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一本可親可近的科普書

2019年我看了兩本科普書:《我包羅萬象》和《有毒》。《我包羅萬象》是微生物視野下的生命圖景全記錄,科普作家埃德·楊帶領我們見識了神奇的微生物世界;《有毒》則是一本毒物科普書,女科學家克麗絲蒂·威爾科克斯帶領讀者瞭解毒物的演化、運作方式,以及毒液為何具備改變當代生物化學和醫學發展的非凡潛力。兩本書改變了我對地球、對自然的認知,這個星球上的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演化的史詩中隱藏著代代相傳的知識。

這兩本科普書知識量大,但字多圖少,比較適合成年人看;最近我看了《誰捉住了上帝粒子》,眼睛一亮,發現它可親可近,雖然是大眾讀物,但也很適合孩子看,推薦給中小學生。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一本可親可近的科普書


1. 可親可近之一: 20個為什麼,總有一個吸引你。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和其他科普書顯著不一樣的地方是全書以問答為主。從“宇宙裡的恆星比地球上的沙子數量還多嗎?”、“地球上最初的小生命是怎樣出現的?”、“我們體內一共有多少細菌?”到“地球內部是液態的嗎?”、“月亮從哪裡來?”……20個問題涉及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數學甚至是博弈論、行為經濟學等眾多學科,涉獵廣博,極具發散性。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一本可親可近的科普書


這些問題各成一章,如果讀者沒有時間閱覽全文,可以只看感興趣的部分。不用擔心前後章的銜接關係,放心閱讀就好,這20個問題就是獨立編排,彼此間沒有任何邏輯。因為作者大衛·盧阿普爾希望可以在廣義的層面上探討科學,而不是專注於某一個特定的領域。每一個問題都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科學想法,總有一個吸引你。

這裡我想特別建議的是,不光光是中小學生適合看,其實幼兒園中大班的小朋友也可以,不過小朋友就需要和爸爸媽媽一起親子共讀了。比如你可以先挑幾個為什麼問問孩子,看看他對哪個感興趣,然後讓他看看文中的插圖,再用簡單的語言告訴孩子為什麼,或者也可以和孩子講,以後他可以自己通過閱讀來查找答案。可不要小瞧了“為什麼”的重要性,孩子們的未來不可限量,而好的問題就如同星星之火,它們不僅能引發好奇心,或許還能在未來引發探索和行動。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一本可親可近的科普書


2. 可親可近之二:以生活中的有趣對話為引言,拉近讀者與科學間的距離

從行文就可以看出,作者大衛·盧阿普爾本身就是一位浪漫的科學家,所以他會覺得下雨的假期,“孩子們就像囚籠裡的小獅子,因為整天被關在屋子裡而變得悶悶不樂。”“夜幕低垂,海潮退去,我為夜空之美而震撼,於是關掉了照明燈,隨後孩子們也紛紛照做了。銀河在我們眼前一瀉而下,如此雄偉壯麗。”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一本可親可近的科普書

大衛·盧阿普爾的背景也很好玩。18歲時他想成為一名天體物理學家,為此付出大量努力,攻讀基礎物理學博士。求學時他的研究方向是“量子引力”,旨在試圖回答無限大和無限小的理論如何統一的難題,在這樣一個激動人心又令人生畏的領域研究,可能會有點“與世隔絕”,不過博士畢業後他轉行進入工業研究,現在也是全球第三大視頻遊戲發行商的科學總監,可謂身份多變。但難得的是無論角色怎麼變化,多年來大衛·盧阿普爾一直利用業餘時間做科普工作,因為他覺得自己非常擅長做這件事情。

他有三個可愛的女兒,而《誰捉住了上帝粒子》裡每一章都是以他和女兒們的對話開篇,正是這些生活中有趣的對話,帶出許多有意思的問題,拉近了讀者與科學間的距離,然後作者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循循善誘,解開謎團。作為科學家,大衛·盧阿普爾也是“別人家的爸爸”,他喜歡和女兒們聊科學,也常常向她們解釋科學原理。孩子們的存在讓大衛·盧阿普爾有了更多作為科學研究者的覺悟,也更加激發他對科普工作的熱情。尋常百姓家不太可能有這樣的科學家爸爸,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增加孩子們的科學素養。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一本可親可近的科普書


3. 可親可近之三:譯者的專業、認真和用心

要想獲得優秀的閱讀感,除了原著帶感,翻譯亦要給力。作者大衛·盧阿普爾是法國人,而譯者孫佳雯旅居法國多年,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在讀。作為英法雙語譯者,她特別擅長翻譯科普類作品,通讀全文,可以感受到譯者不僅專業素質過硬,也很認真和用心。文中的專業名詞、法式幽默處都做了備註,所以讀者不用擔心看不懂。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一本可親可近的科普書


“我們正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和影響越來越大,但是滋養科學文化的土壤卻無比貧瘠。”作者大衛·盧阿普爾如是說。確實如此,當我們開口說出文化這個詞時,大多數人聯想到的是文學、繪畫、音樂、歷史……而幾乎很少有人會想到科學,但毫無疑問未來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依靠的是科學研究和創新。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讓科學更加吸引孩子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科學家們多創作如同《誰捉住了上帝粒子》這般可親可近的科普書,孩子們多閱讀這類優秀的書籍,總有一天,相信我們的科學土壤會孕育出絢爛的花朵。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一本可親可近的科普書

我是虎皮柚子,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歡閱讀與寫作,歡迎關注。

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