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不可一世的曹操為何最終慘敗於剛剛崛起的劉備?

沁嶼


漢代末年至三國時期,曹操集團和劉備集團在陝西漢中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漢中之戰。這場戰鬥以劉備獲得勝利、佔據漢中而結束。

但是,這場戰爭給歷史留下了很多懸念,讓人們至今津津樂道。比如,這場戰鬥中雙方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歷史語焉不詳。

我們先梳理一下史書的碎片化信息。《三國志》中,有“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又使徵西將軍夏侯淵等,率精甲五萬,及武都氐羌,巴漢銳卒,南臨汶江,扼據庸蜀”;“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這樣的記載。

但是,在這兩年間,曹操和劉備共在漢中的戰場上投入了多少兵力?卻無法準確計算。我們知道劉備派出了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大將,曹操派出了夏侯淵(在漢中之戰中戰死)、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大將。他們手下共有多少士卒?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曹操撤軍,漢中之戰結束。劉備終於在巴蜀自立為帝,建立蜀漢。而這個局面的到來,劉備依靠的不單是“兵力”。

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戰術層面的,也有戰略層面的。在漢中之戰中,曹操和劉備勢均力敵,雙方兵力對比應該沒有很大差別。但是,在作戰策略上,雙方卻有著明顯的不同。

東漢末年,天下亂局讓人眼花繚亂。經過多年殺伐爭鬥,曹操、劉備和孫權大體上已呈現三分天下的局勢。而三方最集中的衝突出現在長江中下游一帶。赤壁之戰中,孫劉聯盟擊退曹操以後,劉備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巴蜀一帶。一直尋找機會南下的曹操,也將目光轉向了西南地區。

在劉備奪得蜀中以後,曹操也緊隨其後,拿下了距離蜀中不遠的漢中。

曹操盤踞漢中,無疑是對劉備新政權的最大威脅。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劉備計劃北上漢中,剿滅曹操。就這樣,無辜的蜀中老百姓,被捲進戰爭的泥潭之中,以至於“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不能止”。

在劉備備戰的時候,曹操手下的謀臣司馬懿,也勸說曹操趁機南下,希望一舉奪得蜀中。然而,天不遂人願,北方發生叛亂,曹操不得不暫時放下西南,回到北方,讓夏侯淵、張郃、徐晃、郭淮等人留守漢中,並讓張郃嘗試拿下巴蜀。

而當時關羽和孫權又發生衝突,劉備也只能暫離巴蜀,前去支援關羽。這給了張郃可乘之機,他一路攻到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北)。節節勝利,蜀中告急。無奈之下,劉備急忙和孫權講和,火速調兵回川。

之後,漢中之戰打響。

劉備能最終取勝,有兩個原因至關重要。第一,他調動起了百姓。當聽聞曹操帶領千萬囊糧食奔赴前線的時候,劉備和軍師諸葛亮商議。諸葛亮就此詢問楊洪,楊洪回答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當時,劉備一方對此戰的策略是,發動百姓,進行全民戰爭,拿下漢中。用兵之道,講究“一鼓作氣”,更需要全民皆兵。劉備在這場戰爭中充分調動將士和漢中老百姓的積極性。前有部隊打仗,後有百姓支持,劉備人心相向,贏得了堅實的作戰基礎。

第二,趙雲取得漢水之戰的勝利,成為劉備贏得漢中之戰勝利的關鍵節點。在曹操的千萬糧草運到漢水之濱,趙雲軍計劃搶奪這批物資。曾經斬殺了夏侯淵的黃忠負責出兵搶糧,趙雲負責後防,防範意外。

約定時間已到,不見黃忠回營,他陷入了曹操的埋伏。說時遲,那時快。趙雲率領輕騎兵前去救援,和曹軍狹路相逢。逃也無處,一身虎膽的趙雲憑殺出血道,化險為夷。

曹軍一路猛追,竟追至趙雲營下。

當時趙雲營中的兵力,是難敵曹軍的。硬碰硬,趙雲沒有比較優勢,他上演了一出“空城計”。趙雲將營門大開,曹軍以為有伏兵,便漸漸撤退。突然,趙雲率軍出擊,士卒與弓弩配合,曹軍一片混亂,在倉皇逃跑中,踩踏、溺水而死的很多。

趙雲絕地反擊的成功,改變了漢中的戰略格局。

曹軍受重挫,之前僵持不下的的局面朝著有利於劉備的方向發展。在後來的局部戰鬥中,曹軍士氣低迷,死傷無數,很快便再難堅持。到了五月,曹操無奈退兵,把漢中留給了劉備。


文蹤旅跡


劉備當時不弱的,由於跟劉璋的政權和平過渡,劉璋在川蜀20多年的積累全部落入劉備的手裡。包括糧草500多萬擔,分裝倉庫100多座,而且因為劉璋長期對抗張魯,大部分的糧草囤積在鋅潼,距離劍閣不過100裡左右,後勤戰鬥比例不到1比1;劉璋部分投降的軍隊大約63000人,再加上劉備原本的自己有的7萬人左右,總兵力是143000人上下,其中30000人留守荊州,整個川蜀的兵力總數是113000人。

同期曹操的總兵力大約有40萬人,但是在漢中地區的兵力卻只有50000人。這主要是因為後勤力量決定的,曹操在關中的基地直到214年徹底打敗馬超之後才開始屯墾,到漢中戰役爆發的時候都還沒開始出產,大部分的糧草依然要從許昌轉運。許昌距離1700裡地,戰鬥後勤比例高達6比1。為了供應漢中5萬人的糧草,曹操必須出動30萬人的後勤部隊來支撐,曹操再富也支撐不下去。

所以呢,曹操敗於漢中說到底還是實力問題!總兵力11.3比5,劉備兵力對比曹操是2.2比1;糧草損耗,曹軍是劉備的3倍,這不論是從短期作戰還是長期抗戰上曹操都是劣勢。


優己


先更正問題裡一個小錯誤,漢中之戰曹操雖然敗了,不過算不上慘敗吧,畢竟劉備損失也挺大的。而曹操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和《三國演義》裡不同,歷史上的劉備久經沙場,也是一個出色的統帥。

曹操和袁紹即將開戰之際,劉備在徐州擊敗了曹操派來的劉岱、王忠,逼得曹操不得不親自帶兵先打徐州。手下眾將都擔心袁紹來襲,而曹操卻認為劉備才是勁敵:

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

劉備剛剛奪取徐州,手下部隊並不多,就能讓曹操忌憚成這個樣子,可見劉備不簡單。

劉備被曹操擊敗以後,投奔了袁紹,多次南下襲擾許昌。第一次他敗給了曹仁,但是第二次劉備斬殺了曹操的部將蔡陽,逼得剛剛在官渡打贏的曹操再次南下親征劉備,劉備被擊敗去投奔了劉表。劉備在劉表手下是也沒讓曹操安生,博望一戰又打敗了夏侯惇和于禁兩員名將。

這麼算下來,劉備和曹軍六次交手,兩次敗給曹操,一次敗給曹仁,另外三次獲得勝利,如果考慮此時劉備實力有限,這個戰績已經非常驚人了。也正因為劉備能打,所以孫權、劉璋等人才會拉攏劉備希望藉助他的能力。

漢中之戰時,蜀漢集團力量達到了歷史巔峰期,足以和曹魏一戰。

在漢中之戰時,劉備的兵力已經遠不是當初能比,可以動員數萬大軍出戰,在軍事上還有法正幫忙參謀,武將有張飛、黃忠、趙雲、馬超、魏延等名將,後方還有三國時最頂尖的政治家諸葛亮坐鎮,這些謀臣武將對於擊敗魏軍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像張飛在巴西擊敗魏軍名將張郃,法正在漢中時多次提出的正確的建議,讓蜀軍掌握了主動,黃忠斬殺夏侯淵,使得蜀軍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勝利,而諸葛亮則保證了蜀軍後勤無憂。

以劉備自身的能力,配合這麼華麗的陣容,自然有了和曹操正面作戰的實力。

漢中的地理環境也限制了魏軍發揮其戰鬥力。

魏軍最強大的是其騎兵部隊,但是漢中多山,這限制了騎兵發揮。而劉備部下的荊州兵多是步兵,益州兵則擅長山地作戰,此消彼長,漢中的地理環境對於劉備是很有利的。

此外關中久經戰事,農業生產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魏軍的糧草需要從許昌等地調運,路途遙遠,路上又交通不便。而蜀軍從四川到漢中明顯補給線要短的多,因此魏軍的後勤壓力要重的多。

漢中對於益州太重要,劉備不得不投入所有力量來爭奪。

更重要的是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屏障,沒有漢中則益州危險,因此蜀軍是全力投入。楊洪就曾經對諸葛亮說:

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所以劉備對漢中是勢在必得。因此雖然在馬鳴閣道等戰鬥中蜀軍失利,損失慘重,但是依然苦戰不退。

而曹操則不同,相比漢中,他還需要兼顧荊州和揚州的局勢,防止東吳和關羽北上,也不敢讓主力部隊被長期牽制在漢中。在意識到難以取勝以後,漢中就給了他雞肋之感。畢竟即使失去漢中,在關中他依然可以阻擊蜀軍,而且此時魏軍更可以發揮騎兵優勢,後勤壓力也沒這麼大。

一個勢在必得,一個可有可無,曹操又沒有絕對優勢,最終決定放棄漢中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不沉的經遠


領先者曹操的無奈之舉,給了劉備機遇;而劉備,儘管在此戰中依然屢屢受挫,卻因方向正確,咬牙堅持,終於拿下漢中!

細讀此戰,受益良多!

雞肋?

漢中,物產豐富、“四塞險阻”。連綿不斷的山地中擁有一小塊被漢江灌溉的肥沃土地,被稱為“小天府”。


張良送劉邦入漢時,就指出:漢中平原廣闊,利於農植,在此休養生息,伺機再與項羽爭奪天下!劉邦,都南鄭,從此一成帝業的。

這塊原本富庶、緊要之地,為何到了曹操眼裡就變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了呢?

妖妄之國,無奈的曹操。

曹操討伐張魯時,實力明明佔據明顯優勢。可是,面對張衛依託山地的死守,曹操整整八個月一籌莫展,一度要退軍(曹軍運氣不錯,撤退時後軍不小心跑進了張衛軍營地,一鼓作氣消滅了敵軍,取得突破)!

對於征討張魯之戰,曹操有兩個評價:

1、山地險阻。各種奇山大石,讓在平原跑了一輩子的曹公大開眼界;


2、漢中民難治!曹操發出了“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可見,漢中人民普遍信仰張魯的宗教,除了張魯的話,誰也不聽。

因此,曹操有3個選擇:1、維持現狀,要漢中繼續處於張魯的宗教體系之下;2、全部殺掉。3、遷徙這些人民融入其他地方,讓他們擺脫宗教體系的影響!

方案三靠譜。曹操開始遷徙漢中人口。

大遷徙


曹操先後兩次組織了大規模人口遷徙。攻取漢中後不久,他遷徙移民3萬戶(古代人口統計的戶與人口比例,1戶大約5人左右),到三輔及長安。在他離開漢中時,再囑杜襲,遷徙漢中民八萬多口,到鄴、洛。

史書上說的,漢中民盡徙,並沒有誇張!

公元2年,當時的漢中郡人口為30萬(包含除了漢中地區,還有勳陽和安康)。按照通常人口比例看,漢中地區人口應在18萬左右。公元158年,全國人口數基本與當時差不多。

曹操遷徙了15萬餘+8萬餘,超過23萬人被遷徙離開漢中。這說明,漢中原有人口,以及外來避難者,通通遷徙!


既然曹操要把漢中建設成“無人區”,自然駐軍絕大部份給養都要靠外地輸送。因此,曹操撤出大軍,只留下夏侯淵、張郃等人率軍駐紮。

曹操的雞肋,卻是劉備的必須!

曹操的無奈,給了劉備可趁之機!

無漢中則無蜀!漢中的歸屬,對劉備集團來說,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在討伐漢中前,儒林校尉周群就告訴劉備:“就算得到漢中之地,也得不到漢中的人民”,但劉備依然決心奪取漢中!


就算得不到你的人,我也要拿到那塊地!

劉備的計劃分為兩步:1、利用曹軍大軍未到,先在漢中佔據有利形勢;2、佔據有利形勢後,耗退曹操。

戰術上的失敗,掩蓋不了戰略上的正確。


漢中地勢險阻,即便曹公大軍不在,劉備又怎麼可以輕易攻取呢?

打了一輩子敗仗的劉備,此時開竅了:掌握主動,調動敵人!

劉備在搶攻漢中時,又計劃分為兩步:1、外圍戰。通過山路,攻取漢中外圍,切斷漢中與外圍的聯繫!2、不攻堅,通過山地機動,調動漢中軍行動離關行動。

設想很好。可是,執行開始後,卻連續吃癟。

首先是張飛、馬超攻下辯。他們揚言要切斷曹軍後路。結果,被曹識破:“切斷後路,都是隱蔽進行的,哪有這樣咋咋唬唬的!我們應該趁敵人還沒集結,先擊破吳蘭,讓敵人部署全部失效!”


結果,曹軍一出手,吳蘭直接撲街,張飛、馬超這路失效了;

隨後,劉備又派陳式攻馬鳴閣道。結果,又被徐晃打得損失殆盡!

這些失利都表明:即使在鼎盛時期,面對曹軍名將,劉備軍軍事素質依然無優勢!

不過,劉備的戰略是正確的。他下定決心清掃漢中外圍,雖然沒有收到全功,但漸漸掌握主動。吃過癟的馬鳴閣道等地還是奪了回來!這為下一步進取漢中,奠定了基礎。


這些大的策略,應該都是黃權的建議。因此,劉備說,取漢中“皆賴權謀”。

直接進攻受挫,強援將來,形勢危急

漢中,關鍵地在陽平關。只要守住此關,漢中主動權可保無虞。

劉備攻入漢中後,採取了直接進攻的路線。你們憑險而守,我就各個擊破!

他分兵10餘路牽制迷惑敵軍,但卻集中主要兵力攻擊位於關前的張郃所部。

張郃臨危不懼,親自上陣搏殺,鼓舞士氣,劉備軍數次進攻拿不下!


斬夏侯淵有什麼用?要斬就斬張郃!敵人的這種評價,是軍人的榮譽!

此時,曹操也意識到局勢危急,準備親自來漢中解救,抵達長安,開始做準備了。

攻擊不利,強援將來,劉備形勢危急!

下定決心。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劉備咬緊牙關,一定要繼續打!下令諸葛亮增兵增糧!

蜀軍後方出現了爭議。蜀郡從事楊洪慷慨地說:“漢中是屏障!現在正是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時候!不要猶豫了!”

益州人心堅定,咬牙堅持!劉備軍在漢中前線的力量得到增強!後來郭淮說:“我軍兵少”,此時劉備軍很可能在前線具備兵力優勢。

反客為主,斬殺夏侯淵,扭轉形勢!

劉備直接進攻無果後,把目光移到了陽平關東南的一處高地:定軍山。


兩峰對峙,等高200多米。通過此處,就是漢中盆地!此處,原本必須重兵駐紮之地。

可是,或許由於此處與劉備軍營地隔漢水,加之劉備軍對其他地區的猛烈進攻,使得此地防禦出現了鬆懈!

機不可失!劉備軍迅速移軍定軍山!

那還了得?夏侯淵立刻率軍來主動進攻。劉備軍將敵人調出堅城,反客為主!

隨後,劉備軍再次找張郃出氣,大軍猛攻張郃所在的東圍,夏侯淵派兵前去救援張郃。隨後,夏侯淵又發現南圍的鹿角正在燃燒,於是,發揮領導帶頭精神,前去滅火,修補鹿角!

劉備,一眼就看出了這位勤奮的老同事!下令黃中出擊!


黃中迂迴曹軍側後一舉殺出!曹軍大亂,後退不及,夏侯淵也死於亂軍之中!

部將團結,力挽狂瀾。

擊敗夏侯淵後,劉備大喜“現在,就算曹公親來,也無能為也!”

劉備氣勢洶洶,準備追擊曹軍,趁曹操到來前,拿下陽平關,獲得更大的優勢!

定軍山和陽平關之間隔著漢水,劉備氣勢洶洶,蜂擁而來!

郭淮表示:如果臨水而陣,是示弱。劉備知我弱,必渡河來攻,如果我們今天遠離漢水駐紮,劉備未必敢渡河!於是,曹軍遠離河岸駐紮,劉備果然不敢渡漢水。


陽平關和定軍山之間隔著漢水。劉備連漢水都沒過,自然沒有奪取陽平關。

隨後,曹軍推舉張郃為主將,繼續領導漢中戰鬥!

從這段來看,曹操集團的將領素質非常高!不管是老一代,還是新生代,良將層出不窮!

防守反擊,曹公親來,無能為也!

盼望著,盼望著,曹公親來了!

漢中之地,易守難攻,此時,雙方又各在漢中站穩腳跟了。彼此都不容易攻破敵軍!

戰事很快進入了“消耗戰”,看誰耗得過誰!

曹操:你劉備不是“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了嗎?看你還能耗多久?

劉備:我防守反擊!


防守:依山為陣。面對這種陣勢,你曹操當時打張魯都氣喘吁吁,現在和我試試?

反擊:瞄準曹軍的糧草!

於是,爆發這場讓趙雲揚名的漢水之戰!

曹操將數千萬囊糧食運到北山之下,準備長期對峙!黃忠和趙雲建議:襲敵糧食呀!曹操就靠襲擊袁紹糧草囂張起來的,他的糧草當然防禦緊密!於是,趙雲和黃中約定,黃忠先去襲擊,到了規定時間沒回來,趙雲去救!

隨後,黃忠果然被圍!趙雲率領少數精騎救出黃忠等人,退回營地,“空城計”!曹操狐疑,退軍,趙雲軍元戎齊發,擂鼓吶喊,曹軍大亂,自相踐踏,損失慘重!


這場讓“子龍一身是膽”傳播開的戰鬥,究竟燒了曹操多少糧食?不知道!但反應了劉備軍對敵作戰的主要思想:穩固陣地,防守反擊,襲敵糧草。

同時,這次作戰,大大挫敗了曹軍銳氣,利於劣勢劉備軍長相堅持!

拖不起的曹操

表面實力強大的曹操撐不住了!

由於秦嶺險阻,運輸補給壓力十分大!曹操需要調撥很多力量來維持補給!

此時,關中經濟破壞嚴重,要想維持這種補給,需要從更遠的地方調撥人口、糧草。

218年,漢中之戰第二年,陸渾先亂了!由於縣令從這裡調撥人去漢中服徭役,百姓不勝其擾,孫狼起義,斬殺縣令,投奔關羽!

這說明,要支援漢中作戰,不僅是關中,中原附近的人民也要承擔巨大的負擔!


後來關羽北伐時,各地義軍紛紛聯絡、支持關羽,與曹操徵漢中的損耗是關係極大的!

同時,荊州、淮南方向隱藏的危機也很大!

荊州方向:為了平定宛等地的叛亂,曹仁率軍北去,襄樊等地空虛!

淮南方向:討伐張魯時,孫權就來過一次十萬大軍討伐!

曹操感嘆漢中是雞肋,並不是漢中本身不值錢,而是曹操要維持漢中的成本太高了!

長期頓兵漢中,危機四伏!

拖不起了!曹操退卻!


總的來說,此戰中,面對曹軍名將,劉備依然負多勝少。但是,由於劉備的總體戰略正確,堅定地執行下去,終於,利用曹操到來前地良機,挫敗了曹軍,在漢中站穩腳根;隨後,在拉鋸戰中堅決咬牙,終於耗退了曹操!

只要方向是正確的,受到一些挫折,也不怕!各位加油!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操在漢中並不是慘敗,而是僵持不利,於是退走。

漢中之戰,曹操一開始並末直接參戰,而是坐鎮長安,畢竟曹操已經六十多歲了,又經歷過赤壁大敗,估計對平定天下己失去希望,厭倦了戰爭生活。

劉備vs漢中諸軍

劉備對於漢中那是勢在必得,畢竟漢中及益州咽候,不得漢中,益州難安。

建安二十二年,劉備派張飛,馬超,吳蘭等攻打下辯,因各軍協調不利,被曹洪用曹休計各個擊破,擊潰吳蘭後。張飛,馬超不能持久,於是退入漢中。

劉備又派陳式十餘營攻佔馬鳴閣道,切斷漢中內外聯繫,為徐晃所破,死者甚眾,徐晃因功假節。

劉備兩次偏師失利,於是自己親率大軍攻打陽平關,曹操率軍坐鎮長安,為漢中諸軍援,此時漢中主帥為夏侯淵。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攻陽平不下,於是南渡沔水,於定軍山紮營,夏侯淵帶張郃晚來一步,沒能阻止劉備紮營,於是亦在定軍山附近紮營,想將劉備大軍釘死在定軍山,劉備派精兵萬人,急攻張郃,夏侯淵親自領兵來救,分兵半與張郃,自己帶輕兵去南圍修補工事,然後劉備啾見機會,祭出機動兵力黃忠黃老將軍,襲殺夏侯淵!


黃忠人生巔峰

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主帥戰死,漢中曹軍惶恐,郭淮推舉張郃為帥,駐守陽平關。

劉備vs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大軍抵達陽平關,面對到來的曹操,劉備表示,"曹公雖來,無能為也"。自己一定會佔據漢中。

面對營寨完備,固守不出的劉備,曹操無奈將千萬囊糧草囤在北山,以作持久戰。

劉備也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支援,益州全力開動戰爭機器,觸發"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高負荷運轉局面。

此時觸發趙子龍漢水之戰,黃忠前去偷襲糧草中伏,趙雲領軍解救,且戰且退,曹軍追至營前,趙雲大開營門,曹軍疑伏而退,被趙雲追擊,死傷甚重。此戰改變了雙方僵持的局面,曹軍士氣大減,局勢不利。

趙雲人生巔峰

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此戰後,劉備軍士氣大增,劉備主動派義子劉封挑戰,曹操大罵"賣履小兒,用義子向我揚威,讓你見識見識我的黃鬚兒",於是召曹彰前來。這段估計是三國最讓人開懷的一段了,鬥了半輩子的兩位梟雄,暮年時卻比起了兒子,真是談指一揮間,當年青梅煮酒論及的天下英雄,也惟此兩人了!

五月,或許因關中至漢中糧草難繼,或許曹軍攻堅不下無利可圖,或許曹操想送個禮物給老朋友,曹軍撤離漢中,並遷走了漢中大量人口。此戰,曹操劉備僅相持兩月,(曹彰已經星夜跋涉到了長安,曹操看來真的是想和劉備比兒子啊!可惜,你們後代全被司馬家打包了)。

劉備終於擊退了當年追著他到處跑的曹操。一年後,曹操病逝,四年後劉備病逝。初代三國英傑們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strong>


    小白又改名了


    對於這場漢中之戰,曹操輸得比較無奈。當時影響戰局的因素很多,總結一點還是天時地利人和。

    漢中之戰發生之前,劉備才剛剛拿下益州,好不容易有個革命根據地了,孫權那邊就要來討回荊州了。本來劉備是要想跟孫權幹一仗,但是這時候曹操卻去攻打漢中,漢中原來的老大張魯直接投降曹操,漢中就直接歸入曹操的地盤了。



    這對於劉備來說簡直是拿捏住了他的七寸,從戰略地圖上來看,漢中對於益州的重要性非常大,漢中之上隔著天然的屏障秦嶺才能到曹操的關中,曹操拿下漢中這個跳板,那進攻益州就方便多了,這也是他們必爭之地。相對劉備來說這更重要,這可是他生死存亡的關鍵。而漢中對於曹操來說,相對劉備沒有那麼重視。



    其實當時司馬懿建議曹操拿下漢中後趁機攻佔蜀中,但是曹操因為後方發生叛亂而急忙趕回去了。 當時法正的判斷非常正確,他對劉備說:曹操一戰迫降張魯,收復漢中,但這時候他沒有趁勢攻取巴、蜀等地,而是留下夏侯淵、張郃鎮守當地,自己急衝衝率軍趕回去,這不是他的智謀和實力還不夠,肯定是他內有憂患迫不得已而回去。而夏侯淵、張郃的才華謀略,是比不上我國眾將帥的,這時候我們出重兵討伐,一定能取得成功。



    確實如此,曹操在打漢中之戰時,北方的烏丸及鮮卑在蠢蠢欲動,所以曹操必須趕到北方去平亂,這時候劉備選擇漢中之戰的時機比較好。因為此時魏軍實力明顯是不如蜀軍的。

    在這關乎生死存亡之戰,劉備幾乎用整個益州的力量來奪取漢中,男子當戰,女子當運,舉全國之力來打這一戰。在曹操不在漢中的情況下,夏侯淵、張郃等不是劉備團隊的對手。

    當漢中魏軍的一把手夏侯淵中了劉備的計,被黃忠斬殺之後,魏軍全軍一片大亂。這時曹操才沖沖趕來,但為時已晚,蜀軍已掌握整個大局,再加上魏軍軍心渙散,而漢中背靠益州,離劉備的大本營非常近,物資、人員的補給要方便得多,加上有諸葛亮這個天才後勤人員坐鎮後方,各方面協調十分順利。



    而漢中離曹操的大本營長安比較遠,中間又隔著道路非常難走的秦嶺,補給方面就困難得多,最後劉備據守不戰,曹操僵持不過只得撤軍。

    就這樣,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劉備戰勝了強大的曹操,贏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奪得了漢中這個關鍵的位置。這場勝利也確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博古論今天


    1.漢中對劉備軍事集團建立穩定的根據地有屏障作用,《隆中對》中,諸葛亮闡述了益州:

    “將軍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對“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作為終身理想的劉備來說荊、益尤為重要,如果丟失漢中,如同撞開了劉備的大本營益州的門戶,剛到手的人員及物資補給等都在益州,勢必動搖了自己的根本,所以劉備非常重視此戰;除關羽留守荊州外,其它重要文武將官幾乎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此戰,甚至諸葛亮坐鎮益州後方,親自擔任總後勤部長的角色!

    2.漢中離曹操經營的大本營長安較遠,其間道路崎嶇坎坷,部隊調動和行動的成本都很高,尤其是為漢中前線部隊運送補給困難重重;又縱使丟了漢中,由於益州到長安中間還隔著八百里的巍巍秦嶺作為阻礙,所以顯得不是好重要;對曹操來說漢中就是“雞肋”一塊,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他之所以還要打漢中,顯然是想滅一下剛剛崛起的劉備軍事集團的威風,順便報一下赤壁之戰的仇恨,抑制劉備的迅速發展壯大,曹操根本沒有把漢中作為長久的戰略要地來經營和發展的打算!


    3.二軍對壘時曹操精力分散,甚至心不在焉!北方的烏丸及鮮卑窺探中原已久,又有了蠢蠢欲動的跡象,導致有豐富沙場經驗,對劉備知根知底的曹操,滯留長安多日,不能全力以赴應對漢中戰事;而夏侯淵、張郃儘管能征慣戰,有戰術能力,但綜合二人的戰略思想,根本不是劉備的對手。


    4.曹軍中,漢中戰場主帥是曹操看中的夏侯淵,這哥曾經立功無數、名噪一時,在曹軍中享有崇高的威信,然而卻被耄耋之年的劉備屬下黃忠一刀斬於馬下,動搖了曹操的軍心,使部隊喪失了鬥志!


    希望星晨58298869


    決定三國鼎立的著名戰役——漢中之戰,從公元217年打到219年,兩年多的時間,最終實力強大的曹操敗退,實力相對較小的劉備勝利。

    自古以來,戰爭的勝負,其決定因素往往並不完全是實力的強弱,漢中之戰就是典型的一個例子。當時的劉備可以說在曹操眼裡都不算個威脅,然而就是這個實力弱小於曹操的劉備最後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那麼其中有哪些原由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漢中之戰是怎麼打起來的。

    劉備當時拿下了益州,按照當年諸葛亮的分析,三國鼎立的局勢基本成型。

    曹操率先攻打張魯,佔據漢中,欲圖遏制劉備向北發展的勢頭。漢中位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對於劉備所在地的崇山峻嶺來說是一個非常合適的軍隊中轉站。北上的軍隊,就能夠在這裡駐紮調整,進行糧草補給。張魯兵敗投降曹操時,劉備正和孫權因為荊州的事討價還價呢。劉備一聽張魯投降,那麼益州北方門戶大開,稍有差池益州不保,於是趕忙歸還孫權部分荊州地塊,並和孫權議和,雙方在湘水劃界。

    和孫權議和之後劉備積極準備,調動了張飛、馬超、魏延等名將,在公元217年對曹操宣戰開始攻打漢中。

    曹操這邊也是沒把劉備放在眼裡,拿下漢中後曹操就回許昌了,留下了夏侯淵、曹休、張郃等人坐守此地。

    劉備和曹操的漢中之戰共打了將近兩年的時間,一開始曹操這邊主帥夏侯淵憑藉天險地利,多次擊退劉備的進攻,雙方形成對峙。之後劉備決定舉國作戰,甚至達到了男子戰、女子運的地步,終於擊破夏侯淵,撕開了漢中的大門。曹操聽聞夏侯淵戰死,意識到劉備這是拼了老命了,擔心漢中不保,於是趕緊親自帶軍支援漢中。

    此時雙方換了個位置,改為曹操進攻而劉備防守,兩方互相掐了一頓後又陷入了僵持。對劉備來說還好,因為背後就是益州大本營,物資糧草補給問題不大。但是對於曹操來說可就犯了難,如果從長安調動軍資糧草,中間隔著秦嶺,不但路長,而且非常難走。曹操覺得天天耗著也不是個事,最終在公元219年決定全軍撤出了漢中,就這樣劉備稀裡糊塗地,就奪取了漢中。

    可以看出劉備和曹操的漢中之戰,是劉備主動發起的一次戰役,那麼實力雄厚的曹操為何會敗給劉備呢?我認為無非就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戰爭初期兵力差距,劉備當時對漢中發軍約9萬餘人,差不多把自己能用的兵力都用上了。曹操撤退後,只留下了5萬左右的人馬。這也導致了劉備在曹操支援之前就攻下了部分漢中,為後續和曹操僵持創造了環境。

    二、對漢中的重視程度,劉備知道漢中對於自己的重要性,對於攻取漢中勢在必得。而曹操工作重心不在這邊,所以導致劉備軍處處贏得先機,讓曹操很被動。

    三、軍隊士氣差距,雖然夏侯淵成功防禦了劉備的幾次進攻,但是並沒有傷及劉備軍元氣。而法正黃忠聯手誘殺夏侯淵,大破曹操軍漢中防守要道,主帥被斬,導致在這場戰爭中曹操軍的士氣和信心比劉備軍低迷不少。

    四、曹操打不起消耗戰,劉備背靠老家,輕車熟路,而曹操卻跋山涉水奔赴前線作戰。如果強行攻打,劉備憑藉天險,曹操未必能取得勝利,長期對峙下去,又會有大量的的物資在運輸過程中被消耗。而且劉備還一直騷擾曹操的運輸糧道,這種賠本的買賣曹操不會願意買單。

    五、其他戰線牽扯,劉備畢竟是領土小,麻煩少,東邊和孫權談和以後,一門心思撲在漢中上。就像撒潑一樣,光著膀子往漢中一坐,你愛走不走,反正我不走。曹操不一樣,北方邊境常年受到異族侵擾需要派兵鎮壓,漢朝舊臣侯音造反需要派兵鎮壓。同時關羽也配合劉備的漢中之戰,也開始蠢蠢欲動,進攻曹操,一度進展順利,甚至水淹七軍斬殺龐德,這也導致曹操疲於奔命乾脆放棄漢中。

    六、其實還有一則有意思的典故,這也涉及到楊修之死:

    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這就是關於“雞肋”的記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漢中對於曹操來講,也確實如此,如果僅僅是為了遏制劉備,漢中確實有益。但是加上攻取成本和防守成本,以及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利益的話,就不划算了。

    所以,曹操權衡再三,並不是說敗給了劉備,而是耗不起。為了一塊“雞肋”之地,長期駐紮大量軍隊,不如把這些軍隊派往更加有意義的地方,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漢中之戰異常慘烈,相對於說曹操慘敗於劉備,不如說是劉備慘勝曹操。因為曹操撤軍時帶走了當時最重要的人口資源,可以說劉備得其地卻未得其民,忙活了兩年只得了一座空城。

    或許真的應了那句話,“要想使其滅亡,先讓其瘋狂”。佔據漢中之地的劉備,越加狂妄,同時狂妄起來的還有關羽,正因為此,丟了荊州。後來的劉備名義上是為了替關羽報仇,實際上不過是找了一條滅亡孫權的藉口。可惜天不遂人願,夷陵一場大火,讓劉備辛辛苦苦積攢幾十年的力量,毀於一旦。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假如劉備沒有這麼快獲得漢中,那麼荊州是不是就不會丟了?


    楊角風發作


    其實這個問題用最簡單的大白話來講就是,在當時的曹操眼裡,劉備根本沒有什麼威脅,可以說是“大意失漢中”。

    劉備一生中打的最有成就感的一場戰役應該就是漢中之戰,而這場戰役他也成功將自己人生最大的敵手曹操給打敗,並且消滅了夏侯淵佔據了漢中,從而才有了蜀國後來的發展。

    而在當時雙方交戰之時,曹軍從實力上來說完全可以碾壓蜀軍,而且劉備當時對於蜀中地區的統治還尚未穩固。曹軍這邊也站著防守的優勢,那麼曹操當時又是為何失敗的呢?

    在三國的小說中一直將劉備這邊的形象誇大,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中劉備當年的實力的確有限。比如當年在赤壁大戰之中,基本上就沒有劉備什麼事,全程到尾都是周瑜還有孫權在對抗曹操。而劉備最大的功勞無非也就是藉助著孫劉聯軍的名義,迅速佔據了荊南四郡,而這也是劉備後來的起家之本。

    因為在此之前劉備一直也只是一個流浪軍閥早年寄居在新野,而現在總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盤。畢竟荊州的人口眾多,而且經濟發展的相對發達,所以劉備的實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過在此時曹操最大的威脅的仍然是孫權,因為孫權無論在掌控的地盤,還有手下的軍隊來看,他的實力都是遠超於劉備。而且早年曹操在孫權那吃過虧,所以對於孫權內心自然也有著幾分的忌憚之情。於是就將曹軍的軍事重點一直都放到了孫權這邊。

    而當時劉備也就趁此機會拿下了劉璋的益州。而後來劉備又趁曹操和西涼軍隊交戰之後,趁機拿下了巴西地區。所以此時劉備的勢力也開始增強。

    而當時曹操看到劉備逐漸發展,隨後開始出兵攻打漢中。雖然說張魯從來沒有想過真正的與曹操抵抗,不過雙方也是耗費了半年的時間拿到了漢中和巴中的地區。

    由於由於短時間內曹軍沒辦法在此地建立一些穩固的統治,所以曹操也沒有直接出兵益州。而是留下張合還有夏侯淵兩人再次的佈防。而曹操卻帶領著40萬大軍去找孫權去了,雙方對峙在濡須。

    其實如果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來看,這個時候劉備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劉備雖然佔據著益州的廣大地區,但是由於他的來路不正,所以本地的一些士族根本不想接受他的管理和統治。

    而且劉備在東線那邊,因為荊州之地和孫權那邊一直處於一種特別緊張的戰爭狀態,如若曹操此時出兵攻打劉備,那麼劉備很可能在雙面軍事壓抑的情況下很快就被消滅了。

    而當時曹操和孫權在濡須對峙了18個月前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不過這也讓孫權明白一個道理,他和劉備共同的敵人是曹操。所以雙方也就停止了對於荊州地區的爭議,共同來抵抗曹操。當時劉備為了減輕孫權在東線的軍事壓力,最後也就出兵攻打漢中。

    而張頜和夏侯淵兩個大將也不是吃素的,在他們兩個人的領導之下,劉備用了一年的時間並沒有撈到太大的好處。不過曹軍這邊損失也在逐漸的變大,雖然曹軍處於一種防守姿勢,但是畢竟山路走起來比較困難,後方的補給非常容易被劉備切斷。

    而此時曹操並沒有立刻從濡須將軍隊調回來去支援漢中,只是適當的增加了一些兵力加大了防守。從而也就給了劉備充足的時間,不斷的對曹軍之地進行侵擾,等到後來更是逐漸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後來更是在定軍山一戰之中殺了夏侯淵。曹軍因為失去了一個主心大將,一些小將領也就亂了陣腳,很快被蜀兵消滅。

    而當時曹操之所以會輸,就是因為他太小看劉備了。如果當初他直接增兵漢中,消滅劉備並不是什麼難事。佔據益州之後消滅孫權自然不是什麼困難了。而在當時曹操的狀態來看,孫權更為強大一點,所以他才會將更多的軍事壓力放到了東線上因此給了劉備機會。


    海佑講史


    先來看漢中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漢中之戰如此重要。《華陽圖志》這樣說漢中的,“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可見,自古以來,漢中就富得流油,農業非常發達。211年間,關西數萬戶百姓逃避戰亂,流到漢中,號稱漢川的百姓,戶出十萬,財富土沃,能夠養活幾十萬人。

    劉備為了拿下漢中,也耍了許多花招。先是翻越米倉山西北段,繞過陽平關,登上定軍山,偷偷摸摸來到曹軍的背後,拿下夏侯淵的人頭,順勢逼近漢水。這個時候,他的意圖已經不言而明。

    曹操立刻做出反應,親自來到漢中坐鎮,甚至不惜調動武都30多萬人,還有漢中8萬人,企圖一舉滅了劉備。不過,多出來的三十多萬大軍意味著三十多萬張嘴,以及更大規模的後勤需要和徭役災難。

    劉備正是瞅準了曹操的後勤壓力,以退為進,撤回定軍山。曹操為了不把側翼暴露給對方,不得不渡過漢水,到山下和劉備對峙。這下好了,劉備打起了游擊戰,不斷騷擾曹軍,導致對方的補給線一直拉長到漢水以南。

    等到曹軍因為後勤問題,軍心不穩的時候,劉備才迅速出擊,正面挑戰。曹軍沒法,只好選擇撤退,然後幾十萬大軍的遷移成為壓垮補給線的最後一根稻草。

    總體來說,曹軍大波遷移的舉動實際上在不斷掉血的過程,古人有句話,“奪土遠移,不習風俗,不便水土,類多滅門”,最後能活著遷到目的的人本就不多,這樣勞民傷財、花錢又掉血的舉動實在不划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