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你能聽懂古人說什麼麼?

小夥伴們學習語文是對古代的文言文度非常的恐懼,那一堆堆不知所云的古文讀起來有的時候像外語一樣費勁。以至於有些小夥伴門發出疑問,這是中國人嗎?古代的人怎麼這麼講話,真是活受罪呀!

回到古代,你能聽懂古人說什麼麼?


其實這裡面有很大的誤會,所謂的文言文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先秦時代並沒有文言文這一說法,我們現在所說的文言文本質上書面用語和口語是分開的,但是在先秦時代書面用語基本和口語差不多。

回到古代,你能聽懂古人說什麼麼?

《詩經》裡非常有名的篇章,我們現在讀起來就非常的費解,但是在春秋時期這就是老百姓當時的大白話,所以你要穿越回去跟先秦的老百姓說你們學過文言文嗎?估計他們會一臉懵,啥是文言文啊,能吃麼?

回到古代,你能聽懂古人說什麼麼?


回到了西漢,同樣是口語一統天下。劉邦和韓信聊天兒,韓信說陛下將兵多多益善,這話其實就是當時人們的口語,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講這個直接按原文照錄了,所以大家如果有夢想穿回到楚漢爭霸的時代,提前學一下《史記》基本就是能夠和那時候和人交流吧,口語和書面語開始分離出現在西漢中後期,到了東漢基本上就是兩碼事了,換而言之就是古代人說話是一套語言,寫文章是一套。遠說話用口語,寫作用文言。司馬相如,揚雄這些大咖們研究出了漢書,書面語開始追求對仗華麗,也就是那時候開始文言文基本上定型了,大家觀察一下從東漢寫成的漢書,一直到民國編修的《清史稿》,25史中的24不都是用完全一致的文言文寫作的,2000年基本沒變,你會覺得這樣搞是不是太麻煩了?為什麼不能合二為一呢?直接寫白話文不好嗎?


回到古代,你能聽懂古人說什麼麼?

其實古人早就想到了。之所以設計兩套語言,是因為古人發現口語的變化真的好快呀,而且不同地方的口語差別也是很大,那麼如何進行跨時空的交流呢?當然設計一套固定不變貫通古今的語言,專門用來寫作,然後流傳下來,這套語言一旦形成千年不變,於是後世的子孫,只需要將其加以學習便能暢讀祖先文章明曉其意,簡直是跨越千年的溝通嗎?這便是文言文的重要作用。君不見兩千多年過去了,你還能讀懂司馬遷的《史記》,這便要歸功於文言文了。假設當年沒有文言文全寫白話文,那司馬遷就等於將口述的歷史紀錄下來,然後就合成一本書,我們拿到手裡啥都讀不懂了,因為2000年過去了,口語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不信你回憶一下中學時代讀魯迅的文章,是不是感覺到很佶屈聱牙啊。沒錯,誰讓他那批人搞白話文運動的,淨寫白話,這就是白話的壞處,須知魯迅距今才百年而已,英語有類似的問題,英語沒有文言文寫的都是白話,所以莎士比亞戲劇臺詞中的一些微妙之處連現在的英國人也無法體會了。

回到古代,你能聽懂古人說什麼麼?


沒辦法,口語的變化實在太快了,古人說的是那個時候的口語,不是我們現在的口語,他們是不可能說文言的,因為文言是寫作語言,是可以用在寫作上不是用在口頭上,而且只有讀書人學習之後才可以掌握,一般的老百姓也不可能滿嘴之乎者也的,應為他們不會,至於讀書人麼,說的也是白話,文言寫多了難免有些詞彙從嘴裡蹦出來,讀書人的嘴裡就會夾雜著一些之乎者也,弄得這也很正常,就像現在你碰見文化人會感覺他說話文縐縐的一樣。

文言文變化不大,但是口語一直在變化,總體上來說呢就是越來越簡單,越來越直白,三國時候的口語就比西漢的時候容易懂了,曹操發佈文告的時候為了讓老百姓都能看懂也說的非常直白。南北朝時大量的胡人湧入中原,這些少數民族一下子把漢人的口語又推動了更加直白了,北朝民歌裡面有很多的詞句很容易懂,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現在北方的一些地方口語仍然對自己的父親稱爺。東魏渤海王高成看不起傀儡皇帝,有一次喝醉了酒就大罵皇帝:“朕朕朕,狗叫朕。”這種罵法和現代人的髒話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了,隋唐和兩宋的口語上承南北朝仍然在簡易化的道路上繼續推進,唐肅宗時大太監李福國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大家但內裡做,外事聽老奴處分。”意思就是皇上您在宮裡待著就行了,外面的事兒由我來處理。

回到古代,你能聽懂古人說什麼麼?


所以你如果穿越回去,腦海裡總盤旋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還用一些文言文和王勃李白們交流,估計人家會像看動物一樣看你,您這是有毛病,舌頭捋不直嗎?明清時代的口語長什麼樣呢?相信看過《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的人都能明白。在清朝皇帝的奏摺裡也留下大量口語的回覆,比如雍正帝寫到朕知親切寶貝爾等具好否。不僅是大白話連篇,肉麻的程度和現在沒啥兩樣,所以文言文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都不是通行語言,而是文化人的專利,不僅是你整不明白,連古代的老百姓大多數也整不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