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我們缺少的不是努力,而是高效的學習方法

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

我們上學一天,老師就告訴我們:“溫故而知新”。

美國著名的公立大學喬治梅森大學,在網站上給學生的建議:“學好某事的關鍵在於重複。複習的次數越多,永久記住它的概率就越大。”

我們平常接收到的頭號學習方法都是這樣:把注意力案例放在某些想要掌握的技能上,堅持不懈地一遍遍練習,直到記住為止。我們對此深信不疑。

《認知天性》:我們缺少的不是努力,而是高效的學習方法

然後,有人說,這只是白費力氣,一遍遍重複通常記不住什麼東西。這真是讓我們大吃一驚。

《認知天性》的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坊間流傳的學習方法大多是錯誤的。

《認知天性》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馬克•麥克丹尼爾和亨利•勒迪格三世是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記憶研究領域的專家;彼得•布朗則是一位擅長科普寫作的作家。

專業背景和專業作家的相互加持,讓這本書既有滿滿的心理學專業乾貨,語言上也實現了故事性和練達嚴謹的結合。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顛覆了我們對於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的認知。

1、考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

到目前為止,不管在什麼領域,我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或一門知識的時候,都傾向於反覆閱讀課本,並進行集中練習,作者表示,這是一種效率最低的方式。

進行集中練習意味著我們在機械地、快速地重複一些東西,想把它們烙在自己的記憶中,也就是平時常說的“熟能生巧”。

《認知天性》:我們缺少的不是努力,而是高效的學習方法

考試前,老師總是會讓孩子們重複閱讀、不停刷題,目的是希望讓孩子們越做越熟練,最後形成條件反射,所謂一看到某道題,就能知道答案。但實際上,這種方法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會產生持久的記憶,只是在浪費時間。考試過後,可能很快就忘光了,完全忘了自己曾經學過這一知識。

那應該怎麼做呢?

作者認為,考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

作者在書中用到了一個案例:

伊利諾伊哥倫比亞市一所中學,研究人員安排八年級的學生接受不重要的小測驗(同時需要反饋),內容是科學課上的部分知識點,小測驗成績佔3個學分。另一部分知識點不會出現在小測驗中,但是要求學生複習3遍。

一個月後安排大型考試,考察學生哪部分知識點被記得更牢。

結果你猜怎麼著?

考查小測驗涉及到的知識點時,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但是考查那些只是讓複習但沒有做小測驗的知識點時,學生們的分數就變成了”C+”,中間隔了幾個檔次。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考試,做為一種學習工具,具有主動檢索的功能。

檢索,就是主動回憶學過的知識,把它們從大腦中提取出來。我們往往覺得,得先記住知識,才能想起來。事實恰恰相反:主動回憶學過的過的知識,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記憶。而且,回憶時越費勁,記憶效果越好。

還記得學生時代的經歷嗎?考試時怎麼都不想起來的題目,回頭翻書找到答案後,會印象特別深刻,就是這個原理。

《認知天性》:我們缺少的不是努力,而是高效的學習方法

2、學習是一項可以獲得的技能

這一理論,其實來源於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同事的研究。

她在早期實難中,為一所學校成績比較低的學生開辦了一間工作室,向他們講授有關大腦的知識以及有效學習的技巧。之後他們回到了原本的課堂,那些相信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控制的學生,成為更主動的學習者,進步很大。

後來,她又做了另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其中一組學生在解開謎題後被讚揚很聰明,另一組學生被稱讚很努力。然後讓他們繼續選擇另外的題,結果多數被稱讚聰明的學生選擇了簡單的題,90%被稱讚努力的學生選擇了困難的題目。

“強調努力是在給予孩子一種他們能控制的變量,強調天生的智力則是將它置於孩子的控制之外”,德韋克總結說。

所以,父母或老師在讚揚孩子時,要肯定孩子付出努力的過程,讓孩子明白“努力才是獲得成功的關鍵“,而不是讚美他們聰明。

在孩子遭受挫折時,父母及老師也應引導孩子面對困難,將挫折看成是學習的好機會。

《認知天性》:我們缺少的不是努力,而是高效的學習方法

這本書的最後部分,作者針對不同人群如何將書中理論用於實踐提出了非常有效的建議。

《認知天性》這本書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缺少的不是努力,而是高效的學習方法。願大家都能拿起這本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我是婷媽,左手帶娃右手養家,記錄孩子成長,分享育兒經驗,喜歡的朋友請點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