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道丨每天25噸醫療廢物去哪了?記者探訪長沙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

獨家報道丨每天25噸醫療廢物去哪了?記者探訪長沙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2月10日訊(全媒體記者 彭瑋蔚)針頭、紗布,用完的輸液管……每天,長沙3000餘家醫療機構都會出現幾道身影,他們不是醫護人員,但他們每天在不同的醫院間穿梭,甚至要從隔離病房、發熱門診、隔離點等地方帶走帶有高汙染性的醫療廢物。他們被稱作疫情防控的最後一道防線。

独家报道丨每天25吨医疗废物去哪了?记者探访长沙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疫情期間,長沙每天產生25噸醫療廢物,那麼這些具有直接或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的醫療廢物最終是送到哪裡?如何進行處理的呢?今日,記者跟隨市生態環境局督查人員來到長沙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進行了探訪。

独家报道丨每天25吨医疗废物去哪了?记者探访长沙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每天收運3000餘家醫療機構的醫廢

上午6時,記者來到位於黑麋峰的長沙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此時,56名處置中心收運人員已經按照流程穿戴好防護服、護目鏡、頭套等防護裝備,分坐在28臺專用醫療廢物車上等待出發。

“從1月20日開始,中心啟動應急預案,全員取消休假,全部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來。”長沙醫療廢物處置中心負責人盛四軍告訴記者,醫療廢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分為感染性、病理性、損傷性、化學性和藥物性廢物等5類。

“我們每天早上6時30分開始前往全市3000餘家醫療機構收運醫療廢物進行處置,工作人員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6個小時。”

独家报道丨每天25吨医疗废物去哪了?记者探访长沙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消毒密封稱重再搬運上車

6時40分,記者跟隨車隊長龍應平前往長沙市一醫院。本來今年春節輪到他休假,疫情暴發之後,龍應平第一時間從廣西趕回,並根據疫情的發展合理調整路線,保障了長沙市內各定點醫療機構和發熱門診12小時之內及時收運。

來到醫院,醫務人員早已將醫療廢棄物用專用黃色包裝袋分類,並用專用黃色塑料週轉箱密封好,統一放置在醫療廢物暫存點。其中,確診、疑似患者以及密切接觸者所產生的醫療廢物,在週轉箱外側貼上兩道顯眼的紅膠帶並貼上“新冠”標識標牌。

轉運人員身穿防護服,先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劑對週轉箱表面進行噴灑消毒後稱重登記,最後再搬運至專用運輸車上,密閉好車廂門。記者看到,轉運人員搬運完醫療廢物後,按順序依次脫下防護用具,將其裝入事先準備好的專用包裝袋,然後紮緊上車,再對手進行消毒,之後才開車離開。

“整個流程看起來很瑣碎,但每個流程都缺一不可,為的就是儘可能地保證一線轉運人員的安全。”龍應平說,“我們的車輛都裝有GPS實時定位監測系統,確保醫療廢物收運全過程安全可控。”

独家报道丨每天25吨医疗废物去哪了?记者探访长沙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防護服密不透氣,工人任勞任怨

中午12時,收運車回到處置中心,接收人員首先對全車外表面進行消毒,之後才從車上逐一將裝有醫療廢物的週轉箱卸下車並放入進料工序,卸料之後對其噴灑含氯消毒劑。隨後,轉運人員才能按規程依次脫下防護裝備,再進行全身消毒。

醫療廢物搬運下來後,首先轉移至醫廢專用進料工序間。醫廢暫存間為負壓,抽出的氣體直接進入醫廢中心的空氣淨化裝置。

在盛四軍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理流水線。現場的工作人員全副武裝,全部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防毒面具和防護橡膠手套。

独家报道丨每天25吨医疗废物去哪了?记者探访长沙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記者看到,四臺大型高溫蒸煮鍋正在作業,這些大傢伙的醫廢處理能力達到40噸/16小時。“所有的醫療廢物收運回來後都需要進行高溫蒸煮,在134℃的溫度下持續蒸煮45分鐘,即達到相關工程技術規範規定的消毒滅菌標準。”

儘管車間裡的溫度並不太高,但穿著防護服密不透氣,基本上工作4個小時,工人們渾身就溼透了,但大家沒有一絲怨言。“因為醫療廢物垃圾處置成功與否,關係著阻擊疫情的最後一道防線,這是我們的責任和擔當。”生產班長李林說。

独家报道丨每天25吨医疗废物去哪了?记者探访长沙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防護用品短缺還需大力支持

據悉,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對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實行現場督查、視頻監控,確保了疫情發生以來包括長沙市定點治療醫院及相關醫院發熱門診醫療廢物的及時收集、12個小時內安全處置。

“目前,我們中心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防護服、防護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用品短缺。”盛四軍向社會求助,請有資源的企業和個人,提供相關信息和實物資源以便採購,保障一線醫療廢物收運、處置工作人員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