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 專家在發聲】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抗擊疫情 專家在發聲】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文/ 周昆平、唐建偉、劉學智、陳冀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課題組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診斷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當前經濟運行和金融市場帶來顯著影響,一季度經濟增速可能明顯放緩,二季度之後經濟增長有望回穩但存在不確定。可以考慮在春節之後適度加大政策寬鬆力度,提早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


▍ 本次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超過SARS疫情


2020年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即“2019-nCoV”,是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與2003年的SARS疫情有諸多相似之處,二者都是冠狀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具有相似的疫情特點。當年SARS疫情爆發期間,疫情處理經驗缺乏導致持續的時間較長,從2002年11月一直持續到2003年6月,並且引發劇烈的情緒恐慌,對經濟運行的短期衝擊比較大。經歷了SARS疫情,現在已經積累了經驗,能夠更有效應對當前疫情。當前檢測手段更先進,疫源感染控制手段已經增加很多,將有效降低肺炎重症比例和死亡率。然而,對比當前和2003年內外部環境及各相關因素,本次疫情對經濟運行的衝擊將強於SARS疫情。


從疫情狀況來看,本次疫情的傳播速度更快、感染人群更多、擴散範圍更廣,影響面超過了SARS。本次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性比較強,存在14天可傳播疾病的潛伏期,並且疊加春節前後人口大範圍遷徙,導致疫情傳播性較廣。當年從發現首例SARS患者到疫情結束經歷了近半年,我國確診人數5327人(含港澳臺及國外一共8069人),我國確診50人以上的省市僅有7個,並且集中在北京市、廣東省、中國香港三地。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才發展了1個多月,截止2020年2月1日18點已經確診11889例(含港澳臺及國外一共12014例),確診100人以上的省市已經達到16個。由於本次疫情影響人數與區域範圍都超過了SARS,預計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也更大。鑑於本次疫情仍處於爆發期,並且傳染源仍不明確、病毒存在變異的可能,如果疫情長時間得不到控制,對經濟社會的衝擊程度可能持續加重。


從外部環境來看,2003年我國正在全面享受全球化紅利,而當前出口狀況已不如當年,應對內需減弱衝擊的能力減弱。

2003年中國剛加入WTO不久,正在全面享受融入全球分工與市場的紅利,經濟增長動力強勁,對突發事件的抗壓能力較強。加入WTO之後出口增速從2001年7%加快到2003年34.6%,強勁的外需有效應對了SARS對內需的衝擊。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動能從外需向內需轉變,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減弱。2019年我國出口增速只有0.5%,出口狀況已不如當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和中美貿易摩擦影響,2019年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速只有-12.5%,創2008年以來新低。在當前的外部環境下,應對內需減弱衝擊的能力不如2003年。


從經濟結構來看,當前第三產業和消費佔比遠高於2003年,而疫情對服務業和消費領域的衝擊較大。2003年一、二、三產業在現價GDP中的佔比分別為12.4%、45.6%、4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1%、57.9%、39%,第二產業是經濟的支柱。2019年第一、二、三產業分別佔比7.1%、39%、53.9%,一、二產業分別較2003年下降5.3、6.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11.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9.4%,比2003年上升20.4個百分點。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淨出口的經濟貢獻率分別為57.8%、31.2%、11%,其中消費的貢獻率高於2003年22.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低於2003年38.8百分點。由於疫情對服務業和消費領域的衝擊較大,因而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將大於2003年的SARS疫情。


從經濟週期來看,2003年我國處於經濟上行週期,而當前處於經濟結構轉型時期,疫情將加重經濟下行壓力。2003年我國經濟內生性動力較強,無論是要素釋放還是政策調控都有很大空間。人口紅利逐漸釋放,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經濟處在上行週期,應對短期衝擊的能力較強。2003年我國宏觀槓桿水平較低,貨幣信用處於快速擴張階段,財政釋放空間也較大,能夠有效應對經濟波動。當前我國處於經濟增長換擋期,傳統增長動能減弱,經濟增速已經從過去的高速增長逐漸放緩到2019年的6.1%。人口紅利已經消失,要素資源約束加重,部分工業領域面臨產能過剩,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不牢固。宏觀槓桿率較高,信用擴張存在風險,財政收支壓力加大。疫情對當前經濟的影響更為明顯,可能加重下行壓力,並且加大宏觀政策調控難度。


從要素流動來看,當前我國經濟開放性和要素流動性高,更容易受到疫情傳播的影響。2003年我國要素流動相對緩慢,疫情傳播性相對小一些,對經濟的影響也相對較小。當前我國經濟開放性顯著增加,跨區域經濟聯動性較強,無論是勞動力還是生產資料的跨區域流動需求顯著增加。特別是人口流動性明顯強於2003年,武漢作為我國經濟的地理中心,恰逢春運人口大遷徙,受到疫情的影響將較為顯著。為了控制疫情傳播,當前採取了武漢封城、推遲假期返工、減少公共交通、停止公共與集體活動及其他必要措施,這些措施越嚴厲對控制疫情傳播越有效,但也意味著切斷了要素流動,短期內對經濟的衝擊就會越大。


▍ 疫情對消費、服務領域和中小型企業的衝擊較大


參照2003年SARS對經濟的影響,受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最大的將是消費和服務相關領域。疫情對工業生產存在一定影響,特別是消費需求減弱可能導致部分中小型生產企業生存空間受到擠壓。投資和進出口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但隨疫情發展狀況可能出現波動。


疫情對消費的衝擊強於2003年,預計今年一季度消費增速可能顯著下降,不排除1、2月消費負增長的可能。在SARS爆發的集中時期,為了控制疫情蔓延,降低被感染概率,“五一”黃金週被取消,外出旅遊與就餐受到嚴重影響,這對消費增長帶來較大沖擊。2003年5月份消費增長4.3%,比一季度末下降了5個百分點。隨著疫情結束,三季度消費增速普遍回升到9%以上。本次疫情正好趕上春節假期,將對一年一度的傳統消費旺季帶來較大沖擊,導致對消費的影響程度可能強於2003年。2019年消費增長8%,預計2020年一季度消費增速可能顯著放緩,不排除1、2月消費負增長的可能。受衝擊最嚴重的可能是旅遊、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相關消費,服裝、傢俱家電、化妝品等消費也將受到一定影響。並不是所有消費領域都受到負面衝擊,與預防藥品以及相關的醫療保健、健身器材等消費可能顯著增長,日用洗滌用品、消毒液、中藥材及中成藥等消費也可能加快。二季度之後,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費增速有望回升到平穩運行態勢。


圖1:非典時期對消費增長的短期衝擊較大

【抗擊疫情 專家在發聲】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疫情對工業生產存在一定影響,需求減弱疊加返工延期,部分中小型生產和服務企業可能面臨生存壓力。SARS疫情對人口流動和工廠集中化作業帶來顯著影響,導致2003年二季度工業生產明顯放緩,無論是輕工業還是重工業都受到衝擊。2003年3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16.9%,4、5月份分別下降到14.9%、13.7%,分別降低了2、3.2個百分點。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工業生產逐漸恢復,6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回升到16.9%。目前來看,本次冠狀病毒疫情可能主要爆發在一季度,而一季度是我國傳統工業生產淡季,因而對今年工業運行的衝擊相對有限。受疫情的影響,可能影響2月份工人返工,對春節後恢復生產可能帶來影響。預計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速將較低,可能降到4%左右。二季度之後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工業生產有望恢復正常;如果疫情仍在發展,那麼影響程度可能超過2003年。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我國企業經營壓力本來就比較大,尤其是解決了社會絕大部分就業的中小型生產和服務企業的承受能力較為有限,部分企業利潤率已經很低,債務壓力較重。如果3月份之後消費需求不能恢復,企業難以順利復工,將嚴重影響企業營收,可能導致部分企業面臨生存壓力。


圖2:非典時期對工業生產帶來一定影響

【抗擊疫情 專家在發聲】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投資和進出口受到的影響程度關鍵看疫情持續時間。從投資來看,2003年SARS疫情期間投資保持穩定,5月份投資增速還小幅上升到31.7%。從進出口來看,2003年SARS疫情期間進出口運行平穩,只有4月份進口增速有所下降到34.4%,但8月份疫情已結束進口增速更低,進口增速波動與SARS相關性較小。因此,如果本次冠狀病毒疫情能夠得到有效控制,與2003年類似,預計今年投資和進出口都不會顯著受到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疫情長時間得不到控制,二季度之後的投資和進口需求或將受到影響而有所波動。


從投資內部結構來看,疫情對基建投資的影響可能有限,而對製造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的影響相對明顯。2020年1月各地專項債發行明顯提速,多地啟動新增專項債發行,首次發行時間較2019年提前近20天,全年專項債規模有望擴大到接近3萬億。基建投資補短板力度加大,促進1月份建築業PMI上升3個百分點到59.7%,業務活動預期指數上升到64.4%。在基建投資預期回升的帶動下,2020年投資增長可能穩中趨升。多個省份延後開工,從供給端影響企業的生產恢復,將影響到一季度製造業投資需求。對房地產業而言,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今年一季度的房地產銷售、開工都可能產生影響,部分省份建築工地復工延期,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可能下降。


WHO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PHEIC,對我國出口帶來一定影響,但不必誇大負面衝擊。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決定把這次疫情列為PHEIC,即“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別。WHO把這次疫情列為PHEIC,對我國貿易和跨境旅遊形成制約,我國可能面臨其他國家採取貿易限制、旅遊暫停、撤僑等措施。截至1月31日,已有62個國家針對中國公民採取入境管制措施,部分國家暫時禁止在過去14天內去過中國大陸的外國公民入境。美國、日本、韓國、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法國等國家正積極安排撤僑,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縮減往來中國航班。當前出口運輸會受到一些限制,這與2003年情況差不多,受限的出口量佔整體出口的比重並不大。1、2月是我國貿易淡季,出口量本來就相對較少,1月出口增速可能很低,主要是春節錯位的影響,並非疫情導致。如果疫情延續時間較長,3月之後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湖北省被列為疫區,那麼國外將對來自中國的商品提高准入門檻或直接禁止進入,可能對出口帶來較大沖擊,對經濟平穩運行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需要明確,影響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外需狀況,全球經濟增長和中美貿易摩擦將決定出口增長情況。由於中美已經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如果疫情能夠在一季度控制住,之後出口應該能夠較快恢復。


列為PHEIC也能帶來積極作用,會給中國帶來更多國際合作協調,更多國際人員、物質、技術援助,將對防控疫情產生積極效果。需要明確,是疫情影響我國經濟,而不是WHO對疫情的定性影響中國經濟,不必誇大被列為PHEIC對我國帶來的負面衝擊。類似於2003年非典期間,我國部分城市被WHO列為疫區,2003年6月非典得到控制之後全部從疫區除名。這次WHO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PHEIC,將促進疫情得到更為有效的控制。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改善,三個月之後有望解除PHEIC。


圖3:非典時期對投資和進出口的影響不明顯

【抗擊疫情 專家在發聲】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疫情將緩解一季度物價上漲壓力,年內物價高點可能在二季度。2003年SARS疫情對短期物價帶來衝擊。CPI環比出現持續下跌,二季度環比降幅較大,三季度之後逐漸回升。CPI同比增速在6月為0.3%,降到年內低點,三季度之後逐漸回升。2019年下半年以來豬肉價格快速上漲帶來物價上漲壓力,本次冠狀病毒疫情可能緩解物價持續上漲壓力。今年一季度春節期間消費需求可能弱於往年,對CPI環比的拉昇作用也將相對較弱,不排除2、3月份CPI環比下降的可能。二季度之後如果疫情顯著好轉,CPI環比漲幅將回升。考慮到2020年CPI翹尾因素呈前高後低的特點,1-6月幾乎每個月翹尾因素都在3%以上,上半年CPI同比漲幅仍將較大,下半年隨著翹尾因素下降而回落。因此,預計全年CPI走勢將前高後低,本次疫情導致一季度CPI同比上漲壓力有所減弱,二季度疫情減弱之後CPI同比可能成為年內高點,三季度之後可能顯著回落。


圖4:非典時期對物價帶來短期衝擊

【抗擊疫情 專家在發聲】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 疫情衝擊短期經濟增長的同時可能促進新業態發展


當年SARS疫情從2002年11月開始出現,經歷了較長的潛伏期,直到2003年4、5月才出現快速擴散並達到頂峰。因此,對2003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長沒有明顯影響,而對2003年二季度經濟增長帶來較大沖擊。GDP同比增速從2003年一季度11.1%下降到二季度9.1%,GDP環比增速從12%以上回落到3.5%。三季度SARS疫情已經得到控制,經濟增長逐漸恢復,經濟增速回升到10%。根據SARS疫情經驗,疫情快速爆發到得到控制大概經歷2個月時間。相類似,此次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衝擊的時點主要集中在今年一季度。


參照SARS的影響,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可能下降到5.2%-5.5%。當前是本次冠狀病毒疫情快速爆發階段,已經採取的全方面控制措施,如果與SARS同樣經歷2個月爆發期,那麼2020年3月份之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那麼本次疫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將主要集中在一季度。2003年經濟增長10%,四個季度GDP增速分別為11.1%、9.1%、10%、10%,SARS主要影響了二季度GDP增速比全年低了0.9個百分點,影響程度大概為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於春節期間,將對一季度經濟增長帶來較為明顯的衝擊,影響程度可能大於2003年二季度。考慮到當前經濟增速已經遠低於2003年,疫情對經濟增速的影響絕對波動幅度可能小一些,預計在0.5-0.8個百分點。由於2019年三、四季度經濟增速都為6%,預計2020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可能在5.2%-5.5%。從三次產業來看,受到影響最明顯的將是第三產業,預計一季度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可能有所下降。


圖5:非典時期對GDP增長的短期衝擊

【抗擊疫情 專家在發聲】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二季度之後經濟增長有望回穩,關鍵看疫情持續的時間。由於本次疫情擴散時間與春節假期高度重合,對年初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大。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經濟增長有望很快恢復,甚至出現壓抑性需求爆發和積極政策疊加效應導致經濟增速顯著反彈。因此,預計2020年經濟運行將呈前低後高特徵。不過,受疫情發展不確定性的影響,經濟運行也存在不確定性。如果2月份之後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那麼二季度經濟運行有望恢復,經濟增速很快將回升到6%左右,此種情景的概率較高(大約60%)。如果疫情延續到3月份之後,全國氣溫回升才逐漸得到控制,那麼二季度經濟運行也將受到一定影響,經濟增速回升到6%以上要到三季度才能實現,此種情景概率略低(大約30%)。如果疫情持續時間類似SARS那樣長達近半年或者更長,那麼可能影響全年經濟增長預期,並波及到全球市場,此種情景概率較低(大約10%)。


2003年SARS疫情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淘寶等網購業態快速發展,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也可能帶來新的行業發展機會。

傳染病疫情重點衝擊用戶聚集型的線下服務業,如交通運輸、旅遊、餐飲、線下教育等等,可能帶來與之替代性較強的線上經濟發展。如電商、新媒體、網絡直播、線上教育等等,這些行業發展速度可能加快。疫情可能促進“病從口入”的觀念深入人心,從而改變消費觀念,更加註重食品安全,並對綠色環保、垃圾處理、水和空氣淨化等領域帶來發展機會。受疫情的影響,很多企業正在減少集中化辦公,加緊探索遠程辦公和獨立辦公,將促進遠程協作與移動辦公平臺發展,帶動相關諮詢服務產業和科技產業發展。特別是在5G技術推廣應用的新時期,未來一些基於5G技術基礎發展壯大的新業態是值得期待的。


▍ 疫情對金融市場影響應客觀看待


對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金融市場的短期衝擊以及未來的影響仍應客觀評估和理性看待。


疫情將使貨幣政策偏松調節力度加大,市場短期流動性寬鬆,債市走勢樂觀。經濟週期運行階段不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前疫情中、疫情後國內債市將走出與2003年明顯不同的走勢。圖2中顯示,由於經濟處於上行週期,“非典”的出現推遲了政策收緊的步伐。可以看到,2003年8月前,M2增速依然在擴張,而之後開始回落,回購利率開始抬升,而10年期國債和國開債到期收益率都呈上升走勢。如今,經濟原本下行壓力較大,貨幣政策處於逆週期發力偏松調節的階段,政策方向明顯與2003年相反。疫情不僅不會推遲政策放鬆的步伐,反而會使寬鬆政策調節的時間前移和力度加大。從多個監管部門的發言和態度而言,短期內為保障金融支持疫情阻擊戰,流動性是基礎。儘管2月初有大量前期投放的跨節流動性即將到期(1.18萬億),但為維持市場流動性更加充裕,用更長期的流動性工具加量對沖到期逆回購投放資金幾乎是確定性事件。考慮到疫情對於當前實體經濟的衝擊明顯強於非典時期,疫情之後,穩增長可能需要更大力度的逆週期調節,短期債市收益率繼續下探,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年內存在突破2016年10月底2.7%左右前低的可能。儘管利率債有樂觀判斷,部分信用債可能因疫情衝擊而存在壓力,尤其是一些直接受到衝擊的發債主體。監管部門也留意到相關風險,也在企業信息披露等監管事項方面做出了適度放寬風控指標的安排。風險偏好較低的機構,信用債的配置可適當向高評級品種傾斜。


圖6:非典時期貨幣政策與利率走勢

【抗擊疫情 專家在發聲】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股票市場短期壓力較大,中長期不應過度焦慮。事件性衝擊對於股票市場的影響短期主要表現在情緒上。回顧非典時期的A股市場走勢,由於經濟基本面走勢較好,投資者行為雖可能受疫情的影響,但相對有限。而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原本市場上存在品種選擇困難的投資者極易跟風簡單的市場邏輯“疫情相關”。短期內,餐飲、旅遊、影視、交運、教育培訓等行業受疫情衝擊較大,醫藥、醫療、在線遊戲等行業可能領跑市場。然而,從長期來看,國內A股市場大量的品種估值偏低,加之逆週期調節可能超預期發力,投資者不應對中長期趨勢產生過度焦慮。


短期情緒偏負面,人民幣匯率走勢總體穩健。近期由於中國疫情、英國脫歐等因素影響,使得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1月末人民幣匯率再次回到“7”附近,主要還是受短期疫情情緒影響。投資者因為對武漢疫情擴散擔憂而賣出人民幣,尤其是近期人民幣獲利盤湧現,繼而觸發亞洲貨幣遭拋售。疫情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更多的體現在改變市場參與者預期,從而可能加大市場的波動,比如疫情蔓延以來,出現短期性匯率貶值、股市下跌等。但總體而言,隨著國內對於疫情的防控和應急管理,市場將逐漸對中國恢復信心,人民幣匯率走勢也將回歸到基本面決定,預計全年仍將保持穩中有升的走勢。


▍ 疫情或將導致局部信用風險發生,銀行業全年盈利或小幅下調


我國金融系統總體保持穩健運行,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14.6%,撥備覆蓋率186.1%,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7.5%,流動性穩定,關鍵時期能為疫情阻擊提供堅實的金融支持和保障。貨幣市場方面,相比17年前“非典”時期,央行擁有了更加豐富的流動性管理調節工具,銀行間局部流動性風險化解能力明顯提升。儘管,資管新規推出以來,部分銀行仍存在或多或少規範整改方面的困難和壓力,但監管部門從實際情況出發,對於2020年底確實難以完成處置的資產,已經允許適當延長過渡期。近期,監管部門一齊發聲給出的節後增加流動性支持的信號,事實上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銀行體系的抗衝擊能力,同時為關鍵時期為疫情阻擊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疫情對於銀行業的直接衝擊主要表現為響應疫情防控隔離相關規定,網點“現場業務”方面將會減少。然而,金融科技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長足發展,以及當前銀行客戶的業務辦理偏好等都更加朝“線上化”傾斜,銀行絕大多數業務可以由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所替代。線下業務的減少與線上業務的增加對沖,疫情防控對於實際業務總量的影響有限。然而由於疫情對實體經濟的短期衝擊,將很大程度上對銀行產生顯著的間接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速短期放緩可能直接影響銀行信貸需求。然而,由於政策明確指出信貸應全力滿足衛生防疫、醫藥用品製造及採購、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攻關、技術改造、醫療物資生產等方面的合理融資需求,新的融資需求可能對沖一部分短期經濟放緩帶來的信貸需求壓力,但不是全部。二是特殊時期政策調節力度超預期,非對稱降息等宏觀政策提前,銀行業淨息差水平收縮的壓力可能因此而進一步加大。短期降息可能對一季度利潤衝擊不大,但隨著存量切換的開啟,全年銀行業利潤增長壓力將逐漸顯現,行業盈利水平或小幅下調。三是部分企業受疫情影響可能會出現業績下降或倒閉風險,銀行不良可能有所上升。疫情對不同微觀個體的衝擊程度不一樣,從受衝擊程度來看,民企大於國企,小微企業大於大企業,農民工大於正式職工。為防範疫情擴散,全國春節假期延長,部分省市復工時間進一步推遲,大量員工居家隔離,大量製造業企業正常的經營計劃遭受衝擊,甚至停擺。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業個別存在破產倒閉的困境,銀行在相關企業投放的信貸也可能面臨信用風險,最終可能表現為行業不良率的上升。四是疫情對於金融市場的衝擊,也同樣傳遞至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進而影響到銀行的財務經營指標。考慮到銀行的資產負債配置結構,權益類市場的波動對銀行整體業務收支影響較小。債市的趨勢以及匯率的變化可能影響更大。考慮到特殊時期央行逆週期調節力度可能超預期,債券市場到期收益率下行,對於銀行持有的債券品種現值有利,同時由於流動性增加也將使得負債端成本降低。匯率方面短期受情緒衝擊,跌破7,但總體穩健,進而銀行資產負債計價估值方面受匯率影響並不會太大。由於外匯局為防控疫情建立“綠色通道”,切實提高外匯及跨境人民幣業務辦理效率的要求,銀行在便利防疫物資進口、捐贈等跨境人民幣業務結算、支持企業跨境融資防控疫情等方面甚至存在一定業務機會。


▍ 宏觀政策需隨著疫情發展提早調整


基於以上分析,當前疫情運行狀況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在一季度將體現出來,疫情好轉之後經濟運行將回歸正常運行。考慮到第四次經濟普查上修了2014年以來的GDP結果,2020年經濟增速達到5.6%就能夠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但根據以上分析,此次疫情對經濟金融的衝擊可能強於“非典”時期,為了避免疫情對本就下行壓力較大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需要提早對宏觀政策做適度調整。財政和貨幣政策都應做出一些針對性安排來提早應對疫情可能給中國經濟及金融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衝擊。


財政政策應針對疫情影響加大定向支持力度,適度提升財政赤字率到3%或者更高。面對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影響,2020年財政政策穩增長的力度應該有所加大,在保穩定和促進六穩上發揮更大作用。


一是加大財政支出在應對疫情上的作用,鑑於2019年財政赤字率為2.8%,2020年可以適度提升到3%或者更高。


二是加大定向支持力度,針對疫情影響提供減稅優惠和財政補貼,重點支持受疫情衝擊的消費和生產行業,儘快促進消費擴張和生產恢復。


三是對疫情影響較大的一些中小微型企業、城市個體工商戶、農民工等微觀主體建議通過定向減稅、發放補貼等方式進行救助支持,防範可能出現的中小企業集中倒閉、失業潮及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問題。


四是考慮到疫情的負面影響,專項債規模可以適度提高到3萬億或者更高,充分發揮專項債券擴大有效需求、穩增長的作用。


五是如果此次疫情導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可以考慮發行特別國債,不是對預算赤字的融資,不計入預算赤字。


六是疫情過後,要明確地方政府穩增長的責任,消除不作為現象,鼓勵地方投資積極性。


充分利用貨幣政策空間,提升定向支持政策落地效率。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銀髮〔2020〕29號)對於提升應對疫情期間的金融支持政策已從銀行、保險等多方面、多層次地做了詳細的布控,框架既定情況下的重點即提升定向支持政策落地效率。未來金融政策建議:


一是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維持在合理充裕水平。在全球面臨增長壓力和降息背景下,疊加特殊疫情時期,國內貨幣政策偏松調節時間可以進一步提前並加大力度。可靈活運用定向流動性調節工具,全面或部分降准以提升銀行信貸投放能力。


二是在保持流動性寬鬆以壓降貨幣市場利率引導債市、信貸融資成本下行,同時也壓低銀行負債端成本,進一步提升銀行在抗擊疫情中的積極主動性。MLF操作利率下調可提前至2月20日之前。


三是按照《通知》的相關規定,對定向支持衛生防疫、醫藥用品製造及採購、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攻關、技術改造、醫用物資生產企業等領域的信貸資金進行密切跟蹤督促,確保阻擊戰金融資源精準到位。由於相關領域融資做出“優惠”讓步,對於銀行相應的監管彈性也應有所提升。


四是密切關注受疫情衝擊較大的中小企業,對紮根地域、服務中小企業佔比較高的銀行進一步提升監管容忍度和流動性支持。優惠利率的T-MLF工具可以適時推出對其進行相應的支持。


五是進一步健全預期管理,合理引導市場情緒。疫情事件的衝擊需要動態的跟蹤和關注,抗擊疫情期間和之後都應藉此契機進一步檢驗和完善國內的預期管理。跟隨事態的發展,動態地調節逆週期政策力度和穩定市場情緒,防止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


【抗擊疫情 專家在發聲】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