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們的“匠心”事業?

海南粉、抱羅粉、後安粉……日復一日,一碗碗米粉點亮了海南人的生活。對很多海南人來說,呲溜呲溜地嗦完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粉,一個早晨才顯得充實和完整。但你知道嗎?每天要吃的一碗粉,看似簡單,卻蘊藏著一個個獨特的匠心故事。

七旬阿公的文昌抱羅粉

在文昌,最為著名的當屬抱羅粉,位於文南老街的“望城抱羅粉”是數一數二的老店。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們的“匠心”事業?

位於文昌文南老街的“望城抱羅粉”店。


1989年,在文昌汽車修理廠做保衛的王綏民辦理停薪留職,在文南老街開了一家茶店。由於文昌的茶店越開越多,生意便沒那麼好做。於是,王綏民決定前往抱羅鎮拜師,向一位抱羅粉三代傳人學習做粉,並將師父請到店裡坐鎮,轉型專門做抱羅粉。

過去的抱羅粉也屬於粉湯一類。王綏民研究將滷汁和粉幹拌,配以瘦肉絲、牛肉條、花生仁等佐料,讓醃抱羅粉一炮而紅,廣受食客們歡迎。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們的“匠心”事業?

香氣四溢的醃抱羅粉。

王綏民說,師父的家人早在1949年以前就開始做抱羅粉,在中國改革開放後,抱羅粉開始向抱羅鎮以外的地方傳開。從開抱羅粉店迄今,王綏民都遵循師父所教授的方法做粉,保證配料的一致性,口味一貫獨特,因而也吸引了眾多食客,望城抱羅粉也開始蜚聲國內外。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們的“匠心”事業?

“望城抱羅粉”的醃粉深受當地居民喜愛。

逢年過節,是“望城抱羅粉”生意最好的時候,最多時一天可以賣出1000多斤粉,並還招待過不少華人華僑和外國友人。大陸游客也常常“聞香”而至,到文昌來一品望城抱羅粉。

王綏民告訴小嗨,過去一直堅持手工壓制粉條,但後來銷售量逐漸加大,無法滿足需求,便開始在外購買粉條,“粉條的味道其實是差不多的,主要是炒出來的配料要注意火候,滷汁也要嚴格按照配方烹製。”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們的“匠心”事業?

“望城抱羅粉”的特製滷汁。

近30年過去了,“望城抱羅粉”為他攢下了豐厚的家底,但王綏民也已成為71歲的老人,終究要面臨“退休”。他遺憾地說:“子女都有自己的工作或是生意,我老了也做不了多久,以後這家很可能要轉讓給別人。”

無論這家“望城抱羅粉”日後存在或消失與否,它都給人們留下了對抱羅粉獨特的回憶。

海口世伯的龍塘粉

不過,在海口龍塘鎮經營了多年“龍塘粉”的王世伯,並沒有王綏民的後顧之憂。

龍塘粉同樣由大米制成,口感滑彈、米香味濃,在海南眾多米粉中獨樹一幟。與醃抱羅粉相似,它也是加入秘製滷汁及花生米、牛肉乾、酸菜、芝麻等配料拌食。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們的“匠心”事業?

王世伯和他的“世伯百年粉店”。

從14歲起,王世伯就隨父親學習做粉。談起家裡做粉的歷史,王世伯指向店內懸掛的一幅畫:“過去我們家人賣粉,就露天支個攤子叫賣,傳到我這裡,已經是第5代了。”

由於做的粉地道、味美,王世伯十多年前被廣州的酒家老闆請去做粉,吸引了很多廣州食客的味蕾。在將做粉的技藝傳給他人之後,王世伯2011年回到老家龍塘鎮,將自家的房子改造成粉店,開始專心自己做粉。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們的“匠心”事業?

正在忙碌的王世伯。

在王世伯的粉店裡,一個櫥櫃分外惹眼。這個櫥櫃擺放著祖輩做粉的用具,椿芝麻具、制粉筒、粗鹽壺、公雞碗等一應俱全,仿若在敘說著王家做粉的歷史。過去從祖輩開始用的米磨,已經用壞了好幾個。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們的“匠心”事業?

王世伯祖輩做粉的工具被擺放在店裡的櫥櫃中。

對王世伯來說,一碗龍塘粉蘊藏著百年手藝,承載著祖輩幾代人的匠心,用心做好每一碗粉,用心善待每一個人,大家品的是味道,自己做的是情懷。所以他在朋友建議下,註冊了“世伯百年”的商標,希望能將粉店永久傳承下去。

現在他的大女兒在鄰近的龍橋鎮也開了一家“龍塘粉”店,還有兩名子女在龍塘鎮的店裡幫忙。每天凌晨3點,王世伯和家人都要起早制粉。

天微亮,“世伯百年”粉店所在街道開始熱鬧起來,趕來吃粉的人絡繹不絕。晚些時候,還有來自海口城區的市民來光顧。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們的“匠心”事業?

慕名而來的客人正在給“龍塘粉”拍照。

海口市民莊先生覺得,“龍塘粉”的味道在海口找不到,有牛肉、豬肉、花生、芝麻等調料,頗具特色,在海口基本上找不到這麼好的小吃。所以他和朋友們經常從海口城區騎車過來,吃上兩碗“龍塘粉”,再慢慢騎車回家。家在龍塘鎮的鄭宏忠說,他從小就吃王世伯做的龍塘粉,用的配料也很香。

在一些節日裡,龍塘粉也成了宴席裡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在海口羊山地區,人們結婚、老人過生日,或是建房子都要用粉。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們的“匠心”事業?

王世伯推動“制粉”用的石磨。

此前,王世伯還曾向相關部門申請將“龍塘粉”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沒有達成。

但他並沒有灰心。王世伯告訴小嗨,做粉的最主要目的不在於掙錢,而是要堅持做良心粉,不放任何有害的添加劑,以後慢慢將品牌做大,自然更受人們的認可。

武大畢業生的萬寧後安粉

將分好的粉條倒入漏勺,放到開水中燙上一遍,隨後裝碗,放肉和粉腸,再倒入一大勺熱氣騰騰的豬骨湯,一碗香氣四溢的萬寧後安粉就“出爐”了。這個步驟,對“宗玉和後安粉湯”的老闆吳宗霖來說,每天都要重複數百次,再熟悉不過了。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們的“匠心”事業?

老闆吳宗霖正在製作後安粉。

顧名思義,後安粉湯出自萬寧後安鎮,它從小鎮“走”出,香飄海南,成為上班族、學生和老人們的必選早餐之一。

2009年,吳宗霖從武漢大學畢業進入職場,但是長期的奔波勞碌,令他轉向創業的道路。做些什麼生意呢?此時他想起了自己家鄉著名的後安粉湯。

海南人每天早起,總要吃上一碗海南粉、抱羅粉或是後安粉湯,這是一種強勁的“剛需”。

2013年,吳宗霖在海口市雙擁路盤下一間店面,開了一家名為“後安粉湯王”的早餐店,專門售賣後安粉湯。

店面位於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學學生們上學的必經之地,所以每天上午6-8點是店裡生意最火的時段。不少附近居民、上班族都到“後安粉湯王”光顧。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們的“匠心”事業?

吳宗霖的後安粉店顧客盈門。

談起做後安粉,吳宗霖認為,後安粉所需的湯底要用豬骨等原料熬製,是粉湯最重要的原料,也是最需要用心去做的部分,“做粉湯,需要融入些‘匠心’。”

因此,吳宗霖每天都要到附近的菜市場去採購豬骨、豬肉等,經過挑選,他只和信得過的豬肉檔合作,讓檔口給他留下最好的食材。他說,調料也只用在超市能買到的品牌,這樣才能把好食品安全關。

“後安粉湯王”一天最多時賣出600多碗粉湯,耗粉240多斤。2017年,吳宗霖盤下了隔壁更大的店面,重新裝修,裝上空調,以讓食客們能在更好地環境下用餐。他向工商局註冊了品牌“宗玉和”,並在另一條路開設了分店。

海南人每天都要吃的一碗粉,如何成就他們的“匠心”事業?

吳宗霖註冊了品牌“宗玉和”。

他告訴小嗨,粉店剛上線美團外賣時,曾有一位老客在1個月時間裡下單20多次。

吳宗霖認為,做粉除了要做良心粉,還要做到公平公正,每一碗粉都要經過稱重,精確到克。在上粉時,一律小學生優先,“因為孩子們吃得慢,所以要讓他們優先,否則會遲到。”吳宗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