確定樓蘭古城位置的人,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他在1900年漫遊羅布泊時,發現了震驚中外的樓蘭古城。

隨後,斯文·赫定又在1901年經過精心準備再次進入羅布泊,找到大量的出土文化,包括一些佉盧文的書信、錢幣、陶器,這些考古發現足以確定樓蘭古城的存在。

自此以後,各國的考古學家紛沓而至。

例如,那位大家耳熟能詳的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Stein),就曾對樓蘭遺址進行了破壞性的發掘。

此外,還有日本人橘瑞超則發現了晉咸和年間的西域長史李柏寫給焉耆王的書信,就是著名的《李柏文書》。當時西域長史的駐所正是樓蘭。

總而言之,樓蘭雖然已湮沒於歷史的風沙下,但經過後人的考古,已經能勾勒出那裡曾經的燦爛與輝煌。


HuiNanHistory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作品。近日有網友提問:古詩為什麼總提到斬樓蘭、破樓蘭,為什麼跟樓蘭有這麼大仇、這麼大恨?

1、樓蘭充當匈奴耳目擊殺漢使

據載,樓蘭東距陽關1600裡,距長安6100裡。國家的人口不多,有14100多人,軍隊2912人。雖然軍隊人數不多,但戰力強悍,首領能爭善戰。樓蘭位於現在的羅布泊,是千年古國。

《漢書》稱,樓蘭所處位置多沙、耕地少,人們逐水草而居,只能到附近的國家耕種。境內產玉石,多蘆葦和胡桐、白草等。

漢武帝時漢朝與西域各國往來,一年能派出十餘批人。樓蘭地處漢朝與西域交往的必經之路上,無力承擔接待漢朝使者的任務,“攻劫漢使王恢等,又數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漢使”,就攻打劫掠了漢使王恢等人,又數次充當匈奴耳目,讓匈奴擊殺漢使。

2、樓蘭在漢朝、匈奴間踩鋼絲

在出使西域漢使的建議下,漢武帝派趙破奴率兵攻打樓蘭,王恢因為之前多數被樓蘭截殺也參與了戰鬥。史載,王恢率輕騎兵700人就攻破樓蘭,俘虜了樓蘭王。樓蘭只好歸降,向漢朝納貢。

匈奴失去樓蘭這個幫手後,就發兵攻打。無奈下,樓蘭王派出一個兒子到匈奴當人質,派出另一個兒子到漢朝當人質。

夾在漢匈之間的樓蘭,只能用這種方法自保,在兩大軍事勢力之間踩鋼絲,以求左右逢源。自古以來這都是弱國、小國的不二法門。當然,如果是在其他朝代這種方法可保樓蘭長久生存,但它遇到了漢朝,遇到了不滅匈奴不罷休的漢武帝。

3、樓蘭王因助匈奴被抓到京城

漢武帝晚年時,派出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大宛,匈奴想偷襲漢軍。但因為忌憚漢軍的戰力,不敢明犯,派兵在樓蘭幫助下,專門截殺掉隊的漢兵。

而漢將任文當時正屯兵玉門關,給李廣利做後援,抓獲匈奴兵得知實情,就上報了漢武帝。漢武帝詔令任文突襲樓蘭,抓獲樓蘭王並押送到京城。

樓蘭王解釋所作所為:“小國夾在兩個大國中,如果不兩廂取悅,就不能安全。因此,希望能把國家臣民搬遷到漢朝境內居住。”漢武帝因此原諒了他,送樓蘭王回國,讓他監視匈奴的動靜。

4、樓蘭王繼位被匈奴搶了先

等到樓蘭王死後,樓蘭人到漢朝請求,讓作人質的王子回國繼位。但是,因為這個王子觸犯漢法,已被處以宮刑。因此答覆來人:“你們王子很受皇帝的喜愛,無法送他回國繼位。你們自己立一個新王吧。”樓蘭只好另立了新王。

不久,漢朝又想把王子送回去。同時,樓蘭派人到匈奴請作人質的王子。在這個節骨眼上新樓蘭王又死了,匈奴就搶先一步把手裡的王子送回去,成為樓蘭王。

漢朝見狀,只好派使者到樓蘭,命新任樓蘭王來朝見漢武帝。新任樓蘭王的後妻,是他過去的繼母,此時她說:“先王派王子到漢朝沒有回來,你為何還要去?”這個樓蘭王因此回覆漢使:“我新任國王,國內不安寧,後年我會朝見天子。”

5、霍光派出傅介子行刺樓蘭王

《漢書》載,樓蘭在西域的東邊,離漢朝近,因缺乏水草,常給漢使當嚮導,背水擔糧,還常被漢兵搶劫,因此他們認為同漢朝來往沒有好處。加上匈奴施了反問計,樓蘭數次截殺漢使。後來,樓蘭王的弟弟尉屠耆歸降了漢朝,把這些情況做了說明。

樓蘭這種行為被漢朝認為反覆無常,無法長久依靠,截殺漢使、充當匈奴幫手的做法徹底激怒了漢朝,有了誓破樓蘭的決心。

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行刺樓蘭王。傅介子一身輕裝,率勇士出發,帶絲綢等物聲稱賞賜於國外。到樓蘭後,騙說樓蘭王是賞賜他的。樓蘭王高興的設宴款待傅介子,大醉後兩名勇士從後面將樓蘭王刺殺,其他樓蘭大臣聞訊都嚇跑了。

6、樓蘭終破,國名改為鄯善

殺掉樓蘭王后,傅介子宣告:“樓蘭王辜負漢朝信任,有罪,天子派我殺了他,現在應立在漢朝的王弟尉屠耆。漢兵大軍就要到了,你們誰敢亂動,就是自取滅亡!”傅介子砍下樓蘭王的頭,送回長安,懸掛於北闕之下。

隨後,漢朝立尉屠耆為樓蘭王,國名也改了,叫鄯善,給他刻國王印,把宮女送給他做夫人,百官歡送。

鄯善王則向漢昭帝說:“我在漢朝生活很久了,現在回去,力量單薄,前王還有兒子活著,早晚被他所殺。樓蘭有個伊循城,漢朝可派將軍屯田,讓我有個依靠。”漢昭帝因此答應了他。

“不破樓蘭終不還”,說的正是這樣一段漢朝往事。


指動濟南


唐詩裡有不少提到“樓蘭”。著名的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等。由此可知在唐代,“樓蘭”被視為勁敵。後世還有將“樓蘭”和“突厥”並列為敵的,如“擒頡利,斬樓蘭”。

唐詩裡大量提到的“樓蘭”是西域古國的名稱,但實際上“樓蘭”在北魏時期就已經被滅,唐代早就沒有了“樓蘭”。西漢初,張騫出使西域,史籍中開始有了“樓蘭”這個城邦小國的記載。樓蘭是絲綢之路上的要衝,也曾經是中原王朝與匈奴、吐蕃等對抗時在戰略上的必爭之地。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樓蘭的王城叫“扜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今天考古發現的樓蘭故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西域傳》裡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也就是說樓蘭和鄯善是前後傳承的關係。強大時候的鄯善國吞併了精絕、小宛等小國,但最後自己還是在北魏時期被滅國。

唐詩宋詞裡大量寫到誓斬樓蘭這樣的內容是為了表達從軍平邊患、建功立業的情懷,以“樓蘭”泛指邊地邦國之患。就好像清代的康熙寫的詩,“洱海昆池道路難,捷書夜半到長安”,其中就以“長安”指代都城。


沅汰


世人對樓蘭的瞭解,大概只有那一座座掩埋在風沙中的樓蘭古城;殊不知,樓蘭的神秘遠不止此。真實的樓蘭古國,極有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

樓蘭,這個神秘的西域國度,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的眼裡,是在公元前2世紀。《史記匈奴列傳》記載了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頓單于給漢天子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

“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

在這一年,匈奴人囂張地征服了西域二十六國,並向大漢耀武揚威。從此以後,樓蘭等西域列國進入了東方人的視野。

然而,東方人對於樓蘭的瞭解,終究只是兩個漢字而已。

公元前126年,在匈奴人征服了樓蘭半個世紀之後,張騫出使西域。彼時,西域已經完全處於匈奴人的控制之下,而大漢欲對匈奴用兵,兩國可以說是處在一種戰爭狀態下。

張騫出使西域不僅拉來了盟友,還給東方帶來了樓蘭的最初印象:

“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

鹽澤的位置,即為蒲昌海,距離玉門關有三百里遠。

樓蘭地處西域之最東方,扼守絲綢之路的咽喉。其戰略位置,不言而喻。也正是因為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來往商客不絕,樓蘭也正是在這種東西方商貿中,逐漸富裕起來了。

[圖為李柏文書,前梁時期作,1907年被日本人發現於樓蘭]

當年的樓蘭的重要性,就相當於今天的新加坡一樣,是一個重要的關口。在樓蘭城裡發現的一片木簡上,甚至記載:“今為住人買四千三百二十六匹。”如此看來,樓蘭在2000多年前,已經有了相當可觀的人口了。

如此重要的關隘,難怪漢朝對它心心念唸了。

《漢書·西域傳》裡講述了一個關於樓蘭的故事。

王喜,與介子飲,醉,將其王屏語,壯士二人從後刺殺之,貴人左右皆散走。

這則故事講的是傅介子率領幾個人,孤軍深入樓蘭王宮,刺殺樓蘭王。樓蘭王死後,傅介子立下20個士兵,控制了樓蘭的局勢;而傅介子則帶著樓蘭王的腦袋,回到長安覆命,並將樓蘭王的腦袋掛在城門,宣告對樓蘭的主權。

這次斬首行動,徹底改變了樓蘭過的命運。從此以後,樓蘭成了傳說,在之後的歷史上,樓蘭遷都鄯善,並將其國名改為鄯善。

這個鄯善,正是大唐詩人王昌齡詩中的“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樓蘭”。

不管是這個遷都後的鄯善,還是歷史上真實的樓蘭,都在詩人寫這首詩的百十年前,消失在茫茫黃沙裡。

樓蘭這個國家,有著太多的神秘之處。

1979年12月,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樓蘭故地孔雀河畔發現了“太陽墓地”。在“太陽墓地”古墓群,考古專家發現了大量的文物。

與之前在樓蘭的其他考古發現相比,太陽墓地並沒有漢朝的文物,比如玉器、陶器、銅鏡、絲綢等等;只有一些毛、氈、毯、木器、骨器等文物。這裡的發現,與之前的樓蘭文明截然不同。

通過對這些文物的年代進行鑑定,發現所有的這些文物都是距今3800年前的。

更讓考古學家震驚的是,在太陽墓地發現的遺憾,皆是金髮碧眼高鼻樑,儼然一副西方人的模樣!與後世看到的樓蘭人,有著很大的區別。

當然了,由於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也沒有更多的考古發現。對於太陽墓地的一切發現,都只能去進行推測。所有的疑問,都沒有確切答案。

即便是後世我們熟知的樓蘭,也有諸多疑問等待去考證。比如說樓蘭地處西域東緣,為何會用佉盧文?要知道,佉盧文可是印度人使用的文字。

還是非常期待我們的考古工作者,早一點揭開樓蘭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