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老人口述“龍巖”的由來 極具神話風物傳說

風物傳說故事

龍巖的由來

龍巖奇異志 - 90歲老人口述“龍巖”的由來 極具神話風物傳說

龍巖洞


從前,這裡是新羅縣的苦草鎮,唐天寶年間(公元742年),在這裡建縣時,因城南翠屏山上有個著名的名勝古蹟龍巖洞而取名龍巖縣,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曆史了,這裡有個關於龍巖由來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龍王有九個兒子。這九條小蚊龍生性殘暴,仗勢父王敖廣是四海龍王頭,便在東海沿岸為非作歹,使這裡的百姓經常災難重重。老百姓對這九條小較龍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有一年,哪託經過這裡,聽到老百姓的怨言,很是同情,便去東海找老龍王算帳。因老龍王出差未返,九個龍太子出來應戰。這九個龍太子平時嬌橫慣了,興風作浪可以,法術卻平平,根本不是哪哦的對手。它們交戰不到三回合,九個龍太子有八個被哪託抓去剝了皮,抽了筋,棄屍骨於沙灘上。

且說第九個龍太子見兄長已死,嚇得戰戰兢兢地跑到海邊向哪託求饒。哪蠔看在龍老九太小,便手下留情,把它抓來苦草鎮關閉在屏翠山的一個石灰溶洞裡,用一塊鎮妖石鎮住洞口,讓它悔過自新,不讓他再殘害生靈,並把鎮妖石的鎖匙交給山下一位出家人看守後,便腳蹬風火輪騰雲駕霧迴天庭去了。

由於小九龍在洞裡,慢慢長大成了大龍。它嫌洞太小,便經常翻身用龍角、龍身把溶洞撐高一點,頂大一點,讓自己生活得自在一點。它撐呀撐呀,撐開了許多小石洞,上洞可通天,已有一縷陽光照射進來;下洞可通東海,卻有小魚蝦送米送鹽給它吃。原來,龍王敖廣巡海回來,看海灘上一群龍子被害的悲慘景象,心中非常悲傷,馬上叫蝦兵蟹將去收屍厚葬。忽聽烏龜將軍來報,只有八具龍骨,少一個龍太子,估計它還沒死,還活在人間。於是東海龍王馬上派出魚蝦水卒登岸四處尋找。它們朔九龍江而上,一直查找到龍津河畔的翠屏山庵,才找到龍王九太子。因它們推不動鎮妖石,只好從各小洞往裡送來米鹽,供龍太子享用。日子久了,這洞裡已儲藏很多很多的米糧和鹽巴。

有一天,正當龍太子把溶洞越撐越大的時候,看守鎮妖石的和尚化緣去了,黃門前有一個孕婦,她一生已生了三個千金,就是不會生麒麟兒,經常受婆婆的打罵和白眼。常言道,生男育女,天生自然,她實在無法作主。便跑到翠屏山來尋短見,她想用頭撞鎮妖石自盡。因鎮妖石是聖潔的,非常怕惡露。所以當這孕婦用頭去撞一下,鎮妖石便倒掉了,洞裡馬上冒出一縷黃煙。當她暈頭暈腦地往裡探視時,看見一條金龍正在溶洞的石壁上飛旋著,她驚訝地說:“呀!金龍”,只見那條金龍從盤旋的洞頂,撐不住力氣跌落下來,在洞裡難受地滾了滾,便龜龜一息。那孕婦看了也嚇了一跳,趕快跑到別處去了。從此,洞頂盤石上便留下“金龍撐洞”的痕跡,整條龍鱗都印在頂盤石壁上。當和尚化緣回來,發現鎮妖石倒掉,知道大事不好了,便馬上重新封閉洞口,但他怎麼封也封不住了。結果,便派了一群小和尚看守洞門,不讓金龍跑掉。

再說這小金龍,經過三年的修煉,已悟出呼風喚雨的功能,便暗中許願,過去八位龍兄降災於苦草鎮,得罪人民,才有如此悲慘下場。如今,待它出得龍洞,一定要為苦草鎮人民造福,使這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才輩出,還要有真龍降世。但由於和尚不理解小金龍的美好願望,還是搬來大石堵住洞口,生怕它出來降災。就在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因為這裡遭受特大旱災,小金龍便來個大翻身衝出洞口。這一衝可不得了,驚動苦草鎮人民,所有大小和尚及群眾都跑來,有的抓龍頭,有的抱龍尾,有的用繩子捆住龍的四爪,使金龍騰飛不得。結果,這好心的小金龍只翻騰到半山腰,就被烈日豔陽曬乾,死在了山上。久而久之,山上的小金龍脫去龍鱗,爛了龍肉,只剩下一具龍的骨架,留在山上。後來人們為了懷念小金龍,把這山嶺稱為“龍骨嶺”。而那幾個和尚為困死小金龍,也被太陽曬乾在山坡上,久而久之,化為石頭,被人稱為“和尚石”。而那被小金龍撐起的龍洞至今猶存,被人們稱為“龍巖洞”。洞裡怪石鱗間,洞頂龍鱗片片,清晰可辨。這事後來傳到當時的官老爺耳裡,官老爺去看了龍洞,果不虛傳,在苦草鎮升級設縣時,便以此洞為名,取名龍巖縣,奏請皇上批准。

這就是龍巖的由來。


龍巖奇異志 - 90歲老人口述“龍巖”的由來 極具神話風物傳說

龍巖櫻花


龍巖奇異志 - 90歲老人口述“龍巖”的由來 極具神話風物傳說

龍巖櫻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