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鬼子”的說法


“霍州鬼子”的說法

霍州府衙

有句話:三個日本鬼子鬥不過一個霍州鬼子。有人開玩笑問我:霍州鬼子什麼意思?我就理直氣壯地告訴他:抗日英雄。
民間戲說,一般是有來源的。
霍州。位於晉南地區最北,北接晉中,南銜洪洞,東依霍山,西臨汾西,是交通要塞,也是戰略上兵家必爭之地。
日本鬼子來了,霍州是一個據點,其間發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鬥爭事蹟,也有不少戲弄小日本,玩弄於掌股之間的傳說,所以,霍州人,才有了“鬼子”的說法,這其實是尊稱。
我上初中時,有一個歷史老師姓段,其父在抗日戰爭爆發時,乃是霍州的縣長,大家。上課說到抗日,段老師說他小時候見過日本鬼子,鬼子先來軟的,誰說日語,就給誰吃“洋糖”。“我是將計就計,只吃糖,不說日本話”段老師臉上露出罕見的黠詐。

“霍州鬼子”的說法

霍州鼓樓


其實,段家是以氣節聞名的,《霍州志》上有記載:日寇來霍,問段縣長(段老師之父)催討軍糧,段答曰:無。日本鬼子腦筋一轉:沒糧,你們當地人吃什麼?答曰:糞。
民間的說法是,找來糞便,段縣長面不改色食之,日寇愕然。不管怎樣,反正段縣長至死未給日寇一粒糧食,美名傳頌至今,為霍州人的榜樣。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初,不知怎的,慢慢“霍州鬼子”的說法,有了些許貶義。
外人的說法,也有道理。我即使身為霍州人,體味多年,也不避諱,比如:圓滑,小腦發達,不惹人,是一種性格,也是一種民風。
再比較四鄰:淳樸不及沁源人,剛強不及洪洞人,算計算不過靈石人,倔強倔不過汾西人。聰明不是大聰明,強硬不是一直強硬,“鬼”的說法,就有了貶責之義。
就連一向認為霍州是“大城市”的汾西人,也慢慢有些“覺悟”,於是,民間有“三個霍州鬼子鬥不過一個汾西鱉”的說法。
民間畢竟是民間,口無遮擋,所謂誰鬥誰,不過是玩笑,戲說,不必當真。


近年來,我到是憑添了許多對故鄉的好感,可能是經濟發展了,旅遊業引來不少外地人,城市建設也搞得不錯,形象問題也成了大家的共識。
幾起見義勇為的事蹟,讓我看到了霍州人勇鬥日寇的“梗”氣,百姓有錢了,也不再斤斤計較,寬容了許多,只要不是“鬥”,霍州人小聰明後邊,我發現有一個“善”字。
善良、誠信、靈活、正直,這樣的性格,應該發揚光大,這樣風氣應該日盛一日,那麼,“鬼子”的說法,再找回了它最初的意義,我想,真是大可寬慰的。


“霍州鬼子”的說法

百人聚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