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在即,女兒卻說不“努力”更好,媽媽的回答超讚……

前些天,我參加完女兒月兒同學的五(上)期末家長會,老師們輪番傳達了家校聯合的緊迫複習計劃...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當天晚上,我們家發起了一場期末考複習辯論會,主題:

時間是擠出來的嗎?

期末考試在即,女兒卻說不“努力”更好,媽媽的回答超讚……


爸爸代表正方,有理有據發言說:

時間當然是擠出來的,我們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惜時如今的偉人就明白了。不要隨便說自己沒時間,時間都是擠出來的。惜時如金的名人有:陳景潤、巴爾扎克、達爾文等等。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十分珍惜時間,他曾給自己擬訂出一張工作時間表,把一天24小時的分分秒秒都充分利用起來。即使在路上走,也在讀讀背背,他的英文、俄文、法文、德文四門外語的單詞,就是這樣掌握的。

巴爾扎克在二十年的寫作生涯中,寫出了九十多部作品,塑造了兩千多個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他的許多作品成了世界名著,他創作的時間表是:從半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說, 在圓椅裡坐十二個小時,努力修改和創作,然後人中午到四點校對校樣,五點鐘用餐,五點半才上床,而到半夜又起床工作。

達爾文在寫作《物種起源》一書時,經常晝夜不眠,沒有一夜超過五個小時,在他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時,仍然堅持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直到臨終前兩天都未間斷。

天道酬勤。也許你付出了不一定得到回報,但不付出一定得不到回報。

期末考試在即,女兒卻說不“努力”更好,媽媽的回答超讚……


爸爸的話聽來理所當然,月兒同學思考了會,代表反方反駁說:

這些名人忘我投入,他們願意和時間賽跑,我認為不是靠擠出來的,而是喜歡後的廢寢忘食,就像我畫畫一樣,因為喜歡,你們叫我吃飯也是不幹的。切!

爸爸遂說:就算他們廢寢忘食是因為喜歡,但意願也要基於努力不是嗎?

月兒反駁:那可不一定,我今天早上晚起床後,差點沒吃上早餐,幸好媽媽沒讓我“努力”,我反而達成目標了。

女兒的話讓我們想起了今早發生的一個小插曲:

今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樣,六點鐘起床準備早餐,月兒或因天冷,或因忘記調鬧鐘,等我喚醒她的時候,發現時間已指向7:15,她平常的起床時間約6:45左右,看到時間,她立馬從床上軲轆爬起來,一邊找衣服穿,一邊著急著說:媽媽,你怎麼不早一點喊我起床呀?我今早還約了同學一塊上學呢。自顧發洩一通,她賭氣說:我不吃早餐了。

我知道孩子晚起後對早已形成的時間觀念起了衝突,她對晚起後的安排和平衡感不足,糾結的情緒需要釋放,面對她的抱怨,我笑笑建議說:今天早上的時間確實有點匆忙,但是吃早餐和上學都是你的事兒,你可以選擇吃或不吃,或吃多少,行嗎?女兒感受到我給她尊重和選擇權的誠意,反而從容了,想了想說:那我還是吃吧,不吃早餐去學校會餓肚子的。爾後的安排,因為女兒心態上放鬆了,不僅愉悅吃完了早餐,還在用餐間隙和我們聊了學校的三兩趣事,最後反而比平時提早了2分鐘出門,我們和孩子體驗了一把在有限時間裡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最後,女兒和爸爸同邀請我作為辯論裁判。我這位裁判,通常來說只傾聽不批判,我同意爸爸有理有據的話,更欣賞女兒帶著問題和反思去質疑,真正的尊重,是讓我們和孩子樂意彼此接納和獨立做自己。

一直以來,我們或信奉一句格言:時間像海綿裡的水,是擠出來的。每當走在上學路上,總會聽到一些家長耳提面命催促說:快點,抓緊,不然上學就遲到了。我們習慣給孩子傳遞“時間是擠出來的”,時間真的是擠出來的嗎?不一定。

我們或有此體會,當我們越是對時間捉襟見肘的時候,它往往卻越擠越少。因為我們在擠時間的時候,時間也在跟我們“急”,無論我們的情緒還是意識層面,往往和行動會形成對抗,而這種負面抗衡,會導致我們身心疲憊,反而,對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從容,心裡少了一份安定,這樣,對時間的管理,越發難以做好。所以,打破不“擠”的困局,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從情緒和行動管理上做到從容,助力達成願望。

期末考試在即,女兒卻說不“努力”更好,媽媽的回答超讚……


尤記得,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喜歡陪伴孩子一齊玩“猜不同”的遊戲:從兩片不同的葉子、兩朵不同的花、兩隻不同的蝴蝶、兩隻不同的小鳥、天邊兩朵不同的雲彩、爸爸媽媽和寶寶穿不同的衣服,告訴孩子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萬事萬物各不相同,求同存異和尊重就是生命和諧相處法則。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驚喜發現,孩子非常喜歡和我們一起探討生活中種種現象背後的不同見解,譬如:龜兔賽跑,兔子一定會輸嗎?堅持就一定能勝利嗎?努力可以為了失敗嗎?等等一類具有辯證性的話題,我們和孩子圍坐一起,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多方不同對話,無論輸贏,淡化答案本身,我們就會樂此不疲享受這種親子互動時刻,並通過這種方式達成和孩子之間的平等對話。

最後說說,相較期末考試本身,我們更傾向營造開放、愉悅的家庭環境,通過傾聽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願望,認同孩子思想,側面幫助孩子減壓,因為親子關係是雙向的,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只有達成實事求是的關係,父母引導孩子達成目標的方式才會有效。

¤ 尹建莉:不寫“暴力作業”

¤ 快考試了你還讓我玩,這樣行嗎?

¤ 2歲孩子因壓力太大導致禿頭,尹建莉老師說:“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作者&主播介紹

月兒彎彎,一位十歲女孩的母親,十年多來一直任職世界500強,從事企業人力資本管理及大學生就業輔導工作,國家二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心理諮詢師;尹建莉父母學堂導師級輔導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