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楚雲飛在病床上說的解放軍大規模戰略與成吉思汗如出一轍,對此你怎麼看?

我為你心動你為我行動


楚雲飛這個戰略學說應該是源自俄羅斯名將圖哈切夫斯基的“大縱深作戰”理論。為什麼會在機械時代提到成吉思汗?這裡牽涉到西方軍事史上的一段掌故。如下:


西洋軍事學說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回顧一下西方戰爭藝術學說史。西方戰爭學說,被公認為起源於約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約米尼常年跟隨拿破崙作戰,受封元帥,從拿破崙戰爭中概括出一套理論,等於是發明了近代軍事科學,例如,他發明的“內線作戰”概念,確實具有幾何定律一般的普適性,關於預備隊的使用方法等等,可以讓大多數基層軍官很快掌握戰爭藝術。一戰之後,西方軍事學術醞釀更大的變局,有些人就開始整理東西方戰爭史,學術中心就在倫敦,以富勒維代表的理論家撰寫了《西洋軍事史》。這批人多數是歐洲各國的青年軍官,對東方的蒙古騎兵的作戰方法有很高評價。如李德哈特、古德里安等人就嘗試把蒙古騎兵作戰方法與機械化結合起來,實際上發明了閃擊戰。


與此同時,俄國也在醞釀軍事觀念變革。由於布爾什維克運動具有摧枯拉朽的歷史力量,各種舊觀念灰飛煙滅,新思想獲得了空前肥沃的土壤。以伏龍芝、圖哈切夫斯基等為代表的前蘇聯紅軍指揮員在實戰中大膽創新,發明了新的軍事流派,這個流派強調軍事工業、政治培訓,軍事上則結合古代騎兵作戰方法,強調大縱深、大迂迴、大穿插等等大戰術,集中使用現代工業武器等等。


故事的歷史背景

這個流派對中國軍事影響很大,但卻是分成兩頭的。最早進入黃埔軍校的教官,如布柳赫爾(即加侖)等,也掌握了這套理論,影響了國共合作時期的兩黨軍事家。楚雲飛顯然就是這個時期受到影響的。後來在抗日戰爭期間、解放後,都有留蘇人員學習這套理論。所以亮劍講出這些話是不奇怪的。


最後。古代歐亞大陸有很多成功的軍事遊牧民族,為什麼單單提到成吉思汗呢?例如,東亞大陸的古代騎兵,其裝備和戰鬥力之強當數女真鐵浮圖,為什麼不以女真騎兵作戰方法來說事呢?這仍是上述軍事思想的體現。蒙古騎兵是極為輕便的,為了追求機動性,已經拋棄了大多數能拋棄的東西,蘇聯的裝甲軍也是如此,並不追求單兵作戰能力,而是追求整體戰略效果,這個特徵與蒙古騎兵當然是一致的。


這個思想影響極深,現代的俄國陸軍仍然在追求“大陸軍”,記得新聞報道,普京搞了一次演習,30多萬人從莫斯科到遠東只花了一個星期,六千公里快速機動,可能已經達到了目前最高水準了。如果這事是真的,那就說明這個軍事學派仍然還有很強大的生命力。(完)


趙玄宗


《亮劍》中,在淮海戰役結束後,楚雲飛在病床上聽到了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消息,知道國軍在大陸的失敗已經無可避免,就是因為他看到,解放軍這種大迂迴的戰略思路,不是要把國軍趕出大陸,而是要儘可能的把國軍消滅在大陸,避免讓國軍過多的逃往臺灣,為接下來解放臺灣做準備。

傳統上,歷代從北向南進攻,多數都會選擇在荊襄一帶突破南方的防線,同時在長江下游渡過長江,兩路進兵,壓迫南方政權。即便選擇比較大的迂迴,多數也是先攻取四川,佔據上流的優勢,在進攻荊襄地區的時候,同時從四川出發,順流而下,可以水陸夾攻。但蒙古開了一個先例,有兩次比較大的戰略迂迴。

第一次是在滅金過程中,當時金國已經遷都到了開封,窩闊臺率軍與金軍隔黃河對峙,而拖雷率領的三萬蒙古西路軍,卻從關中一帶出發,向南進入漢中,又沿漢水穿越宋朝境內,再向東進入金國境內,從南向北進攻金軍。拖雷軍突然出現在金軍後背後,金軍就全線崩潰了,只能放棄開封,繼續向東南方向逃跑。

之後,在與南宋的對峙中,蒙古曾經發動過多次對南宋的進攻,每次都把主要進攻方向放在釣魚城和襄陽兩個點上,但始終未能突破宋軍的防線。到蒙哥時期,忽必烈奉命鎮守關中地區,蒙古命令忽必烈進攻四川,忽必烈也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戰略迂迴,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進軍路線,就是從關中西部地區繞過秦嶺,沿著甘南、甘孜進入川西藏區,再一路向南,最後消滅了雲南的大理政權,再由南向北進攻四川。

蒙古的這兩次戰略大迂迴,都是在對手正面防禦體系已經比較穩固,正面進攻難以突破的情況下,出奇兵,從對方防禦體系的邊緣地帶進行戰略迂迴,繞到對手防禦體系的後背去,再從敵人背後進攻,就可以突破對手的防禦體系。而且,蒙古的這兩次大迂迴的行軍路線,所經過的都是荒無人煙的地區,非常艱險,沒有特別堅強的戰鬥意志,是做不到的。

而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之後,國軍主力軍隊已經基本上都被消滅了,國軍在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等人主導下,曾經試圖退守西南,依託西南地區的崇山峻嶺,固守待變。但解放軍一方面由四野沿今天的京廣鐵路南下,進行正面進攻,攻佔廣州後,再由陳賡兵團向西進攻廣西和雲南,一面由二野秘密從武漢取道陝西,翻越秦嶺,進入陝西,再逐步進攻雲南地區,進行戰略迂迴,打亂了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退守西南的計劃。

此外,在進攻廣東時,林彪試圖正面一線平推,這樣做比較穩妥,而陳賡主張迂迴兜擊,繞道到敵人後背,這樣做可以防止廣東的國軍退守海南島。發生爭執後,中央同意了陳賡的意見,進行了戰略迂迴,將廣東地區的國軍餘漢謀集團基本上消滅在了廣東境內,既沒有逃往海南島,也沒有讓桂系軍隊向西退回廣西,為之後解放大西南準備了條件。

所以,從戰略全局的角度看,解放軍在三大戰役結束前後,就基本上形成了通過戰略大迂迴,將國軍分割殲滅的戰略思路,讓國軍既沒有機會整體退守大西南的機會,也沒有機會將更多的軍隊撤退到臺灣和海南,導致國軍像抗戰時期一樣,固守大西南,堅守待變的戰略計劃完全落空。楚雲飛感慨解放軍的戰略思路與蒙古如出一轍,就是在這個意義上進行對比得出的結論。


蕭武


《亮劍》電視劇中,楚雲飛離開大陸前曾說,解放軍渡江戰役後的戰略,和成吉思汗如出一轍。其實這是不對的。

解放軍的渡江戰役後大西南戰略,和成吉思汗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首先必須認識到,成吉思汗從來沒有建立過一個統一的中國。成吉思汗死前,蒙古軍隊在中國境內的控制範圍,僅限於內蒙和東北以及甘肅新疆,整個華北和南方,就是原本北宋的大部分土地,還在金朝和宋朝手裡。

所以,所謂的成吉思汗統一中國戰略,完全不存在。

接過成吉思汗旗幟並且統一中國的,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蒙哥在位時,忽必烈負責攻取江北的兩淮,蒙哥負責攻取四川和湖廣,結果是,忽必烈受挫,蒙哥戰死。忽必烈和蒙哥的另一個弟弟阿里不哥造反,忽必烈解決掉阿里不哥,並且被蒙古各大汗國尊稱為宗主時,才開始南下討伐南宋。所以,統一中國的戰略,只能是忽必烈的戰略。

忽必烈的戰略是,攻取四川,進而佔據雲南,然後居高臨下順流而下佔領整個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整個戰略的基本前提是,青藏高原在忽必烈手裡!早在1246年就歸順蒙古的青藏高原,自然成了蒙古軍隊發動攻擊的戰略基點。

解放軍在渡江戰役中,先解決了江浙,後解決了湖廣,然後南下攻取兩廣,一場雲南起義封死了國軍在四川的出路,自此大迂迴戰略得以實施。到解放軍順利佔領整個大陸時,國軍總兵力已經減少到了20多萬,其中海南島和臺灣島各十萬。國軍損失如此慘重,其實就是得益於我軍成功大迂迴,封死了國軍逃往海南、越南和緬甸等地的路徑。

仔細一看,發現解放軍的大西南戰略,不僅與元朝統一中國不同,反而是正好相反。唯一相同的地方是,解放軍佔領雲南,實現了對四川的包抄。可是,解放軍接管雲南的時間是1949年12月9日雲南起義,當時金門戰役早已經結束了兩個月。楚雲飛隨著胡璉離開大陸時,絕對沒有機會算到雲南會和平起義。

如果非要說解放軍的大西南戰略和那個朝代最相似,那也只能是清朝統一中國的戰略。

解放戰爭,國共雙方最先開始爭奪的地方是東北,這一點,明清也是相似的。攻克北京及其周邊後,清朝在內地的對手,最大的就是盤踞在長江流域的南明政權了。這一點,和三大戰役後的國民黨勢力範圍極其相似。渡江戰役中,戰略重心是在南京和上海,三野三下五除二就給他全解決了。中路的四野,一口氣從湖北打到了湖南和廣東,一下子全打穿了。原本應該和二野一起攻略川渝的一野,兵鋒一轉主力開到了甘肅青海和新疆。二野拿下重慶,並沒有迅速攻入四川盆地,而是在貴州和雲南進行佈局,最終把國軍西南地區的主力圍困在成都古城,才取得了這次的勝利。

與之相似的是,清朝渡江後,迅速滅掉了南明弘光政權,南明隆武政權,這兩個政權分別是福王系和魯王系,支持魯王系的鄭成功,失去大陸根據地之前,取得了臺灣作為新的根據地。南明政權中最長壽的桂王系,在雲貴川一帶堅持鬥爭了40多年,還曾經取得了戰勝清軍的輝煌戰績。

最終,南明政權的覆亡,恰恰是逃往國外,被緬甸蠻王出賣俘虜,一場咒水之難,宣告了明朝政權的最終倒臺。

如果明朝永曆皇帝在雲南失敗後不是南逃到緬甸,而是到背面的夔東十三家,那和解放軍大西南戰略幾乎一樣了。夔東十三家是李自成舊部,一直到1664年才被清朝剿滅,比州咒水之難還要晚了兩年。

拋開歷史,劇情安排上,楚雲飛說這句話,也是完全無厘頭。

《亮劍》的主創人員,為了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給李雲龍的對手楚雲飛加了很多戲。其中撤離大陸時那種故土難離的心情,用一抔黃土的情節所代替,並且還加上了狗尾續貂的一句成吉思汗戰略。其實這是一個極其失敗的創作發揮。

按照小說《亮劍》的說法,楚雲飛在淮海戰役上見到了李雲龍,兩人毫不猶豫朝對方開火。李雲龍被迫擊炮打傷,楚雲飛也被重機槍打傷。兩人再也無緣參加1949年的幾乎所有戰役。李雲龍重傷歸隊,剛剛到司令部,就得到了金門戰役慘敗的消息。而楚雲飛,則是重傷後一直住院,一直被下屬帶著逃到了臺灣。

楚雲飛再次出現,就是1958年金門炮戰了。李雲龍的特戰隊梁山分隊潛入金門島,指引著解放軍炮兵轟擊國軍的重要戰略點,就連反斜面的指揮部都被炸掉了。楚雲飛當時擔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頂頭上司是胡璉,另外三位同事是副司令趙家驟將軍、章傑將軍和吉星文。這場炮戰,趙家驤、章傑和吉星文當場被炸死,而楚雲飛憑著主角光環躲過一劫。

楚雲飛大難不死,立刻悟出了蹊蹺,原來對面的李雲龍,用了特種兵!在楚雲飛的輔佐下,胡璉帶領8萬精兵,對抗100多人的梁山分隊,讓梁山分隊身陷重圍。尤其是楚雲飛勸降梁山分隊,直接造成了12名特戰隊員被大炮轟死。梁山分隊又一個反擊報復,國軍一個團部被全滅,梁山特戰分隊戰死3人。這次行動,梁山分隊總共戰死了15人。

最後楚雲飛還利用李雲龍之死,進行了一次“政治攻勢”,他在廣播中這樣說:

“……駐島全體國軍將士對李雲龍將軍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民國三十一年冬,李將軍率部與倭敵激戰於野狼峪,白刃戰中手刃倭寇數百餘,日軍聞風喪膽。民國三十三年,李將軍於晉西北全殲裝備精良之日軍山本一木特種部隊,憑血肉之軀及劣勢裝備與敵浴血奮戰,實乃中國軍人之楷模。……現在廣播在抗戰中曾與李雲龍將軍協同作戰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原‘國軍’第二戰區上校團長、現役‘國軍’陸軍中將楚雲飛的悼念文章,楚將軍引用南宋詞人劉克莊《滿江紅》詞作為開始:鐵馬曉嘶營壁冷,樓船夜渡風濤急,有誰憐?猿臂故將軍,無功極……”

只可惜,這些都不能在電視劇裡面演出來了。


歷史知事


楚雲飛說解放軍與蒙古軍戰略如出一轍,大概意思都是由北向南,都是集中兵力進行“兜擊",但有所不同。蒙古軍打的是右勾拳,最先攻南宋是窩闊臺大汗,採用全面進攻,西路取四川、中路攻襄樊、東路侵兩淮,不算成功。後蒙哥大汗聽取謀士建議,採取重點進攻策略,主力攻四川,想入川后,效法三國晉伐東吳,沿江而下,由西向東,最後平南宋,因蒙哥在釣魚臺城受傷而亡,攻宋受挫。忽必烈取汗位後,採取中路突破,把攻擊重點放襄陽方向。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郭大俠就是戰死在襄陽城。蒙古軍總體戰略是由西向東,意圖先獲取南宋陸上要地,進爾將南宋政權逐步壓縮於東南沿海,最後驅逐於海上而殲滅。解放軍是打的左勾拳,主要由東向西,目的是防蔣軍效法鄭成功,將主力撤往臺灣,並依託臺灣海峽和海空軍優勢,踞守臺灣和東南沿海一些島嶼頑抗,儘可能將蔣軍主力殲滅在大陸,為日後解放臺灣掃清障礙。所以渡江之後先由三野取浙閩,封鎖蔣軍退臺之路,建立海空軍,訓練部隊登陸作戰能力,伺機攻臺灣。四野入湖南、取兩廣、奪佔海南島,二野入川雲貴橫掃大西南,一野取陜甘青寧西北諸省,最後入藏、疆、蒙而解放全中國。


靜水深行


過於美化楚雲飛的戰略眼光了,並且解放戰爭收官階段的戰略佈局與成吉思汗也不相同,誠不可同日而語。其中最顯著的標誌,是攻略四川的先後次序不同,在這一點上,雖然是在醫院裡跟部下的閒聊,楚軍長雲飛不能欺負我們答友讀書少。



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自北向南的統一之戰,大多是逐鹿中原後渡江南下,而惟獨蒙古滅南宋是“右向左大迂迴”,即先進攻四川甚至一直打到大理(今雲南附近),然後迴轉,在地勢居高臨下,在長江順流而下,橫掃華中和東南半壁,取杭州滅南宋。

況且楚雲飛的結論中還有個錯處,真正完成蒙古鐵騎這一戰略構想的,已經是成吉思汗的兒子們,諸如蒙哥大汗和後來的忽必烈等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打敗金國和西域諸國後,還未來得及經略中原,便已掛掉,原句中改成“蒙古軍隊”可能準確些。



歸根到底,還是蒙軍大軍在陸上無敵,卻不習水戰之故,苦戰襄陽也時日頗久,生怕蹈了曹操的覆轍,《射鵰英雄傳》裡不就有郭靖黃蓉守襄陽的故事。

而毛主席的戰略佈局可是大手筆,人民解放軍採取的“左向右大迂迴”,首先通過三大戰役平定東北、華北和中原,渡江之後第三野戰軍經略華東,第四野戰軍追殲華中的桂系部隊,之後是兩次漂亮的左勾拳,並且是遠近兩層的大迂迴,絕非蒙古人的戰略水平可以比擬的。



第一層,是佔領南京的第二野戰軍主力兩個兵團,以及配屬指揮的第四野戰軍兩個軍,緊隨追殺白崇禧四野的身後,秘密由湘西殺入川東,一舉打垮宋希濂兵團,楊勇五兵團同時佔領貴州,切斷了四川境內所有國民黨部隊南逃的道路,之後配合陳錫聯三兵團北渡長江攻取重慶和成都,在賀龍率領一野18兵團自秦嶺南進的配合下,將準備“川西決戰”的胡宗南集團消滅一大半,爭取起義一小半,勝利解放全川。

由此,胡宗南殘部能夠逃走的只有一個方向:西康,在人煙稀少環境惡劣的川康交界,最後肯定是死路一條。



第二層:是臨時劃歸林彪指揮的二野陳賡四兵團,其實這事挺尷尬,陳賡是黃埔一期生,早年還是林彪的上級。但陳賡堅決貫徹了毛主席大迂迴戰略,自江西出動,一路殺進廣東、廣西和雲南,在地圖上畫出來一條漂亮的弧線,使試圖出海逃往海南島的白崇禧桂軍、餘漢謀粵軍全部被兜截,在身後四野大軍的掩殺下基本灰飛煙滅,少部逃往越南和緬甸。

如果不是陳賡兵團的長距離大迂迴成功,讓桂系殘部逃上海南島,後面的事情還真麻煩了。



在雲南邊境,陳賡的部隊再次進行了小規模迂迴包圍,將自臺灣飛來指揮的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湯堯生俘,陳賡用兵,令人歎為觀止。期間兩次抗命,讓林彪很是不爽,但在毛主席的堅決支持下,陳賡兵團十萬大軍圓滿完成了戰略大迂迴的任務,是平定西南、殲滅國民黨軍殘部的功勳部隊。

其實由於學期較短,黃埔畢業生除少數在陸軍大學進修過的高級軍官外,戰略眼光並不準確。在抗日戰爭初期,擔心日軍複製當年蒙古軍隊路線的,也是軍事委員會的保定系軍官團,黃埔五期的楚雲飛在《亮劍》裡逃離大陸前,捧把泥土橋段不錯,而關於戰略層面的感慨,在筆者看來,完全是畫蛇添足。


度度狼gg


我感覺這是《亮劍》不符合歷史的一個瑕疵,不過不必認真,這部電視劇總體還是不錯的,雖然拍的沒有原著那樣有深度,但是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楚雲飛在養傷期間,說中共的戰略部署是元朝滅亡南宋的反方向,我覺得並不合理,因為如果深究歷史,解放軍解放全國的戰略其實是和清朝統一天下的戰略如出一轍。
清朝統一天下,先奪取了華北以及西北地區,之後是先南下江南,沿著沿海地區前進,執行的是先東南再西南的戰略。這種戰略的好處是奪取大陸上的出海口,爭取將大部分敵人封鎖在大陸上消滅。
解放軍解放全國的戰略和清軍一致,都是先東南再西南一個順時針大迂迴,儘量封鎖大陸上的出海口,儘量降低國民黨殘餘勢力逃亡臺灣島的數量,將其在大陸上消滅。


而元朝是這樣玩的,就是從中部突破,然後揮師向東奪取臨安,逼迫南宋小朝廷投降。當然元朝平定江南比較順利,併為遇到過多抵抗,南宋小朝廷投降後,江南幾乎是傳檄而定。

為什麼解放軍和清軍都會選擇相似的戰略?原因很簡單。第一,不管是明清還是近現代,江南地區都是富庶之地,先奪取江南就可以控制全國大部分財富,為支持統一戰爭;第二,不管是清軍還是解放軍在初期都缺乏像樣的水面力量,所以只能揚長避短,儘量在陸地上消滅敵軍,不使其逃往海上。

不過歷史往往驚人的相似,雖然明鄭殘餘勢力以及國民黨殘餘力量可以在大陸國力不強的時候割據一方,但是隨著大陸的實力上漲,一個小小的臺灣島根本容納不了他們裂土自立的白日夢。
施琅渡海平臺
解放軍海軍日益強大

所以,祖國統一是必然的,我等有生之年應該能看到祖國統一以及中華完璧的那一天。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楚雲飛講的大迂迴戰略是當年元滅南宋時用過的一種戰略,但是滅亡南宋並不是使用的一種戰略。元(蒙古)滅南宋曾經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戰略都不一樣。第一階段是蒙古大汗窩闊臺攻宋時使用了全面進攻戰略,遭遇長江天險,沒有成功。第二階段,蒙哥大汗吸取教訓,採取迂迴戰略從西南進入,滅掉盤踞雲南的大理國,然後從大理出動進入南宋腹地,避開長江天險。但是因為南宋川蜀防線的持續抵抗,截斷大理與北方的聯繫,致使從大理出動的蒙古軍力量十分有限,根本達不到滅宋的目的。第三階段,元世祖忽必烈還是從長江天險作為突破口,費時費力徹底將其摧毀後才完成了滅宋的任務。

700年後,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也使用了大迂迴戰略,從規模和戰略目標上都和蒙古人有著本質的不同。

按照楚雲飛講話的時間段,解放軍一共使用了兩次大迂迴行動。第一次是打擊桂系軍閥白崇禧,解放軍集中了第四野戰軍大部和第二野戰軍一部,總共4個兵團17個軍,50餘萬兵力,兵分東、中、西三路。中路由第12兵團司令員肖勁光指揮5個軍從武漢出發南下擔任正面攻擊;東路由第4兵團司令員陳賡和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指揮第4、15兵團從南昌出發向廣東推進,然後沿著南海海岸向廣西進攻;西路由第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指揮3個軍從常德南下,向中越邊境推進,然後向西進入廣西。

經過衡寶戰役、廣東戰役、廣西戰役,歷時八個月,解放軍最終殲滅桂系集團全部連同其他一些國民黨軍隊共計30萬人,解放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中南五省全部。

第二次是解放大西南的戰役。目的是為了解放大西南川、康、雲、貴四省和防止國民黨軍在中國大陸最後一個軍事集團南逃國外的去路,解放軍部署了大迂迴戰略。

這次解放軍集中了第二野戰軍大部,第一、四野戰軍各一部共計60萬大軍從湖北、貴州、陝西三個方向發起攻擊。解放軍的攻擊行動最先從湖北、貴州發起,目的是為了迅速將防守川東、鄂西的國民黨軍宋希濂集團20餘萬人殲滅。陝西方向的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暫時按兵不動則是為了抑留國民黨軍胡宗南集團於川北、陝南,好讓南面的解放軍放手殲敵。

很快,解放軍迅速殲滅了宋希濂集團,控制了川東。胡宗南集團如同驚弓之鳥,倉皇向川南川西撤退。但為時已晚,南路解放軍向川南、川西快速推進,北路解放軍也越過秦嶺,如泰山壓頂般向成都平原挺進。兩路大軍如同兩把鐵鉗,將胡宗南集團連同從川東一路西撤的國民黨軍其他部隊約30多萬人緊緊包圍在了無險可守的四川盆地之內、成都平原之上。與此同時,結束了廣西戰役的解放軍第4兵團也迅速向雲南挺進,封鎖中緬邊境,完全切斷了中國大陸上國民黨軍撤退到境外的一切道路。

大西南戰役歷時不過兩個月,解放軍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一次戰役殲敵數目的最高記錄——90萬,徹底解放大西南雲貴川康四省。

相比這兩個間隔700年之久的大迂迴戰略,蒙古人沒有達到滅亡南宋戰略目的,但是解放軍卻完成了解放南中國的戰略目的。


大將軍威武K


《亮劍》這部劇可以說是近些年來的良心之作,比較客觀的把當年的歷史展現的淋漓盡致。在我們的印象中,國軍將領一般都是貪生怕死、驕傲自滿、本事不大,脾氣卻很臭。但是劇中的“楚雲飛”卻是一位憂國憂民、有著良好的職業操守和軍事素養、打仗也很了得的國軍將領,在國軍中可謂是出類拔萃。因此也讓李雲龍這個亦敵亦友的人對楚雲飛是刮目相看,惺惺相惜。


而大難不死的楚雲飛在病床上對探望自己的部下們分析當前局勢時,說道:如今解放軍採取的是大迂迴的戰略,和當年蒙古人滅宋採取的策略是如出一轍。即便白崇禧長官的幾十萬大軍現在還沒有遭受損失,可是這樣下去,白崇禧根本不是共軍對手。


說完,楚雲飛陷入了沉默。接下來發生的一切的確如楚雲飛預料的那樣,白崇禧被林彪部消滅,縱橫國內20年的桂軍至此煙消雲散,其餘國民黨部隊特難逃被消滅的下場。作為國民黨軍隊中有如此高瞻遠矚想法的人還真是不多,無奈人微言輕,即便看出瞭解放軍的攻勢,也無能無力。


不過楚雲飛口中“解放軍的大迂迴”和當年蒙古滅宋的大迂迴戰略雖說都是屬於大迂迴、大包抄的戰略,但還是有所區別的。


如果把當年成吉思汗以及他的繼承人忽必烈的進攻路線比喻成“右勾拳”的戰略的話,那解放軍採用的就是“左勾拳”的戰略。那什麼是左勾拳,什麼又是右勾拳戰略呢?


忽必烈當年在荊襄一線久攻不下,於是就改變進攻方向,力圖從陝西去四川,先拿下四川、雲南,而後在沿長江自西向東,直至消滅南宋政權,這就是所謂的“右勾拳”。


解放軍採取的“左勾拳”就是自東向西進攻,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防止國軍的主力部隊撤到臺灣去。所以在渡江戰役後,解放軍各部配合默契,先是拿下浙江和福建,封鎖與臺灣的聯繫。然後四野率主力解放兩湖和兩廣,切斷廣東和海南島的聯繫。然後二野自東向西攻城落地,其中更是派了一個兵團火速趕到雲南,切斷國軍逃到國外的退路,讓他們在國內無所遁形。


所以可以看出楚雲飛說的對也不對,雖然都是大迂迴,但是蒙古是自西向東,而解放軍是自東向西。不過,當年清朝入關後,採取的進攻步驟和解放軍的進攻路線倒是完全一致的,先是攻取富庶的江南地區,然後在分兵自西向東進發。


其實國民黨慘敗一點不值得同情,在歷史上幾次改朝換代時都發生過雷同的進攻路線了,國民黨還不吸取教訓,還妄圖憑藉大西南固守待變。如果蔣介石丟掉幻想,把剩餘的國軍主力及時撤到臺灣和海南島,我想,國民黨也不至於敗的這麼慘吧,至少還有抵抗的資本在。



歷史局中人


一樣個錘子,蒙古那是少數民族搶地盤。是解放戰爭是國共內戰,爭奪的是政權的合法性。你想一想你如果想要搶地盤怎麼搶,肯定是先近後遠,能佔領就佔領,能搶光就搶光,能殺光就殺光,不用想怎麼治理,反正不是我老家,先捏軟柿子。而你要想爭奪政權,想的肯定是佔領制高點,包括人口數量多,兵家必爭之地,政治經濟最強的,打蛇的九寸,畢竟是自己的土地,你不能全搞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