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如果细细探究,你发现害死魏延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杨仪


魏延之死:如果细细探究,你发现害死魏延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杨仪

魏延

有人说,魏延是三国最冤的人,因为脑后多长了一块骨头,而被诸葛亮认定为反骨,第一次见面就要杀他;还有人说,魏延是三国最作死的人,他临死之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随即马岱大喊“我敢杀你”,手起刀落,魏延人头落地。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自己人手里,十分可惜,杀他的刽子手是马岱,从犯是杨仪,主犯是诸葛亮。诸葛亮早就料定了,他死之后,魏延必反,于是在临死之前,给杨仪和马岱一人一个锦囊妙计,二人一计丞相妙计行事,最后果然将魏延一举诛杀,大军未有丝毫损失,顺利退回了成都。

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小说为了营造戏剧性,烘托主角的高大上形象,往往会“篡改”历史,所以,《三国演义》里面,有许多东西不符合史实,有些桥段明显张冠李戴,借花献佛。

譬如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借的,而是孙权;华雄不是关羽杀的,而是孙坚;博望坡不是诸葛亮烧的,而是刘备;王朗不是被诸葛亮说死的,而是老死的。

由此看来,《三国演义》是信不得的,要探究魏延的真正死因,必须抽丝剥茧,拨开云雾,细细研究,那么,魏延的真正死因是什么?谁才是杀死魏延幕后黑手呢?

魏延如何出道的

史书上对魏延的背景介绍语焉不详,只知道他字文长,是河南桐柏县人,最早是刘表的部将。

当时刘表手下猛将不少,有黄忠、文聘、甘宁,还有魏延,但刘表是个不思进取之主,他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别人的地盘一点都不感兴趣。


魏延之死:如果细细探究,你发现害死魏延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杨仪

刘表

武将,只有在战场上拼杀,才能扬名立万,因为刘表是个守城之主,喜好和平,给武将表现的机会少之又少,以至于早期的魏延、黄忠籍籍无名,黯淡无光,郁郁不得志。

刘表死了之后,荆州转而到了曹操手里,赤壁之战后,曹操溃败,刘备以公子刘琦之名收复失地,江南四郡望风而降,就在此时,魏延、黄忠成了刘备的手下。魏延、黄忠一遇刘备,如同鱼儿找了水,千里马遇到了伯乐。

刘备欣赏魏延吗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刚一见到魏延,就让士兵杀了他,刘备赶忙拉住了诸葛亮,劝道:“魏延是员猛将,是个可遇不可求的人才啊!军师这是何故啊?”

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刘备又说:“眼下咱们缺人才啊?”诸葛亮这才放了魏延,再三警告魏延:“你好自为之!”

魏延悻悻地离去了!魏延就像一条狗似的,被诸葛亮呼来喝去的!假如我是魏延,我当场就发火了,把诸葛亮揪过来暴揍一顿,然后大骂一场:“脑后有反骨,这不是扯淡吗?老子这块骨头是遗传,DNA你懂吗?”。

当然《三国演义》这段是编的,魏延是刘备千挑万选的猛将,诸葛亮就算再看不惯魏延,也不会驳刘备面子的。

何况,正史上诸葛亮不仅不排斥魏延,反倒十分欣赏和倚重他,刘备更是如此


魏延之死:如果细细探究,你发现害死魏延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杨仪

刘备

魏延跟了刘备之后,像是开了挂似的,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很少伤病,绝对是能打又省心的猛将,刘备入川之后,提拔魏延为牙门将军

千万别小看牙门将军,赵云跟了刘备这么多年,七进七出救了阿斗,立功无数,也就混了个牙门将军,而魏延就跟了刘备几年,就混得和赵云平起平坐,能说魏延不受器重吗?

刘备打下了汉中,进位汉中王之后,回到了成都,需要留守大将镇守汉中,汉中,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下了,得之不易,需要有一个得力亲信把守,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应该选张飞,因为张飞是刘备的拜把子兄弟,当时关羽守了荆州。

但最后刘备没选择张飞,而是选择了魏延,还提拔魏延干了汉中都督、汉中太守、镇远将军,魏延一跃成了封疆大吏,风光无限,魏延成了仅次于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的猛将,地位远超赵云。

当时刘备选了四虎上将,关羽、张飞、黄忠和马超,假如是五虎上将的话,

刘备心目中的理想人选应该不是赵云,而是魏延

诸葛亮讨厌魏延吗

诸葛亮讨厌魏延吗?如果要问广大三国迷,得到的答复肯定是“讨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既希望利用魏延的勇猛为蜀国打仗,又时刻提防着魏延的“反骨”。

然而,放到正史上,就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了。


魏延之死:如果细细探究,你发现害死魏延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杨仪

诸葛亮

刘备死了之后,诸葛亮成了托孤重臣,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不久之后,诸葛亮提拔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诸葛亮的五次出师北伐,每次都倚仗魏延冲锋陷阵,可以说,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魏延的身影。魏延还是个福将,无数次的战场拼杀,几乎没有受过伤。

从下面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魏延的袒护和倚重:

魏延和刘琰不和,魏延看不惯刘琰夸夸其谈,刘琰看不惯魏延骄横跋扈,两人一见面就互掐,有一次在朝堂之上争得面红耳赤,吵的不可开交,这时候,诸葛亮站了出来,斥责了刘琰一通。后来刘琰写了一封道歉信:

“是我喝酒喝多了,说错了话,请原谅,下不为例!”

要知道,刘琰与刘备同宗同姓,善于交际,也很能喝酒,所以刘备出去应酬,总喜欢带着刘琰,一来刘琰酒量惊人,可以替刘备挡酒;二来刘琰口吐莲花,思维清晰,可以活跃气氛。后来,刘琰受封都乡侯,官位排位仅次于李严,虽然只是个虚职,但级别待遇在那了。

诸葛亮居然为了魏延的面子,斥责文官二把手,足见诸葛亮对魏延的迁就和袒护

魏延的性格缺陷

魏延这人勇猛异常,武艺精湛,忠于蜀汉,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深受诸葛亮的信任和倚重,但魏延有明显的性格缺陷,锋芒毕露,太有棱有角,不懂人情世故,太过骄横跋扈,目中无人

魏延看不起文官,他觉得武将出生入死,血战沙场,九死一生,而文官在大后方吃香的喝辣的,不仅一点忙帮不上,还经常对武将指手画脚,吹毛求疵,所以魏延极为反感文官,这也是魏延与刘琰矛盾的根源。

后来,魏延又与长史杨仪产生了矛盾,两人谁也看不上谁,势同水火,杨仪口才好,魏延说不过他,有一次,二人吵着吵着,魏延一气之下,拔出剑来,在杨仪脸上瞎比划,直接把杨仪吓哭了,后来,诸葛亮居中调解,才暂时压制住了矛盾。


魏延之死:如果细细探究,你发现害死魏延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杨仪

杨仪

凡此种种,魏延不仅得罪了刘琰、杨仪,也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他犯了众人恶,所以魏延被杀之时,居然没有一个文官站出来替他求情,做人做到这个份上,可以说相当失败!

魏延的真正死因

诸葛亮在世之时,过于偏袒魏延,这使得魏延更加张扬跋扈,无所顾忌,魏延本来就是个刺头,浑身长满了刺,蜀国上下只有诸葛亮一人能驾驭得了魏延,

除了诸葛亮,其他任何人都不能。

这是诸葛亮最为担心的!所以,诸葛亮临死之前,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时,并没有邀请魏延,而是邀请了杨仪、费祎、姜维参加,命令三人率领大军缓缓而退,让魏延断后

诸葛亮此举,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诸葛亮事先预料到魏延会不听使唤,所以才令他断后,诸葛亮觉得给魏延几千人马,随他的便,他要进攻曹魏,就让他打去,就算全军覆没,也就损失几千人而已。

后来,杨仪担心魏延不听号令,于是派了费祎前去魏延那探探口风,魏延听说杨仪担任总指挥,立刻火冒三丈,说道:“丞相死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误了大事呢?再说,我魏延何等人物,怎么能替杨仪断后呢?”

随后几天,魏延做了一件蠢事,他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跑到了杨仪大军的前面去了,还烧断了阁道,断了杨仪的归路,他想迫使杨仪改变诸葛亮的部署,一起北上进攻曹军。

魏延此举是违抗军令!

杨仪没有办法,只得给刘禅去了一封信,控告魏延谋反,魏延也给刘禅去了一封信,控告杨仪谋反,刘禅该相信谁呢?刘禅问文官董允和蒋琬,他们谁在造反?

董允和蒋琬作为文官,当然选择相信杨仪,就算给杨仪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谋反的,何况他一家老小都在成都呢!


魏延之死:如果细细探究,你发现害死魏延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杨仪

刘禅

于是,刘禅选择相信了杨仪,当时,刘禅、董允和蒋琬三人都不在现场,都不知道现场发生了什么,所以只能凭着个人的直觉来判断,而魏延向来张扬跋扈,目中无人,所以他谋反的概率更大。

其实魏延并没有打算谋反,他只是想迫使杨仪大军和他一起北上攻击曹军,他出发点是好的,但操之过急,违反了军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恶果

后来,魏延潜逃时,一直向汉中方向逃窜,而不是往北逃窜,如果真的谋反的话,肯定会向北逃窜的,因为向北很快就进入了曹魏的地盘,魏延向西逃窜,是想尽快回到成都,向刘禅说明情况,可是,魏延刚逃到汉中,就被马岱追上了,一刀砍掉了魏延的头颅,这么一个悍将,惨被自己人杀害。

杨仪见了魏延的头颅之后,狠狠地踹了几脚,大骂道:“狗奴才,你还能逞凶吗?”随后,杨仪又诛杀了魏延三族。

所以谁才是杀害魏延的凶手呢?

不是诸葛亮,而是杨仪,诸葛亮是个冤大头。


参考文献:《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