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擺脫水稻不賺錢的問題?

Z勿忘心安


提出這個問題的想必是種田大戶了。以我們連雲港灌南為例,地拿到手每年租金平均800-900每年。根據我觀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用藥水平過低,二是人工陳本的投入過多,常常為了某一件事返工。

地多的大戶當地還有政府補助,如果沒有拿到過補助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當地農技站關係沒有打通好。申請家庭農場,是會有政府福利的。

希望能有所幫助吧!謝謝!


雨75871498


要擺脫種水稻不賺錢的問題,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水稻的價格問題,不能太低,起碼不能低於成本價!二是要儘量控制種植水稻的成本,包括農資成本和人力成本,但這很有限,農資成本農民個人無法左右,人力成本對於目前的一家一戶而言也是降到了冰點,因為都是些三八和九九啊!唯一可行可盼的只有水稻的價格了!農民對水稻價格也沒奢望多高,只求穩中有所提升,至少要與物價漲幅相適應,不能象現在這樣物價不停地漲,糧價卻不停地降!國際糧價是低迷,但國人飯碗和餐桌卻不低迷啊,在國人的餐桌上,雞追求的是土雞,肉追求的是牛羊肉和野味肉,水產魚類追求的是高中檔魚類和海鮮,可為什麼對主糧水稻和小麥的價格就不能適當地提高呢?說到這裡有不少人又要說米質不佳的話了,但我想說這都是託辭和藉口!糧價究經該怎樣定位,怎樣做才有利於農業的發展,才有益於保留務農的人力資源,這才是國家急須考慮和應對的問題。


白髮漁樵52


水稻價格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改革措施的第一年,早稻畝產1000斤左右,但算一算髮現,一百多天的耕種和辛苦下來,賣掉水稻卻不賺錢,甚至虧本一二百元。

有人覺得,不要什麼糧價補貼應提高糧價,種水稻不賺的原因是水稻價格偏低;有人覺得,農藥、化肥價格應該降低,糧價不好還種植成本上升,這不是雪上加霜嘛。

關於水稻最低收購價,糧食補貼政策的調整,國家是為了維護農民的利益,水稻收購價一直比國際市場價格要低。

至於農藥和化肥的價格問題,很多農戶仍存在種植誤區,只關注價格變化,卻忽視了單位面積使用總量和投入產出比。比如重施尿素,輕視磷鉀肥,因為尿素便宜;不均衡施肥花錢多,遇到病蟲害又不捨得,受了損失才花大成本防治。受糧價的影響,不少農戶選擇使用自留種或者購買便宜的常規種,常見的一些種子問題導致絕收的大部分是因便宜購買到假種子。使用自留種或常規種的用種量一般是雜交種的2-3倍,尤其是直播田用種,密度大,植株小,每株穗粒數少。

水稻的產量是由有效穗數、結實率及粒重(千粒重)三個因素組成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相互補償的,並不是每畝穗數愈多,或每穗粒數,或結實率,或粒重愈高,產量就愈高。還有一種情況,水稻產量高,但用肥當不要錢似的,用一百五十斤磷肥、三十斤尿素、五六十斤鉀肥。長期大量施用氮肥和磷鉀肥,不僅利用率低,對土壤造成的破壞也大,後期會出現再怎麼增加施肥,產量就是高不上去,甚至減產。產量高不高,不在施肥量,而在怎麼科學施用,從細節管理上入手。隨著直播的推廣流行,田間雜草數量越來越多,抗性雜草日趨嚴重,甚至一季水稻除草成本都要一兩百,甚至花錢還不一定搞得定。究其原因,主要是田間粗放式管理,播前不封閉,出了雜草未選對藥及時防除。在防治病蟲草害時,見蟲打蟲,沒病不預防,噴藥時不均勻,一桶水打兩三畝地。前期不注重預防,發生後為了快速見效隨意加大用藥量,結果雜草沒打死禾苗卻遭殃了,病蟲草害的抗性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要想種植水稻賺錢,除了關心糧價,更要注重科學種植,合理利用,來降低種植成本,提高投入產出比,才能真正的賺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