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從軍事角度講,十萬德國國防軍和沒有擴軍的甲級師團老兵誰的軍事素質更高?

閃擊伯爵2


僅僅從軍事角度來說的話,德國的國防軍素質要比日本更為先進,德國的軍事制度體系一直是領先於全球的,尤其是在近代世界軍事史的許多東西,幾乎就變成了德國領先於世界。

日本的軍事體制實際上是師從德國的,許多東西本質就是學人家德國的東西,老師還比學生還不如了嗎?再說德國國防軍在僅有十萬人,屬於軍備限制的背景之下搞出來,實際上是一種完全職業化的軍隊,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種,士兵都是義務兵,像日本來說,士兵僅服兩年的兵役。

德國的軍隊都是職業軍人,把這個工作當成工作來做的,軍人的素質也是相當高的,本來錄取的標準就很高,別看軍官的數量有限,但是有些標準就相當高,在二戰前期,進行擴軍備戰的是速度是非常快的,主要原因,軍官素質隊伍人員素質太強了,可以滿足大規模的擴充之需要。這一點是日本是無法比擬的,日本做的還達不到德國那種標準了。


麥田軍事觀察


首先糾正問題中的一個錯誤,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日本陸軍是沒有所謂“甲級師團”這個概念的,只能稱為17個常備師團(或常設師團),每個師團非戰時狀態下兵力為12000到13000餘人,比如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主力關東軍下轄的第2師團,彼時兵員就是此數。如此算來,沒有擴軍之前的日本陸軍17個師團合計兵力也不超過30萬人,加上各種獨立部隊和特種兵部隊,陸軍總兵力約51萬人。

(塞克特將軍)

在這些師團當中,骨幹仍然是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軍官”和留用老兵晉級的“士官”(伍長、軍曹、曹長),一般而言,分隊長和小隊副為士官,小隊長以上則為軍官。根據日本《陸軍史話》記載,步兵中隊設有大尉中隊長1名,執行官中尉1名、小隊長少尉3名、准尉1名、曹長1名、軍曹和伍長20名(戰時滿編的士兵為上等兵21名,一等兵、二等兵145名),可以發現,每個步兵中隊僅有軍官(日語為士官及準士官)6名、士官(日語為下士官)21名。

也就是說,日軍每個中隊只有這27人為職業軍人,佔比大約為在15%左右,除此以外其他都是徵召來的義務兵,根據法律服役期兩年,兩年後無特殊原因即行退伍,成為預備役或者“在鄉軍人”。兩年的軍事訓練,按照日本陸軍嚴格的標準,這些鬼子兵在射擊、刺殺、戰術動作等單兵素質上,應該說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領先的,加上軍國主義教育和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所以抗戰初期確實比較難打。

(塞克特)

但是普通士兵的訓練再嚴格、成績再優秀,他仍然是按士兵的標準培養的,缺乏一個重要的能力:作戰指揮和組織能力,換句話說,士兵只是執行命令者,好的士兵無非就是單兵素質優秀和執行命令堅決,但終歸不能代替軍官和士官。而在實戰中,一個步兵連(或中隊)發揮出來的整體戰鬥力,更多的取決於軍官的指揮和士官的組織能力,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

反觀魏瑪共和國時期(一戰後到1933年)的德國國防軍,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它雖然只保留了10萬人的陸軍和15000人的海軍,但是也在裁軍中完成了精兵的過程。在這10萬陸軍中,軍官數量達到了4000人,儘管佔比只有4%,但問題是,德國人早就有復仇之心,根據“國防軍之父”塞克特將軍的軍事教育普及要求:魏瑪的士兵要受到軍士的訓練,魏瑪的軍士要受到軍官的培訓,魏瑪的軍官要受到將軍的培訓。



也就是說,這10萬德軍全部接受的軍官或者士官教育,一旦實施擴軍便可以迅速膨脹起來,而擴充時的普通士兵則來自於希特勒上臺前後組建的準軍事組織:250萬衝鋒隊員和700多萬的“希特勒青年團”成員。客觀評價起來,這些準軍事組織雖然也進行了一定的軍事訓練,但訓練精度和強度要低於日本兵,但是若論到軍官和士官的比例和能力,德國人遙遙領先,因為那10萬人都是。

所以德軍在重整軍備的擴軍中速度非常之快,1934年10月1日陸軍奉命將部隊從10萬人擴充到30萬人,而到了1935年3月,希特勒就公開命令德軍再擴充至12軍36個師50萬人以上,短短半年時間,德軍在總兵力上就追齊了日本陸軍。在這段時期德國陸軍本來可以繼續膨脹,只是希特勒的擴張需要看歐洲列強的反應,尚算小心翼翼,所以才沒有一步到位。



到了二戰爆發之前的1938年,已經沒有什麼能阻擋希特勒的擴軍步伐了,於是德國軍隊像滾雪球一樣壯大,至1939年初希特勒決定徵召700萬入伍。在當時德日兩國人口基數差不許多的情況下,德軍1943年的兵力峰值高達1280萬,而日本陸海軍總兵力在1945年的峰值,也不過700餘萬人,這就是當初10萬魏瑪國防軍和日軍17個常備師團的軍事素質差距的結果體現:軍官和士官才是軍隊組成的核心力量。

德國陸軍師的番號輕鬆突破了300個,而日本陸軍玩了命的擴軍到最後也只有168個師團,再加上武器裝備和軍事科技的差距,所以德軍才成為法西斯軸心國的主力,也正是美國“先歐後亞”的戰略思想來源。



舉個例子,日軍戰爭初期動員的特設師團(番號100以上)戰鬥力明顯偏弱,就是因為除大隊長以上為現役軍官外,基層軍官都是預備役的,並且嚴重缺乏軍士。雖然特設師團徵召來的預備役士兵也是經過兩年的嚴格訓練,嚴格說起來與常設師團的士兵區別不大,但師團整體戰鬥力卻完全不如後者。

比如在萬家嶺被打得雞飛狗跳的第106師團、在山西被揍得鼻青臉腫的第108師團等等。由於軍官和軍士的匱乏,日本陸軍在戰爭中期組建新的師團時,不得不採取調出某師團一整個聯隊的方法,否則新編師團就是菜雞了。


度度狼gg


《凡爾賽和約》後的德國十萬國防軍,應該說是國防軍中的精英,德國國防軍上將漢斯.馮.塞克特保留了德國軍官團,軍官團是德軍中的精華,保留下來的軍官都是高職低配,國防軍中的軍官和軍士都受過專業而系統的訓練,有很多人參加過一戰,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希特勒上臺後,就是以十萬國防軍為核心擴充軍隊。從軍事角度講,日本的十七個甲等師團是無法與之相比的,不是差了一星半點,是相差太大了。

日軍的十七個甲等師團,也叫常備師團。是自明治維新起,學習普魯士,仿照德式建立的。一個師團足額約2萬人。但其裝備,訓練遠遠不能與德國國防軍相比。日蘇諾門坎衝突時,德國派去了一個軍事觀察團,日軍以精銳師團對陣蘇軍,被打得大敗,其裝甲師團幾乎全軍覆沒,居然用騎兵對陣蘇軍裝甲部隊。德軍觀察團發回的報告是,日軍是愚蠢而固執的軍隊,居然還以一戰時的白刃戰作為主要攻擊手段。由此可見日德兩軍的實力差距。


皖北隱士


這個問題要分開看。

從單兵軍事素質上來說,日軍可能還要稍高於德軍,戰前簡氏週刊還是年鑑對日軍的評價是A。

從班排(戰術級)情況來看,德軍勝出,站前的十萬德軍,是班排長的要求來的,所以,德軍在班排(戰術級)的戰術素養要稍高於日軍。

從軍團(戰役級)情況來看,日軍就是個垃圾,德軍的戰役戰術思想,在二戰前中期就是無敵的。

從裝備情況來看,日軍就是個悲劇。


obayang159


我覺得是德國國防軍的軍事素質高,德國一戰後只允許保留十萬國防軍,德國國防軍的總司令漢斯.馮.賽克特對這10萬德國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士兵必須要在軍隊服役12年,軍官必須要服役超過25年才能留在軍隊。對於每一名士兵、軍士和軍官都進行了重點的培養,士兵必須得參加軍士培訓,軍官必須得進行將軍培訓。


牧荑


德國國防軍並不是突然組建就去打仗了好吧!一戰結束到希特勒組閣這十幾年,雖然德國國防軍受到凡爾賽條約的極大限制,但是並不是徹底解散啊!他們的軍事理論和武器裝備的認識都比只知道“效忠天皇”的鬼子要高得多


裝機帝


德國的十萬國防軍可是幾百萬德軍中的精銳,隆美爾也不過其中一個混飯吃的少校,擴軍後都是一支部隊的骨幹,豈是士官學校那些馬鹿可比?


一本正經的扯淡


叢歷史原因分析


歐冠季賭注


這個從二戰橫掃歐洲就知道了,世界第一民族日耳曼


用戶492915050460


前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