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君子有三樂”,“三樂”是哪“三樂”?

慢談讀書


孟子說的人生三樂是:自己的父母健在,兄弟們平安無事,這是第一大快樂。做的事上對得天,下對得起人,這是第二大快樂。能得到天下人才而對他們對教育培養,這是第三大快樂。

“君子有三樂”出自於《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孟子說:“作為君子有三大快樂之事,稱王稱霸天下不在這三樂當中。父母健在、身體健康, 兄弟平安、和平相處,這是第一大快樂;做事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能得到天下傑出的人才進行教育和培養,這是第三大快樂。 ”

其實,孟子說的“三樂”簡單概括來說是:一樂父母健在、家庭平安,二樂做事坦然、心地無私,三樂人才聚集、教書育人。


D東哥


第一個講的是親情,第二個是處世,第三個是教育,思想的傳承

孟子三樂來自孟子《盡心章句上》:

  •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

  •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儒家的君子之樂是人人都可追求的!

我們再看看論語《學而》開篇的三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的開篇在講學習和教育的快樂,儒家認為學習、交友和反省是成為君子聖賢的重點。

儒家的樂不是做帝王將相,而是做君子、賢人、聖人

儒家講的君子之樂不是慾望往外擴張,不注重功名利祿;

也不像佛教往內收,超越生死和煩惱;

而是修養自己,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從士人到君子到賢人再到聖人。


陽明正傳,傳播陽明心學和儒家經典!歡迎關注和探討!


陽明正傳


1 出處:

出自《孟子盡心上》第二十節:

以此為題,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孟子盡心上》第一節)

竭心盡力,才能瞭解自己。

所以《孟子盡心上》是一本自我激勵與完善的書。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

“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但稱王不在其內。父母健在,弟兄無災,第一件快樂的事;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人,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天下的優秀人才而教育他們,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這三件快樂的事足夠,稱王不能算在內。”

強調的是君子,儒家文化中道義與責任的擔當者。

為什麼稱王不能算作君子的樂事?

因為孟子說,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

“君子有志於道,不到相當程度就不可能通達。”


稱王是最次的,有損節操,而君子是不屑的,仁義禮智才是君子深植於心的,君子的志向是追求道,只有孜孜不倦到一定程度才可達到。

那麼道是什麼?

孟子認為,“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做到不可做到的事,達到不能達到的境界,便是天命,君子要以身殉道。

這與道家提倡的道是有區別的,

道家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孟子認為的道,是最高的道德標準,而道家的道指的是天地社會運行的規律法則,一個強調主觀,一個強調客觀。

所以,這段話特指,身為君子應該有的人生樂事。2 孟子“三樂”怎麼理解?

“父母健在,兄弟無故”:天倫之樂。

健在,身體康健,存活於世;無故,無病無災,無意外之禍。

這句話提倡的是“孝悌”之樂,孝敬父母,友愛兄弟。

孟子認為,“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

善養老人的人,仁人便將其視為榜樣而投奔。

這與儒家的“子欲養而親不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是一致的,及時盡孝,躬親撫幼,是基本之人倫,何況君子!

“不愧於天,不怍於人”:使命之樂。

愧與怍:慚愧之意。

字面理解,君子要有行善之心,樂善好施。

孟子既將道列為君子之志,所以這句話還有深意。

不愧對上天,不愧對他人,不是指做了什麼壞事,而是指要順應天道,順應民心。

孟子認為,“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沒有什麼不是天命決定的,順從並接受天命,才是正道。

也就是說,君子要不斷完善自我,發揮社會作用,完成上天賦予的使命,不辜負百姓的期望。

“得英才而教之”:傳承之樂。

英才:優秀的人才。

教育,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教化,是君子的大愛。

孟子認為,“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孟子還繼續補充,認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也就是說,君子教化於人,應注重養成品德,發展才能,解決疑惑,言傳身教,私下受誨。

可見,德行之教為根本,而學問知識為其次。

儒家認為,教育在於德行教化,而君子便是德行教化百姓的實施者。

所以,“孟子三樂”,不僅是尋常之樂,更是君子為人處事,濟世安民之樂,涵蓋了君子的日常德行與社會責任。
3 孔子也“三樂”,是否一致?

孟子有“三樂”,自然想到孔子的“三樂”,同為儒派,是否不同?

《列子 天瑞》中記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孔子游泰山時,見到一個叫榮啟期的鄉野村夫,快樂得彈琴唱歌,孔子問,你穿著破爛,咋還這麼快樂?他說,天地萬物,我生而為人,一樂;男尊女卑,我生而男人,二樂;生死無常,我活九十,三樂。孔子感嘆,說得好,看得開!

快樂有時很簡單!可見,孔子是認同這樣的“三樂”。

《論語》開篇也有孔子三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學而》)

孔子認為,學習,交友,是快樂的事;有容有度,才能為君子。

孔子的人生之樂,同樣簡單,強調人的本位,學習傳承的作用,還有同道相謀,君子之風。

孔孟本一家,樂事雖不同,本質卻一樣。

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看似普通,君子真能做到,不單嚴於律己,還要不斷完善,重要的是以自身之力量,影響他人,影響社會。

這是君子的使命。

4 “三樂”在今天的意義

將孔孟的“三樂”用在今天,就是好讀書,做好人,傳承好。

陳眉公在《小窗幽記》說:“人生一世,有三樂:開卷讀書,閉門修禪,一語濟世。”

曾國藩也說:“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一樂也;宏獎人材,誘人日進,二樂也;勤勞而後憩息,三樂也。” (《曾國藩文集》)

人生的樂事,吃得香,睡得著,有錢花...俗了點,缺了意義。

做人,為第一,盡孝為根本,誠信為基礎。

讀書,應賦予更多的含義,不光是學做人,還要學做事,腹有詩書氣自華是個人素養,願得此身長報國是個人能力與責任。

教育,關係傳承,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生生不息,文化淵源流長,社會不斷進步的最最重要的事情。

可見,孟子“三樂”,不僅是獨樂樂,還是眾樂樂,尋常百姓小幸福,可遇更要可求。

朱熹《集註》說:‘此三樂者,一系於天,一系於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一綠浮芳


我們每每提起孔孟之道,就覺的愚腐,但是之中有很多很精闢的處世哲學是永遠應該作為座右銘的。(孟子、盡心上)講述了君子有三種快樂,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𣎴愧於天,俯不愧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裡說的第一樂是天倫之樂,第二樂是為人之道,第三樂是育人之樂。這些都應該是一個和諧社會應有的道德觀念。還是應該大力提倡的,不能因為我們批判儒學的腐朽部分,就把它的精華都廢掉。

在當今社會就是因為這些洗滌人心的道德雨露的幹沽,才使的社會風氣越來越壞,不孝敬父母,兄弟反目成仇,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第一種樂巳經逐漸消失。而第二種為人之道已經完全被顛覆,什麼𣎴愧於天、不愧於人,只要不愧於我就行了,無恥便成了發跡的通行證。至於第三教育人之樂,更是變了趣味,學校成了愚化孩子的機器,在一切向錢看的社會,教育也變成了賺錢的工具。

悲哉!一個失德的社會是需要警覺的,不治理人心而王天下𣎴與存焉!





泰山124453211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出自《孟子·盡心上》。

直白的翻譯就是: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

再深入一點去理解。

君子有三樂,第一個樂趣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指的就是家庭平安和睦。我們說家和萬事興,家庭平安、和睦是事業的基礎,《大學》中也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的修身齊家也是在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前面。可見家庭是其他事業的基礎。所以家庭平安,是作為一個君子的第一個樂趣。

君子有三樂,第二個樂趣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只有一個人的道德上沒有虧欠,這個人才能走得更遠,才更值得尊敬。一個人良心沒有愧疚,才能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始終保持善念,注重個人品德修養,“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是作為君子的第二大樂趣。

君子有三樂,第三個樂趣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首先是一個教育家,每一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優秀,成為國家的棟樑。其次,分享自己的知識和感悟,才會讓知識產生更大的價值。另外,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生命的延伸和昇華。

家庭的平安和睦、提高自身修養、回饋社會,有此三樂,必然能立於天地間!

諸君一起加油吧,讓我們也擁有“君子三樂”,讓我們家庭幸福,讓我們更加優秀,讓我們為社會回饋更大的價值!

喜歡請點贊支持啊!更多精彩請關注(路尋寫作創富)


路尋寫作創富


13.20君子有三樂

13.20[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①。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②。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13.20[通釋]

孟子說:“君子有三樣快樂的事,在三樣快樂的事中一統天下不包括在內。父母都健在,兄弟沒病沒災,是第一件快樂的事;向上對老天不羞愧,向下對人不歉疚,是第二件快樂的事;招來天下精英之才教導培養他們,是第三件快樂的事。”

13.20[註釋]

①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君子有三樣快樂的事,在三樣快樂的事中一統天下不包括在內。君子,品德高有學識的人。三樂,三樣快樂的事。王,音wàng,稱王,大一統。與存,跟它共存,跟它在一起。“與”後省賓語。存,在,同在,共存。焉,兼詞,於是,即“在三樂中”“在內”“在其中”。

②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父母都健在,兄弟沒病沒災,是第一件快樂的事;向上對老天不羞愧,向下在人面前不歉疚,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來教導培養他們,是第三件快樂的事。俱存,都在,都健在。故,變故。仰,抬頭向上。愧,慚愧。於,對。俯,俯首向下。怍,音zuò,慚愧。英才,優秀的人才。教育,教導培育。

13.20[解讀與點評]

孟子提出的君子三樂飽含著親情,飽含著良能良知,飽含著社會責任感,飽含著對生活美好的希冀。而且孟子提出的君子三樂是有層次的:一樂談的是尊長,二樂談的是自身,三樂談的是後代未來。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並不是排斥“王天下”,而是“王天下”不包括在“三樂”之中。那麼“王天下”值得樂不?“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的言外之意是“王天下”也是樂事,為什麼“王天下不與存焉”,因為他是君子,是君主。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源自美好的期許,但凡君子皆有此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源自對自己做人走得直行得正的自信,問心無愧。“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源自一個教育者的崇高思想境界。這第三樂似乎又不是所有君子都能實現的。

本章產生成語“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天下英才”。


陳廣逵


文丨李怡(ID: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原句】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人,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然而稱王擁天下並不再其中。雙親都在身邊,兄弟也都沒有什麼事故,這是君子心裡的第一快樂之事;上不愧於天,下不做自己慚愧於人的事,為君子第二快樂之事;得遇天下英才並能對之進行教育;這是君子的三樂。

簡單的說君子的三大快樂就是家庭好、心境好、教書育人。

  1. 家是人的根本所在,不管好人,壞人都希望自己家裡的人健健康康、和和睦睦的。


  2. 在這個充滿利慾誘惑的社會里,要想所做所行事情都無愧於天地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們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要堆得起自己的良心。不是有這麼一句話“想要的東西都很貴,想去的地方都很遠,喜歡的人都很優秀,君子愛才取之有道”所以遇見想要的可以用來激勵自己努力奮鬥。

  3. 提到第三條快樂,我就想起來一個人,馬雲。就在去年,阿里巴巴富可敵國,馬雲中國首富,而且後續發展潛力巨大,然而就在這時馬雲退了,他還是去做老師,通過自己名人效應為更多的人授課、解惑,其實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我相信馬雲他心裡像山谷的的潭水無比清澈、透亮。

君子,應有君子所求,追夢路上期待與您同行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孟子是一個很樂觀的哲學家和思想家。為什麼說他是樂觀的哲學家呢?因為孟子對人性的定義是善的。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四種善端,只要保持住這四種善端,就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相反,荀子是個悲觀的哲學家,他認為人性是惡的,所以要用禮法來制約。

正是因為孟子是個樂觀的哲學家,他對人生的快樂很重視,也對人生有哪些最快樂的事,進行了概括。原文是這樣的: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意思是:”“君子有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父母親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這是一種快樂;上不慚愧於天,下不慚愧於人,這是第二種快樂;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教育他們,這是第三種快樂。君子有了這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

其實,這三種快樂,體現了孟子的哲學思想。統治天下,屬於外在的功利快樂,孟子認為這不算是真正的快樂。孟子認為真正的快樂首先是家庭的和諧。因為父母健在,兄弟們沒出什麼大事情。儒家學說以孝悌為核心。父母和兄弟都很好,當然是最快樂的事情。第二種快樂是內心的寧靜與和諧。孟子認為,人要能夠做到上不愧於天,下不愧於地,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內心的寧靜與和諧是最美麗的事情。第三種快樂就是教書育人的快樂!你要是能找到資質很好又能夠勤奮好學的人做徒弟,傳授自己的學說,讓自己的思想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當然是幸福快樂的事情!


好玩的國學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幸福的事。統治天下的快樂也比不過它們。父母兄弟都活著,和和睦睦,是一種幸福。對得起天地良心,面對誰都不慚愧,是第二種快樂。得到天下的人才作徒弟,盡心盡力教育他們,是第三種快樂。君子這三種快樂,統治天下都比不過啊。


孟子這個人最崇拜孔子,孔子有弟子三千。在歷史中記載,孟子拜孔子的弟子子思為師傅,他曾經去遊說齊王,但是沒被重用。後來,又去游水好幾個國家,推廣仁政,但是都沒有被採用。


戰爭年代,打仗最重要,國家強大最重要。諸侯們都想用法家和縱橫家的思想快速強大,因此孟子的仁政顯得有點迂闊。孟子看透了這個時代,知道這個時代沒有真正的王者,因此才教育育人為樂。


孟子之所以這樣說,有幾個原因。我們都知道人是有補償心理的,一件事沒有實現,就會安慰自己。比如追不到林志玲,就自我安慰說,林志玲這種女人上的人多了去,還不如我的醜老婆好。這是一種自我安慰。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儒家比較強調自我修養和孝道。父母兄弟平平安安,和睦相處,這是孝道的體現。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說明修養過關,君子人格已經完成,內聖比外王重要。第三個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則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學說能夠流傳下去。這是三不朽的立德、立言。


因此人生的幸福建立在家庭的幸福,人格的修養上,也建立在文化的傳承上,這是孟子想要表達的意思。


商業風尚人物


孟子的"三樂說"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一章,其本經為: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字面直譯意思是:孟子說,"君子有三種樂趣,但用仁德統一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也活的好好的,這是第一種樂趣;仰頭不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這是第二種樂趣;得天下優秀的人才並對他們進行教育,這是第三種樂趣"。

孟子從三個方面來論述"三樂"的:其一安於健全親情的天倫之樂,其二潛心修養德行的成德之樂,其三用"善知識”擇善教育的教化之樂。這其實就是君子安身立命,立德、立言和立教的準則,與其提倡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一脈相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