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何說“水最接近於道”?

Amber955


上善若水。這既是老子對於人的評價,更是老子對於水的評價。

這句話也可理解為:“上善之人,其性如水。”

老子認為,上善之人的人格,如同水的性質。那麼,水到底有哪些讓人敬重的性質呢?

老子認為,水最大的優點就是:“善利萬物而不爭”,說水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水的這個無私奉獻的精神,決定了水的性格的偉大,決定了水的品質的崇高。

水的這種崇高品質,有什麼具體表現呢?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停留在別人厭惡的地方,而從不表現出報怨、煩惱、憂愁,反而竭盡所能,滿足萬物的需要,以自己微薄之力,奉獻他人,滿足社會,做一顆默默無聞的螺絲釘,只有付出,沒有索取。

上善之人,如水之德。那麼,上善之人,就是像水一樣的,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默默無聞,艱苦奮鬥。他不為平凡而抱怨,不為低賤而傷感,非但不如此,在這種條件非常艱苦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平和,執著前行,用自己的奮鬥和汗水,為其他人鋪就平坦之路,為他人甘心作嫁衣。

所以,上善之人,“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上善之人,居於善於選擇之地,內心保持平靜,待人真誠而友愛,說話算數,信守承諾,為政則善於化繁為簡,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而行動,則善於把握時機。

從來不與人相爭,所以從不怨天尤人。在奮鬥中快樂,在快樂中奮鬥,簡單而不復雜,簡要而不羅嗦,勤奮而不表功,奉獻卻很快樂。

無私奉獻,但很快樂,這是水的特性,上善之人,就符合這種特性,這種特性,最符合道,所以,老子說:“水最接近於道”。


帝國的臉譜


老子為何說"水最接近於道"?這是由水的秉性所決定的。水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它不僅是生命之源,而且具有剛、柔、堅、容、和、善、獻的品格。水熱則成汽,凝則成冰,蒸雲化雨,滋養萬物;水至柔至剛,至靜至動,因勢賦形;水小聚成細流,大聚成江海;水可上可下,可高可低,能屈能伸;水順其自然,順勢而為,隨遇而安,溶萬物而不爭。這與道法自然中的"道“極為相似。所以,老子才說,上善若水,智者樂水,水近道也! 水與道都具有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道也一樣,誰違背了道,也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這就是水和道給我們的啟示!



如龍得雲13333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道德經》

老子認為,在世間萬物裡,唯有水是最接近於“道”的。水,象徵著人類最高尚的品德修養。上善若水,人類最高級的善良,就是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

在自然界,萬物都是努力的向上生長,只有水不與萬物爭高處,永遠都是往低處流。在地的最低處,萬水奔流而來,聚集在一起而匯成了海。大海廣納百川、不擇細流,故而雄渾壯闊、氣勢磅礴。

水,滋養萬物,哺育生靈,作用遠高於陽光之上。可陽光總是被世人讚美,而水卻總是被大家所忽視。水不去爭,因為水最接近於“道”。我們為人處世,就應該學習水,心胸要寬廣,為人要謙遜,做事要利他,與世要無爭。

水,看起來是很柔弱的。因為,水在高溫下會化為霧氣,水在嚴寒下能結成堅冰,水放進什麼樣的容器裡就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形狀,水流遇到了阻礙會自動改變行進的方向。

其實,水的本質是很堅韌的。水滴數年能讓石板穿透,水越萬山阻隔而奔復到海洋,水被堤壩攔截時會安靜下來、待到閘門一開便洶湧澎湃一瀉千里,水靜默無為而又無所不為。

人之所以要向水學習,目的就是要讓自己擁有一種充滿大智慧的“水性格”。“水性格”常常被人冠於一頂“軟弱”的帽子,其實不然。真正的“水性格”是堅毅隱忍、不動聲色,是故意示弱、避其鋒芒,是積蓄力量、厚積薄發,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反觀我們現在人,處處都講競爭,人人都爭上風,爭了個面紅耳赤、頭破血流,到了最後無論是爭到手了還是沒爭到手,都會發現自己竟然“得不償失”,實在是太不值得,可惜已悔時晚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牛哥談人生


《道德經》是我國第一部道家哲學的開山之作,也是舉世無雙的經典文化作品。它包羅萬象,文意深奧,以“尊道”而“貴德”為宗旨,既論述宇宙本源和萬物化生等形而上問題,也闡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內聖外王”之學。

其中,開篇之語更是如神來之筆,化萬物為無形,玄之又玄老子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然而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又把水詮釋成了最接近“道”的東西,化無形為有形,這究竟是為何呢?

柔能克剛,弱能勝強

水者,無色,無味也無形,乃萬物之源。

物理上說它有三態,固,液,氣。遇冷成冰,通常為水,遇熱成氣。

你說它柔,它卻能穿透最堅硬的事物,水滴石穿;你說它剛,它卻軟綿綿無形,見熱即化無形。

浪擊礁盤,縱然粉身碎骨也決不退縮,前赴後繼,一波又一波,終將礁岩撞了個百孔千瘡;崖頭滴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咬定目標,不驕不躁,千萬次地“滴答”,硬是在頑石身上鑿出一個窟窿來,真可謂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莊子·秋水》中,北海若曰:

不可與井底之蛙談論大海,因為它眼界受限;不可和夏天之蟲討論寒冰,因為它見不到冬天;不可以和鄉曲書生談論大道,因為他被禮教束縛。如果你從江河走出,看到了大海,才會知道自己鄙陋,方能談道。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流歸入大海,無休無止,而大海卻並不因此而盈滿;不停地排洩海水,不知到什麼時候停止,但大海並沒有減少。

難怪道家認為,天下柔者莫過於水,而能功堅者又莫勝於水。

老子把水當作“道”的載體,“道”的象徵,實在令人深刻。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水流到方的容器中就方,流到圓的容器中就圓;你方我也方,你圓我也圓。這就是得道,得人際交往的上善之道。

善行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逐利,處山河湖海之中,默默無聞,這是謙虛的德行。

人際交往中,我們如果能像水一樣潤人心田,有利於人,又不爭名奪利,方能處事圓潤有餘。

水總是舍予、貢獻,兼愛,而且從不索取。

它不會因為是大樹就多給一點,是小草就少給點;也不因為溫潤的山羊就多給一點,是兇惡的豺狼就不給;也不會因為是高山就激流勇進,是小溪就停滯不前......它平等待世間萬物,慈悲為懷。

你看那蓄滿水的深淵,表面上不動聲色,但是靜默之中是那樣的深不可測,水中有潛伏的蛟龍,有深淵中的寶珠。人際交往也要像水那樣心中善於靜默深邃。

如果每個人都只施予,真正貢獻,兼愛,不自私,那麼離大道就不遠了。

心若流水,善莫大焉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何等胸襟!

儘管水受外界感染有渾水、汙水、濁水甚至臭水,但汙者、臭者皆非水之本源,它本身一直是清澈透明的。

水無顏無色,晶瑩剔透;它無慾無求,光明磊落;它無邊無際,容納萬物。惟其透明,才能以水為鏡,照出善惡美醜;惟其無私,才能滋潤萬物;惟其無形,才能匯入大海。

水乃萬物之本,論功勳當得起頌辭千篇、豐碑萬座,可它卻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不張揚,反而“和其光,同其塵”。

俗語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水的方向自古而然都是哪兒低往哪兒流,哪裡窪在哪裡聚,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

然古往今來,人們要不平地而行,要不順勢而下,而往高處走的人卻寥寥無幾。

像水這樣順應自然而表現出低到塵埃的謙遜和達觀,真的是常人所不能匹敵。

這是一種“無為”,但不是對“大我”的無為,而是對“小我”的無為,是在個人利益上的無為。

人若懂得心若似水,善莫大焉。

道,看得見,摸不著;水,有形還似無形,無形勝似有形,看得見,摸得著。道,萬物的規律,玄之又玄;水,萬物的本源,神乎其神。兩者都為玄妙之物,難以描述,德行卻勝於萬物。因此老子說,水最接近“道”。


扁擔圈生活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老子為何說“水最接近於道”?】

《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開山之作,作者為老子,這一部經典流傳幾千年,深受海內外學者的喜愛。

《道德經》分為上下兩部分,分別為道經和德經,《道德經》的思想以道為核心,闡述的是修身治世的智慧。

為何老子說水最接近於道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道”是什麼?

《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言語文字表述的道,都不算是真正的道。

那麼道是什麼呢?道是天地之始,是萬物之母,天地萬物未形成之前道就已經存在了,而且道也是天地萬物延伸出的萬物。

道延伸出萬物之後,卻沒有以自以為傲,而是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

正所謂《道德經》中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就是說聖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發號施令的德政教化,讓萬物自然的產生,而不是人為創造,任其自由發展,而不強加自己意志,功業成就但是沒有據為己有,所以也不會失去,這是道的特性。

即便道衍生出萬物,但是也沒有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妄想主導萬物,沒有自以為傲,而是任由萬物去生長,所以叫做無為,這就是道的核心狀態。

但是我們反觀世間一切事物就會明白,所有的事物都處在爭相鬥豔的狀態中,你爭我奪,並且居功自傲,但是隻要有爭奪,必然會有失敗,有傷亡,更有痛苦。

而在萬千事物之間,唯獨一種東西與其他事物不同,那就是水,水從來沒有爭奪,而是處於萬物之下最卑下的地方。

所以在《道德經》之中,老子就說:上善若水,最好的狀態是如水一樣的品德。

除了水之外,也沒有任何事物能符合道的特性,水養育萬物,沒有與萬物爭名奪利,居於萬物所厭惡的卑下汙垢的位置,所以最接近於道。

水孕育萬物,滋潤萬物,是萬物之源,人離開了水連生存都是問題,水無色無味無形,卻是萬物之源,更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遇熱融化成氣,見冷凝結於冰。

水在任何狀態下,遇到任何物體都能跟隨物體的形狀而變化,遇方則方,遇圓則圓,並且處萬物之所厭惡的卑下之處,沒有居功自傲,無論身處哪種位置,都會向下流淌,唯有水清靜無為,而又無所不為。

水以柔弱低姿態的方式自居,但是水的威力卻不低於任何事物,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旦水咆哮起來,形成洪流,也會瞬間吞併萬物,又讓人有所敬畏和敬仰。

水無形勝有形,好像道一般,也為玄妙之物,所以老子說故幾於道。


國學書舍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的大意為: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是一種人生大智慧,我們在生活中為人處世,不僅要像水一樣包容萬物,而且要潤澤一切。世界上的水不摻雜任何情感,不帶任何偏私,一視同仁的對待萬物,淡水養活著陸地生物,海水養活著海洋生物,它們都同樣被平等對待,享受著水的潤澤。


要有一顆水一般的心,包容他人就是在寬容自己,放過他人的同時更是放過了自己,什麼都不爭了,心靈也就寧靜了。


一個上善若水的人,往往能夠得到善意的眼光,因為他們不僅會包容身邊人的缺點,還會讓人從中學到許多智慧與道理。


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味地容忍,無原則無底線的謙讓,而是有前提條件的,不值得的,不該的人就不要一直退讓,因為他不懂得相互尊敬,不識時務,你一直退讓反而會讓他更加放縱和得寸進尺。


這時我們就要像水一樣,前方遇山我便九曲十八彎,智慧的以退為進,躲開他,離得遠遠的。

我有胸襟有氣度,但我更有傲骨,不會任你踐踏,觸碰我的底線,我便要還以顏色。


水這種包容萬物的特性最接近於道。道本來就是客觀的存在,不帶有任何主觀情感,對待萬物都是一樣的。我們學習水,就是在不斷地接近於道,水就是一種術,通過術我們才能走到道上。


追溯到本源,其實水就是道衍生出來的,水出於道自然會有著一些道的特徵。我們每天飲水,也要學習水包容一切,萬物不爭的品德。


芬芳杜若


老子為何說“水最接近於道”?

水在老子筆下成為“道”的代言者。之所以老子會說水最接近於道,是因為水吻合了道的三個特性:第一,道中蘊含了對立統一規律,水也蘊含了對立統一規律;第二,道無處不在,且沒有任何固定的形式;水也無處不在,且沒有任何固定的形式;第三,道蘊含著巨大能量,能改變世界;而水也蘊含著巨大能量,能改變許多事物。

第一,道中蘊含了對立統一規律,水也蘊含了對立統一規律。

老子的“道”中蘊含了對立統一規律,體現在一系列的對立之中,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比如善惡、美醜、是非、對錯、強弱、成敗、禍福、動靜,等等,都體現著辯證法原理:人們沒有對善的肯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惡的厭惡和唾棄;當我們沉浸在成功或幸福的喜悅中時,就要防範有可能襲來的失敗或者不幸。

水也蘊含了對立統一規律,它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東西,卻又是生命存活必不可少的東西,也是最寶貴的東西;它是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一滴水輕柔無比,潤物細無聲;卻又是蘊含著巨大能量的東西;它是最柔軟的東西,卻又能打敗最堅硬的石頭,水滴石穿;它能被熊熊烈火燒乾了,卻又能用來滅火,凡此種種。

第二,道無處不在,且沒有任何固定的形式;水也無處不在,且沒有任何固定的形式。

道被老子看作是無處不在,卻又不能簡單描述出來的東西。經常被老子拿來形容各種自然界存在的現象:有時被用來形容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被拿來描繪天地混沌一片時亙古蠻荒的那種狀態,有時又被用作描摹天地初分、萬物初生時的一派勃勃生機。道,無處不在,卻又不是以一種固定的形式而存在。

水在世界上也是無處不在的,在自然界,天底下所有的江河湖海,裡面全都是水;在人類世界裡,人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水的特性也和道一般,沒有以任何固定形式存在著,當它流進了杯子就以杯子的形態存在著,當它流進了碗裡,就以碗的形態存在著。什麼容器裝著它,它就表現出容器的形態。

第三,道蘊含著巨大能量,能改變世界;而水也蘊含著巨大能量,能改變許多事物。

道無處不在,世界上有萬事萬物,這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道,這些道蘊含著巨大能量,能改變整個世界。春天到了,萬物復甦,一切生命都開始甦醒,煥發新的光彩,世界變得春意盎然;到了秋冬之際,萬木蕭條,整個世界都變得蕭索、荒涼,花兒謝了,草木凋零。就如同人一樣,青春年少則活力四射,垂老年邁則萎縮凋零。

而水也和道一樣,蘊含著巨大能量,能改變世界上許多事物。水有一個特性就是往低處流,在老子那個時代,沒人知道這是由於地球引力的原因,只覺得這是神秘的道。在老子眼裡,水往低處流,就能聚集起無限多的水,匯聚成江河湖海,爆發出巨大能量。比如漲潮時,或者風暴時,水的能量足以掀翻任何船隻或者建築物。


喬鞅


老子為何說“水最接近道"?水,抽刀斷水,水不斷,天下至柔,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是《老子》第七十八章說的。

以柔弱勝剛強,是老子所持的思想觀念,而水剛好能全釋了老子的思想,以弱勝強,以柔克剛。


初夏思夏愛華夏


水最接近於道

水,無色無味,沒有固定的形態,千變萬化。

水在老子筆下成為“道”的代言者。之所以老子會說水最接近於道,是因為水吻合了道的三個特性:第一,道中蘊含了對立統一規律,水也蘊含了對立統一規律;

第二,道無處不在,且沒有任何固定的形式;水也無處不在,且沒有任何固定的形式;第三,道蘊含著巨大能量,能改變世界;而水也蘊含著巨大能量,能改變許多事物。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一,水與世無爭。恰恰是與世無爭,水擁有最為寬廣的胸懷,擁有海納百川的道德。一個人,只要有了寬廣的胸懷,那麼還有什麼東西能擾亂他的思想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水才是人要學習的最高境界。

第二,水可以隨時隨地而變化自己,不會固執在某一個形態上,遇到山它就是小溪,遇到陸地,它就是波光浩淼的湖,遇到海,它就是寬廣無邊的海洋,什麼都可以接受,都可以變化,而絕不會執著於某個不變的境地。

第三,恰恰是水的柔弱,也造就了水無比強大的能力。高山,水可以衝出峽谷來,堅石,水可以用持之以恆的毅力滴穿。水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力量


為龍


因為,一,水靜,柔而處下。二,利他而大公無私。三,水的成分氫元素,是大道所生的第一個有形之物,也是萬物的共同物種。誰人,若能做到前兩條,誰也能直接得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