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古詩怎麼把花落改為新綠?

鄧成芬保險分析師


今人為什麼喜歡改古詩詞呢?無非二點:(一)無知,把自己錯誤理解強加於古人,或不讀透,讀懂古詩詞,只憑自我感覺,認為某字,某詞,某句不對,就妄改之,殊不知牽一動百,把原詩改得面目全非。(二)有欲:(這個更可怕),一般是出了名的名人,但作品又未見有多出彩,若改一改古代名篇,或名人詩詞,以證明是老師改學生作業,以顯示自己比李白杜甫強,殊不知反呈現自已的低劣。如:黃河遠上白雲間,改為黃沙遠上白雲間。杜甫的:床頭屋漏無干處,偏偏解釋為屋漏不是茅屋漏雨,而是古時屋頂釆光處之名稱。落霞與孤鶩齊飛,孤騖說是霧(同音,難道霧可用孤修辭?)說是昆蟲(難道一隻昆蟲可以與一隻野鴨大?)……這種現象不勝枚舉。

楊萬里,此詩是格律七絕。把花落改為新綠的作者,是否只知道格律詩不要重字這個“秘訣”?籬落,花落,(落字重字)。而很多格律詩是重字的,如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句中重字),崔護:人面,桃花,二十八字重了四字。……所以,格律詩重字並非不可以。須靈活掌握吧。

通讀此詩,是描寫兒童天真活潑,在抓黃蝶(黃蝶與黃菜花一樣,萬花叢中,一黃蝶飛入黃菜花中當然無處可尋。我認為,楊萬里是宋名詩人,當然知道新綠此詞意,但在此詩中用落花,應有兒童誤把落花當作飛蝶飛入花叢中,不是更有一重:兒童幼稚天真無邪之可愛之形象於意外嗎?我們可以理解.微風吹落枝頭黃花飛入菜花中,稚童誤認為黃蝶急去追抓,這樣的畫面不是更有詩意韻味嗎?

我認為,把樹頭花落末成陰,改為樹頭新綠未成陰應是歪解了作者之意。古詩詞,我們不應隨便改古人的作品,應尊重古人的勞動。況流傳千百年的作品,必有其特別魅力,不是可以隨你所欲的。


石湖老土


《宿新市徐公店》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春深似海,枝頭的桃花、杏花都漸漸地落了,地上一層繽紛的花瓣,樹葉剛剛長出來,還沒有形成濃密的樹陰。

疏疏的籬笆間,有一條兩邊長滿青草的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

一群孩子嘰嘰喳喳地跑過來,追著黃蝴蝶,可蝴蝶一下子飛進了金黃的油菜花叢中,混為一體,孩子們抓耳撓腮,四處找尋,卻再也尋不到了。

誒……他們撅著小嘴巴,跺著小腳,好生氣好失望啊。

這是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版本。

你的意思是,還有另一種版本,把

“樹頭花落未成陰”,改作“樹頭新綠未成陰?”

說真的,我沒看過。不知道為什麼修改。

很多古詩,在傳承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版本,可能是某些抄寫人疏忽大意一不小心寫錯了吧?

我覺得第一種版本更好,“花落”兩個字更貼切。

它生動而傳神地寫出暮春時節,花兒剛落而枝頭才生出一寸嫩葉,那些桃李杏果樹,綴著幾個玲瓏的小青果,果子上還頂著將落未落的殘花。

而“新綠”一詞,只寫出了枝葉初生,斑駁青翠,而沒有提及那曾經的一樹繁花,那些花,才剛剛開始凋零。

春天最美的,是一樹又一樹的花吧?嫣紅的,粉白的,團團簇簇,密密匝匝,燦如朝霞,緲如煙雲。

可春天又如此短暫,短短的,像一場夢~才紅了櫻桃,又綠了芭蕉。

走得最急的,總是最美的時光。


夏月朗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首詩中的“花落”一詞竟然在小學課本中被改成“新綠”,不妨斗膽說說我的幾點看法。

首先,楊萬里這首《宿新市徐公店》用簡明活潑的語音,在幽靜的意境中展開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動畫卷,讀之有春風拂面,花香撲鼻,童聲入耳……身臨其境的感覺特別強烈!為什麼要改呢?

其次,古代詩人在遣詞造句上非常地講究。眾所周知的苦吟派詩人賈島推敲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楊萬里詩中“花落”一詞既說明了當時是春深時節,梨樹、杏樹等先花後葉,花漸謝,葉初芽,尚未成陰。如果改成“新綠”,既不能明晰春天的具體時段,也不能告知小徑兩邊長的是開花的果樹。如此詞不達意能改嗎?

再者我們現在學習的是古詩,既然是古詩為什麼要改呢?詩歌是文學藝術,不管是從尊重作者的角度考慮,還是從文化發展的角度考慮,都不能和自然科學等同起來不停地修正糾錯。這不是泥古不化,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歷經歲月流傳下來的詩作,許多都是千古傳誦的絕品,尊重這些文化珍品,不宜自作聰明擅自改動。

 

 

 



粉色點亮生活


【新綠】

花落春漸深,田野綠盈盈。

菜花香招蝶,稚子嘻戲濃。


長河日圓1


《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描寫了農村早春風光,突出了農村清新與寧靜,反映了兒童們的天真活潑。

表達了詩人雖客居他鄉卻依然閒適的心境。

原詩: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花落 一作:新綠)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釋義:

籬笆稀稀落落,一條小路通向遠方,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卻還尚未形成樹陰。

小孩子飛快地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飛入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strong>

擴展資料:

這組詩當作於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彼時楊萬里正任江東轉運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蘇南京)。詩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經過新市,住在一間姓徐的人開設的客店裡,農村美麗的風光和兒童嬉戲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觸發了他的詩興。

本詩通過對春末夏初季節交替時景色的描寫,體現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全詩所攝取的景物極為平淡,所描繪人物的活動也極為平常,但由於採取景物與人物相結合,動靜相間的寫作手法,成功地刻畫出農村恬淡自然,寧靜清新的早春風光。

人物動態描寫。“急走”與“追”相結合,兒童們那種雙手撲撲打打,兩腳跌跌撞撞追蝶的興奮、歡快場面就歷歷在目了,反映了兒童們的天真活潑。

第四句,菜花是黃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隻小小的蝴蝶,飛入這黃色的海洋裡,自然是無處尋了。讀者可以想象,這時兒童們東張西望,四處搜尋的焦急狀態,以及搜尋不著的失望情緒等等,更表現出兒童們的天真和稚氣。


千指魔音


四年級下冊第一課,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部編版把“花落”改為“新綠”好嗎?

“新綠”確實有春之活力。可“花落”是什麼意思呢?

“落英”,在《辭海》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一指落花,如《桃花源記》中的“落英繽紛”;一指初開的花,如《離騷》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因為,沒有人會去吃,落在地上的花吧!

查一下資料,“新市”一說在浙江,一說在湖北,這兩個地方的油菜花都是在二、三月開。再查一下寫作背景,詩人當時是離開臨安(今浙江杭州)去建康(今江蘇南京)述職,途經新市,稍作停留,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他一共寫了兩首詩。第一首是“春光都在柳梢頭,揀折長條插酒樓。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風流。”寒食節是在清明的前一天,也應該在二、三月間。由此可見,這裡的“落”,應該解釋為“初開的花”。

從全文來看,我覺得“花落”與上文的“一徑深”和下文的“追蝴蝶”更吻合。幽幽小路,籬笆稀落,各種果樹,花兒次第新開,更添鄉村清幽之美;花開引蝶,蝶引兒童,一路歡笑,追入油菜花中。這一靜一動,相映成趣,春光無限,詩意盎然。而“新綠”與“未成陰”相重複,沒了詩意,且與上下文不能呼應,沒了章法。部編版如此改,有待商榷。


lin1129438976


《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描寫了農村早春風光,突出了農村清新與寧靜,反映了兒童們的天真活潑。

表達了詩人雖客居他鄉卻依然閒適的心境。

原詩: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花落 一作:新綠)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釋義:

籬笆稀稀落落,一條小路通向遠方,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卻還尚未形成樹陰。

小孩子飛快地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飛入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一縷白髮隨風飄


改得好。

一、從本句看,“新綠”與“未成陰”相一致,行文自然流暢,語意連貫。

二、從上下文看,”新綠”避免了同首句”籬落”、結句”菜花”的重複。

三、從整首詩看,詩寫的是暮春之景,“新綠”更貼近實際。


鄭顯亮


一是落字不作凋謝解,二是詩句本身就可能有訛誤處,從詩的意境完整性看,新綠顯然要比花落更好,更富有生命力。


土豆哥01


錯誤,曲解其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