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一代妖姬蘇妲己的真面目


揭開一代妖姬蘇妲己的真面目


殷商是中國歷史上極為強盛的一個時代,其疆域廣袤,國力強大,但到了紂王時期,卻被周所滅。溯其滅亡的原由,妖姬蘇妲己毫無疑問是一個重要的“罪魁禍首”。相傳妲己以美色迷惑紂王,使紂王沉醉於聲色犬馬中不能自拔,不理朝政,致使被周打敗。所以,妲己成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成了以色亂政的後宮姬妾的代表人物,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更有甚者,說她是狐狸精,是妖孽,禍國亂政,剁人足、挖人心、用盡酷刑、酒池肉林,以致殷商敗亡。這一觀點伴隨著《封神演義》及各種影視作品的不斷推波助瀾而被人們廣為接受,這就更加一步步地坐實了妲己的罪孽,讓她揹負起千古第一惡女的罵名,直到今天。

那麼,妲己究竟是不是一個禍國殃民、死有餘辜的妖姬呢?

01開始的形象很正面

首先應當聲明的是,大家對妲己的印象,絕大多數來源於《封神演義》及以其為藍本而衍生的各種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不過,《封神演義》只不過是一部小說,並不能當做正史來看。

不說別的,單是“妲己是千年狐精附體,受女媧之命來禍亂殷商”這一內容,怎麼看都十分離譜,顯然不可能是真正的歷史。所以說,妲己根深蒂固的“狐狸精”形象,只是這部小說的臆構而已。

那麼,妲己最初的形象是怎樣的?她又是怎樣一步步被黑化為狐狸精的呢?

妲己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她本是有蘇氏之女,後被商紂王所獲。但紂王是如何得到妲己的,說法不一。《竹書紀年》載:“王師伐有蘇,獲妲己以歸。”《國語•晉書》載:“殷辛伐有蘇,有蘇以妲己女焉。”通過上述記載,可以得知,妲己是有蘇部落族長的女兒,在與商軍交戰時,因有蘇氏不敵,故而只得將妲己獻出,以換取商軍退兵。這麼看來,妲己是在個人利益與部族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不得不拋棄了自己的幸福,為了部族犧牲自己,成為了紂王的戰利品。不管她願不願意,以一己之力承擔了部族的恥辱,妲己稱得上是響噹噹的女中丈夫,值得尊敬。

02非要拿她說事兒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妲己的初始形象十分正面,為何到了後來卻十分不堪呢?這一轉變其實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商亡後,後人分析商亡之因、警示當權者戒驕戒奢時,便開始拿妲己說事兒了。例如,《尚書•周書》雲:“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商邑。”《逸周書•克殷》雲:“乃適二女之所,既縊,王又射之三發,乃右擊之以輕呂,斬之以玄鉞,懸諸小白。”如果說《尚書》中武王伐紂時說“受惟婦言是用”,只是為了譴責紂王不聽良言而捎帶手誤傷了妲己。那麼《逸周書》記載的周軍對已經上吊的妲己又是箭射,又是斬殺,又是懸首的舉動,則說明了大家對妲己的深惡痛絕,妲己禍水的形象有了眉目。

再之後《國語•晉語》《荀子•解蔽》進一步落實這一形象,“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紂蔽於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妲己的“罪名”算是洗不掉了。

歸根到底,這還是中國史家傳統的“為聖人諱”的寫作筆法作的祟,知識分子執筆寫史,不敢明目張膽批評帝王,只好把本應由帝王承擔的罪責轉移到別人頭上。就像宋高宗殺了岳飛,結果跪在嶽王墓前的是秦檜,其實是一個道理。

03越來越糟了

在西周及春秋一系列史家不同程度的影響下,妲己的形象開始越來越糟糕。到了戰國,《呂氏春秋》乾脆直接把妲己置於政治舞臺上,將牝雞司晨干預政治的罪名加給了她。例如:“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於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說,以告諸侯曰:‘商王大亂,沈於酒德,闢遠箕子,爰近姑與息。妲己為政,賞罰無方,不用法式,殺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國。’”

到了漢代,因漢獨尊儒術,而儒家又尊崇周公,嚮往周朝,所以被周取代的商自然不招漢人待見,故而紂王無道、妲己妖媚在他們看來理所應當。於是乎,大量罪行遂肆無忌憚地安在了妲己頭上。

比如,我們熟知的酒池肉林、炮烙、虐殺比干,最早見於西漢劉向的《列女傳》。劉向因見漢成帝沉溺於趙飛燕、趙合德姐妹而荒廢國政,遂寫此書勸諫成帝。為證明寵幸妖婦會致亡國,其張冠李戴地將很多罪行的始作俑者轉移給了妲己:流酒為池,懸肉為林,使人裸行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妲己好之。百姓怨望,諸侯有畔者,乃為炮烙之法,膏銅柱加之炭,另有罪者行其上,輒墮炭中,妲己乃笑。比干諫之,紂怒,妲己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於是剖心而觀之。妲己從此被塑造成一個狐媚君主、心狠手辣、以殺人為樂的妖姬。

而另一個與妲己的形象密不可分的元素——狐狸精,則是魏晉以來狐狸精形象的形成與演繹所致。在上古時期,很多部族都將狐狸作為圖騰。《山海經》載:“青丘奇獸,九尾之狐。有道祥見,出則銜書。”可見九尾狐在當時被視為神明的象徵,初始的形象也是很正面的。

但隨著狐仙文化的發展,到了漢代,狐的形象開始多用來代表妖精。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狐妖幻化成美女,在凡間迷惑傷害好色之徒的記載。唐以後,狐妖和女人被“緊密結合”,很多蠱惑人心的狐媚女子都被刻畫為狐妖。在這種大背景下,妲己漸漸也被狐妖“附身”了。例如白居易就曾寫道“狐假女妖害猶淺,一朝一夕迷人眼。女為狐媚害即深,日長月長溺人心。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能喪人家覆人國。”他把狐妖與狐媚的美女視為一路貨,用來告誡世人美色害人害國不淺。

到這裡,我們可以下結論了:妲己的妖姬形象,其實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被一步步黑化出來的。在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傳統觀念中,都傾向於把亡國的責任歸結到后妃身上,稱其為“紅顏禍水”。隨著後世的發展,這種觀念愈加根深蒂固。

其實專制社會中,除了極少數能夠走到前臺執政的女漢子外,像妲己這樣待在後宮中的女子,能夠影響到政治決策的可能實在微乎其微。這真是應了那句老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紂王自焚了,妲己要被砍頭;唐明皇丟了江山,楊貴妃要被賜死。中國的歷史總會有這樣讓人無語的循環出現——男人犯下的錯,總要讓女人來承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