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明知道孫明擺的是空城計,為什麼還要撤兵?

手機用戶60429491149


《三國演義》的空城計是戲說,但歷史上確實真實發生過一次空城計。


那是南北朝時期,北魏派兵攻打梁朝的阜陵城,而此時的阜陵城正在修建防禦工事,城基未牢,城內兵乏,面對氣勢洶洶的魏軍,所有守軍都大驚失色。


當時的阜陵守將名叫馮道根,危急時刻,他顯示出了武將必須具備的沉著冷靜。沉吟片刻之後,馮道根下令廣開城門,自己換上輕便的服裝,登上城樓督戰,然後派城內僅有的兩百精銳士兵出城迎戰,將北魏的先頭部隊打敗。


北魏軍隊看到馮道根端坐在城樓之上,雖然城門大開,但他仍氣定神閒。加上首戰失利,竟就此退走。


馮道根先是用最精銳的部隊打敗北魏的先頭部隊,讓敵人認為自己這方的戰鬥力不弱。然後又打開城門,讓敵軍以為城內有埋伏。作為北魏的帶兵將領,在這種情況下,作出撤退的指令,應當算得上是一個理智的選擇。這實際上就是《孫子兵法》裡所說的“兵者,詭道也。”


這出完美的空城計,不僅僅保住了阜陵城,更是為千年之後的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戰例。



無齋公子的歷史講談社


36計一中有36種計謀,每一種都是非常的致命,而且非常的想要,這都是古代人在戰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其中空城計則是鼎鼎大名的,因為諸葛亮用空城計火火嚇走了司馬懿的10萬大軍,而因為三國演義的流傳,這個計謀也變得家喻戶曉,諸葛亮施展出空城計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諸葛亮錯用了馬謖,導致馬謖失掉了街亭,不得不為自己安排退路,很多的士兵都被安排出去了,沒有想到這個時候司馬懿帶著他的15萬大軍殺到諸葛亮的丞相,換做一般人,那就要被司馬懿給俘虜了,然而諸葛亮卻是多麼有智慧的一個人,



立刻就擺出一副空城計,來司馬懿則配合諸葛亮的表演,因為司馬懿是非常多疑的一個人,所以說他不相信這麼容易就能夠捉到諸葛亮,他擔心這個城裡埋伏著兵馬,一旦他進去就會殺的片甲不留,於是司馬懿也就是在那呆呆的看著,不敢往前一步,這個時候諸葛亮就直接讓士兵打開城門。

自己在城牆上焚香彈琴,一副悠閒自得的樣子,當然司馬懿也不是傻瓜,他可能早已經看出了諸葛亮已經沒有兵力埋伏在城中了,但是他才不想願意,現在就讓諸葛亮成為自己的階下之仇呢,因為諸葛亮這個時候還不能死,因為司馬懿本人在曹魏的朝堂中地位非常的尷尬,因為曹家人並不信任他,而且曹操爺爺囑咐他的後代要小心司馬懿,而曹睿上位之後,就將司馬懿貶為庶民,本來打算就此將他雪藏了,沒有想到曹真在諸葛亮的手上吃了大敗仗,



沒有人能夠和諸葛亮一教高下這個時候他也只能去選擇司馬懿重新出山,司馬懿深深的知道養寇自重的道理,所以說他也不急著殺掉諸葛亮,即便是這樣一個大好的機會擺在他面前,因為他知道一旦諸葛亮被消滅掉之後,他就沒有利用價值了。

所以說司馬懿面對諸葛亮擺下的空城計也就將計就計,選擇了撤退,表面上人們都認為是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奸計了,其實是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諸葛亮需要司馬懿來提升自己在蜀國內部的地位,而司馬懿也要需要諸葛亮來避免自己被曹魏的人給殺掉,所以說這兩個計謀大師都是知道自己的用處,所以說也不會斬盡殺絕。

當然也幸好是諸葛亮遇到了司馬懿這樣老謀深算的人,如果真遇到一個楞頭青,那麼諸葛亮的空城計完全是不好使的,只要一個衝鋒扎進去那麼諸葛亮也只有束手就擒了。


奇葩歷史大觀


權利一但沾染,拿得起放不下!

1,司馬懿熬死了三代皇帝,服侍了三代,能在那種情況下,堅持下來,有兩點值得我們學習,一隱忍,二養生,忍氣吞聲才能更好的上位,強身健體才能有時間去做事,年老得權,已是不易。

2,卸磨殺驢的故事不解釋,司馬懿有用就啟用放權,一擔諸葛死,那麼你一個臣子手握大權,當皇帝的能安心嗎?

3,權利就像毒品,沾染就放不下,當你習慣大格局大思維考慮問題,你還能小格局思考嗎?怕是你吸慣了中華,不想吸紅旗渠了吧?



四爺的旅行寫作世界


我是三維策論,歷史愛好者。我對空城計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在這裡回答你的問題。


很多人都覺得空城計太“虛”了:

有人說若我是司馬懿我就派一隊斥候去城裡看看!

也有人說若我是司馬懿我就派一個神射手把諸葛亮射下來!

還有人說若我是司馬懿我就派大軍圍城,困死諸葛亮!

以上三種說法都是符合邏輯的,但卻沒有站在司馬懿的角度來說。空城計從軍事角度上看來非常的不合常理,但是對司馬懿來說卻是唯一的選擇。

(司馬懿被貶雍州)


君心難測,司馬懿力圖自保

司馬懿輔佐曹丕登上皇位,深受寵信,權柄極大。可惜曹丕是個短命的。曹睿很快繼位,少年天子總是急於證明自己,但是很快他發現朝中的人很多都是司馬懿一黨的,他們看重司馬懿的意見更重於自己。因此司馬懿這位權利極大的老臣就成為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

可惜諸葛亮三番五次的北伐,朝中只有司馬懿能夠抵擋。西南邊患不除,曹睿下不了決心斬殺司馬懿。

司馬懿心思敏捷,洞若觀火。曹睿的小心思瞞不了他。因此在自己的勢力足夠大之前,司馬懿不能去掃除西南邊患,更不能擒殺諸葛亮,甚至還要助諸葛亮成就不世威望,用以震懾曹睿。

(曹睿對司馬懿心生芥蒂)


養寇自重,司馬懿放虎歸山

諸葛亮一出祁山,兵勢兇猛,接連攻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只可惜馬謖失了街亭,諸葛亮手中兵將都已經派出去了,無法抵擋司馬懿的大軍。於是使出空城計。司馬懿面對在城牆上淡然彈琴的諸葛亮對左右說城中定然有伏兵,於是撤兵歸去。如此諸葛亮才得以倖免,蜀國軍隊也得以從容撤退。

其實司馬懿只是想逼退蜀漢軍隊,並不想重創蜀漢軍隊,更不想殺死諸葛亮。

如果蜀漢軍隊遭到重創,之後數年蜀漢必定休養生息。如果諸葛亮死了,蜀漢很可能偃旗息鼓不再北伐。曹魏的邊境安定,曹睿必然會殺了司馬懿以除後患。所以司馬懿選擇了養寇自重,諸葛亮的蜀漢軍隊就是他的政治籌碼。

諸葛亮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敢大膽使出空城計。不然一生謹慎的他是不會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的。

(司馬懿下令撤軍,放虎歸山)


小結:

司馬懿如果殺了諸葛亮,那幾乎就是拿自己的命換諸葛亮的命。所以他找了個藉口退兵了而已。畢竟司馬懿要的不是諸葛亮死,而是保住自己,圖取天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經解答了題主的疑惑。


三維策論


三國時期是個人才層出的歷史進程,可能也是應了那一句老話吧,三國時期混戰不休,卻也出現了像諸葛孔明這樣的神仙大腦級人物。瞭解的人都知道,孔明先生有一個宿敵,那就是司馬懿了,兩個人相惜相對。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二人之間一場精彩的心理戰——空城計。

原著中,司馬懿看到敞開的城門,以及諸葛亮在城樓上淡定自若的彈琴,琴聲中聽到了諸葛亮的淡定,所以就有所懷疑,外加司馬懿多次敗給諸葛亮,早已心生恐懼,所以就撤兵了。

但是後來人分析,司馬懿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知道諸葛亮死了自己也就離死不遠了,所以不敢殺了諸葛亮。

這一點從曹睿曹真對司馬懿的態度可以看出,司馬懿每次擊退諸葛亮後就會被罷兵解權,回老家修養。曹睿死後,曹真將司馬懿架空十年,只能說曹家對司馬懿防心太重

話說早年間孔明就和司馬懿認識了,兩個人互相佩服,但是由於政治勢力的不同,兩個人各自效忠上級,也就走在了對立面。不得不說,孔明對司馬還是相當忌憚的,他使用反間計成功使司馬走下政壇,回鄉養老後,於是才敢下令出動軍隊討伐魏國。沒有了司馬護持的魏國被孔明的軍隊打得節節退敗,局面非常被動。魏國沒有人能擋得住孔明,使得朝中混亂。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司馬再次受到任命,時任都督一職,率領軍隊去對抗孔明。

老將雖老,威力不減,司馬很快就使得魏國局勢明朗起來,先後剿滅先鋒部隊,又陸續佔領三座城池。司馬的軍隊一路無阻地來到了西城城下。此時的西城中除卻孔明外只有一些孱弱兵將,因為事出突然沒有及時撤退。緊急關頭,孔明想出了精彩的空城計。

司馬來到城外,只看見大門洞開,城內隱約可以看見掃地的老人以及伴有兩名童子的正在撫琴的孔明。這樣一幅安詳的畫面落在司馬眼裡就完全相反了,一時間司馬也不敢肆意妄動了,並且將按奈不住的兩個兒子按下了。隨著“撤退”!一聲擲地,孔明完美的解決了此次危機。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就是因為司馬懿被唬住了,其實不然。一座西城而已,就算有埋伏又怎麼抵得過司馬懿帶來的大軍。司馬懿放棄進攻的原因還得從本質上來說起。原本回鄉的司馬懿突然被重用是因為魏國無人能於孔明抗衡,於是孔明就成了司馬懿存在的價值,此時,如果孔明被殺,那麼司馬懿也就仕途不穩了。並且,此時蜀國被滅,司馬懿還沒有足夠的勢力去造反,這對他自己也很不利。因此處於種種考慮,司馬懿放過了孔明。

一場精彩的空城計,唱出了博弈雙方的智慧,不得不說這是雙方的勝利,兩人在這場心理戰爭中,完美的預測了對方的想法,因此兩個人相當於在萬軍中打起配合,最後各自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一場智慧的交鋒,不得不讓人佩服!


飛翔的鍋包肉君


先明確一點:諸葛亮沒有對司馬懿施展過空城計。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裡面虛構的情節。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人施展過空城計呢?有!

此人正是長勝將軍趙雲趙子龍。記載見於 “三國志.裴松之注 雲別傳”。



話說曹操攻打漢中,從北山下運糧,有數萬袋之多。黃忠覺的可以搞一下!於是趙雲跟黃忠一起去劫糧。

結果到了約定時間黃忠沒回來,趙雲不放心,就帶幾十個人前去查看。結果曹操帶大軍殺來。趙雲剛好碰上曹軍前鋒!剛打一會兒,曹操大隊人馬到,趙雲一看打不過,就乾脆邊打邊跑。都已經跑出來了發現部將張著被圍,於是又返回去救出了張著。



趙雲返回寨中,曹操大軍隨後殺到,張翼本想關閉寨門拒敵,趙雲卻命張翼大開寨門,偃旗息鼓,曹操多疑,恐怕有伏兵,下令立刻退兵,趙雲隨後帶兵殺出,鼓聲震天,以戎弩追射曹軍,曹軍驚駭,自相踐踏,落入漢水中無數。第二天劉備看了現場,稱趙雲“一身是膽”,軍中號趙雲為虎威將軍。


超級無敵小草


在三國中有很多經典的戰爭,這些戰爭不僅是視覺上的衝擊,也是鬥智鬥勇的呈現,其中“空城計”就是《三國演義》裡面很經典的片段,幾萬大軍被諸葛亮的一把琴,還有幾個在城門掃地的人嚇走了,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但是聰明多智,城府極深的司馬懿真的中計了嗎?其實司馬懿早就看出了諸葛亮的空城計,那麼他為什麼還退兵呢?

話說,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中的其中一計,使用這個計謀的人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這是一個冒險的計謀,如果不成功,就會成仁。當時,諸葛亮沒有聽劉備臨死前的告誡,還是對馬謖進行了重用,讓他守街亭。可以說,馬謖是諸葛亮的很器重的人。馬謖為人倒是很正直,他也是個很有才氣的人。在諸葛亮當上了蜀漢的丞相後,就給他任命為參軍。

諸葛亮最愛和他聊天兒。他們聊的往往都是軍事上面的事,聊軍計戰略,計謀戰術。兩個人相當對脾氣,一聊就聊一天一夜,足見於感情至深啊。但是雖然如此,其實馬謖一開始是跟著劉備的,當初馬謖只是劉備身邊的一個從事,進入蜀地後,馬謖當過縣令,最大的官兒也是做到太守,但是馬謖素來喜歡軍事,他夢想著有一天能夠帶兵打仗,建功立業。

所以他經常看一些兵法的書,由於他見到人就喜歡談一些軍事上面的事兒,好顯出他的謀略來。一來二去的就被丞相諸葛亮注意到了。諸葛亮認為他是一個可塑之才。加以培養,將來一定能建功立業,做出一番大事來。但是劉備一向就不看好馬謖。尤其是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這個人好說大話,他的才能與他所說的一點都不成正比,他屬於那種紙上談兵的人,甚至連紙上談兵的人都不算。

所以不能委任他做大事,你要多對他考察才行。其實馬蘇也不是一點兒都不中用的人,他也羨慕良計,就是在擒獲孟獲的時候,馬謖給諸葛亮提過好的建議。馬謖對諸葛亮說,現在蜀國北伐是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們分心去專門對付這個孟獲的話,不僅勞民傷財,還耽誤我們北伐的事情。

如果我們對孟獲不理會的話,我們去北伐後,國家空虛,少有守兵,孟獲一定會來攻打。我們的計謀就是攻其心,讓他服服帖帖的,即使我們去北方,他也不來攻打我們,所以才想到的“七擒孟獲”。諸葛亮覺得不錯,並且實施了,效果很好。所以諸葛亮就認為馬謖是可以擔任大事的。

這為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埋下了伏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從祁山出兵,自己帶領大軍突襲魏軍,當時他就任馬謖為先鋒,給他任務就是守街亭,誰知道街亭沒有守住。諸葛亮的大軍潰敗,就在這個時候司馬懿追殺過來了。

當時,諸葛亮是逃不掉了,於是他就想到了空城計這個計謀,命人城門大開,而他就坐在城頭,撫琴,下面安排幾個掃地的人,跟沒事似的。司馬懿幾十萬大軍都趕來,看到這個奇怪的現象,很是驚訝,沒有司馬懿的命令,大軍都不敢動。司馬懿觀察了一會,大喊:這是諸葛亮的設下的陷阱,快撤退。

其實司馬懿是看出了這是空城計,之所以沒有殺掉司馬懿,是因為如果他這個時候殺掉司馬懿,回到朝廷就會失去了用處,那些曹氏宗親就會把他殺掉。因為諸葛亮太厲害,只有司馬懿可以為他為敵,其他人都不是對手。

這就是司馬懿即使看出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沒有殺掉諸葛亮的真正原因,足見司馬懿的老練,如果司馬懿當時殺掉了諸葛亮,恐怕就沒有以後的晉朝了。


小強的生活日記sky


1.魏國自身內部權力傾軋的原因,當初魏國不斷兵敗於孔明的時候,司馬懿才得以重起掌兵。若是擒殺了孔明,無疑可能會被鳥盡弓藏。

2.空城計就是心理戰術,孔明一身唯謹慎,司馬懿當初不一定百分百看出這是空城計,心有疑慮,攻則有中計兵敗的可能,勝之也有1的顧慮,權衡利弊退兵對其亦為一個上佳之選。


藍天古巷舊街


司馬懿找的是孔明又不是孫明,那還不走!


大明


司馬的作用就是要抵擋孔明,若無孔明,他就無用了。為了自己能有用,必須讓孔明存在,他才不至於被魏主廢了,才必須養敵自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